明末振兴方略 第270节

  火枪兵射击过后,身后的弓箭手立即发射箭矢,密密麻麻的箭雨掠过胸墙上方,飞向迎面而来的清军骑兵。

  突如其来的猛烈打击使得清军措手不及,前排的骑兵一片哀嚎,数十人连人带马滚落在地,死伤惨重。

  后方的骑兵一时间停不下来,直接从倒地的同袍身上碾压而过,继续往前冲。

  北门大街宽阔的街道为骑兵冲锋提供了有利条件,虽然在明军火枪和箭矢的打击下清军阵型已然混乱不堪,但依然冲破火力网,杀到了三十步内。

  到达如此近的距离,清军骑兵已经无路可退。

  他们知道,这是突围的最后一线生机。若此刻退却,身后那些同伴的尸体将成为他们的坟墓。

  面对这条血路,士兵们拼尽全力冲刺,誓死挣脱明军的封锁线。

  残酷的火力压制下,他们早已无法维持整齐的阵列,但这种生死一线的绝境反倒激发了他们无畏的凶性,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活着冲出复州!

  随着前方尸体堆积增多,部分骑兵无法再策马前行,只能下马作战。

  这些清军兵士顾不得地上鲜血淋漓,翻身跃下战马,手握兵刃,像一群困兽般朝着北门城墙冲去。

  他们脸上带着不屈与绝望的神色,双眼充血,口中怒吼不已,仿佛要将积攒的所有怨愤都倾泻在这城门之上。

  胸墙后的明军火枪兵和弓箭手继续压制,轮番射击。

  城墙之上,明军的将领冷静地指挥着各部队严守阵地,时刻注意敌军的冲锋路线,严阵以待。

  尽管面对如此拼死一搏的清军,明军士气不减,严守阵地,以火力将清军逐步消耗。

  激战正酣,复州城中硝烟弥漫,哭喊声、怒吼声和武器撞击声交织在一起,仿佛炼狱一般。

  那些勇猛的清军骑兵虽然勇猛无畏,但在明军的火力压制和多层防线阻截下,最终渐渐力竭,逐步被歼灭。

  城墙之上,明军将士井然有序,逐步推进防线,将溃散的清军一一剿杀。

  这个时候,断后的清军溃兵已无退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战友们,逐个被消灭。

  无数清军将士倒在这北门之下,鲜血染红了街道,尸体堆积成山,战场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血腥味。

  随着最后一轮火枪齐射,清军再度倒下三四十人,血雾弥漫于空气中。

  明军的火枪手和弓箭手随即迅速撤向两侧,给手持长枪的步兵让出通道。

  与此同时,东西两侧攀爬着城墙的士兵队伍也朝中心集结,围攻之势愈加紧密。

  玛卡骑在马上,眼见局势危急,他发出震天怒吼,亲自带头向前冲锋。

  清军残存的数百精兵也随之疯狂跟进,摆出一副拼死一搏、无惧生死的架势。

  双方在胸墙前展开激烈的厮杀,清军在被逼到绝境的情况下,背水一战,表现得极其悍勇。

  无论如何激烈的攻防,双方都不断有人倒下,流血不止。

  清军的猛烈冲击使明军的防线逐渐不稳,渐渐被撕开了一个缺口,战况迅速演变成了难以分辨敌我的混战。

  北门城门洞前,金戈相接,杀声震天,战马嘶鸣、兵戈交错之音此起彼伏。

  两军士兵在血肉之地殊死搏斗,不断有人倒地、惨叫,地面已被鲜血染成深红,尸体横七竖八地堆满了胸墙两侧,死状各异。

  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气息,战场被笼罩在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之中。

  八旗兵以凶狠的近战能力逐渐在混战中占得优势,他们后续的士兵甚至弃马步行,徒步翻越尸体筑起的“胸墙”。

  清军士兵一波接一波地向北门城门洞进攻,力求彻底击溃明军的防御。

  玛卡看到己方士兵逐渐突破,对形势稍稍宽心,忍不住暗自庆幸:

  幸好自己留了部分兵力守备,要不然今日可能真的栽在这复州城中。

  玛卡是一员久经沙场的老将,战功赫赫,自负从不畏敌。

  今日明军之所以来势凶猛,是因有内应暗通消息,且动用了数倍兵力突袭,否则他不可能会这么快被逼到绝境。

  然而眼下已无暇多想这些,他必须集中精力突围。

  前方,越过北门后尚有瓮城、月城等防御关卡,玛卡心中暗暗祈祷,盼望明军未在这些关隘埋伏重兵,否则他和部下将再无生还之路。

  可当他率领最后的一百余名残兵冲过城门洞,进入瓮城,眼前的情景让他的心猛地一沉。

  瓮城的侧门处,明军士兵正源源不断地涌入瓮城内部,封堵了清军的退路。

  玛卡抬头,望见城墙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明军火枪手,每人手持火枪,目光如炬,盯着他们。

  而身后,方才后撤的火枪兵也以整齐的队形向瓮城推进,前后包夹之势显然已成。

  玛卡心中顿时暗叫不妙,然而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他仍不愿就此放弃。

  他挥舞战刀,怒吼一声,率领残存的清军向前冲杀,希望能拼出一条生路。

  然而,瓮城城墙上传来一声嘹亮的号角,明军火枪手依令齐发射击,密集的火枪声如雷鸣般震动,子弹如雨般倾泻而下。

  被困在瓮城中的清军无处可躲,一轮枪火扫射后,百余名八旗兵立刻倒下大半,四处尸横遍地,鲜血四溅。

  玛卡冲在最前,甚至还未完全反应过来,便已被数弹射中。

  他眼前一片昏黑,身形摇晃,战刀无力地滑落,最终重重地摔倒在地,再也未能起身。

  清军仅存的大将玛卡,复州城的最高守将,就此倒在复州的瓮城之中,终结了他的一生。

  就在此时,城内陡然传来雷鸣般的欢呼声,仿佛连空气都在震动。

  身处战场的明军将士纷纷停下厮杀,抬头观望,只见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之上,均已高高插上了代表大明的旗帜,猎猎作响,威风凛凛,向四方宣示着复州的胜利。

  众人皆面露激动之色,士气如潮水般高涨,许多人跪地泣拜,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欢呼。

  东方的地平线上,一轮红日正缓缓升起,曙光洒在城墙上,映照在明军士兵的盔甲上,闪耀出一片金光。

  复州之战,历经数昼夜的激战,终于尘埃落定,士兵们无比疲惫而激动。

  清晨的微风拂过战场,明军士兵面朝着冉冉升起的朝阳,沉默片刻,旋即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他们知道,这不仅是复州一城的得失,更是大明迈出了收复辽东的第一步!

第313章 继续进攻

  复州城被张煌言攻克之后,明军在辽东地区终于获得了一个坚固的立足点。

  作为辽东南地区的重要堡垒,这块战略要塞的落入明军之手意义非凡。

  其不仅大大增强了明军在辽东的控制力,还为后续作战提供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绝佳阵地。

  随着复州的夺取,在水师的助力下,明军在辽东的陆地补给线得以巩固。

  后勤运输不再受到清军压制,进一步进攻盖州也多了几分胜算。

  换言之,此时明军即便无法一举攻下盖州,仍可仰赖复州之稳固根基,来年再次卷土重来,步步为营。

  复州城一旦安稳下来,山东方面的明军闻讯立刻渡海支援。

  张煌言迅速调集主力,趁势北上,准备与朱慈的盖州大军会师,扩大明军在辽东的声势。

  与此同时,在辽西走廊南端的盖州府附近,荒野中一座隐蔽的土丘下,几名清军士兵正匍匐于树丛间,静默潜伏。

  一个个剃得光溜溜的脑袋若隐若现,他们身后跟随的是一群健壮如熊的满族巴牙喇士兵。

  前线士兵万明就在这支小队中,目光锐利地盯着前方那座明军的哨所。

  夜色浓重,万明紧随几名巴牙喇战士,趴伏在离哨所不到五十步的黑暗处。

  每当他看到对方的光头在微光下闪烁,手便不由得按在刀柄上,战意汹涌。

  他已经在战场上搏杀多年,凭借着一身凶悍本领和一次次拼死冲杀,晋升为把总,在明军里头也是少有的狠角色。

  死在他手下的清军兵士已有七人之多,而在这支清军突击小队中,恐怕连最为骁勇的巴牙喇士兵也未必是他的对手。

  不过,明军内部的整顿,也让万明这样的老兵逐渐失去阵脚。

  朱慈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腐风暴,不久前他开展了几个月的“严打”整治活动,以雷霆之势肃清军中腐败之风。

