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朱慈要册封郑家的子弟进入市舶司,这也是对他的收买,而且正对他的胃口,他做梦都想郑家子弟入朝为官,听到郑森带着郑家的水师,组成了鄱阳湖和洞庭湖的骨干,更是欣喜。
当然,这些恩赐全都是标好价格的,朱慈现在单独召见郑芝龙,郑森父子俩,就是要和他们好好算账,以免两人和他装糊涂。
而官位,其实也是朱慈当前手上能拿出来的最大本钱。
当然,这样不需要考,就可以直接当的官,自然会受到科考士子们的歧视,但就算受到歧视,不被待见,那也是大明正儿八经的官啊!
而且,这正是朱慈需要看到的,他们备受传统士子的歧视,那就只能紧紧抱紧皇帝的大腿了。市舶司的大部分官员,他都打算扶持东南沿海的各个海贸集团,从而正式将他们收编,纳入大明的体制中。
他需要这些商人,以及他们的船队,为他转运粮草,运输军队,赚取白银,助力朝廷钱庄的组建,同时还要这些人乖乖听他的训斥。
而朱慈只需要付出一个个空爵,就如同他收拢了闯营的数万强兵一样!
很多时候,他都不由得感慨,自己比强盗还要可怕,在大明的这套体系下,只要运用得当,整个天下都不过是他的私产。
这就是皇权!
“陛下圣明。”郑芝龙沉思片刻,终于答道:“臣定当竭尽全力,配合朝廷整顿海外贸易,郑家的商船,也尽为朝廷征调。”
“好!”朱慈满意地点头,赞许道:
“朕相信卿家定能办妥此事。至于海外贸易赚取的白银,为了均摊出海的风险,朕会让组建起来的钱庄统一管理,以确保各家的利益。郑卿大可放心,朝廷会制定章程,保证钱庄的管理公平合理,绝对不出问题。”
“陛下.”郑芝龙闻言,根本坐不住,急切道。
可话到嘴边,看到朱慈的眼神,又不敢继续说了。他原本以为钱庄只是要他每年孝敬点银子,意思意思而已,没想到是要替他管钱。
这海贸赚取的白银若是真的经过朝廷之手,最后到他手的时候,能不能剩一点残羹,都很难说。朱家是什么货色,朝廷的官员们是什么货色,他还能不清楚吗?
而朱慈见状,随即又对着郑芝龙这个姗姗来迟的大臣,抛出了另外一个杀招。他扭头看向了一旁的郑森,道:
“郑森,你这个老父亲,看来真的是年纪大了啊,话都说不直了,海上风浪凶险,不如今后郑家的大小事务,就由你来主管,为父分忧。”
郑森闻言,就好像早有准备一样,当即就要出列将事情应下。他其实也早就看不惯郑芝龙扭扭捏捏的样子了,朱慈对他的重用,他十分珍惜,对方再回来路上的许诺,他也信了。
而郑芝龙听罢,一下子更急了,当即点头领命,应了钱庄之事。
形势逼人,儿子又早就不站在自己这边了,甚至弟弟郑鸿逵领兵北上一趟,再回福建的时候,都有了别的心思,他现在只能选择服从。
“郑卿放心,只要尽心尽力做事,朝廷必不会亏待你,更不会亏待郑家。”朱慈看出他的顾虑,语气温和地说道:
“郑氏子弟都是人才,朕很希望他们能为朝廷效力,钱庄的组建和市舶司一样,都需要很多经验丰富的人才,朝廷自然会派官员指挥,但也需要郑家的支持。
不过,朕也要给其他有志之士更多机会,无论是市舶司,还是钱庄,都是如此,否则就要让人说朕偏袒郑家了。”
郑芝龙和郑森父子俩听罢,当即跪下,齐声谢恩:
“臣等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们明白,朱慈挥舞完大棒之后,这是在给他们甜枣,让他们安心为朝廷办事。
同时,两人也很清楚,无论是海外贸易,还是朝廷的钱庄,想要迅速组建起来,其实都离不开郑家的参与,这也是他们见到好处之后,那么快答应的原因。
朱慈现在确实需要他们,但很快也可以不需要,郑家今后的地位,取决于他们的选择。
而解决了郑芝龙之后,伴随着龙舟中传出的几道圣旨,市舶司和朝廷钱庄的组建,也随即进入了议程。
朱慈很快领着亲军和一众随驾的文臣武将下船,他一回到南京紫禁城,便立即开始处理过去几个月累积起来的要紧事务,特别是他那嗷嗷待哺的后宫。
许多事情,他只能亲历亲为,不仅仅是后宫,还有军队将领的提拔,科举殿试的考核,以及那些体现皇恩浩荡,收买人心的赏赐.
