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们仓皇失措地后退,企图寻求掩护,然而夜幕中四处火光四溢,爆炸声震天动地,四处都是奔逃的身影和倒地的尸体。
残余的清军士兵眼见己方溃不成军,士气大受打击,很多人心生退意,开始向后方溃逃。
与此同时,古德富率领部队紧紧跟在赵奎身后,他们沿着城内的主街朝西而行,目标是一条位于六百多步外的十字路口西侧的小巷。
按照路线,穿过这条小巷后再北转,走约三百步左右,便可抵达邓府。
赵奎身先士卒,熟悉地形的他稳步引导明军穿过小巷、跨过庭院,靠近邓章的所在地。
此刻的复州城内一片混乱,战火四起,空气中弥漫着烟火的刺鼻气息,街道上到处是残破的景象,偶有火光从建筑中透出,显然城内已有几处失火。
街道的昏暗中不时会蹿出几名溃散的清军士兵,形迹慌乱,应是从各个城门中逃窜出来的。
这些溃兵显然无心恋战,只顾逃命,见到明军便仓皇后退,有的甚至顾不上丢弃的武器。
东门被明军攻破后,张煌言迅速传令,指挥西、北、南三门也全面发起攻势。
清军大部队已被调往东门进行防守,城内其他城门的守军得到了些许援兵,但这些支援不过是杯水车薪。
在明军如潮的进攻下,加之清军士气低落,其他城门的防线迅速开始动摇。
复州城内守军的意志逐渐崩溃,四门同时沦陷的危险愈加迫近。
行至三四百步后,古德富突然听到前方传来一阵弓弦振动之声,紧接着街道两侧爆发出几朵橘红色的火光,像是阴冷的火焰在夜幕中骤然绽放。
几名冲在最前方的明军士兵和邓府家丁当即中箭倒下,发出痛苦的呻吟,敌人的伏兵不多,但突然的袭击却让前列的队伍出现了些许混乱。
明军火枪兵反应极为迅速,立即摆开队形还击。
随着一声令下,火枪齐发,子弹呼啸而出,响彻夜空。
赵奎与古德富见状,也不再迟疑,同时率领部队向敌军埋伏处猛冲,不久便将街道两侧的十余名清军伏兵清除干净。
确认安全后,古德富挥手示意部队继续前进。
不久,他们便抵达了位于复州城内的十字路口,这里是城内交通的咽喉要道。
然而,十字路口竟被一支百余人的清军小队死守。
他们分散在街道两侧的屋檐之下和路口的防御阵地中,居高临下,居然向明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铅弹与箭矢从四面八方飞来,密集而迅猛,试图阻止明军继续推进。
赵奎焦急万分,心中只想着尽快突围,以完成救主的任务,他怒火中烧,几乎没有过多思考便打算强行突破这道封锁。
然而,就在他即将下令的时候,古德富迅速拦住了他,冷静地分析当前局势。
“赵奎,”他低声说道,眼中闪着决然的光芒:
“你熟悉城里的道路,带一队人绕道过去,从这些鞑子的后方袭击他们,给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赵奎闻言,虽心中焦灼,却也知道正面冲击风险过大,点了点头,便带领一小队精锐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他们绕过主街,顺着狭窄的小巷悄悄逼近清军的后方。
与此同时,古德富则带着主力部队隐蔽在十字路口一侧的掩体中,保持戒备,等待赵奎发动攻击。
夜风呼啸而过,赵奎带着小队在街巷中穿梭,步伐放轻,尽量不发出声响。
片刻后,他们已经抵达敌军背后,趁清军不备,悄然布阵。
突然间,一声战吼响彻夜空,赵奎与他的部下同时冲出,刀刃在火光中闪烁,利刃迅速穿透清军后方的防线,措手不及的敌人顷刻间陷入混乱。
被两面夹击的清军防守开始瓦解,原本在街道上居高临下的清军士兵发现自己已被明军包围,士气顿时大挫。
