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听完手下诸将的看法,点了点头之后又继续道:
“朕在岳乐领军南下,其实并没有想过在两军对峙前,还能狠狠打多尔衮的脸一拳。而现在,打完了这一拳之后,朕又退了一步,收缩兵马到了邓州,多尔衮不得不追。
同时,他也会继续保持傲慢,从而认定了朕不敢和他决战。但需要能让他生气,那这一拳不足以彻底改变鞑子的傲慢,也无关紧要,甚至对咱们来说,反而是有利的。”
朱慈很清楚,只有殿前军能够堂而皇之击败八旗主力,多尔衮和阿济格等人,才会相信他们的实力!
“多尔衮和阿济格必然是要和咱们打一场大仗的,特别是多尔衮,若是没有此前‘分水岭一战’的失利还好,如今有了,这一仗不打的话,他恐怕难以服众。”
张煌言摇了摇头,冷声笑了笑,然后又继续大声道:
“鞑子近十万大军,千里迢迢而来,目的不就是一战灭了咱们,毕其功于一役吗?如果这一仗不打,多尔衮和阿济格岂不是都白来了?”
“没错,如今清廷在江北,川北,南阳各处用兵,以北地的财税人丁基础,一定已经快撑不住了。多尔衮领着八旗主力南下,这一路下来耗费的粮草,恐怕便是其费尽心思搜刮来的,若是打不赢这一仗,清廷怕是就要撑不住了。”
说到底,这一战对于清廷而言,已经是必须要打的了。
这个时代,对于战争规模的最大制约,其实就是钱粮。清廷如今在北地刮地三尺,也是勉强凑足了南征的钱粮,他们根本无法和朱慈一样,谋取徐徐图之。
原本历史上,清廷就算是占领了江南,江西,江汉等钱粮财赋重地,为了满足两线作战的钱粮需求,也不得不屡屡假装议和,招抚郑家,然后心甘情愿上了郑森休养生息,积蓄实力的当,本质上就是钱粮闹的。
不过,多尔衮和阿济格麾下的这支清军,实力确实强大,各部提督,各营营官,对于何时南撤,在哪里对峙,如何消耗这支强军,都有着不小的分歧!
要知道,这可是五万八旗马甲,他们从来没见过!
而朱慈环视一圈面前的一众大将,随即再次强调了这次军议的核心要点,缓缓开口道:
“因此,现在最关键的,便是要想办法引多尔衮和阿济格领兵过河,进入襄阳。但他们没有那么傻,若是咱们直接撤兵南下,阿济格或许会上当,但多尔衮绝对不会跟着南下。”
“多尔衮和阿济格应该会想办法迂回包抄,主动出击的,咱们只需要顺水推舟,假装反应不及,给他们希望,一定能诱敌得手。到时候,多尔衮和阿济格恐怕还会以为是自己计谋了得,从而出击得更加大胆。”
常登贵这段时间一直在前线,他其实也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常常将自己抽身出来,换位到多尔衮和阿济格等人的位置上去设想,这虽然对他来说,颇有些困难,但却给了他很多启发。
他跟在朱慈身边那么多年,自然很清楚朱慈的战略意图,因此一下子就抓住了此次军议的核心要点。
“说下去!”朱慈看着常登贵,颇为期待道。
“陛下,臣在想,若臣是多尔衮或者阿济格,想要决战,必定要派出偏师,从上游狭窄的河道偷渡,那里也是咱们防守比较薄弱的地方,还能出其不意。
而且,只要能够借助黑夜的掩护,从山丘密林偷渡,按理来说,咱们其实极难发现。只要投放两三千兵马到上游,然后再想办法打造临时的浮桥。到时候再策应北岸,东岸的大军,主力渡河也就易如反掌了。”常登贵清了清嗓子,又道。
“常提督的意思是,咱们假装没发现,固然让清军派兵渡河,立足南岸,西岸,给他们信心?”林昌峰恍然大悟道。
“没错,陈泰一定在南阳城内藏有一些舟船,咱们刚刚围城那会,周围可没有什么缴获,他心思如此缜密之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准备。这些舟船便是牵制我方水师的关键了。”
常登贵得意地笑了笑,又说道:
“洞庭湖的水师如此强,清军直接强渡是不可能的,但多尔衮必定会出兵试探,看看能不能从上游突击渡河,只要他能得手,咱们假装反应不及,那他必定以为能成事。
这对于清军来说,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多尔衮和阿济格无论如何,都会派出兵马一试!”
