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183节

  毕竟,他的对手可是明帝,虽然他对自己很自信,可也很清楚对方是大败了多尔衮的狠角色。

  多尔衮收到了阿济格传回的最新军情之后,也随即开始了行动,立即将麾下最精锐的三千八旗马甲派出,想要复刻阿济格的偷渡奇迹。

  不过,这一次,朱慈就没有再视而不见了。

  毕竟,数千兵马在内乡县附近偷渡过河,一次可以神不知鬼不觉,若是第二次也同样如此,那就未免显得殿前军太无能了。

  而且,阿济格部清军只要两千余马甲,还算不上有一战的实力,但如果加上多尔衮派出的这支骑兵,那就是五千余马甲了,即使没有主力配合,也能在平野上四处驰骋。

  他们将很快能在内乡县城,甚至是邓州北面周围,湍河西岸适合强渡的地方立足,并接应准备就绪的东岸渡河清军主力。这对于此时汇聚在邓州的明军主力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因此,他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清军一旦在湍河西岸站稳脚跟,局势就完全不同了。

  与此同时,朱慈和麾下的大将们,为了以假乱真,定然也需要驻守在湍河西岸,一直保持十二分警戒的各部大军,立即做出了反应。

  当多尔衮派来的援兵悄悄来到内乡段湍河东北方向的时候,朱慈立即传令林昌峰截击,并派出水师溯江而上,做出要截断渡河清军的态势。

  不过,这样的截击自然是要慢上一步,最终失败的,八旗马甲的“神勇”表现,同样是朱慈引诱多尔衮和阿济格领兵南下的关键一步。

  而且,因为内乡县东北方向,偷渡的八旗马甲攻势迅猛,明军反应不及,再加上阿济格的当机立断,林昌峰甚至不得不领兵暂时撤入城中,还丢掉了上游警戒的十几个堠台。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明军在各地还有援兵赶来,只不过都需要反应不及,无法抵挡得住清军的突袭,甚至来不及反击,而后又因为步军调动缓慢,水师攻击范围有限等等原因,迟迟没能成功阻击清军的行动。

  换言之,等到朱慈终于反应过来,并且再度派出了上千名骑兵,沿江而上,想要阻挡清军突袭的时候,局势已经不可收拾了。

  多尔衮看到前线传回的战报时,那是相当振奋。

  他派出的突袭前锋虽然受阻,但最终还是渡河成功了,并在阿济格的统帅下,成功击败了明军数次。只是终究还是因为兵力不足,不能彻底击败明军,双方湍河西岸展开了混战,谁也不能迅速取胜。

  其实,这也是多尔衮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也是他最急切着要领兵南下的局面。若是阿济格一切顺利,甚至连战连胜,那他的地位恐怕就要不保了。

  而随着多尔衮领兵南下,阿济格和林昌峰在内乡多次交战,朱慈则是开始部署邓州的大军南下,并在一队没有打任何旗号的御营骑兵护卫下,撤到了襄阳和南阳交界处的岐限山。

  阿济格虽然已经有了援军,但突袭依旧遇到了阻挡,他麾下的兵力不过数千,又无法攻城,也无法迅速南下。在林昌峰所领的天骑军马甲牵制下,并不敢肆无忌惮南下邓州。

  不过,阿济格还是派出了南下的兵马,朱慈提前撤军的先见之明,再一次领军中的将领们,心服口服。他太了解阿济格了,这根本就不是一个会束手束脚打仗的人。

  张煌言此时正站在朱慈的身旁,他手上拿着军报,迅速汇报道:

  “多尔衮和阿济格的行动很快,整个白河流域的清军现在都已经动了起来,应该是全军出动了。”

  “阿济格亲自统帅的这支偷渡的骑兵,绝对是他的护军,否则战力不会那么强,这些都是经年久战的老甲兵,而多尔衮派出的,也是这样的精锐,可见他们确实是下血本了。”

  朱慈笑了笑,随即又摇了摇头,有些可惜道:“若不是为了诱敌南下,朕一定已经趁前几天的那个机会,把阿济格的那两千多精锐马甲一口吞掉了,到时候阿济格恐怕也逃不掉。”

  张煌言听罢,随即应和道:“陛下的战略定力,真真是无人能比!”

