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265节

  赵正东身旁的战士们发出阵阵痛苦的惨叫声,随着一个又一个士兵倒下,新的战士们迅速补上,彼此前赴后继,咬紧牙关死战不退。

  尽管损失惨重,但队伍的阵型依旧维持着基本的进攻格局,这一切皆因赵正东的指挥得力。

  他手握盾牌,已然换上了一柄中柄铁斧,在混战中率领士兵们猛冲猛打,丝毫不退缩。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千总,赵正东不仅依赖个人的勇猛,更懂得如何在混乱的战局中维持队伍的阵型。

  哪怕战况激烈,他也竭力确保身侧和身后有士兵掩护自己,使得整个军阵进退有度。

  他深知,眼前这些人都是他手下最精锐的士兵,经过规模化、标准化训练后的士兵们能够快速重组,应对任何突发状况。

  他们不是一群杂乱的乌合之众,而是铁血打造的精锐千总,凝聚成了这次攻城的锋利刀刃。

  随着前进的步伐,赵正东的眼神中闪烁着一抹凛然,带着身后的士兵们继续猛攻清军的防线。

  就在他刚刚迈出一步的瞬间,清军阵中突然刺出一支长枪,目标直指他的右腿,意图使其失去平衡。

  赵正东反应迅速,右脚一歪,敏捷地躲开了这致命的偷袭。

  紧接着,他瞅准时机猛地一脚踩下,那名持枪的清军士兵根本来不及躲避,枪杆直接被踩断。

  整个人随之失去重心,踉跄着向前摔倒,瞬间扰乱了这一处清军的阵列。

  赵正东迅速抓住这片刻的混乱,以盾牌挡住周围的攻击,手中的铁斧接连挥舞,左右开弓。

  就在他劈砍之际,身后的长枪兵迅速上前支援,长枪如飞,一时间血雾四溅,清军士兵接连倒下。

  赵正东的果敢和精准的指挥令周围的明军士气大振,攻势愈发猛烈。

  随着清军逐渐失去阵势,明军在城楼上争取到更多的立足空间。

  原本被分割的进攻阵型逐渐连成一体,明军前列的士兵们排列密集,长枪、长斧、铁头大棒、盾牌、大刀有序搭配,形成了层层递进的攻势。

  明军士兵们彼此间密切配合,攻守有序,将清军压制得节节后退,几乎难以招架。

  明军阵型的威力在此刻显露无疑,清军士兵即便武艺高强,面对这样的军阵也无力抵挡。

  每当一名清军士兵试图突破,就会立即遭到明军数名士兵的联合攻击:

  长枪刺出,铁斧横劈,盾牌压制,再强悍的个人能力也难以应对这样密集的火力,更遑论在军阵后方源源不断有士兵补上缺口。

  清军士兵逐渐陷入绝望,许多人甚至未战而惧,士气不断消沉。

  战斗的节奏越来越快,赵正东的眼中燃烧着战意,他一面挥舞铁斧,一面指挥士兵们持续向前压进,带动着整个进攻阵线的节奏。

  前方的清军已然有些撑不住,他们的阵型逐渐松散,防线在步步后退。

  赵正东深知,机会稍纵即逝,此刻必须一鼓作气冲破清军的防线,以便彻底控制东门,为后方部队打开城门创造条件。

  “弟兄们,杀啊!”赵正东高声吼叫,声音回荡在城楼之上,激励着明军士兵们的斗志。

  队伍士兵们闻声而动,士气高涨,每个人都在尽其所能地战斗,仿佛已经忘却了生死,心中只有胜利的渴望。

  赵正东身后的士兵们整齐划一地行动,进攻的火力愈发强烈。

  长枪兵迅速刺出枪头,逼退前方的敌人,盾牌兵则稳稳压住阵脚,为其他士兵提供掩护。

  赵正东挥舞铁斧,步步紧逼,每一斧下去都带走一个敌人的性命,带动着士兵们的前进速度。

  随着明军的步步紧逼,清军逐渐无力抵抗,防线开始出现崩溃的迹象。

  城楼之上血流成河,空气中弥漫着战斗的嘶吼和哀嚎声,赵正东却毫无惧意,手中的铁斧不曾停歇。

  鲜血溅上他的盔甲,他却仿佛未觉,只一心一意地指挥士兵们继续推进。

  前方的清军在明军的猛烈攻势下越退越多,士气逐渐涣散,有人甚至开始丢下兵器逃跑。

  眼看时机已到,赵正东振臂一呼:

  “全军冲锋!”

