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器营的掩护下,近两百名火枪兵分为三组,轮流齐射,不间断地向箭楼发动火力覆盖。
在六七十步的距离内,铅弹以摧枯拉朽之势打击着箭楼防守的清军,完全压制了对方的弓箭和火铳。
这密集的火力如同一场无法抵挡的暴风雨,箭楼内的清兵已是抱头鼠窜,躲避着墙角,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
箭楼内的弓弩火器失去掩护之后,月城内的明军随即加快步伐,向瓮城内推进。
后续冲上月城的步卒和火枪兵也在月楼和瓮城的连接处架设云梯,准备进一步登上瓮城。
而从吊桥上源源不断涌入的明军将士,则直接从瓮城外围架设云梯,对瓮城展开合围攻势,形成了“三路齐攻”的包围态势。
整个瓮城在明军的猛烈攻势下显得危在旦夕。突袭部队的百总们眼神坚定,他们深知此时一鼓作气便能打开瓮城的大门。
清军在箭楼内无力抵抗,瓮城的城墙上,明军的火枪兵和步卒如潮水般涌入,占据了有利地势,越过每一道障碍。
每一名明军将士都知道,东门的胜利将为攻陷复州城的全局打下坚实基础,因此他们拼尽全力,英勇无畏,向着瓮城的各处防线发起冲击。
与此同时,瓮城内部的清军士兵士气已然崩溃,他们无数次向上级请求支援,但支援迟迟未到,箭楼内的阵地接连失守,守军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些清兵开始在战场上犹疑不决,逃跑的念头浮上心头。
混乱之中,不少清兵将武器丢下,仓皇向后撤去。
然而无论他们如何挣扎,东门内的明军已然稳步向前,步步进逼,在瓮城内攻城梯步步架设,几乎封锁了清军的每一个逃跑通道。
正当明军士气如虹,一步步逼近时,瓮城的残存清兵意识到再守无望,有人举起手中的白旗,试图乞降。
然而突袭部队毫不理会,他们知道战机稍纵即逝,若给对方一丝喘息,便可能延误全局。
攻势如潮水般继续向城中推进,火枪和长矛在瓮城内激烈搏杀,阵阵呐喊声和拼杀声响彻天际。
复州城东门的防线,在明军的步步紧逼下,终于接连崩溃。
此时瓮城城墙上的清军人数不过数百,面对明军如雷霆般的攻势,已是步步受挫。
尽管他们身居高处,原本占据有利地形,但在明军密集的火枪齐射之下竟连头都抬不起来,仓皇失措,形同坐以待毙。
火枪接连不断地喷出灼热火焰,清军士兵只要稍露身形,便被子弹逼得再度缩回掩体之后,毫无还手之力。
当火枪的爆炸声渐渐消停,明军数千将士已从月城、瓮城外围及瓮城内部分三路齐头并进,将瓮城上稀疏的清军团团围困,重重封锁。
城墙上,清军兵士眼见已无退路,心中逐渐生出恐慌,而明军的步步紧逼,更让他们无从喘息。
从月城登梯攀上的明军部队主要负责攻占瓮城的箭楼,这支编队混合了火枪兵与近战步兵,是专为城市巷战精心打造的突击力量。
箭楼内仅剩的十余名清兵原本企图再战,刚刚冲到城墙上,却正好撞上了来势汹汹的明军突击队。
明军反应迅速,立刻停下队伍,前列的刀盾手迅速排成六人一列,形成坚固屏障,刀盾手身后,六支火枪也从盾阵间的空隙中探出,黑洞洞的枪口对准迎面而来的敌人。
清军士兵满腔愤勇冲至十步之内,忽然明军阵中响起一声大喝,六支火枪同时喷射火焰,震耳欲聋的爆响让空气都为之一滞,冲在最前方的几个清兵当场中弹倒地,血溅四散。
剩余的清兵见状,士气骤然萎缩,攻势大乱,不由自主地后退几步,队形霎时四分五裂,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
明军将士趁此良机,训练有素地展开反扑,刀盾手与长枪手配合默契,刀锋与枪尖齐齐刺出,犹如雷霆之势猛扑向敌阵。
清军仅存的十几人溃不成军,短短片刻即被击溃,明军轻而易举地占据了箭楼的制高点。
与此同时,从外围登梯而上的另一支明军也在清剿城墙上的清军残兵。
这群清兵被火枪压制已久,头顶炮火和枪声不断,心弦绷紧到极点,稍有喘息后刚欲重整防线,便迎面遇上明军将士翻跃城墙,手持利刃奋力冲杀而来。
明军步兵动作敏捷,挥刀劈砍,动作如虎入羊群,干脆利落。
城墙之上瞬间爆发出一场生死混战,空气中弥漫着血腥气,八旗甲兵在绝境中展现出他们的剽悍与凶悍,顽强抵抗。