回到南京之后,朱慈的工作重心,依旧还是在军队之上,特别是此时正在扩编整训的殿前中军,殿前左军和殿前右军,以及真正具有战力的“武”字号京营。
不过,因为他大量招抚闯军余部,甚至还将其中的大队兵马带回了南京,不仅几乎不加限制,任用这些曾经的反贼,组成了一支亲军,还在京营中,也组建了以闯军余部为主的新营,朝中早已经沸反盈天。
这个时候,不仅仅是史可法,马士英等大臣,便是李邦华,高弘图,路振飞,吕大器等自诩清流正人的良臣,甚至江西的何腾蛟,都不顾木已成舟,纷纷上书劝谏。
朱慈此前借着巡查江西,湖广的机会,避开了这些老顽固们,在堵胤锡和吴晋锡的支持下,几乎没有遇到大的阻碍,就成功完成了对闯军的招抚。
若是在江南,甚至就算是在江西,李过,高一功,郝永忠,刘体纯等部大军的粮草,饷银和军备,都必定无法按时发放,甚至拖延到最后,不了了之。
朱慈可以盯一时,却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而这些官僚若是相互通气,勾结起来,他甚至无法在程序上找到漏洞。
但作为大明的皇帝,朱慈始终是要面对和化解这些所谓“国贼之争”的,这样的事情他可以拖得了一时,却拖不了一世。
不过,在他离开江南,前往江西,湖广的这段时间,南京城内的政治斗争,也一点没有消停下来,特别是定武朝第一次科举考试的展开,各方人马都使尽了浑身解数。
在这个过程中,马士英几乎成功将史可法架空,但他到底是眼光毒辣,随即就跟同为内阁大臣的督师何腾蛟,勾搭在了一起,甚至还想联络堵胤锡,只是最终发现双方不是一路人。
而史可法之外,高弘图也遭到了马士英的打击,吕大器见势不妙,转投李邦华麾下,这才让马士英消停了下来。
当然,马士英这般争权夺利,并不单单是为了声势,更是要借着科举考试,各部各司衙门调整重组的机会,多拉拢一些自己人。
朱慈对于新朝的第一次科考,其实并不抱有太大希望,人才自然要笼络,但科举上来的人,大部分其实并不是他要的人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要的只是将各省的乡绅大族,笼络到自己这边,在大明对基层的控制依旧薄弱的时候,稳住这些基本盘,以便更好征集粮草,供应大军,为此还开了“察举”的口子。
不过,若是科举考不过,想要走“察举”这条路子,直接捐作军饷的白银,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定武朝廷的财政危机,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与此同时,朝中的各部大臣,一个个也都得到了分润,纷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关键的时候出力,安排自己的亲信嫡系。
如此一来,他们自然可以继续反对朱慈在军队,甚至是文武上的一系列改革,但朱慈也能在人事任免上,做出不一样的选择,让其中的任何一个大臣,辛苦建设起来的所谓权势威望,瞬间土崩瓦解。
朱慈现在才不过登基一年多,若是不出意外,往后还有几十年的帝王生涯,多的是人想成为他手中的剑,要给他背锅,替他受罪,挤破头来纳这个投名状。
这个,才是真正的帝王权术!