  “多尔衮那边有什么新的消息传来吗?”朱慈随即又问道。

  “天骑军的斥候刚刚传回的前线急报,多尔衮利用火攻船,迅速击退了咱们佯攻的水师,然后便迅速以渔船为底,架设好了强渡潦河所需的浮桥,现在已经开始将大军的辎重输送过河。”

  “清军的骑兵主力大多是直接绕行,若是大军辎重,一天一夜,应该可以输送近万兵马所需的军械过河,多尔衮和阿济格现在应该是已经下了决心,恐怕过两日就会开始谋求强渡湍河。”田见秀也在一旁分析道。

  “朕如今就是在帮他们下决心。”朱慈顿了顿,随即又说道:“传令常登贵,再调一个战兵营在岐限山防御,做出严防死守的太子,咱们兵力如此雄厚,也不能败得太快了,否则多尔衮一定会怀疑的。”

  “那天骑军在内乡”张煌言随即问道,脸上有些焦急。“林提督若是要战,想要战平,甚至战胜,都不无可能,只要水师能挡住鞑子的援军。”

  “没那么简单,阿济格可没有这么好对付。而且,不要低估了鞑子护军的厉害,那可都是八旗军中的精锐,天骑军的兵力优势并不算大,野战不是那么好打的。”

  朱慈摇了摇头,想了想,又扭头看向张煌言道:

  “传令水师,明天一早,立马组织一次新的进攻,想办法威胁到南阳城下,务必要打乱多尔衮往湍河西岸输送兵马的计划,表现出足够的战力来,这样清军才不会怀疑!”

  多尔衮自然也提前在白河干流的关键位置,设置了火炮阵地,并部署了火攻船,这些确实也发挥了些许作用,这十几天的时间里,击沉了洞庭湖水师的五艘战船,还烧了三艘哨船,七艘鸟船。

  但这也只是伤到了洞庭湖水师的皮毛而已,后者根本没有被伤及核心。朱慈如今正是打算利用水师的优势,突然出击,以此坚定清军决战的信心。

  “如此一来,多尔衮和阿济格恐怕就更加坚定决心了。”张煌言笑道。

  “各部各营紧急撤退的时候,在邓州城,新野城,还有沿途,把那些即将报废的火炮,全都留下,但是全部和遗留的粮草辎重一起烧了,让阿济格看看,朕此番是如何仓皇逃命的。”

  朱慈说罢,扭头看向了昨天才北上汇报军情的李过,缓缓问道:“襄阳大营和宜城大营都已经准备好了吗?”

  “启禀陛下,两座大营都已经安排妥当了,特别是宜城大营,已经一切准备就绪。另外,大军转运火炮和辎重所需的船只,臣也已经准备妥当,必定能保证大军南下的速度。

  不过,襄阳北面的樊城关和南面的鹿门山,咱们恐怕都很难守住,但是宜城北面的那片山岭,咱们可以得派一个战兵营的兵马驻守,以此牵制清军的行动。

  清军全军南渡之后,便会立即受到汉江的阻隔,即便是拥有襄阳城这座坚城的依托,也难以迅速发动新的攻势。襄阳府南面河网密布,地势平缓,不足以形成阻挡,到时候咱们就不能在做出让步了。”

  朱慈闻言,当即点了点头道:“五军都督府再检查一遍各部的计划执行情况,若是无误,便按原本的计划行事,大军直接撤到宜城。只要清军主力进入襄阳,多尔衮和阿济格再想要退,就没这么容易了。”

  他知道多尔衮和阿济格也很想决战,最迟不过明天傍晚,一定会派一支兵马绕过内乡,进入邓州。而等到了襄阳,清军行动进一步便利之后,他再做出让步,决战的形势恐怕就要直接形成了。