  这一声令下,如同点燃了士兵们心中的战意,士兵们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整齐地朝前推进。

  包衣兵和八旗甲兵虽并肩作战,实力却天差地别,军阵摆开来虽是形式齐全,然而配合却散乱不堪,漏洞百出,战斗力更是相差悬殊。

  面对明军步步逼近、杀气腾腾地逼上城楼,这样的防守显得异常脆弱。

  随着伤亡逐渐增多,清军在城楼上开始节节败退。

  最初还能试图勉力抗衡,然而面对明军如潮般的攻势,他们的阵型接连出现破绽,兵士士气崩散,再也难以支撑下去。

  退势如潮,不少士兵已不顾军令,丢盔弃甲地朝后撤去,城楼上的清军防线终于渐渐崩溃。

  随着第三个攻城百总带着百余名士兵陆续登上城楼,明军主力也渐渐站稳脚跟。

  与此同时,沉重的撞车在吊桥的轰鸣声中缓缓抵达了月城城门。

  东门月城的城楼激战如火如荼,对于整场攻城战来说,这仅仅是个开端。

  攻破月城仅仅意味着明军控制住了第一道屏障,而真正的复州城门背后还有重重关卡,瓮城和箭楼等着明军一一攻破,复州的真正防线仍然严密,顽强守护着这座城池的核心。

  攻城从来都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若清军在城内严阵以待,城墙上布满了火炮,顽抗的威力足以让进攻方面临惨重伤亡。

  清廷正是依仗复州城墙坚固,几千八旗兵与绿营兵虽寥寥,却抱定依托城墙和险要地势可以支撑一年半载的底气。

  然而,这次他们遇到了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敌人。

  朱慈虽无法制造火器,甚至连手榴弹也难以提供,但他却懂得利用滑轮组来增加撞车的破城威力。

  改良过的撞车力道无比,数下便击开了东门月城的城门。

  门一开,城外的明军士气暴涨,如猛兽般呐喊着,齐步进入月城,为接下来的攻城作战奠定了绝佳的开端。

  复州城内,统帅玛卡正四处奔走、调兵遣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强袭,难免焦头烂额。

  他勉强凑齐的千余八旗甲兵已分出三百,前去镇压城内起义的绿营兵和邓章,并带走了三千包衣兵,如今守城的兵力更显得捉襟见肘。

  此时四面城门传来战报,明军发动猛烈攻势,东门告急、吊桥被放下,月城岌岌可危。

  就在一夜之间,复州原本固若金汤的城防仿佛变得千疮百孔,摇摇欲坠。

  即便是久经沙场的玛卡,在情报混乱之际,也难以迅速做出决断,复州城能否守住的疑问使他心绪难安。

  玛卡在急切间仍勉力冷静,迅速将城中剩余的兵力集结,增援东门。

  他一边让随行将领加紧指挥,命令各部调整阵线,随时准备反扑,一边亲自率领一支牛录甲兵,准备在情况危急时突围而出。

第308章 内外交困的清军

  复州城外局势虽然愈发紧迫,清军却始终在城内牢牢压制住了绿营兵和邓章一伙。

  特别是那一千多缺乏指挥的绿营兵,面对清军毫无抵抗之力,几乎全军覆没。

  至于邓章及其手下的几十名家丁,虽然事先早有防备,借助一座两层小楼的地利死守顽抗。

  但到此刻,剩余的人数已锐减至二十余人,且多数身负重伤,火药、箭矢等战备物资更是耗尽殆尽。

  清军方面,几轮进攻无果后,指挥作战的牛录额真便动了招降之心,试图以诱降方式瓦解邓章的防御,再趁机突袭,结束战斗。

  可谁知邓章表面上假意应允,待谈判使者刚踏进楼内,他便迅速将其斩首,将使者的首级扔出,宣示了自己宁死不屈的决心,不愿为清军效命。

  当清军发现遭到愚弄,愤怒之下,牛录额真下令全军不惜代价强攻,势要将邓章及其残部撕成碎片,以泄心头之恨。

  与此同时,在复州城外的战场上,张煌言率领的大军旌旗猎猎,迎风招展。

  他策马立于阵前,麾下各部将领按照他的命令,分布在各个方向激烈攻城,数万军马一齐行动,声势恢宏,杀气逼人。

  张煌言命令马宝率部驻守在西侧,以防清军可能的突围,同时切断清军的后路,确保将复州城的守军一网打尽。

  他深知,此次攻城战关乎其在战后立足之地。

  若能全歼城内的数千八旗兵,并顺利拿下复州城,无疑是极大的功勋,战后的声望将因此大大提高。

  这个时代,战功便是立足之基,唯有在战场上取得辉煌战绩,方能赢得政治上的筹码。

  而复州城的得失,正是他的关键一役。

  在张煌言看来,清军主将玛卡若要突围,西面、南面以及东面都被明军控制,唯一可能的逃生通道便是北门。

  而正因如此,张煌言早已在北门布下重重埋伏,等候玛卡自投罗网。

  玛卡对此却毫不知情,他将城内所有防御重心都倾向了东门和南门,反而给了张煌言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在北门布阵,将他困在城内动弹不得。

