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17节

  看来,殿下还是宽仁的,只不过殿下是殿下,一言九鼎,宽仁之心不可滥用!

  而领悟到了朱慈话里的意思之后,周世显随即下船,来到岸边,示意这三个回心转意的纤夫头领缺粮的话,去借一日粮食,然后带着手下的人,直接连夜赶到东昌府,在那里等船队。

  那三个纤夫头领也知道自己错过了机会,对此不敢有任何怨言,甚至还跪在地上感谢周世显给他们机会。

  不过,临清城距离东昌府城超过一百里,没有粮食的情况下,想要一天一夜赶到,难度很大。要知道,他们之中走的最少的,也已经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连续走了快三日了。

  但这就是他们刚刚做出错误选择的代价,朱慈若是不这样,其他的纤夫头领们看到了,恐怕就以为钦差老爷的话不作数了。

  这就是恩威并施!

  周世显处理完了纤夫们的管理问题之后,当即让甲兵敲响了立在岸边的大鼓,然后又将召集而来的所有纤夫头领分成了三批,轮流上船接受皇太子朱慈的接见。

  在正式征兵之前,朱慈自然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份。但现在,这些都已经是他的兵马,他若是还不接见,亮明身份,那他在这些人心中的威望,就要受到影响了。

  大明皇太子高高在上,这些见识还不如林永安的纤夫头领们,听后无一例外,个个大惊失色,匍匐跪地。

  而朱慈在一众全副武装,威严整肃的甲兵护卫下,独尊一面,然后一个个问询跪在地上的众人,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

  很快,这些纤夫头领的底细,他便掌握一清了,其中有一半是来自河间府,真定府的,另外的一半,东昌府,广平府,大名府,济南府都有,基本上都有妻儿。

  如果只是招募其中三四十人,朱慈或许还需要谨慎考虑地域的问题,将他们和手下人拆分,以避免管理难题。

  但他现在有本部兵马压制,而且三十九支纤夫队伍,上千号人,以地域结成小团体,然后再让他们自我管理和相互掣肘,反而有益。

  当然,抽调其中的精锐训练成军,同时每一个旗总派出一人监督,还是相当必要的。

  这些纤夫头领如今在朱慈面前,虽然一个个看起来都很老实,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性命攸关的事情,朱慈可不会就这么轻易就相信他们能舍命上阵。

  他把这些人召来,一方面是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才是整个船队中,真正说话算数的人,另一方面也是正式通知他们,他们的家属都要“安置”在船上,到了徐州才会放下。

  这道命令一下来,虽然有人心里很抵触,但他们其实也都清楚,在皇太子面前,他们别无选择,只能乖乖听令,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而皇太子要从他们的队伍中抽调精悍加以装备训练,那很明显就不是要加害他们了。否则,那些人恐怕会先反击。

  朱慈亲自处理完这些事情之后,随即把剩下的事情交给了李邦华和周世显来处理,按照他的计划,船队明日午时就会再度启程南下。

  与此同时,他还让陈福提前派出了夜不收,快马加鞭南下,然后乔装打扮进入徐州城打探消息。

第32章 殿前军

  济宁州城头上,朱慈脸上凉风习习,他看着外面哗啦啦飘下的大雨,不禁眉头紧皱。

  从临清南下徐州的一路上,船队已经因为下雨,在路上耽误了好几日,为了躲雨,安置那些纤夫和林家寨的家口,他途中还不得不下令李邦华和周世显带兵临时接管了三座城池。

  疾风骤雨之下,虽然运河的水位迅速上涨,但根本无法正常行船,特别是这些船只运送的粮草和妇孺太多,很容易发生危险。

  而且,朱慈沿途从各州府搜罗来的大部分船只,都已经有些老旧,甚至是不小的破损,若是里面的妇孺不转移进城内避雨,恐怕还没南下,就已经因为淋雨病倒了一大片。

  在临清征了一千三百多纤夫之后,南下到东昌府城时,朱慈又在当地征了六百余纤夫,这次挑选的标准比之前严格了不少,有一半人落选了。

  不过,也就是从东昌府城开始,天空中开始下起了大雨,而且还是南北几十里内,全都在下,朱慈不得不下令大军临时接管府城的两个城门,并让李邦华进驻府衙。

  这个时候,东昌府的知府和大小官员,基本上都已经南逃,便是城内的乡绅,也只有部分留了下来,这使得城中的一些青皮混混没了约束之后,到处胡作非为。

  李邦华和周世显带着十几个甲兵,五个旗纤夫,在城中乡绅的配合下,很快就把这些青皮混混收拾了,还把他们从武库抢夺来的刀枪全部收缴,整个接管过程十分顺利。

  现在这个天气,朱慈走不了,他身后的顺军追兵,也同样无法行军,特别是后者还没有船只,只能步行。

  只是,每拖延一日,晚一天到南京,中途生出变故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才是他担心的事情。