古德富见时机成熟,迅速指挥主力部队向前猛攻,前排的火枪兵迅速开火掩护,刀盾手紧随其后,长枪兵则在两侧扫荡敌军。
清军的小队虽拼死抵抗,但阵型已被完全击溃,百余人逐渐被明军的锋芒吞噬殆尽。
街道两侧不断响起喊杀声,古德富的部队以迅猛的攻势彻底占领了十字路口。
清军士兵倒在血泊中,残存的几人被逼退入角落,举手投降。
古德富冷冷地扫视着周围,确认没有漏网之鱼后,挥手示意部队前进。
第310章 救援
赵奎一边赶路,一边在脑中仔细地回忆着记忆中的路线。
街道尽头,一栋二层小楼燃起冲天火焰,浓烟滚滚向夜空翻腾,更远处的北面城楼处火炮声震耳,混杂着清脆的火枪声。
耳边战事激烈,赵奎心中的焦急也愈发加重。他知道时间紧迫,若稍有耽搁,救主的机会便可能转瞬即逝。
他们快速奔行,经过了两百多步,赵奎终于看到了记忆中的岔路口,他大手一挥,领着队伍毫不犹豫地冲入了黑暗的小巷。
一路小心翼翼,直到他们悄无声息地探出巷口,赵奎的目光立刻捕捉到前方几名清兵的身影。
这些敌兵三三两两散布在街道上,神情疲惫,显然没有察觉到潜伏而来的明军。
观察片刻,赵奎已经有了对策。
他迅速缩回头,朝身后的家丁们比了比手势,压低声音道:
“咱们一会儿分作两队。火枪兵在街道中央直接朝鞑子开枪吸引他们注意,其他人跟我沿着墙边潜过去,待火枪兵射击结束后一起突袭。”
他的语气低沉却坚定,令周围的家丁立刻心生信服,纷纷点头应和。
周围的明军将士虽然不熟悉这条街道,但对赵奎显然已是心悦诚服,毫无异议地听从他的布置。
随着东门的战况持续,城内的枪声此起彼伏。
明军隐约听到更远处有清军快速向东门方向集结的脚步声,说明清军已意识到东门告急,正急着增援。
赵奎心知这一刻至关重要,不能有片刻迟缓。
他再次挥手,迅速将三十多人分成了两队。
一队轻装潜行的战士悄悄跟随赵奎钻出小巷,猫着腰沿墙缓步前行,渐渐贴近敌方位置。
而剩下的十一名火枪兵则直接朝着十字路口南面的街道中央冲了出去,迅速排成一列,整齐地抬起火枪。
随着赵奎一声低沉的命令。
“砰,砰,砰,砰!”
十三声枪响几乎在一瞬间爆发,铅弹如雨点般飞出,精准地击倒了街道上的几个清兵,鲜血四溅,敌军顿时乱作一团。
“杀!”
赵奎大喊一声,挥舞着沉重的战斧,第一个从墙后跃出,猛冲向敌人,重斧在火光中映出锋利的光芒,他的气势宛如猛虎下山。
那几个清兵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便被赵奎一斧一人砍翻,盔甲在他的力量下仿佛薄纸般被撕裂,鲜血迸溅,惨叫声不绝于耳。
赵奎眼中战意凛然,毫不手软地连杀三人,转眼间便已杀进了清军的队伍中。
赵奎的突袭打破了十字路口的平衡。
原本在此顽强抵抗的清军中,半数为精通火枪作战的汉八旗士兵,他们凭借娴熟的射击技巧和密集的火力优势,与人数占优的明军突击队僵持不下。
然而赵奎的突然冲杀,如一把利刃刺入清军阵地,让这支驻守十字路口的清军小队顷刻失去阵脚。
明军的其他士兵见此时机,士气大振,纷纷紧随其后向前冲锋。
街道两侧的清军瞬间陷入混乱,赵奎的部下也迅速涌入敌军阵地,劈杀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战场上刀光火影,厮杀声震耳欲聋。
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清军发现自己成了瓮中之鳖,慌乱中无从招架,只能勉强举盾抵挡。
但赵奎的重斧几乎每次落下便带走一条性命,敌军士兵不由心生恐惧,逐渐失去斗志。
古德富在不远处看见赵奎冲杀的战果,立刻把握战机,大喝一声:
“跟我上!”
