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继续下去,纵使胜利,恐怕也是惨胜,获胜的一方也将损失惨重,几乎没有士兵能够存活下来。
双方的主力部队几乎都已投入战斗,各自手中再无多余的兵力可以调动。
陈福手上只剩下最后的亲卫军,而阿济格和金砺也与他处境相似,只能依靠各自的亲卫队作为最后的防线和反击力量。
陈福再次举起“千里眼”,凝视着那片惨烈的战场。
两军的士兵像疯了一样互相刺杀,前线已经铺满了士兵的尸体,仿佛黑色的血河在战场上流淌。
明军和清军的阵列被尸体阻隔,连尸体上的血肉都开始糊住地面的泥土。
他紧紧咬住牙关,眼中闪过一丝狠厉,知道再这样拖延下去局势只会更加恶化。
他握紧了缰绳,猛地一拉,腰间的佩刀“刷”地一声出鞘,刀刃在阳光下闪耀着寒光。
陈福转过头,对身旁的亲卫军统领大声吼道:
“带上所有亲卫军,跟我冲!我们必须突破清军的防线,把这些鞑子彻底消灭在山谷里!”
亲卫军顿时整装待发,战士们面色坚毅,手中的武器被牢牢握住,随时准备跟随将军冲锋陷阵。
陈福知道,这一刻已经没有退路,只有孤注一掷,才有可能扭转局势。
而亲卫军精锐尽出,是陈福最后的王牌,而眼前的清军同样处于弹尽粮绝的边缘,双方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随着一声怒吼,陈福纵马冲锋,亲卫军紧随其后。
他们像一道洪流般冲向清军的阵列,地面震动不已,战马的嘶鸣声和士兵们的呐喊声在山谷中回荡。
明军的冲锋气势如虹,宛若撕裂长空的闪电,直击敌军中枢。
清军措手不及,面对这支突如其来的精锐部队,他们的防线顿时出现了裂缝。
陈福手中的长刀不断挥舞,每一击都带走敌人的生命,他的眼中杀气腾腾,毫无退缩之意。
而亲卫军士兵同样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他们在陈福的带领下,迅速突破了清军的阵线。
鲜血四溅,惨叫连连,山谷中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陈福的冲锋给清军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眼看敌军防线即将崩溃。
此时,陈福手起刀落,斩杀了一名清军将领,清军士气瞬间崩溃。
敌兵如潮水般后退,战场上再无稳固的防线可言。
“冲!继续冲!”陈福一边大吼,一边继续挥刀前进,他深知这一刻不能放松,只要彻底击溃清军,这场惨烈的战斗就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亲卫军士兵奋勇杀敌,紧紧跟随在陈福左右。
战场上的局势随着这场决定性的冲锋逐渐明朗,明军士气高涨,而清军已然崩溃,溃逃之势一发不可收拾。
而周围的其他明军营官们,在愣了一下之后,也随即回过看神来。
他们毫不犹豫地朝身后的士兵大喝一声,领着麾下或数百,或数十亲卫骑兵,仿佛一股黑色的洪流,义无反顾地冲向战场。
作为陈福麾下的老兄弟,多年的跟随让他们对陈福的性格了如指掌。
他们知道陈福是个敢冲敢拼的主将,然而今天这一幕却还是让他们心头震撼不已。
此时的陈福已是皇帝陛下面前数一数二的大将,甚至可以称得上除了常提督之外,军中的第一大将。
可他们没想到,身居如此高位的陈福,竟仍能在如此激烈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就在这时,几声尖锐的呼啸声划破空气,明军阵地上仅存的五门火炮再次发射,炮火的怒吼瞬间撕裂了战场。
钟鼎福的视线透过硝烟,看到前方两列八旗甲兵被炮弹轰得四分五裂,三十几名战士连人带马,被炸得支离破碎。
破碎的肢体、盔甲四散飞扬,发出凄厉而清脆的碰撞声。
这场血战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时辰,双方的火炮由于炮膛过热,几乎都已哑火。
钟鼎福心中一沉,明白这应该是明军最后一次开炮了。
火炮阵地上的宁静让他感到一丝轻松,但并未放松警惕。
事实上,明军的火炮性能在某些方面确实高于他的北直隶炮,竟能比他的多发两轮。
要知道,北直隶因为顺天府的存在,同样一直是铸炮重地,吸收了福建的火炮铸造技术后,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而眼下,敌方的火炮展现出了超乎预料的威力。
虽然火炮的威胁暂时解除,但明军爆发出的战斗力却让钟鼎福隐隐感到一丝不安。
这场战斗远比他想象的要艰难,随着双方的交锋愈发激烈,战场上的硝烟越来越浓烈,呛鼻的火药味弥漫四周。
钟鼎福心头压力陡增,眼前的巨大伤亡和滚滚而来的明军,仿佛让他看到了这场战役可能出现的败局。
尽管钟鼎福征战沙场几十年,但他从未见过如此惨烈的战况。
明军像潮水般一波接一波地冲锋,而清军的八旗甲兵也毫不示弱,前赴后继,不断填补着被巨大的伤亡撕裂的空缺。
战场上,士兵们厮杀成团,互相刺杀,鲜血飞溅,尸体堆积如山。
阵地上的杀戮仿佛无尽,仿佛死亡本身在这里肆意狂欢。
此刻,钟鼎福手下的火枪兵已所剩无几,在激烈的对射中,最初的数千人如今仅剩下一半。
他的火枪兵们在这场战斗中迅速消耗殆尽,前排的士兵几乎全被夺命的铅弹扫荡一空,许多人甚至还未举起武器,便已倒在了血泊中。
耳边的马蹄声和火枪的轰鸣声几乎混成一片,战场上白色的硝烟与黄色的尘土交织,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钟鼎福目睹了明军三次成功突破他的防线,然而每一次突破后,他们都迅速被清军的反击逼退。