  但事已至此,朱慈自然不会抱怨什么,停留在东昌府的一天半时间里,他迅速部署了陈福和常登贵继续练兵,李邦华和周世显则是负责安顿好那几千家口。

  陈福和常登贵都在府衙和城楼的空屋子里面,继续操练着他们的新兵。

  陈福负责操练的是挑选出来的那近百名精悍纤夫,这些都是所在纤夫队平时械斗的主力,在穿上甲胄之后,爆发力极强,而且因为原本拉纤就有组织基础,阵型和号令训练也进展极快。

  等过几日到了南直隶,这些刚刚整训的甲兵主动进攻或许不行,但摆开阵势,吓唬吓唬江北的军头和文官,或者是跟着骑兵追击敌方败军,却是绰绰有余了。

  常登贵则是继续吩咐手下甲兵,给纤夫们演示持枪突刺,挥刀劈砍的动作,以及最简单的几个军号,朱慈对他们的要求更低,只需要能正常行军,听懂基本号令即可。

  这么短时间,想要让军队形成战斗力,是几乎不可能的,但这些纤夫原本就有械斗和组织的基础,装装样子,也能和战兵有个七分相似。

  与此同时,东昌府府城的武库,也被朱慈派人去翻了个遍,结果只找到了一些破旧的刀枪,连一张弓,一副甲都没有,火枪也只是三眼铳。

  刀枪朱慈全都用来发给那些伍长们了,三眼铳则是没有要,这玩意要是在战场上炸膛了,到时候这支装样子的大军,恐怕会直接原形毕露。

  而为了装备大军,朱慈直接让李邦华借助城中乡绅的力量,搜罗菜刀,甚至是剪子,这些利器绑在棍棒上,打起来也有些威力。

  不仅如此,东昌府城的府库,以及城内的布庄,朱慈也全都直接征用了,他还得给麾下的新兵们,尽可能统一制服。

  否则,一群流民随驾,大明皇太子南幸的气势,便要落后一大截了!

  但大军在东昌府城停留的时间太短,布匹刚刚搜罗完,雨就停了,朱慈不想耽误,随即下令大军开拔。

  而后,他还没到济宁州,便又遇上了雨,最终只能冒雨到了城外,等到雨势变小的时候,才开始进城,同时让周世显和林永安开始筹划在济宁州的最后一轮征兵。

  周世显和林永安带着训练得颇有成效的甲兵和寨丁迅速又收拢了一千精悍的纤夫,这次基本上只要了汇聚到此处的三成丁口,特别是其中家口少的,剩下的人朱慈发了几日从济宁州缴的口粮,便让他们自行南下淮安了。

  船队一路上虽然收拢了一个知县,三十几名小吏,还有林家寨的几百人协助,但真正要约束军队,靠的还是那八十多名骑兵,以及正在整训的近百名甲兵。

  如果不是一部一部接受,且这些纤夫原本就有组织,只需要控制纤夫头领,便能实质掌控,朱慈手下的这点人,还控制不了近三千新兵。

  而这三千新兵的家口,已经超过六千人,林家寨和吕家寨的船只,加上朱慈下令沿途搜罗来的一百三十多艘各州县残余官船和民船,也不过是勉强能运载而已,其中还有近千妇人要开始下船步行。

  因为大雨,朱慈又在济宁州休整了两日,此时他距离徐州,只剩下了不到三百里。

  至于李自成派往接管山东的郭升,赵应元,董学礼等部,这个时候才刚刚进入临清,他们缺少船只,又受到了大雨的影响,行军速度非常缓慢。

  与此同时,因为路上的耽搁,朱慈派出去的夜不收,在济宁州附近打听到了崇祯,皇后,以及大明皇太子已经全都殉国,并于京师下葬的流言。

  这意味着什么,自然不必多说了,消息传到了顺军还没实际控制的济宁,恐怕也已经传到了淮安,甚至是南京。

  在原本历史上,也大抵是这个时候,崇祯皇帝殉国的消息传到了徐州,如今李自成特地派人往南散播,消息自然传的要更快一些。

  朱慈注意到军中同样有流言传开,人心惶惶,最终在李邦华的建议下,在济宁州提前向全军公布了自己的身份,那些纤夫头领们此前早已经知道,但几乎都没敢泄密。

  这个消息一出,原本就已经从嘴不严的甲兵和头领那里听到各种似是而非的流言的新兵们,就好像吃了定心丸一样,顿时不慌了,甚至还因此士气高涨起来。

  他们现在追随的,可是大明的皇太子,未来的圣上!

