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汉昭唐 第160节

  有了张虞的提醒,郭图说道:“回君侯,事关河内郡事!”

  “今不知遣何人为先,代君侯探查河内诸县情形?”

  张虞手指敲击案几片刻,说道:“让杜伯侯先行前往河内,待我料理完冀州事务,我便率兵前往河内就任。”

  “诺!”

  堂下的刘备从思绪中回神,定定地看着发号施令的张虞,心中顿时升起一番艳羡。

  坐拥并州,转据河内,张虞麾下疆域之大,东西或许已有千里之广。

  之前张虞于上党破白波,招揽数十万百姓。而今又入冀州迁徙百姓,不日占据河内,其帐下民众已超百余万之数。

  今无意助袁、孙,或许是坐山观虎斗,亦或是真有讨灭国贼之念。

  

  可是张虞若讨董卓成功,以今下之形势,张虞岂不是会成新的‘董卓’?

  刘备暗暗叹了口气,相比张虞之强盛,自己颠沛流离,仅在公孙瓒麾下求得安稳,实在令人唏嘘。

  张虞用兵强悍,所向披靡。而他除了血勇之气外,仅会些小谋略。遇见黄巾大部,自己守不住高唐。今想要讨贼,更是插不上手,所能依靠无非自家两个弟弟。

  此番奉命出使张虞,怕也是要无功而归,受到公孙瓒的苛责。

  “玄德!”

  待郭图退下后,张虞说道:“我今有意讨贼,然受限人手匮乏。玄德若是有意,虞愿表玄德为颍川太守,屯兵于京畿,以谋贼人。不知君以为何如?”

  刘备愣了愣,他本是前来代公孙瓒结交张虞,不料张虞今时反过来表他为颍川太守,心中顿时激动。

  然激动之余,刘备很快冷静下来,思考‘屯兵京畿’的利弊问题。

  自董卓西迁雒阳上百万百姓后,京畿彻底沦为荒野。百里无鸡鸣,村社无人烟,乃是今下的写照。而他若想招揽百姓,唯有从兖、豫二州得民。

  无百姓养军为大问题,且屯兵于京畿便是直面董卓,怕不是容易遭董卓兵马进攻。

  此任艰难,以自己麾下数百兵马根本无力出任颍川太守!

  刘备沉吟少许,拱手说道:“君侯,备帐下兵马仅数百,暂无力出任颍川太守。且备初投孙奋武,深受其厚待,今难以骤然离舍。”

  顿了顿,刘备沉声说道:“待备略有人马,而讨贼时机已至,彼时备必率人马前来相助。”

  见刘备无意出任颍川太守,张虞心中微叹了下。他本意是想让刘备充当他的棋子,搅乱下中原局势,可惜刘备不上当。

  心虽失望,但张虞神情却是如常,说道:“待出兵讨贼,匡扶社稷时,望玄德莫忘今日之语。”

  “必不敢忘!”

  刘备正色说道:“彼时当是君侯莫忘备,而非备忘今时之诺言。”

  “善!”

  张虞点头而笑,说道:“我虽无意插手冀州之事,但如君所言,我与孙奋武同为大司马效力。他往后如若有难,倒是可来并州寻我。”

  “我与玄德许久未见,你我今晚畅饮一番!”

  “多谢君侯!”

