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111节

  “常将军。”朱慈转过身,环视一圈,最终将目光停在了常登贵身上,沉声问道:

  “殿前中军近来表现如何,特别是各部的操练和装备情况,还有将士们的士气?”

  常登贵闻言,当即出列,上前一步,躬身拱手抱拳答道:

  “回禀陛下,殿前中军下属三营皆已经满员,将士们训练刻苦,严格出操,士气十分高昂,都想着上战场杀虏,报效陛下。

  目前,各部的火器和各类兵甲装备都已陆续配发完毕,火枪兵和炮兵的操练皆已娴熟,战力较之以往,不可同日而语。清军若是南下,臣定率殿前中军,给他们当头一击!”

  朱慈听罢,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扭头看向了陈福,问道:

  “殿前左军新近组建,陈福你此前又随朕西巡,无法亲自督练,如今各部将士的训练进展达到计划了吗?”

  陈福闻言,也随即出列,顿了顿,回答道:

  “启禀陛下,殿前左军虽然组建时间尚短,但臣在西巡前,便和兵部一起重新调整了编制,原本凤阳标营的将领军官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老将,练兵整训的具体事宜,都十分娴熟。

  而兵部补充进来的新兵,也都是百里挑一的精锐,训练勤勉,进步神速,假以时日,必成我大明灭虏之利刃。”

  殿前中军和殿前左军的恢复和组建,朱慈都准备充分,训练的军官和老兵,全都是江北大战中的胜利之师,能和八旗军野战的精锐,又有着军备补充的第一优先级,最终的成果自然不会差,他对此并不意外。

  而后,田见秀,胡茂桢和高杰,黄得功等人,也纷纷出言汇报各自麾下的兵马整训情况,特别是田见秀,他迫切地想要做出成果,在大明朝站稳脚跟。

  不过,殿前右军近万兵马到现在,也才开始磨合训练不到一个月,装备更是没有配发完全,田见秀,刘芳亮,袁宗弟,张鼐等人麾下的老兵固然多,可本身的建制被打散之后,一样需要时间恢复。

  胡茂桢因功晋升,如今已然成为京营提督,地位在李本深,田雄,柏永馥等人之上,他麾下的兵马在这段时间,同样紧锣密鼓训练着。

  当然,京营的地位不如殿前军,新兵补充的优先级在第二级,质量也不如殿前军的高,特别是装备的配发,每每都迟一步,战马也只是进行了有限的补充。

  在这样的情况下,京营的实力自然慢慢和殿前军拉开了差距。不过,这只是和殿前军比的结果,京营的实力依旧远超于地方标营。

  至于高杰和黄得功,两人在刘泽清和刘良佐相继明升暗降之后,彻底成为了江北双雄,兵力都得到了扩充,但都没有预料中的那么多。

  他们的实力都有限,领兵打仗的水平也不算特别高,朱慈自然不可能在两人身上投入太多资源,只是论功行赏。

  而两人面对这样的局面,特别是看到在“江淮保卫战”中表现不积极的刘泽清被提拔到了兵部,刘良佐更是直接居家养老了,嘴上也不敢有什么怨言。

  毕竟,他们的功劳确实不够大,而刘泽清的兵马,也分给他们,随着殿前军和京营陆续回撤,江北有一半都交到了两人手上,朱慈这个皇帝已经是对得住这两个从龙元勋了。

  当然,再往后,两人能不能得到重用,甚至步步高升,就得看他们的表现了。

  朱慈听完几人的汇报,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随后鼓励道:

  “火器乃我大明克敌制胜的关键,暂时没有配发的部分,兵部会在未来两个月,尽可能补全,广东和福建的火器工坊,都已经在加紧生产了,船队正在加紧运送。

  诸位都是我大明的中流砥柱,兵马平常务必严加操练,不可懈怠。否则,战场之上,便是流血丢命了。”

  “是,陛下!”

  说罢,朱慈接着又转向了常登贵,问道:“天骑军现在情况如何?”