  而且,济宁州很安全,距离南直隶已经不远,这护驾之功基本上是稳妥了!

  不仅如此,朱慈还给了这支护卫大军赐了一个新的名字“殿前军”,并让船上两百多个手巧的妇人连夜赶制了二十几面大旗。

  从今天开始,朱慈决定不装了,他要摊牌了!

  四月三日,天气一晴,朱慈便立即下令大军开拔,下了两天的雨,道路泥泞,无法搭船,也没有马的那三千多纤夫新兵,行军速度因此大大放缓。

  不过,近三千名衣着一致的士兵沿着运河缓缓南下,官道上行军队列连绵数里,二十几面大旗迎风招展,不断有骑兵策马奔驰而过,看起来气势恢弘,整齐有序,让朱慈不由得有些惊喜。

  这就是他一手组建起来的亲军,从王之心府邸的十一骑,到突围的二十五骑,再到现在的三千兵马,其中披甲二百有余,骑兵近百

  感谢书友粤垦路大壮,少年以暮,20181107124212127,20231002222407358的打赏

第33章 局势不明

  官道上,赵正东正带着手下那个旗的士兵往南行进,他身形高大,走起路来虎虎生风,因此获得了朱慈赐予的举旗机会,还被当着全军的面勉励了几句,看得其他旗总都十分羡慕。

  在常登贵麾下甲兵的棍棒之下,第一第二批征召的纤夫,此时都已经从一开始的脚步混乱,勉强能排成一队行进,变成了队列整齐,令行禁止。

  这三千新兵,几乎每一个都挨过棍子,第一第二批纤夫此时情况要好许多,第三批刚刚征来的,只在济宁州城内整训了两日,此时拉出来在宽阔泥泞的官道一走,便立马原形毕露了,很快就有人被打得嗷嗷惨叫。

  古德富眼角看着面前之人的后脑勺,一点也不敢分心,他听到身后不时传来的嚎叫声时,心中都不由得发怵,脖子更是肌肉记忆般微微一缩。

  一开始从临清出发的时候,他脾气还很冲,没走出十里,就因为左右不分,脚步混乱被打了一顿,甚至还和监督的甲兵发生了争执,紧接着又被打了二十军棍,并连累全队被罚了一钱月饷。

  如果只是单单被打军棍,古德富是不会服气的,可因为自己连累兄弟,还被一直视为父兄的赵正东训斥了一顿,他也不敢不服从。

  赵正东知道自己跟随的是皇太子殿下,哪里还敢对这个小老弟有一点点纵容?生怕对方犯了大忌!

  只是,左右不分,也没有那么容易改,古德富和其他同样左右不分的人一样,此后又不断挨棍子,三天内前前后后被打了六次,才终于走对了。

  那一刻,他心中居然涌出了一股满足,甚至觉得很有成就感,对那个连续三天,天天都要打他几棍的甲兵,怨恨也轻了许多。

  而现在,古德富意识到被打的不是自己之后,紧绷的神经终于稍稍放松了,他抬头看了一眼赵正东举着的大旗迎风招展,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心中十分骄傲。

  他记得太子殿下刚刚亲口说这是属于他们整个旗队的荣耀!

  原本,因为亲眼看到一开始没有选择投军,之后又后悔的三队纤夫到处借粮,然后连夜赶到东昌府的狼狈,这些纤夫们对于李邦华和周世显,就十分畏惧。

  现在,他们知道背后的这一切,都是一言九鼎的皇太子殿下决定的,心中更加敬畏。

  要说,周世显也是老道,他被李邦华点醒之后,明白了太子殿下想要立威,所以才故意给那三个纤夫头子出了借粮的主意,将事情彻底传开。

  于是乎,当队伍中留下来的纤夫们在东昌府看到那三队纤夫因为淋雨发病,又有人没被选上的时候,心中都十分庆幸自己的选择,当时更是对招揽他们的李邦华和周世显感恩戴德。

  同时,他们也都十分担心自己若是做的不对,犯了规矩,会被赶走,死在荒郊野外,一个个都比此前更加卖命了。

  因为连续的大雨,官道路况实在过于糟糕,殿前军从午时一直走到太阳西沉,才往南走了不到二十里。

  而随着天色渐渐昏暗,朱慈很快就下达了扎营的命令,赵正东也随即带着麾下的兵马按照上官安排好的位置,安营扎寨。

  他们刚刚忙活了一会,古德富便突然瞪大了眼睛,抬手指向了东南方向,赵正东扭头看去,只见远方有两个很大的黑点从地平线冒出,在灰蒙蒙的天幕映衬下,十分显目,而且越来越大。