  原本军中层层官僚的贪腐现象得到极大遏制,各地官员纷纷收敛,不敢轻举妄动,唯恐这阵整肃之风吹到自己身上。

  然而,由于行动之激进和准备不足,反腐运动中出现了少量意外状况。

  许多官员和将领因担心惩罚过于严苛,悄然鼓动家丁和亲信意图潜逃;甚至有些为避罪牵连而投靠清军,给明军带来了不小隐患。

  这些在职位上盘根错节的官员在逃亡之中不甘束手就擒,组成了大小不一的利益集团,进一步影响军中士气,明军内部因反腐带来的震动一时难以平息。

  虽然朱慈和他的心腹已尽快布防封锁了山东、北直隶通往关外的各个要道。

  但在银子与权力的引诱下,仍有几条漏网之鱼逃脱,暗中窥探时局,意图东山再起。

  而万明就是其中一个,这个兵痞混迹军中,性情凶狠跋扈,不守军纪,反而将驻守登州的日子视为称霸一方的机会。

  在他驻扎登州的短短半年中,已强娶了三房妻妾,其中一户村民因不愿送女为妾,竟被他以“通满卖国”之名诛杀满门。

  由此,万明愈发肆无忌惮,不仅纵兵抢掠,还四处敲诈百姓,将家境稍有财富的居民视为目标。

  在几次杀人灭口后,他对外宣称这些人是清军安插的奸细,假借此名头冒功请赏。

  他更与一些军法官狼狈为奸,通过报功邀赏、勾结权贵的手段让自己在军中的地位愈加稳固。

  然而,这一切在朱慈的严打风暴中终被揭露。

  昔日无法无天的万明未能逃脱惩罚,被迅速拿下并当作反面典型,最终以军法处决。

  万明身陷险境,却毅然将所有罪名揽在自己一身,终于在半个月前靠几个死忠亲信的斡旋,才得以从登州监牢中成功脱逃。

  他这番“死里逃生”让人唏嘘不已,可代价亦惨痛:

  他的家人早已被流放,家产也被查抄殆尽,一夜之间身无长物。

  他无处可去,朱慈推行的“编户齐民”政策和农兵训练令他难以隐匿,且周围村民随时可能揭发他,使得他几近走投无路。

  最终,为求生存,万明不得不投奔清廷。

  此时,除了那些患难与共的兄弟外,所有人都以为他已然丧命。

  明军内部接连爆发动乱,甚至有军官投奔清军的消息传至清廷。

  多尔衮为此提高了警觉,亲自接见万明及几位从各地潜逃出来的明军基层将领。

  然而,他并未急于向外界公开此事,而是选择严格封锁消息,谨慎行事。

  这种隐秘策略让多尔衮与他的谋士们有了充分的时间了解事态的真相。

  随着山东、北直隶等地接连出现明廷文臣、军官和地方豪绅叛降的情况,人数渐增至数十人,局势一度风起云涌。

  多尔衮与范文程得以梳理出背后的因果关系,逐渐掌握了朱慈在山东、北直隶的兵力部署情况。

  这些地方的布防细节暴露,使得明军在两军对峙时处于信息劣势,令朱慈的战略部署摇摇欲坠。

  张煌言、常登贵等明军将领迅速调整山海关、胶东一带的防御部署,试图弥补因敌情外泄而带来的缺口。

  但在清军已经掌握大部分兵力配备和装备情况的情况下,明军仍难免处于劣势。

  更为棘手的是,这些叛变的文官、军官原本就是各自集团的中坚力量,关系网遍布军中与地方。

  由于潜逃的消息一经传开,许多他们曾经的下属、属地豪绅心生不满,已然被清廷暗中拉拢。

  若两者暗通款曲,足以引发更大的叛乱,甚至威胁明军的整体稳定。

  万明不仅成功逃脱,还在辽东驻地的掩护下秘密联系上了旧部,顺利探知了陈福在石门关附近的布防情况。

  这一重要情报使多尔衮终于决定亲率大军发动夜袭,拟定攻打石门关的详细计划,计划里应外合,给明军迎头痛击,甚至希望藉此断了朱慈的后路。

首节上一节270/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