  常登贵一早就猜到了朱慈会特别过问骑兵的情况,无论是江北,还是湖广,骑兵都将会是战场上的关键力量,甚至决定着战局的发展,略带兴奋地答道:

  “禀陛下,臣奉旨扩建的天骑军,如今已有六千余骑兵,皆为各部精挑细选的健儿,马匹也都是江北大战缴获自清军的上等战马。

  臣日夜督促操练,各司将士的骑射技艺日益精进,已经能够独立作战,另外陛下要求训练的骑阵,骑炮配合作战,臣也已经在其中的精锐进行,目前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六千骑兵!”朱慈听罢,不由得点了点头,语气中透着期待。

  “很好,骑兵乃战场决胜之关键,机动灵活,可攻可守。骑炮配合可以稍微放缓,但是阵法一定要严加训练,不可只顾个人骑射之术,朕要将他们训练成一支攻无不克的铁骑!”

  朱慈当前的骑兵相对于清军来说,还太过弱小了,就算把分散在殿前军,京营,江北,左镇,忠贞营各部的小规模骑兵也算上,都不超过万骑。

  而由于南方的养马场还没有成规模,辽东的走私也才刚刚开始布局,明军获得战马的途径主要是从云贵等地购进的川马,藏马,数量并不大,还大部分装备到了左镇,忠贞营各部。

  在这种情况下,他和清军比拼骑兵战术,根本不可能占优,甚至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但若是要发动反击,骑兵又是他手上的王牌之一。

  换言之,朱慈必须把这支骑兵用好,但不是以骑兵作为决战的核心军力,而是将其作为突破的利刃,一招制胜,再以炮兵,火枪兵,战兵取得战场的胜利。

  如此一来,只有训练骑阵,才能满足他的战略目的,而且这也是骑兵这种军事力量,在未来的演变方向。

  “臣遵旨!”常登贵神色激动,大声应道。

  他知道,朱慈对骑兵寄予厚望,自己统领殿前中军的同时,又因为丰富的指挥经验,兼管着天骑军,责任重大。

  而后,朱慈的目光移向周世显,问道:

  “世显,最近河南,山东,北直隶各地的清军有什么调动?”

  周世显闻言,同样毕恭毕敬出列,上前一步,面目严肃地答道:

  “回禀陛下,据锦衣卫传回的密报,清军近来加快了在河南,山东等地的调兵遣将,单单是在开封府,便集中了超过三万大军,其中还有数千八旗军。

  不过,现在暂时还无法确定这支兵马是要南下湖广,还是江淮。臣已命潜入河南的锦衣卫严密监视清军动向,一有消息,他们立刻就会派人回来奏报。”

  “嗯。”朱慈闻言,不由得眉头微蹙,接着又吩咐道:

  “多尔衮这是要给朕布下迷阵,让朕分散兵力,虽然他大概率要南下湖广,但还是要小心,密切关注清军动向,绝不可掉以轻心。”

  “臣遵旨!”周世显躬身领命,他是锦衣卫的最高指挥官,很清楚一场新的大战,马上就要开始了。

  “陕甘那边情况如何?”朱慈又问道。

  他记得这个时候陕甘地区会因为清军对招降的明军,顺军分而治之,加上剃发留辫,爆发第一次绿营军起义,那将会延缓清军南下四川的步伐。

  周世显继续答道:

  “回禀陛下,陕甘方面,因为大量绿营因为抬旗,通过圈地获得了土地和奴仆,对清廷十分忠心,基本没有反意。

  面对军队必须剃发的旨令,虽然也有人反抗,但几乎都是孤立无援,最终很快失败,而且大多是因为叛徒告密,甚至里应外合。”

  朱慈点头,他自从锦衣卫那里知道了多尔衮没有原本历史上那么疯狂之后,便明白自己面临的压力更大了。

  当然,这些绿营军的统战价值,就是他领着大军打出来的,否则清廷一定会和原本历史上那样,以辽东汉将驾驭关内汉将,强推剃发易服,进而引发各地起义。

  在原本历史上,一个多月后,手握重兵,前不久刚刚击败了李定国的清廷汉中总兵贺珍,便会重举义旗抗清,自称“奉天倡义大将军”,以示继承李自成的事业,率兵两万出连云栈,一举攻占凤翔。