双方你来我往,激烈搏杀,刀光与惨叫交织,血水沿着墙体缓缓流淌,染红了地砖,宛如一片血海。
明军的火力虽给清军带来极大压迫,但八旗甲兵的强悍在近战中显露无遗,他们嘶吼着拼尽全力,手中兵刃舞动如风,和明军士兵展开近身厮杀。
明军虽勇猛,但八旗兵们因背水一战,每招每式皆抱着必死之心,竟顽强地抵住了明军的攻势。
双方士兵在狭窄的城墙上你来我往,每一寸土地都染上了鲜血,每一次击杀都在战场上留下一道鲜红的痕迹。
城墙之上,刀剑碰撞声、盔甲撞击声不绝于耳,士兵们脚下踩踏的血水与残肢,已然成了战场的一部分。
明军在前线指挥官的喝令下,不断调整攻势,有条不紊地推进,而清军的防线却在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下逐渐瓦解。
清军士兵虽然极力抵抗,但在火枪与刀盾手的双重夹击下,阵型越来越分散。
在这场胶着的战斗中,明军凭借训练有素的纪律与精良武器逐步占据上风。
火枪兵的齐射不断压缩清军的生存空间,刀盾手则沉着稳健地推进,逐一击破清军防线。
即使是清军中最为精锐的八旗兵,也在明军这种精密配合之下渐渐失去了反抗的力气。
短短一炷香的时间,明军已完全掌控了箭楼,进而向瓮城内逐步推进。
而清军的反抗逐渐陷入苦战,士兵在溃败中不断倒下,嘶喊声在战场上渐渐微弱,瓮城上已被明军的旗帜所覆盖。
这一战,瓮城终究未能挡住明军精锐的冲锋,城墙上哀嚎与战鼓声渐渐平息,宣告着明军在瓮城的初步胜利。
第309章 长驱直入
从月城城门洞涌入的明军步卒顺势而上,直截了当地拦住了试图从瓮城梯道撤退的清军士兵。
清军原本希望从城梯逃离险境,但面前却出现了一道严密的明军屏障,士气顿时受到严重打击。
明军士兵在攀上瓮城的过程中,虽也付出数百人伤亡,但凭借强大的兵力优势和迅速的组织调度,他们很快占据了复州城东门的整个瓮城段。
占据瓮城后,明军以百总为单位,组织成严整的军阵,稳步向东门城楼推进,整齐划一的步伐响彻城墙,形成一股无形的压迫。
清军在瓮城失守的情况下被迫退守,但所剩的兵力已不成规模。
东门城楼上的清军此时寥寥无几,面对明军的攻势节节败退,东门城楼几乎毫无悬念地被明军迅速拿下。
就在此时,汉八旗的主力部队和数千包衣兵才姗姗赶到东门街口。
他们刚抵达战场,东门城楼和瓮城的失守已使得他们完全暴露在明军的火力之下。
四百总的明军火枪兵迅速进入位置,在女墙后整齐列队,严阵以待。
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枪响,火光在城楼内侧接连闪现,城下的清军在明军的猛烈火力打击下猝不及防,纷纷被击倒。
见势不妙的清兵连忙分散,寻找街巷掩护,但留在地上的尸体已密布不堪。
在火枪兵掩护下,两支百总部队沿城梯两侧有序而下,目标直指东门城门洞。
他们的任务显而易见:一旦打开城门,瓮城内严阵以待的明军主力便可蜂拥入城,完成攻城行动的关键一环。
此时,清军在街口一侧集结,试图对明军反扑。
汉八旗的火枪兵与城楼上不断增援的明军火枪兵展开对射,城墙和街口两端火光四射,硝烟弥漫,战斗的激烈程度让人望而却步。
汉八旗的火枪兵英勇顽强,但他们却难以突破明军的火力封锁,尤其在城门洞附近狭窄的空间内,清军无法有效组织反击。
两支百总的明军士兵在城梯和巷道中顶着炮火接连冲锋,虽付出四十余人伤亡,但第三次冲锋后,明军终于突破清军的防线,冲入东门城门洞,成功打开了复州城的东大门。
伴随着“咯吱咯吱”齿轮摩擦的沉重声音,复州城东门缓缓开启,夜空中随即响起明军士兵整装列队的铠甲碰撞声,仿佛千军万马即将奔涌而入。
门外,整装待发的明军部队早已列阵完毕,瓮城中的明军步兵与火枪兵组成的混合编队迅速进入城内,他们以百人为单位,阵列紧密,有条不紊地穿过东门,准备接管复州城。
然而,清军并未全然退却。
街口的清军士兵虽在先前的交火中屡屡受挫,但他们的士气依旧未崩溃,尤其是八旗兵和部分忠勇的包衣兵,仍然负隅顽抗。
尽管有一些包衣兵趁乱撤逃,但剩下的清军在街口两侧形成了一道生死防线,他们手持长矛、火枪,借助街巷和城门洞内的狭窄地形拼命阻击明军的推进。