  “哥,有骑兵从南面来了!”古德富好奇道。

  不过,赵正东似乎没有兴趣,脸色一横,立马扭头回来瞪了此时同样在朝着东南方向看去的几个手下一眼,道:

  “这和咱们无关,继续扎营,否则军法处置!”

  此话一出,包括古德富在内,所有人都和触电了一般,迅速收回目光,继续干着手中的活。他们都被军棍打怕了,月饷更是扣了不少。

  而另一边,朱慈终于等回了派去徐州打探消息的第一队哨骑,这些日子的大雨,不仅大部队无法行动,就连骑兵,也处处受限,比计划中晚了两日才返回。

  朱慈很快就从他们口中了解到了徐州,淮安,以及凤阳等州府的基本情况,知道了原本历史上的弘光帝福王朱由崧,以及其他从北方逃难而来的潞王,周王,崇王等地方藩王,如今都汇聚在了淮安府。

  不过,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淮扬路振飞碍于礼制,并没有让他们进城,也算得上处置得当。

  朱慈对于路振飞,此前只能算是有所耳闻,如今因为李邦华和对方是老友,经过这几日的交谈,他已经知道对方是南方少有的军政人才,而且为人十分刚正,重情重义。

  自去年秋上任以来,路振飞便利用自己总督漕运的便利,支持淮扬各州县地方团练乡兵,短时间内便在两淮间训练出了近万乡勇。

  当然,这些乡勇防贼是够的,指望他们来抵御李自成的大顺军,或者说清军,就有点异想天开了。

  在正月李自成进攻山西的时候,他便派遣麾下大将分防徐州,泗州,宿迁至安东,沭阳等地河道,以防万一,可以说是极有远见。

  而从山东溃逃的刘泽清和从陕西溃败的高杰南下进入南直隶之后,也都是路振飞亲自安排人马接洽的,这两支人马如今一支安置在了淮安府,一支主动去寻凤阳总督马士英的庇护,被派往了徐州驻防。

  不过,关于卢九德和马士英,以及他们手中掌握的凤阳府兵马动向,还有南京方面的情况,第一批哨骑还没能打听清楚,只知道高杰大军已经开拔南下,前往凤阳。

  “殿下,老臣觉得可先派骑兵到淮安府,联络路振飞,让其准备迎驾,同时再派一员大将,前往南京报信。”李邦华听到路振飞的消息,不由得有些激动,当即拱手抱拳道。

  “殿下,臣愿往南京,南京城内,有人可以证明臣的身份。”周世显也随即拱手抱拳请命道。

  朱慈虽然带了太子印信,但必须找一个德高望重,有信服力的人,他的印信才有可信度,才能让南京群臣迅速行动,而不是把时间都浪费在争论分辩印信的真假上。

  而随行的其他军官,甚至就是周世显和半路投靠而来的那个知县,级别都太低了,就算到了南京,恐怕也无法取信于人。

  但看着面前依旧泥泞的路况,朱慈心中十分犹豫。

  一来,李自成的假消息早就传到了南直隶,南京群臣恐怕现在已经在筹备拥护福王,还是潞王了,自己和李邦华,如果不亲自露面,根本无法取信于人。

  二来,按现在的速度,殿前军到徐州恐怕还需要六日,甚至七日,到淮安或者凤阳,那就更久了。

  若是派出哨骑,很有可能会打草惊蛇,让居心叵测的人提前准备。而他直接带几十名轻骑前往,那就风险太大了。

  现在,高杰大军已经南下,他不知道南京什么时候就收到了假消息,卢九德准备到了什么地步,那些军头此时是否已经在凤阳皇陵宣誓拥福。

  天色很快暗了下来,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李邦华,周世显,陈福,常登贵,林昌峰,林永安等人都在看着朱慈,等待着他做出决策。

首节上一节17/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