  刘备在受到张虞一番热情款待后,便回禀公孙瓒。而公孙瓒得知张虞两不相帮,心中虽有不悦,但见张虞不助袁绍,心由是大安。

  袁绍在从荀谌口中得知,公孙瓒派人联络张虞,心由是大惧。再派荀谌连夜联络张虞,传达希望能与张虞交好之意。而张虞同样以无心插手冀州之语,让荀谌回禀袁绍。

  得知张虞持中立立场,袁绍心中大为欣喜,便不再提及常山郡之事。

  很快,公孙瓒得到幽州兵马相助,并在探明袁绍帐下兵马的现状,遂率兵至广宗扎营,欲击败袁绍,以夺取冀州。

  广宗,巨鹿郡所属县城。

  袁绍得知公孙瓒率兵进至广宗,顿时大为恼怒,欲出兵与公孙瓒决战。

  然意外发生了,盘踞在太行山以南的黑山军,见张燕占据常山郡,公孙瓒虎视眈眈,而袁绍才初下魏郡。于毒、白绕、眭固等贼首心生劫掠之念,率众下山进攻魏、东二郡。

  见自己腹背受敌,袁绍大为惊恐,欲将渤海郡割于公孙瓒,以求一时之安稳。

  公孙瓒本欲不放过袁绍,然不料青州黄巾从渤海郡入境劫掠,也有截断公孙瓒后路之风险。

  于是,公孙瓒见好就收,回兵征讨青州黄巾。

第202章 人事调整,下据河内

  八月,袁绍因黑山贼大乱魏郡之故,不得不割渤海郡与公孙瓒,以求息兵,以便他专心讨贼。

  而公孙瓒因青州黄巾北掠渤海郡之故,遂答应了袁绍的请求,率兵东进,征讨青州黄巾。

  当两家停战的消息传至常山郡时,让一心吃瓜看戏的众人多有失望。

  “君侯,公孙瓒拥幽州之众,图以为其会趁兵众而进,不料今却因青州黄巾而东顾。让袁绍整顿兵马,安抚诸郡,则公孙瓒将难以再图邺城。”郭图说道。

  “公孙瓒此举倒利于君侯!”

  辛毗笑道:“袁绍以诡诈手段取冀州,而公孙瓒以强兵下冀州,故各郡士民多畏公孙瓒。公孙瓒如能举兵西进,或能一举下袁绍。然今因小利而舍大业,往后必将与袁绍角力冀州。”

  别看袁绍前后折腾这么久,逼韩馥让位于他,便能占据冀州大部分州郡。然实际上因引公孙瓒入冀州之故,公孙瓒所占领的城池多于袁绍。且公孙瓒因事先拥有幽州兵马,导致了公孙瓒的兵力多于袁绍。

  以冀州形势而言,公孙瓒得兵马强盛之利,而袁绍得冀州牧之虚名,故公孙瓒强而袁绍弱。如果今时两军在广宗交手,如果袁绍兵败,张虞将会介入冀州局势。

  然今双方各讨贼兵,看似袁绍失去了渤海郡,但却让袁绍拥有缓冲的时间,以冀州牧名号收服巨鹿、甘陵二郡国,继而与公孙瓒达成均势。

  在权谋上,张虞不得不承认袁绍有天赋,而公孙瓒显然是错失了占据冀州的好时机。

  “达成均势方好,若让公孙瓒强盛,将不利于河北形势!”

  张虞将情报公文放下,说道:“今冀州局势暂稳,我军需尽快结束迁民事项,而后前往河内郡。”

  说着,张虞看向郭图,问道:“今迁民情况如何?”

  “略有成效!”

  郭图整理下案几上的公文,说道:“受公孙瓒屯兵广宗之影响,图伪造讨袁檄文,广传于下曲阳、瘿陶、杨氏三县。而三县百姓因饱受黄巾之害,故得知战事音讯,舍业逃往并州者众多。”

  “今四校将吏粗校随行百姓,其数约有四千多户,合赵地所迁百姓,我军此行得民应不下万户。”

  顿了顿,郭图说道:“若张燕履约,迁常山民众五千户于我,此番迁民可大大充实太原户籍。而据元常上报,其已有所安排,除让各县受领百姓外,欲新设二县。”

  “于马首邑设寿阳县,以便疏通井陉道;设太原县位于汾水东岸,与晋阳城隔汾水而望,充实晋、汾二水沿岸人口。”

  “好啊!”

  张虞点了点头,说道:“太原有县十六,依今人口而言,本应不便新增县邑,然因考虑形势,于汾东、马首二地,实有兴建城邑之必要。”

  “但考虑便于管理问题,不如暂于汾东建城,但却设为乡邑,归由晋阳管辖。太原偌大一郡,至今尚未有县令,实属令人惋惜!”

  并州典型问题便是属县多,但因人口稀少之故,每县所辖的人口很少,故所任长吏清一色为县长。有干得好的县长,今连位置都没地方挪。且考虑到强干弱枝的必要性,晋阳户籍人口必须要多。

  “诺!”

  “君侯,我军若是前往河内,不知是否留人于常山?”辛毗问道。

  张虞沉吟片刻,问道:“佐治是为何意?”