“常提督说得没错,如此一来,多尔衮和阿济格必然不会怀疑这是陛下在故意诱敌了,甚至还会以为自己抓住了什么战机。”李过也出言支持道。
朱慈听完,也十分赞同。战场之上,本来就是各种试探,各种方略轮番上阵,常登贵的这番推演,十分合乎常理。
不过,他还是扭头看向了张煌言,这个新晋的五军都督府将领,问道:
“张煌言,你怎么看?”
张煌言众目睽睽之下,忽然被点,面色十分平静,没有一丝惊讶,似乎早就已经胸有成竹了,只见他拱了拱手,从容道:
“陛下,臣同样觉得常提督说得没错,这是多尔衮和阿济格最好的选择,他们不可能不动心,现在他们一定已经在等待时机了。”
而随着李过和张煌言两个重量级将领,都出言表态,再加上常登贵在军中的威信,其他诸将也纷纷出言,对这一方略表示了支持。
“嗯,说得不错!”朱慈听了张煌言的表态,也赞同地点了点头,然后道:“那朕就让那些鞑子过河,等着多尔衮和阿济格追来,最好是丢一些辎重给他们,否则多尔衮这个老狐狸,恐怕不会上当!”
第221章 阿济格的野望
南阳城内,多尔衮统帅的数万八旗精锐,还有北方各地调来的一万多绿营甲兵,以及数万北方各地强征的民夫,都已经暂时休整了下来。
多尔衮和阿济格虽然都急于决战,但也绝非无头苍蝇那般,随便乱撞。
他们同样需要试探明军的虚实,然后通过战场上试探出来的情报,确定可行的战略。
在八旗主力南下之前,南阳城内的绿营守兵一直都蠢蠢欲动,特别是阿尔津溃败至开封的时候,豫南,豫西等地纷纷被明军收复,常登贵和林昌峰兵临洛阳城的时候,城内的反正情绪最为热烈。
陈泰和高第两人一直都在小心防备着那些从陕西,山西,河南当地调来的绿营军,短短一个多月,南阳城中已经不知道发生了多少起小规模反正,但都已经被他们悉数扑灭。
毕竟,城中原本就驻扎着数千八旗甲兵,其中还有一千多是来自关外部落的新八旗,以及数千包衣兵,再加上高第所领的山海绿营军家口都在北面,而南阳城的城防又极其复杂坚固,这些零零散散的绿营兵反正,怎么可能会成功?
南阳城作为清廷在豫南地区部署的重要据点,只要作为核心力量的满人不投降,那其他众多绿营军和包衣军的军官和士兵,便是不会轻易动摇的。
毕竟,他们若是有任何轻举妄动,都很有可能立刻暴露,甚至是突然之间就被处死。
相较之下,汉中城虽然同样坚固,而且地势凶险,易守难攻,但城中的绿营兵基本上都是陕西出身,除了吴国贵和李国翰所部数千的藩兵和汉八旗之外,根本没有压制下的力量稳住局势。
换言之,只要他们一反正,在陈福和高一功两部大军的里应外合之下,固若金汤的汉中城,不到一日,便可攻破。
不过,陈福和高一功想要联络上汉中城内的绿营军,实现里应外合,可没有这么简单。
而吴国贵和李国翰,以及少数岳乐留守的满八旗甲兵,也几乎不可能投降,特别是后两者。
毕竟,他们都很清楚自己此前在这片土地上所犯下的种种恶行,一旦被明军俘虏,后果如何,可想而知。
陈福和高一功自然也想到了这些,他们并没有将重心放在攻略汉中城内的守军身上,而是直接借助锦衣卫在陕西的布局,联系到了甘宁等地的丁国栋义军。
在原本历史上,丁国栋和米喇印领导的河西回民“反清复明”起义,在清军残酷镇压下,经历了一年零十个月,最终失败。这次起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满清在西北地区的统治,但最终随着全国局势的恶化,也再也没有发挥作用。
但现在已经完全不同,朱慈在南方重建了大明,两路大军北伐,胜利在望,丁国栋也因此没有遭到陕甘清军的全力围剿。
否则,丁国栋麾下的那点兵马,在吴三桂大军的围剿下,不出半年,必定全军覆没,甚至连原本历史上退入甘州的溃兵,都不会有。两支军队的战力差距,可谓是天差地别。
如今,局势突变,吴三桂和岳乐兵败分水岭,陈福和高一功都希望丁国栋能在陇西发起新的进攻,以此逼迫汉中的守军主动撤退。
汉中城内虽然存有足够两万大军消耗三年的粮食,但如此固守下去,根本就是等死而已。到时候满清恐怕都已经败了,汉中都成为孤城了,哪里还会有什么援兵了?
