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多尔衮已率部驻扎在盖州整整一个月,他原本就想试探朱慈在盖州周边的防御力量,这次内应提供的情报恰好成了他窥视明军部署的敲门砖。
如今局势乱象丛生,天赐良机,多尔衮怎会轻易放弃?
他清楚,一旦石门关陷落,清军将全面掌握主动权,朱慈势必被迫在盖州西侧平野集中重兵布防,以防防线被截断。
如此一来,明军未来在盖州一带的攻势必将大幅削弱,清廷也能乘势进军,甚至可能一举扭转局势。
复州一役后,张煌言成功收复了失地,使得清军在战略上被迫转守,彻底丧失了主动权。
正是这种局势的逆转,令多尔衮自从离开沈阳以来便心急如焚,想要扭转劣势,重新掌握局面。
此刻,清军巴牙喇士兵领头人挥了挥手,隐蔽在暗处的万明会意。
他带着从登州一起叛逃的两名明军旧将,悄悄地摸向明军暗哨所在的位置。
三人身着明军服饰,蓄着长发,正是为了潜伏和伺机而动,这一刻,他们已经等了许久。
多尔衮曾密令他们潜伏在明军中,直到今天。
万明与两名叛将对视片刻,三人默契地点了点头,接着猫腰绕到暗堡的后方。
万明敏捷地靠近在后方守夜的明军士兵,从侧面缓缓摸过去。
瞬间,他右手猛地一探,抓住了对方的脖子,手上用力如铁钳般紧锁,不留丝毫喘息的机会。
那个守夜的明军士兵猝不及防,只来得及张大眼睛,眼中满是惊恐,脸色逐渐泛青。
几个呼吸间,他的四肢开始无力地挣扎,挣扎渐渐停下,最终无声地瘫软下来。
与此同时,万明的两名同伴飞快地贴到了暗堡后门两侧,凝神屏息,随时准备行动。
待他们传递出手势,十余名清军巴牙喇士兵迅速靠近暗堡后方,个个身穿铁甲,手持轻便而锋利的顺刀,整装待发。
为首的巴牙喇头目毫不迟疑地挥手示意,万明便果断撞开暗堡的后门,带着一身凛冽杀气冲了进去。
十余名清军士兵紧随其后,瞬间涌入暗堡,暗堡内的明军士兵完全被突如其来的袭击震住了,来不及反应。
十一个明军士兵中,三人站在观察哨位上,警惕地望着远方,但其他士兵或是疲惫不堪,或是打盹瞌睡,全然没有预料到敌人的突袭。
万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暗堡,迅速靠近一个明军士兵,肩膀一顶便将对方撞倒在地,哀号尚未出声便已结束。
紧接着,他身形一转,顺刀如流星般划向另一个明军士兵的脖颈,刀刃割开血肉,鲜血顺着刀身滑下,竟带着几分温热。
万明手上的顺刀一时嵌入颈骨之中,竟难以拔出。
暗堡内的其他清军士兵并未停歇,顷刻间扑向明军士兵,轻便的顺刀在昏暗的堡内如利刃割麦般,接连划过敌人身上。
每一刀都极为精准,无情地收割着生命。沉闷的喊杀声和利刃入肉的声音在暗堡内交织,空气中很快弥漫开一股浓重的血腥味。
身着铁甲的巴牙喇士兵动作利落,他们或挥刀,或刺出长矛,招招致命。
仅仅片刻功夫,暗堡内的明军士兵已纷纷倒地,鲜血自地板蔓延开来,染红了他们的战靴。
那个守在观察哨位上的明军士兵试图抵抗,奈何猝不及防,被一把顺刀划过胸膛,鲜血喷溅而出,双眼瞪得圆圆的,倒在地上发出一声沉闷的响声。
万明本是个心狠手辣的角色,此刻更是为了在新主子面前表现得出色,拼尽全力,一个人便斩杀了四个明军士兵。
他在战场上反应极为迅速,趁着明军还未完全反应过来,就立刻将一个迎面冲来的明军士兵猛力踹开。
紧接着,他拔出腰间锋利的虎牙刀,转身朝着另一侧刚刚反应过来的明军士兵猛扑过去。
万明的动作干脆利落,眼中透出凶狠的杀意,每一个挥刀的动作都充满力道。