  与此同时,在当地驻军武大定,石国玺与宝鸡驻军高汝砺的配合响应下,贺珍迅速攻下了陇州,固原等地,杀清总兵何世元,随即静宁,灵台,关中各地义军群起响应。

  但现在,朱慈对于贺珍是否起义,甚至起义之后,还能不能有如此战果,牵制住何洛会所统领的陕西清军主力,已经没有把握。

  “陕西,特别是汉中的军情,要重点关注,一旦清军由汉中进攻保宁,军报传到朕手中的同时,也立即传一份给重庆的高一功。”

  “臣遵旨!”周世显拱手抱拳道。

  朱慈对于张献忠的表现,并不抱太大希望,这个所谓的大西王,现在已经疯了。

  如今,刘体纯驻守岳州,已经不会北上增援贺珍,清军若是没了陕南义军的牵制,很快就会南下,大西军现在内部危机重重,四川挡不住多久。

  不过,现在重庆是高一功驻守,他手下有整训之后的近万强兵,据城而守,借助山河地势,挡住清军数月,必定不成问题。

  现在朱慈最担心的,其实还是高杰,黄得功,还有凤阳的驻军,在江北上百个屯堡的配合下,能不能完全挡得住清军偏师,甚至阻击清军主力一段时间。

  他前不久刚刚把张煌言从赣北调回来,派他前往巡查,很快就会有结果了。

  凉爽的晨风抚过原野,空气中还带着几分寒意,露水挂满绿色的叶尖,田野间此时完全就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张煌言骑着马,沿着新修的官道缓缓前行,目光不时扫过两旁的田地和前方那个高大森严的屯堡。他的身后,还紧紧追随着一队护卫的骑兵。

  而另外一个书生模样,看那身军服,官职也不小的军官,同样骑着一匹战马紧紧跟随在他的身旁,不时与他低声讨论着屯堡建设的实施情况。

  “这些屯堡依托河流,堆垒土墙,易守难攻,屯田与防御融为一体,确实设计巧妙啊!”那个书生模样,名叫甘溪的军官看着官道旁又一个土墙围起来的屯堡,不由得惊叹道。

  张煌言闻言,微微颔首,沉声道:

  “是啊,这些屯堡不仅是抵御东虏的坚固堡垒,更是保障百姓在战时安居乐业的后盾。陛下高瞻远瞩,此举可谓一石二鸟。”

  “孙子有云: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而修橹,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甘溪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喜研孙子兵法,酷爱火器,如今看到这些屯堡,他甚至已经能想象清军强攻不行,狼狈北撤的情景了。

  “这些屯堡的土墙之上,只要部署有火器,清军强攻的损伤必将更大。而屯堡之内,皆是宗族亲友,众志成城,战意也必定昂然不衰。”

  张煌言听了,点头赞同道:

  “子先,我果然没看错你,当今天下,像你这样熟读兵法,专研火器的读书人,不多了。陛下命我在江西设法招募一批秀才举人,上千秀才,上百举人,也不过九人符合要求。”

  明末的读书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存在,虽然大部分都是泛泛而谈,胸中无半点经国济世之华的庸人,但其中也不乏张煌言这样年纪轻轻,就自学成才,能文能武的。

  而出身南昌府奉新县,崇祯十三年考中举人,自号“小神童”的甘溪,同样也是这样的人。只不过,或许是沉迷孙子兵法和专研火器,他并没能在功名上更进一步。

  如今,朱慈为了扩充教导总队,吸引思想开明的读书人,直接让张煌言招募他们,组成了教导总队的新一届教官团。

  张煌言收到朱慈的诏令后,安排好一些事情后,立刻就带着原本留在赣北的教导总队的小班子回来,而各方面表现优异,得到了他重点培养的甘溪,则在此番巡视屯堡建设的队伍中。

  两人策马疾驰,很快从官道拐进了乡间土路,奔向了刚刚看到了的那个屯堡。

  随着金黄色的阳光洒向田野,屯堡校场上,数百农兵已经在军官的指挥下集结,准备接受上官的检查,他们早前并没有接到命令,前前后后折腾了大半个时辰,才终于集结完毕。

  张煌言对此早有心理准备,这些毕竟不是正规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能那么快集结,已经算是精锐了。

  甘溪同样不是纸上谈兵之辈,他看着面前站满了农兵,并且已经开始演练的校场,感慨道:

  “这些农兵还算是训练有素,特别是士气十分高昂,与江西那些暮气沉沉的卫所兵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啊!”

