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中的风轻轻吹散了空中弥漫的硝烟,带来一股浓烈的血腥味。
整个山谷在短短半日内,已经变成了人间地狱,三万多士兵倒下,近万匹战马尸横遍野,正是名副其实的“绞肉谷”。
每一寸土地都浸满了鲜血,空气中飘荡的死气让人窒息。
阿济格和金砺站在山坡上,眺望着眼前惨烈的战局,脸色凝重如铁,眉头紧皱,牙齿几乎要咬碎。
数名八旗都统已相继战死,情况异常危急。
尤其是金砺手下的几个大将,早已战死在北面的山岭,多尔衮派来监视阿济格的旗主,也同样命丧中路战场。
眼看着曾经不可一世的精锐部队如今损失惨重,阿济格心中沉甸甸的,仿佛一块巨石压在胸口。
清军在这场血战中虽多次顶住了明军的猛烈冲击,却也元气大伤。
每一轮的抵抗都付出了极其惨烈的代价,战士们早已是强弩之末,仅凭顽强的意志在苦苦支撑。
而明军的进攻也好不到哪里去,几度进退间,双方的兵力都几乎消耗殆尽。
然而,当那面绣着“陈”字的大旗再度扬起时,明军士气竟奇迹般地再次复苏,正准备发动最后一次致命的冲锋。
“金砺,别等了,带着你的亲卫跟我一起杀上去!再不动手就没机会了!”
阿济格目光中燃起熊熊战火,咬紧牙关,终于下定了决心。
他心里很清楚,现在谁能率先突破敌军防线,谁就能掌控整个战局。
甚至说,此战的成败不仅关乎眼前的胜负,关乎的更是大清的存亡。
这最后一击,已是生死攸关的时刻。
可就在阿济格准备下令冲锋时,金砺却突然挡在他面前,伸手拽住了他的缰绳,脸色沉重地低声说道:
“王爷,不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如果我们现在强行冲上去,万一失败了,咱们又该如何逃脱?”
阿济格猛地一愣,满脸不解地看着金砺。
作为一名老将,金砺向来镇定自若,历来以大局为重,且当年在辽东时他也是悍将之一。
几年前追击李自成时,他的勇猛仍让人记忆犹新。
然而,今日在这生死存亡之际,金砺居然畏缩了?
他不由得感到疑惑,对方怎么会在这个关键时刻突然变得如此胆怯?
“此战若败,大清将灭,逃到哪里去?”
阿济格怒不可遏,目光如火般瞪视着金砺,额头上的青筋暴起。
他的声音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言语中满是愤怒与质疑。
“果然啊,尼堪终究是尼堪,贪生怕死,不堪一用!”
阿济格突然大笑起来,笑声中满是蔑视和冷酷:
“你以为你金砺还能逃得掉吗?哈哈哈,明帝绝不会放过你,他一定会杀了你,你永远也逃不掉!”
金砺的脸色一下子变得煞白,但他依旧固执地握住缰绳,没有丝毫松手的意思。
“王爷,我并非贪生怕死之人,”
他低声说道,语气中带着无奈与焦虑:
“可如今的局势,明军势大,我们拼尽了全力,伤亡惨重。若此刻仓促冲锋,便是送死。”
“送死?你现在还怕死?”阿济格大喝一声,双眼怒火喷薄,仿佛随时都会爆发。
他从未见过金砺如此畏惧,眼前这名老将的姿态令他极为失望。
金砺紧咬牙关,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他明白阿济格的愤怒,也知道此战胜败关乎整个大清的命运。
可正因为如此,他更加清楚眼前的局势贸然发动总攻,可能会彻底断送所有人的生路。
“王爷。”
金砺深吸一口气,抬起头直视阿济格,语气沉稳而坚定:
“若我们失败了,那便是全军覆没。
明军不会给我们任何机会反击,朱慈不会留我们一条生路。
与其在这里拼死一搏,不如暂且保存实力,寻找更有利的时机反攻。”
阿济格的眉头再次紧皱,他并非没有意识到局势的险恶,但他心中无法忍受被动挨打。
此刻明军已然士气高涨,若不在这个关键时刻给予致命一击,等他们再度整顿好兵力,清军恐怕再无翻盘的机会。
“如果我们现在不冲,那就是等死!”阿济格狠狠地拍打着自己的马鞍,眼中的怒火已经燃烧到了极限。
金砺却依旧不为所动,沉声说道:
“王爷,战机虽贵,但也需分清轻重。
我们可以败,但大清不能亡。只要我们还活着,还有一线希望。”
空气中充斥着紧张与压抑,风仍在吹动,带来阵阵血腥的气息。
阿济格的拳头攥得紧紧的,目光锐利如刀。
他的心中交织着愤怒与不甘,面对金砺的阻止,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挣扎。
最终,阿济格的怒气逐渐平息,他深吸一口气,狠狠瞪了金砺一眼。
“你说得对,大清不能亡,今日这口气,暂且留着。
但你记住,如果我们真的逃不掉,我会亲手解决你。”
金砺脸色微微变了变,他压低声音,继续劝说道:
“关内已经无路可走,可大清还有关外的广袤土地。
实在不行,我们撤回辽中,甚至退守赫图阿拉、宁古塔。
王爷,到了那个时候,您依旧是大清的王爷,我也还是大清的将军。
但如果今天在这里意气用事,我们都死在这片土地上,才是真正的大清灭亡。”
他虽然竭力保持镇定,但言语中带着一丝焦急。
金砺心里明白,阿济格冲动而好战,他担心自己若是劝说无效,王爷一个不耐烦,或许会直接下令将他斩杀。
正是因为这份畏惧,才让金砺更迫切地表明忠心,显得言辞恳切。
“王爷,您现在带着几百骑兵,就算我们拼死冲上去,又能改变什么?