  换言之,在那样的平原野地之上,两支都拥有强悍实力的大军,无论是朱慈要继续撤兵,还是多尔衮,阿济格要渡过无数河流,都将困难重重,一旦有任何失误,军队都将死伤惨重,甚至全军覆没。

  “现在就看多尔衮和阿济格有没有这个定力,直接将主力留在新野和邓州一线了。”张煌言有些担心道。

  “这里对于八旗马甲来说,就是最好的战场,但是对于咱们来说并不是。阿济格曾经在湖广取得十几场胜利,他是绝对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的。”田见秀回忆起四年前的战败,沉声道。

  不过,朱慈听罢,却是笑了笑,然后便幽幽道:

  “这便是朕需要看到的,阿济格既然觉得襄阳是咱们的葬身之地,就不可能不来。今时不同往日,朕在湖广的准备,不要说是阿济格了,就算是多尔衮和洪承畴,恐怕也没有料到。”

  很快,随着哨骑将军令传出,殿前军,天骑军,左军,右军和洞庭湖水师的各部将领,也纷纷开始了行动。

  当天傍晚,洞庭湖水师主力便开始北上,准备再一次组织起了攻势。

  而白河,湍河,潦河的交汇处,多尔衮部署的清军的火炮阵地,依旧强悍,不断射出炮弹覆盖江面,虽然毫无准头,但依靠密集的齐射,再加上江中部署的障碍,依旧能发挥不小作用。

  洞庭湖水师的战船上,固然也装备有火炮,但数量不多,威力也不够强,这样的对轰明显会吃亏,他们自然不会做这样的蠢事。而是趁着清军火炮发射散热的间隙,直接强冲穿过了河口地带。

  至于清军火炮轰击造成的损伤,还有清军的火攻船,在明军水师主力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不过,这也使得多尔衮更加确信,明帝此番真的是反应不及了,但如今再亡羊补牢,想要依靠水师组织起反击,根本为时已晚。

  因为,这个时候,清军主力早已靠着搭建好的渡河浮桥,将大部分辎重转运了过去,上万骑兵也绕过了湍河。只要有接应的大军,浮桥垮了,那就再搭便是了,根本阻止不了他们的行动。

  而阿济格所派的八旗马甲突破明军的防线,南下之后,借着夜色的掩护,发动夜袭,明军根本就是防不胜防。在朱慈的军令下,撤退得越来越快。

  这在多尔衮和阿济格看来,当然是自己的突袭起了作用,多尔衮收到阿济格派人传来的军报之后,甚至下了三道加急军令,督促前线大军加速行动。

  等到第三日,多尔衮领着清军主力,开始搭建浮桥,准备强渡湍河的时候,邓州的明军主力,甚至包括内乡,新野等地的两翼兵马,都基本移营完毕。

  不过,湍河西岸依旧有明军在固守,林昌峰甚至还领着天骑军,接连两次打退了阿济格力量不足的突袭,后方的移营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士气。

  阿济格虽然已经得到了多尔衮的进一步增援,但后者并没有派出足够的军力,使得阿济格无法发挥出实力,这也是林昌峰还敢和八旗军纠缠的原因。

  阿济格虽然对此颇为不满,但也无能为力,多尔衮分明是担心他立功太多,影响到自己的权威。

  在这几日和天骑军的对战中,他在军中的威信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而他对于自己的能力,也是信心十足这些尼堪,果然还是不如八旗马甲的!