但对于朱慈来说,他并不只是想要成为一个玩弄权术的皇帝,这些旧官僚们,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他今后要扫除的。
不过,这些都要等他进一步巩固统治,获得更大的声威之后,才能大刀阔斧改革,否则极有可能适得其反。
而随着朱慈对着上奏谏言的官员们一番敲打,原本激烈反对的一众大臣,也都偃旗息鼓,不敢再谈论所谓的“国贼”。
马士英一开始便没有自己出头,见势不妙,立马转而开始盛赞“陛下神武”,看得那些为了所谓清名,绝不妥协的清流们,恨得牙根痒痒。
在摆脱了朝臣的纠缠之后,朱慈随即又全身心投入到了抗清备战之中,中原,陕西等地的情报,源源不断飞到了他的御案之上。
与此同时,江北等地的屯堡和民政建设,江南的兵器工坊建设,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南京城的兵器工坊,苏州,松江等州府的棉服工坊,经过了早期的产能爬坡,生成出来的军备棉服,很快就装备了殿前军和京营的近五万精锐大军。
大明当前在屯堡民政和兵器工坊中的投入巨大,户部,工部,兵部都参与了其中,特别是屯堡建设。
整个江淮地区,现在已经密密麻麻,遍布成百上千各屯堡,朱慈为了安置殿前军和京营家属,中原各地迁移百姓而组建的屯堡体系,将会有力阻击清军。
八旗马甲的袭扰破坏战术,以及由此衍生出来战略,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只对所谓的“古典集权帝国”有效。
毕竟,大明其实除了各地边军之外,在地方不是不保留武力,就是只保留十分有限的自卫力量,这在十七世纪,面对八旗军,根本毫无还手之力。
换言之,清军只需要等大明调集国家主力军队前来决战时,再调集更强大的机动大兵团实行战略围歼,便可以一举摧毁大明的国家防御力量,甚至是动摇大明的统治结构。
而因为“古典集权帝国”的地方武力往往相当有限,只要摧毁其边军,便相当于摧毁了其统治结构,接下来地方就很难形成任何有效的抵抗。
在满清六次入塞中,其实大明也不是没有过反击,其中在山西大同,便依靠地形和堡垒,成功对八旗军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取得了可喜的战果。
但聪明绝顶的崇祯皇帝,以及他手下的一众大臣们,根本没有战略战术总结的能力,甚至对于这种积极防御的正确战略,嗤之以鼻。
毕竟,在他们看来,大明王师战力无双,绝对可以在野战中击败满清。可每一次实战的结果都是野战必败,即便是华北的守城战,结果也是难以预料。
朱慈现在兵力依旧不足,因为武昌的丢失,长江防线出现了巨大的缺口,他必须集中两倍以上的优势兵力,其中至少有五六万野战精锐,才能谋求真正意义上的局部反击。
多尔衮不是多铎,没那么好对付,甚至若是阿济格也在进攻湖广的战斗序列中,那他面临的压力会更大。
所以,江北一旦不是主要战场,那他就得依靠这些屯堡,长江的水师,以及万余野战军,实现防御。清军届时必定会以小规模兵力,不断侵扰劫掠江北,牵制他的兵马。
各州府的坚城,还有屯堡中这些集中指挥的分散武装力量,便是克制八旗马甲的关键了。
要知道,小规模,高机动性的精锐骑兵,既难以对同样小规模,快速反应,就地据堡而守的农兵形成速度上的优势,又缺乏迅速攻取这些堡垒的能力。
八旗军自然可以攻取其中的部分堡垒,但自身的损伤,也不会小,这样的代价是满清绝对无法承受的。
在西方,西欧小领主式的社会结构和由此衍生出来的战术,能把鼎盛时期,拥有相对满清来说,更强大攻坚力量的奥斯曼帝国,都折磨得够呛。
朱慈的这一部署,完全就是为了湖广大战准备的,他的战略前瞻性,远超这一时代的其他人。
与此同时,李邦华,高弘图等人借着各部各司衙门调整的几乎,也大力整顿了定武上上下下原本愈演愈烈的贪腐之风,特别是各地乡绅欠税的补交和长江,运河各口岸新设的商税征收卡,极大增加了大明的财政收入。
在丢掉了北方的巨大包袱之后,定武朝廷虽然也进行了大扩军,但朱慈十分节俭,在登基之后,便没有进行过宫殿的修缮,大小事务也一切从简,南方的宗室更是被张献忠扫了大半,财政负担早已经没有此前那么繁重。
南方各省在大规模天灾陆续结束后,都开始了恢复,江南各地大搞工坊建设,官营工坊也陆续改革,不再是无偿征用工匠,许多百姓的收入因此增加。
不仅如此,各部正在训练的大军都实行了每月一次的分批轮休,军营附近的市场储备了大量货物,就等着这些消费能力最强的顾客光顾。
这既确保了各地军政和商贸体系的正常运转,也避免了军队这支最大的消费群体一下子涌入市场,导致商品在短时间内大范围出现供不应求,甚至是哄抢失序的情况。
朱慈自然十分希望各营的将士们把军饷都花完,助力市场的繁荣发展,也方便他通过遍布各口岸的税卡,回笼资金。
而各地的店铺,自然是看准了市场需求的变化,纷纷趁机涨价。