  张煌言眯起眼睛,仔细观察着校场上的农兵。只见他们队列整齐,动作娴熟,手中长矛挥舞得虎虎生风,虽然只会少数几个动作,但看得出相互间有配合,根本不像是一群农夫。

  他微微颔首,深以为然:“陛下深知强兵乃兴国之本,而强兵必先强民,这才大力推行屯田之策,寓兵于农,同时解决了流民安置和卫戍兵训练所需的军粮问题。”

  二人此行受命巡视江北各地的屯田情况,考察农兵训练成果。北方的清军已经开始集结,随时可能南下,他们必须做好准备。

  而一路北上,张煌言这个亲身经历过江淮保卫战的人,可谓是亲眼见证了屯田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

  昔日因为战乱变得荒芜的土地,如今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一座座坚固的屯堡拔地而起,农兵们在田间耕作之余,勤加操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战力。

第147章 阿济格只是诱饵

  张煌言和甘溪从淮南到徐州,一路上巡查了十三个屯堡,甚至在徐州沛县的屯堡西面,还碰到了南下刺探军情的清军斥候。

  不过,这些清军斥候在野外突袭尚可,但想要突破这些屯堡,根本不可能。而他们的踪迹一旦被发现,徐州城内的高杰便会立刻派出骑兵包抄驱逐。

  徐州,宿州,亳州等地的屯堡和淮南的那些中小型屯堡完全不同,皆是两三千户,甚至近五千户豫东,鲁南流民抱团形成的大型堡寨,每一个屯堡中的青壮男丁超过五千,甚至近万,就算是面对清军斥候的袭扰,也丝毫不惧。

  这些屯堡由于汇聚的人丁更多,寨墙也修筑得更为高大,其外围防御的土墙高超过一丈,土墙外还挖掘有一丈多宽,深近一丈的壕沟。

  不仅如此,这些新近筑起的土墙,最外层基本上都覆盖了砖石,以增强防御,土墙上往往还装备着好几门佛朗机炮,用来威慑想要强攻的清军。

  毕竟,只要清军南下,这些地方都必然首当其冲,若是屯堡的规模太小,没有足够的防御力和反击力,那屯堡里面的粮草和百姓,就都是清军的战利品了。

  朱慈在设计屯堡体系的时候,便考虑到了这些问题,而江淮平原土地平坦,河流密集,使得负责统筹此事的路振飞,得以从容应对。

  与此同时,在兵部的安排下,这几个地方的每一个屯堡中,往往都还有近百名“凤阳之战”中因伤从军中退伍的军官和士兵指挥日常操练。

  张煌言此番巡视,其实也是专门来和他们交流,然后根据他们的反馈,补充屯堡防御清军强攻所需的物资。

  他作为殿前军的教导总官,在这些老兵面前,拥有着远超其他人的威望,而朱慈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对于屯堡情况的掌握。

  张煌言结束了江淮的屯堡巡视任务之后,立即返回了南京城。

  如今,江淮南北,上百座屯堡依河而建,屯田已达数万顷之多,其中正在加紧整训的农兵超过两万人,青壮民夫还有十几万,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这些农兵们除了耕种分给自家的田地,修缮屯堡水利和修筑堡寨之外,不再负担其他徭役,因此有了足够的时间,操练方阵长枪,和往日羸弱的卫所兵,根本判若两态。

  这些欣欣向荣的景象,都让张煌言看到了大明中兴的希望,但北方清军的威胁,始终如同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

  回到南京,张煌言立刻进宫,向朱慈详细汇报了屯田和农兵的状况,特别是农兵的表现,着实惊艳。

  朱慈听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语气温和道:

  “此前,朕要屯田江北,寓兵于农的时候,朝中军中都有反对的声音,纷纷以卫所糜烂,不堪一用来劝谏朕。但他们不知道,这只是权宜之策,等朕练出了一二十万强兵,又何需农兵?”

  张煌言也是此事的亲历者,当初在一片质疑声中,他便是坚定支持朱慈的那个。而朱慈也对他说过,只要选择能臣,控制好规模,屯田养兵完全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至少十年之内不会糜烂。

首节上一节111/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