跟随在他身后的清军士兵也不甘落后,纷纷冲入暗堡,趁着明军还未反应过来的瞬间,展开了快速而凶猛的进攻。
暗堡中的明军士兵根本来不及看清敌人的动向,就被清军的锐利刀刃一一击杀,顷刻间血雨洒落,暗堡的土墙被鲜血染得斑驳通红。
清军的凶悍与迅猛使明军陷入绝望,短短数息之间,暗堡内的明军士兵接连倒地,鲜血在地面上流淌开来,染红了整个狭小的空间。
一轮血腥的厮杀之后,暗堡内的十一名明军士兵已全部被清除,清军仅仅有一人受了轻伤,便彻底清理了这个顽强抵抗的据点。
为首的巴牙喇冷静地环视了一圈,确保没有残敌后,向身边的一名清军点了点头,低声交代了几句。
那名巴牙喇立刻会意,收起刀,转身走出暗堡,迅速发出成功信号。
不远处的几个明军暗堡几乎在同一时间点亮了左右各三圈的火把,表示清军已占领各个据点,进攻顺利。
经过这番激烈的厮杀,万明已是气喘如牛,额头上汗珠滚落,呼吸沉重。
杀意未退的他脸上依旧带着狞笑,眼神中闪烁着一丝兴奋与满足,斩杀敌人对他而言,是一种彰显实力、博取上司赏识的手段。
为首的巴牙喇转身打量着万明,显然对他的狠劲与出色表现颇为满意。
他点了点头,沉声说道:
“你这尼堪果然不负所望,这四颗人头都是你的。回去后我会亲自替你请功!”
万明听了,脸上露出一抹谄媚的笑容,连忙躬身应道:
“多谢主子赏识,奴才誓死效忠!”
虽然他曾是明军降将,但如今早已融入清军的环境中,言行举止间逐渐显现出满清军士的习惯,显得谦卑顺从。
正当他向巴牙喇表达忠心时,暗堡外突然传来一阵整齐而密集的脚步声。
伴随着兵器摩擦的轻响,为首的巴牙喇用满语高声喊了一句,令所有人迅速集结。
万明与暗堡内其他满洲兵闻令立刻走出堡垒,加入正在行进的清军大部队之中。
此刻,巴明骑马疾驰而来,他身姿挺拔,神情冷峻,显然是亲自率领这次进攻的清军主将。
巴明的身后,硕赛和沈忠并肩而行,分别担任满汉副将,整齐地指挥着部下的士兵。
第314章 夜袭
巴明麾下统领三千正蓝旗满洲精锐与两千绿营兵,阵列森严,步伐一致,威势如雷。
士兵们的目光坚毅,脸上带着肃杀之气,显然是精挑细选的精锐部队,准备朝石门关一带发起下一轮猛攻。
巴明打量着前方的地势,目光如炬,神情中流露出决心。
他一生沙场搏杀,深知战机稍纵即逝,决不能错过任何一个可供突破的良机。
他一声令下,三千满洲兵迅速整队向前,步伐稳健而迅捷,向石门关步步逼近。
与此同时,两千绿营兵也在副将的指挥下紧随其后,准备随时支援。
战场的气氛紧张而凝重,巴明深知此战对清军而言至关重要,成败将决定军队的士气与未来战事的走向。
石门关作为明军重要的防线,是清军进入腹地的关键障碍之一。
若能迅速攻克此处,将彻底瓦解明军的抵抗意志,为后续的进攻扫清障碍。
前行途中,万明时不时回头望向巴明,内心中暗暗打量着这位清军主帅。
巴明的沉稳与气魄让他感到震撼,他知道,追随这样的主将,或许自己也有机会在军中取得更高的地位与声望。
这场战役是他在清军中稳固地位的重要契机。
巴明身旁的硕赛与沈忠也不敢怠慢,二人神情严肃,时刻观察着队伍的行进情况。
两位副将明白,眼下的局势不容丝毫松懈,满汉两族将士必须密切协作,才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石门关近在眼前,巴明策马靠前,冷峻的脸庞上露出一丝战意。
他扬起手臂,下达了最后的冲锋指令。