其中,作为军营附近,商铺主力的官营商社,消息最为灵通。他们的备货比私营的商铺要充足得多,利用这个机会在军营外围的黄金地段,彻底站稳了脚跟。
朱慈也趁着这个机会,派人考察了这些官营“商社”的运行能力,这些新机构还需要不断调整,以求能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完善规章制度,修补制度漏洞。
李邦华和他培养起来的一众官员,固然经验丰富,处事周密老道,但依旧做不到算无遗漏,特别是短时间搭建起来的各地商社店铺体系庞大,每日经手的货物银钱数以万计,诱惑实在太大。
无论他们如何防范,许多人都能找到门道,倒卖物资,赚取差价,甚至是制造意外,直接贪墨。
毕竟,船在江上跑,总是难免会出意外的,这在以前,叫做漂没,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这些小事,朱慈并没有时间监管巡查,他只能要求结果,不断给朝中的官员施压,确保财政能够走向正轨。
他在这段时间里,依旧是忙于军务,不仅仅是殿前军和京营的训练调度,还有外部的局势。
锦衣卫的军情源源不断传来,朱慈带着手下的将领们,以及新组建的五军都督府,根据这些情报,不断展开战局推演,制定出了针对各种情况的预案。
清军自从“荆州之战”后,便加快了调兵遣将的速度,不仅仅是武昌城,襄阳城在九月初的时候,便入驻了一支八旗军。
要知道,一旦襄阳有失,那清军在湖广,就将十分被动,甚至难以支援武昌,进而失去湖广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
但因为朱慈现在屯兵荆州府,岳州府和九江府,同时威胁着武昌和襄阳两个方向,清军主力还在北方休整,阿尔津,佟养和等人,目前也不敢轻举妄动。
他们虽然骑兵众多,但手中的那点兵力,根本不足以控制住整个湖广战场,而武昌,襄阳等地,一旦没了强军驻守,那城防就如同虚设了。
而除了湖广的局势之外,五军都督府投入最多精力的,则是江北,特别是桥头堡徐州,这关乎着朱慈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锦衣卫在河南,山东等地的部署更多,渗透也更强,清军在这些地方的军力部署,各部主将,基本上都在明军的掌握之中。
而大明在江北自身的实力,可调动的兵马,五军都督府的这些将领们,一个个都十分清楚,这使得他们的局势推演成为了可能。
同时,作为五军都督府的主要官员,各军各营的将领们,也都在朱慈的要求下,分批参加局势推演和讨论,他们的军事指挥和战场判断能力都还有待提高,特别是机动野战的能力。
战场上的实践固然最重要,但那代价太大了,朱慈更希望他麾下的这些将领能够在相互间的经验分享中,获得必要的成长,这将会在战场上减少失误,挽救无数将士的性命。
而且,他们经过战场上的你死我活,积累起来的经验,本就该成体系地记录下来,不断完善调整,形成体系,最终编成“讲武堂”的军事教材,以备将来批量培养军官。
五军都督府现在还只是有了一个架构,朱慈需要他们今后在战场上立下更大的功劳,才能更进一步提升这些将领们在朝中的地位和权势。
第146章 天骑军的作用
五军都督府,战局推演结束后,军中的一众营官退下后,陈福,常登贵,田见秀,胡茂桢,高杰,黄得功等将领分列两侧,神色凝重。
如今,大明虽然已经在江南站稳了脚跟,但清军元气未伤,还整合了北地的十几万边军。根据当前锦衣卫收集到的军情,一番推演之后,所有人都意识到了局势依旧十分严峻。
明亮的烛光映照着挂在墙上的两副巨大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江北和湖广的各个战略要地。朱慈神情肃穆地站在地图前,手中握着一根细长的木棍,指着南阳的位置,清军在那里的行动越来越频繁。
他还在回忆刚刚的局势推演,特别是关于清军主力调动的分析和多尔衮未来在江北和湖广的兵力部署。
不过,朱慈也做足了准备,殿前中军和殿前左军在江北大战结束后,便随即开始了补充兵员和整训,京营各部在他们的兵额补充完成之后,也立即获得了补充,近三万新兵在这一万余老兵的带领下,迅速成长起来。
陈福虽然随驾前往江西,湖广了,但大明南京兵部,同样有一整套完善的军队体制,从征兵,整训,装备后勤到演练,都有一大批官员负责,朱慈只需要下达命令。
田见秀和他麾下的一众闯营大将虽然一个多月前才入驻应天府东面的大营,但李邦华迅速给他们补充了五千余早已完成基本训练的新兵,而且这批新兵还是浙江地方标营出身,参与过地方的剿匪和江北大战期间,应天府的卫戍。
朱慈现在最关心的,就是这小半年来,扩编的各部大军训练情况。根据现有的情报,他猜测清军在两个月之内,会大举南下,发起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