明军一次次冒死冲锋,而清军则一次次顽强抵抗,双方势均力敌,胜负难分。
即便身处阵后,骑在战马上的钟鼎福也未能幸免于这场厮杀的余波。
黑色的硝烟早已覆盖了他的脸庞,风吹过,灰烬混杂着血腥气弥漫在空气中。
他的心情愈发沉重,尽管已打了几十年仗,他也不得不承认,今天的战斗已经超出了他以往的经验和预想。
战场上的每一个瞬间,都决定着两军的生死存亡。钟
鼎福知道,此时此刻,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决策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局势彻底崩盘。
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全力支撑这即将崩溃的防线,等待一个转机,或者迎接最后的胜负裁决。
战斗仍在继续,厮杀声、呼喊声、刀剑的碰撞声不绝于耳。
每一声枪响,每一次马蹄踏过,仿佛都在撕裂钟鼎福的神经。
他的双眼紧盯着前方,手中紧握缰绳,心中暗自祈祷着奇迹的降临。
此时此刻,胜负的天平在双方的鲜血和汗水中摇摆不定,战争的阴霾笼罩着整个战场。
而清军未来的命运,也仿佛被一层厚厚的迷雾遮盖住,难以预料。
第265章 金砺的恐惧
钟鼎福思绪翻涌,忍不住抬头望向前方的战场。
烟雾弥漫,清军的阵线中,一排火枪兵再次进行了齐射。
可是到了这个时候,所谓的齐射已经变得混乱不堪,甚至与散兵游勇的射击差别无几。
随着火枪的“砰砰砰”声响起,战场上腾起了新一轮的白色烟雾,呛人的火药味迅速扩散开来,混合着血腥的气味。
钟鼎福的眼前渐渐模糊起来,视线已经被白雾遮挡。
他无法清晰地看到明军在遭受齐射后的反应,耳边只隐约传来了一阵阵惨叫声。
但这些声音很快被震天的喊杀声所掩盖。
这一轮射击刚结束,钟鼎福手下的绿营兵士在后撤装弹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阵型的混乱。
清军的甲兵见势,急忙上前填补防线,生怕明军会抓住时机突然发起进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钟鼎福鼻腔里充满了熟悉的硝烟味,他望着眼前那片混乱不堪的战场,心中掠过一丝绝望。
他默默地问自己:
“这一次,满人还能赢吗?”
这个问题在他脑中不断回响,仿佛他自己都已经不敢确信,清军还能再一次从这片血与火的炼狱中脱身。
与此同时,陈福正策马奔驰在亲卫骑兵的阵列中。
他的战旗迎风飘扬,谷风吹拂着那面写有“陈”字的大旗,旗帜飒飒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战场的残酷与无情。
然而,眼前的血腥与惨烈,却没有在陈福心中激起一丝波澜。
他的目光冷静,内心坚定不移。
随着陈福将旗的出现,周围的明军顿时爆发出一阵狂热的欢呼,仿佛胜利的曙光瞬间照亮了战场。
他们的陈大将军来了!军中士气高涨,喊声震天,犹如山崩海啸般回荡在战场上空。
士兵们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仿佛只要陈福一到,胜利就在眼前。
对于明军的老兵来说,陈福的亲自冲阵已经不足为奇。
在这些经历过无数大战的老兵眼中,陈福是仅次于皇帝陛下的存在,是这支军队的核心与灵魂。
当陈福出现于战场最前线时,那意味着胜利的钟声即将敲响。
这是他们在无数次战斗中形成的共识只要陈大将军在,就没有赢不了的仗。
即便是那些初上战场的新兵,也毫不怀疑陈福的实力。
在他们心中,陈福就是无敌的象征,与皇帝陛下一样,他所带领的军队无往不胜。
就在这片欢呼声中,策马奔驰的陈福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胜利。
他仿佛看见了自己带领明军击溃了阿济格,击败了清军的将领金砺。
他仿佛看到自己与皇帝陛下齐心协力,包围济南,攻破济南城,甚至带领明军一路直捣北京城,收复辽东的盛大场景。
空气中弥漫的血腥味越来越浓,战场上的厮杀愈加激烈。
陈福的精神也随之高度亢奋起来,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征战辽东的时光。
那时候,哪怕兵力处于绝对劣势,哪怕大军已经接近溃败,他仍然能够最终活着逃出生天。
而今天,他坚信自己不仅不会逃,反而能够获胜,在这场战斗中挺立不倒。
战旗呼啸,在战场上飞速移动。
随着“陈”字大旗的不断前进,原本六百人的亲卫骑兵队伍迅速扩充,散落在战场各处的骑兵如同潮水般汇聚到他的麾下,加入了这支队伍。
转眼间,这支队伍已膨胀至两千多人,战场上,骑兵们的头盔如同波涛翻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骑兵洪流,浩浩荡荡地向敌军碾压而去。
“万胜!万胜!”士兵们高呼着胜利的口号,声势如虹。
骑兵队伍如同一把利剑,直插敌阵,所到之处,敌军纷纷溃退,战局逐渐向明军倾斜。
此刻的陈福,仿佛已经预见了自己的凯旋。
他的战旗在空中飘扬,他的战马在战场上飞驰。
他不仅是这支军队的统帅,更是他们的希望与信念。
在这片血雨腥风的战场上,他是不可战胜的象征,而这场战斗的胜利,仿佛已经被命运写定在了他手中的那面战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