顿时,满洲精锐如潮水般涌向石门关,马蹄声与号角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山谷,宛如滚滚雷霆。
石门关的明军防守格外严密,关隘四周被连绵起伏的低矮山丘环绕,山脉呈南北走向,地势曲折险峻。
这样的环境对大军行进极为不利,巴明即便想发起突袭,也只能轻装前进,选择小股精锐出动,以保持进攻速度与灵活性。
巴明心中清楚,这次冒险依赖于城内的万明旧部的接应,并且得益于他们早先对暗堡的侦察和清理。
没有内应和详细情报,他绝不会轻举妄动,再遭失败,将使清军士气跌落谷底,彻底失去进攻优势。
多尔衮此时一心要打开局面,掌控盖州战场的主动权。
巴明明白对方决心已定,既然胜利在望,即便不顺利也可以趁夜撤退。
无论结果如何,他们必须试一试,才有可能实现全面反攻的计划。
因此,巴明决定周密部署。
他命硕赛带两个牛录的甲兵,先行突入,以其为先锋;沈忠负责押后策应,他则亲率中军居中指挥,排兵布阵井然有序,士气高涨,显出志在必得的气势。
而从万明和其旧部那里,巴明已经掌握了关于石门关的关键情报。
这个重要的关卡,由久负盛名的陈福驻守,但陈福麾下的士兵几乎一半都是新兵。
长期驻守在此,士兵们渐显疲态,缺乏警惕和士气,对巴明而言,这种防御薄弱无疑是绝佳的机会。
他一边整理军中部署,一边心中思忖:
“陈福虽有一定的声名,但若其士兵尚未完全训练有素,那今晚便是我们的一击良机。”
事实上,陈福原本受命驻防石门关,肩负着试探辽中清军防务的重任。
然而,多尔衮的严密防守让他无从下手,几次设法试探都无功而返,只得驻扎等待机会。
这种长期观望的状态早已使石门关内的明军士气低落,疲于无休止的等待,形成了可乘之机。
此时,万明策马来到巴明前方,单膝跪地,抱拳禀报道:
“主子,情报无误!四处暗堡的明军已全部肃清,不会有任何隐患。”
他语气中带着一丝得意,显然对自己的旧部完成的任务感到自豪。
巴明闻言,眉头一挑,微微点头,示意万明继续说下去。
“奴才的内线传来消息:约在半月前,陈福曾从石门关调兵去盖州增援,而现在石门关内的明军仅余不到两千人。
今夜正是城内换班之际,只要大军一到,他们便会放下吊桥,里应外合,城池将唾手可得。”
万明的语气坚定,目光中透着势在必得的信念,似乎已预见了成功时的情景。
巴明听后,露出满意的微笑,拍了拍万明的肩膀:
“万将军,此次夜袭石门关,你居功至伟!若能得胜,本王定会向摄政王请旨,为你请封总兵之职!”
他的话语中透出欣赏之意,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
站在一旁的两名明军叛将吴将军和刘将军也听到巴明的夸赞,面带喜色。
巴明不失时机地继续说道:
“吴将军、刘将军,此战若有功劳,你们二人也不会少了赏赐。本王定会重重有赏,不会让你们失望!”
他此番话语充满鼓励,显然是想稳住人心,增强士气。
几人之间的言辞和表情,皆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胜利的自信和期盼。
而巴明清楚,若要牢牢控制叛将们,除了承诺功名利禄外,还需让他们对清军的实力有足够的信心。
今夜一战,既是对陈福的强势进攻,更是对这些明军降将的一次考验。
万明当即俯身叩头,谦卑地说道:
“奴才多谢主子的厚恩!”
另外两名降将也纷纷跟随,恭敬地表达感激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