这些兵力对眼前这场战局毫无作用!”
他见阿济格沉默不语,胆子也稍微大了一些,语气中带了几分不满和急切。
金砺的话越说越直白,几乎带上了几分激愤:
“即便我们侥幸取胜,顶多也不过是苟延残喘地撤退。
这些明军和尼堪不再是以前那个可以轻易击败的敌人了,关内的土地,迟早不再属于大清!
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步,王爷您还看不清?”
他深吸了一口气,言语中透着深沉的悲怆。
金砺看得清楚,大清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昔日那些可以肆意横扫的汉人,如今已经成为了难以对抗的强敌。
昔日的辉煌不再,眼前的困境却如铁一般无法动摇。
金砺的声音越来越低,语调也充满了无力感。
他知道,自己言辞中的道理再如何清晰,若是阿济格仍然执意不改,便是再多的劝说也是徒劳。
然而,阿济格的沉默并未长久。
片刻之后,他的眼神忽然变得锐利起来。他转头扫视了一眼前方的明军军阵,那面飘扬的将旗之下,越来越多的兵马汇集,呈现出压迫性的态势。
就在金砺还在犹豫是否要继续劝说时,忽然感觉手中的缰绳猛然一紧。
等他反应过来时,阿济格已经将缰绳重新抓回了自己手中。
随即,只见阿济格毫不迟疑地拔出腰间的刀,锋刃在阳光下闪耀着寒光。
“随我冲锋!带着大清的勇士,冲破明军的防线,把属于我们大清的胜利夺回来!杀光这些卑贱的尼堪!”阿济格的声音如雷霆般响彻战场,震动了所有人的耳鼓。
没有半分犹豫,阿济格一马当先,率先策马冲出,朝着明军的阵列直冲而去。
他的身后,三百余名亲卫紧随其后,铁蹄声震动尘土,烟尘滚滚,一瞬间犹如洪流般席卷向前。
金砺看着阿济格策马而去,心中一时复杂至极。
他并非没有勇气冲锋陷阵,也不是畏惧死亡,而是清楚地知道,这样的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既无意义也无生机。
他握紧缰绳,心底的挣扎一时难以抑制。
而这片刻的犹豫,使得他周围的亲兵瞬间四散,烟尘弥漫中,金砺的视线渐渐模糊。
他眼睁睁地看着阿济格与那几百骑兵冲向前方,冲向那如山般沉稳的明军军阵,宛如飞蛾扑火般,毫不退缩。
第266章 清军最终溃败
陈福聚拢兵马之后,迅速将他那六百精锐亲卫骑兵作为核心力量,部署在进攻阵型的右翼,跟随其后的还有数百名聚集起来的骑兵。
而另外的一千余骑则被安排在阵型的左翼。
至于中路,则由战兵方阵紧密排列,形成了坚实的进攻盾牌。
陈福亲自披挂上阵,身先士卒,率领全军冲锋,这一举动立刻大大振奋了明军的士气。
原本因为连日作战,已经显得疲软的明军,瞬间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支由五六千残兵组成的进攻方阵,在陈福的带领下,朝着清军阵线义无反顾地发动了猛攻,气势如虹,似有无穷力量。
陈福的计划非常明确,只要他所率领的亲卫骑兵能够突破清军左翼的防线,便可与林昌峰的部队会合。
到那时,上千名骑兵足以穿透清军的整个阵线,一举瓦解敌军。
而随着中路与南面阵地的失守,清军必然如惊弓之鸟,崩溃溃逃,战局将彻底扭转。
然而,就在明军气势正盛时,一阵沉闷的“砰砰砰”火枪声从清军阵地传来,瞬间打乱了明军前排的进攻节奏。
陈福眼前的士兵一片片倒下,数百名明军前排战士在火枪齐射中丧命,身旁骑兵中也有十几人不幸中弹,栽下马背。
转瞬间,他们便被马蹄碾成血肉模糊的惨状。
即便如此,陈福仍稳住阵脚,率领大军继续前行。
在清军的阵地上,钟鼎福亲自率领着两百多名精锐家丁,紧张地指挥作战。
他残余的火枪兵还不到一千人,但却再度被重新集结,继续展开齐射,试图遏制明军的迅猛攻势。
清军的齐射虽然仍然具备一定的杀伤力,但面对士气如虹的明军,这点火力已经显得不足为惧。
钟鼎福眼见明军的进攻阵线越逼越近,尤其是那面迎风猎猎的大旗那是陈福的亲自到来,意识到局势已无可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