  到了第四日午时,多尔衮终于成功投送一支主力大军,渡过了湍河,并派出数支千人骑兵南下,打算绕到了襄阳的北面,阻击明军的南撤,甚至截断明军的南撤通道。

第223章 布好口袋

  在阿济格麾下大将,同时也是其三子劳亲的统帅下,这支千余人的骑兵很快就进入了襄阳北面,他们主要由阿济格的护军,还有关外抓来的部落兵组成,野战实力相当强悍。

  这些关外的部落兵,虽然编入八旗兵的时间只有一年左右,但已经基本完成了训练和装备,而且野性未消,对于山林野地的环境,有着十分强的适应力,并能在其中发挥出强悍的战力。

  不仅如此,他们真正的统帅噶达浑,更是八旗军中的猛将,他此前便率军跟随阿济格,追击李自成到达九宫山。而在原本历史上,更是在满清后期名将凋零的时候,在多个战场中来回救火。

  阿济格这一次派他出马,很明显就是要给自己的儿子贴金,以便将来能够顺利夺权。

  毕竟,多尔衮没有儿子,多铎不上道,他的儿子可就多了,足足有十几个,自己更是战功赫赫!

  在噶达浑和劳亲的统帅下,这支千余人的骑兵只花了不到两天一夜,便通过了南阳府西面,上百里的山间河谷,甚至是林间小道,到达了阿济格指定的阻击地。

  但朱慈早有准备,他们的伏击并没有得手,反而还得面对明军的突袭。

  至于襄阳城内的勒克德浑和尚可喜两部守军,在洞庭湖水师的阻击下,根本无力支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支盼望了数月的援军被击退。

  朱慈麾下的近十万大军,在短短三天时间内,便迅速完成了转移,殿前军主力和忠贞营撤到了襄阳南面的宜城,左镇,右镇分别撤到了西面的谷城,光化,以及东面的随州一带。

  且说,宜城依山傍水,明军又掌握制水权,随时可以南撤,朱慈退到这里,看重的就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区位。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殿前军在樊城关和鹿门山等地,依旧留有兵马阻击清军,襄阳可不上南阳,并非东北方向的山谷可供主力大军行进,这里虽然也是河网密布,但到处都是一马平川的旷野,兵马调度十分方便。

  这也使得多尔衮和阿济格对于朱慈撤兵,根本没有丝毫怀疑,特别是看到朱慈在宜城的准备之后,更是料定了对方不敢决战,但又不愿轻易撤军。

  毕竟,朱慈在这两个地方留下了数千兵马阻击,虽然都只是两三日,但守在樊城关和鹿门山的大军,却有效牵制住了清军前锋的行动。

  最终,明军各部的南撤十分成功,除了大营内一些来不及带走,或者说是朱慈故意留下来,以显示大军撤退得十分慌张的粮草,军械,还有报废火炮之外,其他的物资基本上都顺利南移。

  而那些粮草军械,自然也都被他下令一把大火,连同几个大营一起烧了,这才是明军一贯的风格坚壁清野。

  等阿济格看到南面的明军大营,火光冲天的时候,哪里还能不明白自己又迟了一步,他虽然恼怒,但并没有就此放弃行动,而是继续领兵追击。

  多尔衮同样如此,他亲自领兵,来到了白河前线,并亲自指挥全军渡河,生怕就这么让朱慈给跑了。

  但等到他领兵进入襄阳府的时候,南面的明军早已经撤走,只留给他数座熊熊燃烧之后,一地灰烬,不少地方还在朝着天空冒出黑烟的废弃大营。

  这个时候,多尔衮已经汇聚起了近万骑兵前锋,兵力十分充足,而最后弃营逃跑的明军,则是万余人马,他立马便下令阿济格全速追击堵截。

  多尔衮在此前军议的时候,便分析出了明军在各种情况下可能的行动,但他没想到朱慈居然撤的如此之快。

  阿济格一路紧追不舍,但因为迅速和主力拉开了距离,没有主力的支持,他心中也颇为犹豫,特别是明军极有可能会在鹿门山设下埋伏,他如果冒进,恐怕就是自寻死路了。

  他在樊城关和鹿门山北麓,都遇到了明军的阻击,即使仗着自己统领的是精锐护军,后面还有源源不断,马上就能赶来的主力,但明军的撤退计划之周密,还是让他感到惊讶。

  当然,樊城关和鹿门山的明军,因为既要阻敌,又要接应大军,在这些久经沙场的八旗精锐轮番攻击下,不断露出破绽,很快便支撑不住,按着原本计划往宜城撤去了。

  不过,局势发展到现在,阿济格也逐渐后知后觉,察觉到了不对,但只能是将错就错。要知道,多尔衮现在已经领着主力大军进入襄阳,根本还立足未稳,这个时候要是撤退,必定会爆发严重的混乱。