毕竟,若是没有援兵,又没有足以击败明军的野战力量,那汉中城破其实只是时间问题。等到明军主力汇聚,到时候就是突围,也没用了。
换言之,陈福和高一功只要能利用义军,制造出汉中城孤立无援的状态,那城内的上万兵马,是绝对无法坚持下去的。到那时,他们便只剩下了突围北上,甚至是逃出关外,这一条生路。
而且,他们还得尽快撤军,否则大明在北方的统治一旦巩固,他们的突围就要成为闹剧了。若是大清已经彻底没了,突围了又能如何?
不过,这个时候,南阳城内的多尔衮,对明军在陕甘的行动,还根本不放在心上,他正在谋划一场突袭行动,准备将朱慈麾下的殿前军主力,歼灭在南阳城和襄阳城之间的平野上。
而出人预料的是,这一次主持会议的负责人,并不是多尔衮自己,而是满清当前最骁勇善战的英亲王阿济格。
阿济格此前在追击李自成所部大顺军的战绩,加上其前两年在江北阻击明军的战果,特别是麾下的牛录没有经历大败,都使得他当前在八旗军中的地位,前所未有地提升。
在这一轮南征的具体部署中,他身先士卒,多次奉命领兵攻打河南的各大明军据点,收复了十几座州县,威望更是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而借着屡立战功的机会,阿济格也主动开口,向多尔衮要求让他来主持突袭明军的作战会议,并得到了此时正灰头土脸,担心局势进一步恶化的多尔衮的支持。
“邓州城从内到外,不过是两道城墙,城周不过十数里,城墙也算不得高厚,若是用火炮连续轰击,恐怕三五日便能攻破,明帝必定没有打算长期固守。
不过,邓州城内,现在至少汇聚了七八万的明廷步骑兵,咱们若是贸然采取强攻,可能会损失颇大,短时间内也很难有什么战果,甚至会因为攻城,白白损失大批兵将……”
阿济格介绍完邓州城的基本情况之后,随即又指向了邓州城东南面,白河干流附近的新野城,这里是南阳府和襄阳府的交界处,地势平坦,行军条件极好。
“明军在新野城中驻扎着一支水师,据哨马打探到的消息,这支水师拥有大小船只五百余艘,其中一小半都是装备了小型火炮的战船,想要对付并不简单。
明军水师驻扎新野,便可轻易北上南阳,邓州等地,可在各个方向阻击我大军,明帝如此部署,应当是为了其能在邓州迅速撤退准备。”
阿济格为了这次军事会议,虽然准备了很久,但整体上的效果依旧没有达到他的预期。不过,如今大清所面临的局势,也由不得多尔衮继续内斗了。
满清的内部斗争虽然从未断绝,但每一次都不会在关键的时候,爆发影响到战局的内乱,如今也同样如此。
“明军的水师相当强悍,咱们不可在水上逞强,明帝若是真的打算借助河流的掩护南下,咱们恐怕难以阻击。”谭泰拱手抱拳道,眉头紧锁,愁容满面。
“没错,如今南阳北部各州府,我大军皆已收复,但新野,邓州等地,大河纵横,明帝将水师集中在附近,必定是想借助水师的力量,阻击我大军。”洪承畴也在一旁出言道。
多尔衮,阿济格等满洲亲贵,对于明军的骑兵,步军,都毫不在意,但对于明军的水师,别说是五百舟船了,便是只要一百舟船,他们也忧心忡忡,畏惧三分。
“若是我大军能迂回到两翼,明军的水师便无关紧要了。”阿济格忽然出言,然后又指向了邓州城西面的地方,接着扭头看向多尔衮,道:
“摄政王,明帝如此部署,分明就是不敢与我大军决战,但这一战,咱们不得不打,绝对不能让明帝借着河流阻隔,使我大军不能随时追击的目的得逞。
汉人的骑兵,步军战力皆不如我八旗马甲,若是能趁着明军毫无防备的时候,派出两三千马甲渡河接应,一定能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明军近十万兵马汇聚一地,想要撤军,没那么简单。”
多尔衮看向了阿济格指着的地方,附近的河流确实多,而且基本上都是南北走向,使得清军南下,困难重重。八旗大军虽然距离邓州不愿,但距离真正包围邓州,却还差的很远,更不要说攻城了。
“嗯,英亲王说得有理,但此事难就难在悄无声息,南阳的地势如此开阔,明军又控制着河流,咱们很难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南下。”
多尔衮说着,不由得想起来了阿济格此前追击李自成的战绩,对方的表现可谓惊艳,他其实也觉得明军的骑兵在速度上,应该比李自成的马兵,强不了多少。
“除非,这股明军其实和闯贼差不多,咱们只要速度够快,他们便跑不掉,第一日追不上不要紧,只要下一日能追上,依旧能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摄政王,我就是这个意思。”
阿济格闻言,顿了顿,当即又继续道:
“根据哨骑传回的情报,明军目前在邓州城内外,大概有七八万兵马,其中一半是明帝的亲军,剩下的兵马中,还有一半是闯贼各部改编的,另外一半是原本左良玉的部下,这样的兵马和原本的闯贼,能有什么差别?