瓮城中的明军虽势如破竹,但在这条仅三四十步的狭窄城门洞中,前进速度依然受到极大限制。
城门洞内,一百人组成的明军方阵不断向前推移,火枪手与长矛手默契配合,火枪兵轮番开火,逐步压制住街口的清军抵抗。
与此同时,刀盾手在前排严密护卫,形成坚固的防御阵线,将清军的反扑一次次化解。
明军的火枪阵列稳步推进,每次齐射都带走街口一部分清军,逐步撕裂他们的防线。
尽管街巷间遍布清军,但在明军层层推进之下,清军士气逐渐衰退,最终难以再聚集成有效的抵抗力量。
街巷之中,清军的包衣兵们陷入绝望,他们在明军精密的攻势下显得束手无策。
八旗兵虽仍然奋力反扑,但面对人数与火力上的悬殊差距,他们的攻势逐渐消耗殆尽,原本咆哮的士气也逐渐消沉。
明军的火枪兵继续压制,刀盾手与长矛兵乘势推进,稳步掌控了街巷的制高点。
清军在城门洞内的阻挡行动逐渐失去效力,被明军彻底击溃,复州城的东门被完全打开,明军的洪流直冲入城。
复州城内顿时哀嚎声四起,清军的抵抗逐渐散乱,城内到处响起战鼓声和喊杀声。
城内,明军兵分数路,迅速掌控东门内侧的街道与主要建筑,为后续进攻铺开阵型。
顷刻之间,城内的清军发现自己四面受敌,他们或被迫退入狭窄巷道,或被明军步步紧逼,逐渐失去了逃脱的空间。
夜色笼罩下,东门城楼的火器营将士仍旧在与藏身于街口两侧的汉八旗清军对射,火枪喷出的火光在黑暗中忽明忽暗,成为双方辨识对方位置的唯一指引。
双方在暗夜中交火激烈,每次火枪的闪光都带来一阵惨叫,回荡在夜晚的空气中。
随着月城和瓮城的接连失守,明军逐步掌控城墙,士气高涨,增援源源不断地涌入战场。
他们将偏师分成数路,从城墙出发,沿着南北两侧对清军展开进攻,逐步将战线扩展到更广的区域。
东门被突破的同时,明军的主力部队虽因激烈的交火受阻于城内。
但东门城墙上的战兵却在军官的指挥下迅速搭起云梯,从城墙侧面悄然攀下,意图从侧翼迂回进攻清军驻守的街口,给敌人形成新的威胁。
在这队登梯下城的士兵之中,百总古德富也在列。
刚刚的登城战中,他手下折损三十余人,伤亡惨重,但他肩负的任务并未结束他的最终目标是解救邓章。
出于这一任务的特殊重要性,朱慈事先已特地叮嘱张煌言要对邓章的援救兵力加以重视。
为了争取更多绿营兵及时归顺,避免沈家军那般誓死抵抗,救援邓章势在必行。
正因如此,张煌言为古德富配备了额外的精锐兵员,包括另一名千总手下的百总精兵,专门交由古德富指挥。
古德富经验丰富,尤其是在“沧州之战”中表现出色,此次任务交由他带领,正是对他的高度信任。
与古德富同行的还有赵奎及其剩下的十一个家丁,他们在先前战斗中由于难以融入明军队列,实际参与交战较少,获得了宝贵的休整机会。
如今这些人再度归队,精力充沛,担任起救援行动的向导。
此时东门城楼上的明军逐渐占据优势,但邓章并未如预期带领绿营兵与外部明军合击,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显然状况不妙。
古德富见状,心头一沉,不及细思,迅速整队,避开正激战的东门大街街口,率领着两百名兵士紧跟赵奎,快速向邓章所在的邓府方向前进。
一路上,兵士们步伐迅疾,但无不谨慎,以免暴露行踪引来清军的阻击。
在东门大街上,明军主力与清军援军的枪火交织,轰鸣声连成一片,照亮了半边天。
这番猛烈的对抗使得清军援兵无暇顾及其他方向,完全被牵制在正面战场。
明军的兵力虽暂时被阻挡于街口,但随着从两侧城墙下来的数百名士兵开始从东门大街的左右两翼突入战场。
清军援兵的防线逐渐陷入三面夹击之中,压力骤增。
明军借此时机,再次发起猛烈冲锋,将敌军的防御撕裂开来。
面对三面逼近的明军,清军援兵的临时防线逐渐动摇,原本紧密的防守开始出现松散的裂口。
清军一部分兵力转向应对突如其来的侧翼威胁,但也因此导致东大街主防线的薄弱,使得明军在城门洞内的士兵有了进一步突破的机会。
瞬间,明军将士的战意被点燃,他们奋力冲锋,呼喝声与枪声震耳欲聋。
当城门洞的明军冲出并与左右两侧突入的偏师形成合围之势,清军的东大街防线再也支撑不住,出现了大片的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