  毕竟,大军仓皇撤退的过程中,最后一批留守阻击的兵马,几乎不可能成功撤退。他们可不是大军进攻时候的前锋,后面还有主力可以期待,只要坚持住,就什么都不是问题。

  而最关键的是,阿济格这个时候从派出去的哨骑那里传回来的军情才知道,明帝在撤退的过程中,居然还将数万大军分散到了两翼,虽然不是他的亲军,但也是可以一战的。

  这也是他最终确定明帝是想要故技重施,引诱他们南下的最重要判断依据。

  不过,阿济格一路追击,多次击败击退明军的阻击部队,此时已经非常膨胀,自然也不会就此打住,反而是迫切想要和明军决战,在湖广的平野上,彻底打败明帝。

  到这个时候,阿济格可没那么容易放弃。他等到后续的兵马陆续抵达之后,趁着天还没暗下来,又对着朱慈留在鹿门山南面的骑兵,接连组织起了两次上千骑兵的冲击行动。

  在他看来,将明军逼往宜城,在那里进行决战,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明军在湖广,其实除了撤到荆州等地,否则根本相当于无险可守,对峙一旦形成,便只能决战。

  不过,林昌峰同样早有准备,阿济格的刚刚进入平野,就遭到了天骑军的打击,而后不出意外,都被天骑军击退了。

  这倒不是八旗军的马甲不强,而是追击了数百里,跨过了数条大河之后,面对以逸待劳,还占着兵马优势的天骑军,在阿济格这个骑兵指挥水平极强的统帅,也难以发挥实力了。

  毕竟,若是兵马不强,任何战术战略部署,都是枉然。

  随着天色逐渐暗下来,阿济格也不敢再轻易冒险了,他必须守住鹿门山,巩固大军的前锋阵地,这可是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将进一步增强他在军中的威望和话语权。

  与此同时,多尔衮在后方的动员也十分迅速,大批清军很快渡河来到了襄阳,并有部分骑兵迅速南下,增援阿济格。

  阿济格的追击虽然没有取得预期中的战果,清军的攻势也最终止步在了鹿门山,但目前取得的战绩,还是使得清军在战场上获得了一定的主动权。

  多尔衮策马飞驰,很快就来到了鹿门山北面的清军大营,他已经迫不及待要见阿济格,理解最新的军情了。

  “明帝的部署相当周密,明军的战力也不容小觑,特别是水师,咱们无法轻易横渡汉江。否则,大军撤退,军心不稳的情况下,那数千明军不可能还有如此战心,抵抗得如此顽强,明帝能在南方兴风作浪这么久,果然不凡。”

  阿济格顿了顿,一改往常轻视明军的语气,沉声着道:

  “这些尼堪骑兵居然能在平野之上,顶得住本王亲自指挥的两次强攻,这可就不是以往那些尼堪兵,更不是闯贼能做到的!”

  多尔衮知道阿济格是什么意思,他其实也看明白了自己进入了口袋之中,但同样的,他更明白这个时候撤军是不可能的了。

  “明帝前几日还派了水师阻断我大军的浮桥,但现在咱们已经成功南下,汉江连绵千里,以明军水师的兵力,不可能完全控制住了两岸,再想阻击咱们,恐怕就是有心无力了。”

  “明帝若是没有水师,就绝不可能阻断得了咱们的浮桥,更不可能有如此充足的时间,从容撤退!”噶达浑也随即出言道。

  “不过,明帝应该是准备好局势不对,就要南撤了,否则不会退到宜城,也不会提前修筑的那些转运物资的码头。”多尔衮说着,话锋一转,说出了自己的判断:

首节上一节183/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