  此时,张煌言指挥下的明军前线炮火连绵,轰声震天,推动着大军一步步逼近城墙。

  虽有小股部队渡河架桥,似乎在试探清军的防线,但实际上这只是声东击西之策。

  除了一些牵制清军注意的行动外,大部队始终维持在火炮射程之外活动,北门的攻势更是声势浩大,炮火轰鸣,实则并未发动真正的进攻。

  西门和南门的火炮声同样时断时续,炮弹飞掠过护城河,却因距离较远,大多落入水中,激起一道道水花。

  清军虽然明知攻势未达实质威胁,然而面对城外布阵的明军,他们却不敢有丝毫懈怠。

  城墙上的守军神情紧张,始终处于备战状态,不敢擅自抽调人手支援其他方向。

  张煌言的部署精密而周到。

  他深知清军一旦在心理上陷入恐慌,不仅难以集中兵力应对主攻方向,还会分散精力应对虚虚实实的调动。

  这样一来便为明军的真正突破创造了有利条件。

  黑暗笼罩着复州城的西、南、北三面城墙,数千清军士兵屏息静气,耳边传来阵阵炮声,深沉的轰隆声在夜空中回荡。

  而他们的眼前,则是城外无数火把如鬼魅般游走闪烁。

  这些微光既是攻城的明军步步逼近的信号,也无声地敲击着守军心头的战鼓。

  面对这如潮的敌军,他们不由得屏住呼吸,心跳加速,每一位士兵的心中都充满了难以掩饰的恐惧与紧张,连握在手中的兵器似乎也微微颤抖。

  “复州攻城战”最关键的战场集中在东门,月城的城墙上,清军防线已然开始崩溃,明军趁势推进,冲锋不断。

  随之而来的,是月城城墙被完全控制,清军在退无可退的绝境中节节败退。

  明军士兵攀上月城墙后,开始在月城和瓮城之间的通道架设云梯,准备强行攻入瓮城。

  然而,瓮城箭楼上的清兵展开了激烈的防御,火器与弓箭从高处倾泻而下,如雨般向攀登的明军射去,阻挡他们的攻势。

  面对瓮城的顽强防守,突袭部队的几位百总果断指挥部下,从城墙一侧突入,避开正面的箭雨。

  几位百总率领着士兵沿着月城通往瓮楼的通道奋力进攻,目标直指瓮楼的城门洞,逐渐撕开了一条防线,为后方援军提供了宝贵的立足空间。

  此时,火器营的两个百总率领火枪兵迅速登上月城的城墙。

  他们沉着冷静地将火枪兵们布置在墙垛后方,排列成三列纵队,在百总们的指挥下,火枪兵架起枪口,瞄准对面的瓮城箭楼,形成火力掩护。

  这密集的火力打击,给正从云梯冲下的突袭部队和从月楼正门涌入的士兵提供了宝贵的保护。

  然而,战况依旧激烈。明军虽迅速推进,但汉八旗的主力尚未抵达前线,瓮城箭楼上的清军也不是全然无备。

  几十个包衣兵守在箭楼上,他们手持弓箭和火铳,朝着冲入月城的明军猛烈射击。

  居高临下的优势,加上破甲箭和铅弹的威力,使得这些清军虽人数不多,却足以对明军造成不小的伤亡。

  月城内空间狭窄,明军攻势凶猛,然而步步紧逼中也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砰!砰!砰!”

  火器营的两名百总低喝一声,火枪兵齐齐开火,数十支火枪同时点燃,橘红色的火焰一齐闪耀,照亮了暗夜中的墙垛和瓮城箭楼的箭窗。

  瓮城箭楼瞬间火光四射,威力巨大的铅弹穿透窗户,打得瓮楼内的清兵连连中弹,惨叫声此起彼伏,鲜血喷涌,染红了狭窄的楼道。

  二十余名清兵被铅弹击中,倒在血泊之中。箭楼内的守军见火力如此猛烈,不得不仓皇退避,四散奔逃,完全失去了还击之力。

首节上一节265/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