他带领麾下士兵猛冲而上,正面发起凶猛的进攻。
双方本就在胶着的战局中,清军被赵奎的侧面突袭扰得阵脚大乱,根本无法有效组织防御。
正面的明军迅速推进,将清军逐一击溃,几名包衣弓箭手试图抵抗。
但见形势不妙,斗志丧尽,纷纷抛弃弓箭,朝西面逃去。
赵奎挥斧追击,士兵们如猛虎出笼,不断将清军逼至角落。
明军士兵的战斗素养和协作能力在此刻显露无遗,他们步步紧逼,不给敌人丝毫喘息的机会。
古德富则在一旁指挥,不断调整队形,确保包围圈逐步收紧。
清军的阵型早已失去控制,如今再遭这些包衣兵的突袭,完全无法重新集结成防线。
东面的前排数十名清兵瞬间便被明军斩杀,两军随即陷入了一场激烈的近身肉搏战。
刀光剑影间,鲜血飞溅,哀嚎声不断。
清军阵地后方的士兵尽管已近崩溃,却不甘心就此退却。
他们丢下了手中的火枪与弓箭,从腰间或地上捡起刀枪,带着一股背水一战的狠劲,朝古德富和赵奎所率领的明军扑来。
被前后夹击之下,原本阵型凌乱的清军彻底崩散,其中一些包衣兵趁乱逃窜,冲散了原本的防线,混乱之中也拖垮了身边的八旗兵。
尽管八旗兵拼死反抗,顽强抵挡,但最终也未能抵挡住明军的猛烈攻势。
在古德富和赵奎的率领下,明军以三十余人伤亡的代价,终于彻底击溃了驻守在此地的清军,仅有十几名残兵在混乱中侥幸逃脱。
古德富望着倒地的清兵,心中略感沉重,战士们的伤亡不小,然而现在已顾不上计较了。
时间分秒流逝,邓章的生死依旧未卜,急需他们赶去支援。
他留下十名战兵负责照看受伤的士兵,自己则带着主力队伍继续向前,赵奎也紧随其后,隐没进了前方黑暗的街巷之中。
与此同时,张煌言在亲卫的簇拥下登上了东门城楼,高处的月光洒落,将整个复州城的轮廓映照得清晰可见。
城内多处已燃起火焰,火光在夜色中明灭不定,宛如地狱的深渊在吞噬着这座城市。
目之所及之处,硝烟弥漫,火光闪烁,交织成一片战火纷飞的惨烈景象。
东门以西四百多步的东大街中段,巷战正酣,清军的抵抗仍旧顽强,他们据守在街巷的狭窄通道间,拼死与明军对抗。
张煌言目光如炬,捕捉到南门和西门方向的火把在夜幕下移动,心知这是鳌拜调来的援兵,意图从两侧协助防守复州城。
然而,即便清军逐渐败退,战斗依旧格外惨烈,汉八旗的士兵表现尤为顽强,其战力并不逊于满兵。
而鳌拜作为统帅,指挥反应迅速,阵型部署巧妙,几乎无懈可击。
若非赵奎提前提供了复州城的详细地图,恐怕明军的进展会更加艰难缓慢。
不过,此次明军在东门部署了接近两万的攻城大军,攻势宛如惊涛骇浪般一波接一波。
清军在承受了猛烈冲击后,只得一再后撤,试图重新集结的反击也屡次被明军击溃,甚至无法稳住步伐。
东门的防线在明军压迫下逐步溃退,眼见局势逐渐倾向明军一方。
西面的复州城大门附近,烈火已经熊熊燃烧,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宛如一片赤红的地狱,燃烧的建筑和断壁残垣在火光的映照下分外狰狞。
南北两侧不断传来火炮的轰鸣声和城墙震颤的巨响,爆炸的橘红火焰照得城墙时明时暗,仿佛在诉说着战局的惨烈。
张煌言站在城楼之上,聆听着城内外炮火交织的声音,凝视着战况。
南门的明军并未发起有效的进攻,清军依旧在城墙上顽强阻击,每次进攻都被迅速回击。
北面的战况与南门相似,清军在关键区域防守严密,使得明军的进攻迟迟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城楼下方,林昌峰骑马督战,神情冷峻,指挥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