而且,明帝在南阳府部署多时,此前撤军带走的各类军需物资十分充足,军中不止有骡马数万匹,还有上千工匠,火炮火枪,弹药兵甲都不缺,这些辎重一定会使得明军难以迅速行动。
明帝麾下的亲军虽然大部分都是战斗力极其强悍的精锐老兵,但经过分水岭一战,必定也损失不小,只要能动起来,赶在他们没有入城之前突袭,必定能给明军将士造成巨大的伤亡。”
说到这里,在场的各个满汉将领都面面相觑起来,然后纷纷点头称是,而多尔衮也对着阿济格使了个眼神,示意对方继续说下去。
岳乐在分水岭已经损失了上万的八旗马甲,但天下大势还远说不上定了,而多尔衮和阿济格等满清诸将一样,都不希望接下来出现太大伤亡,他们还想着复刻当初追击顺军余部时候的胜利。
“继续说下去。”多尔衮抬眼看向阿济格,又道。
阿济格点了点头,随即指向了邓州南面的平野,道:
“邓州北面是湍水,新野北面是白河,明军想要南下,比咱们要方便的多。而且,明帝和李自成不同,他在襄阳经营多年,必定可以依托城镇防守,所以咱们的速度,必须要快。
所以,南阳城内的舟船,也要发挥作用,至少牵制住明军水师一两个时辰,确保其无法影响我大军马甲南下。”
南阳城西南面的水门城楼上,阿济格看了看城中河道边上停靠的百余艘渔船,又扭头看了一眼陈泰,脸上似乎有些不满意,沉声问道:
“你说的数百艘舟船,就是这些?”
“英亲王,这些舟船用来对付明军水师,应该足够了,反正咱们也不是和明军的水师决战,英亲王不必担心?”陈泰恭恭敬敬道。
“刚刚你在军议上说得那么有把握,我还以为是偷偷藏了几百艘擎天巨舰呢,没想到就是这些小渔船。”
阿济格摇了摇头,对于这样的结果似乎有些失望,但他对于自己十分自信,随即又道:
“只有这些就只有这些吧,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即将偷渡过河的那支马甲,这些渔船虽然小,但用来牵制明军,应该是绰绰有余了。反正,对付明帝的主力,骑兵才是关键。”
陈泰听了阿济格的话,并没有多说什么。他这个时候无论说再多话为自己辩驳,都无济于事,与其继续丢人现眼,还不如乖乖闭嘴。
且说,常登贵猜的一点没错,陈泰确实在城中早有准备,在明军围城之前,便将清军主力南下渡河搭建浮桥所需的材料,早早准备好了。
而阿济格也借着周围地势和大军行动的掩护,偷偷派出了两千多精锐,此时已经潜藏到了白河流域各大河北岸丘陵之中。
多尔衮,阿济格,陈泰,谭泰等满清的高级将领们,现在都一致认为:平野之上决战,复刻追击李自成大军的胜利,就是歼灭明军主力最好的机会,也是最快结束关内战事的方式。
如果朱慈成功撤军,从南阳和湖广的平野撤回了荆州这些地方,近十万大军据城而守,那这仗就难打了。
第222章 突破防线
明清两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分成了数部,沿着白河流域西侧的几条主要支流对峙了十几日,又相互间交锋了三十余次后,朱慈终于等到了阿济格的行动。
内乡县东北方向,阿济格亲自领着两千余最精锐的八旗护军,借着夜色的掩护,在湍河上游悄悄完成了偷渡,并迅速隐藏到了内乡西南方向的山岭之中。
朱慈早就部署了哨骑在白河中上游监视,阿济格自以为瞒天过海,偷偷调集的兵马,但他的行动,其实早就在殿前军哨骑的监视之下,而朱慈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则是为了让事情的发展显得顺其自然,以免打草惊蛇,引起清军的怀疑。
阿济格部清军顺利过河之后,也并没有对内乡城周边的明军展开攻势,而是等待白河东岸,南阳城内的满清主力大军启动,他知道自己当前的兵力不足,对于这么轻易的成功,同样心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