  辛毗说道:“今公孙瓒、袁绍二人虽暂息兵戈,然观形势而言,二人日后必有争斗。及虑充实并州诸郡人口,以毗之见不如留人于此。待河北战乱时,为君侯招揽流民。”

  张虞于脑海中思虑人选,沉默了有半响,说道:“上党郡吏申屠备自受征辟以来,做事勤勉,招揽流民,劝农耕作,今可让他留守常山。”

  郭图捋须微吟,说道:“君侯破白波,而后征辟申屠备为吏。上党遭蝗灾时,申屠备劝族人出粮以赈济百姓。观其所为,有仁善之念,让其留驻常山,当位得其人矣!”

  见众人无其他人选,张虞说道:“既然如此,便调申屠备至常山。”

  “诺!”

  八月十六日,张虞让郝昭率千人,沿途护送数千户流民回太原。而他则率四千步骑南下,准备向袁绍借道入上党,从而至河内郡。

  得知张虞即将返回并州,张燕从元氏前往高邑送行张虞。

  官道上,张燕牵马送别,挽留问道:“度辽怎不多在常山多留几日?”

  张虞笑道:“于毒、白绕、眭固等众大肆劫掠魏、东、河内三郡,我今为河内太守,当前往河内上任。今若不前往上任,恐王匡抢驻河内。”

  张燕迟疑了下,说道:“度辽率军离开冀州,若袁绍、公孙瓒二人大战,我当助何人?”

  张虞牵马踱步,说道:“不必着急出兵,让二人斗上一段时间。若形势危急,自有人前来联络。届时再商议出兵之事,亦是不迟!”

  “好!”

  张燕心中了然,说道:“既然如此,燕候形势变化。若事难决,燕当会知会君侯。”

  “那五千户百姓?”张虞笑眯眯,提醒道。

  见张虞怕自己反悔,张燕说道:“昔日盟约,燕不敢忘记。待燕掌握常山诸县,燕自会迁安排兵吏迁五千户百姓至并州。”

  “善!”

  望着乐呵呵而走的张虞,张燕忍不住暗叹,张度辽坐拥并州诸郡,今怎锱铢必较,还怕他不给百姓?

  张燕心中所思,张虞自是不知。今对张虞而言,该大方时大方,不能大方时,自是要锱铢必较。若想人口丰富,必须要积少成多,毕竟指望一口气多上几十万百姓,实在不符合现实。

  二十一日,张虞率兵入魏郡,欲从壶关道入上党,之后从上党南下,便可至河内。

  今时的上党已从去年的蝗灾阴影中走了出来,或者说,得益于张杨、杜畿的治理,今上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荒废的田野被开垦为农田,陈旧的道路、桥梁被流民们所修缮,破损的城关得到加固。

  一时间,上党郡从之前两万多户的凋敝下郡,成长为四万余户的欣欣向荣的中郡,不可不谓是大变化。

  但随着天下动荡的加剧,上党户籍绝不止四万余户,突破五万户,或许仅是时间问题。

  

  毕竟受限于北方地形问题,天下太平时,山西因地理问题,经济滞后于河北。但若天下大乱,河北百姓为了生计,将会携家带口逃往山西。

  如元末天下大乱,山西人口有四百五十万左右,而彼时的河南人口才仅有山西半数。显然山西只要不大乱,北方流离人口便会前来投靠。

  九月三日,张虞途经壶关。张杨率郡吏出城以迎张虞。

  张虞入了壶关城,与众人寒暄一番,便让相伴文武退下,独留下张杨。

  “上党能有今日之面貌,叔父多有辛苦!”张虞说道。

  张杨咧嘴而笑,说道:“皆赖济安与元常打得底子好,且留下伯侯(杜畿)辅佐。”

  说着,张杨问道:“我闻济安今将往河内,可是如此?”

  “怎么?”

  张虞为张杨倒了杯蜜水,笑道:“莫非叔父了解河内?”

  张杨双手接过杯子,说道:“谈不上了解,仅是河内士民内徙,杨与之交谈时多有闻河内动向?”

  说着,张杨看了眼张虞,见其静静等着自己说话,遂继续道:“自去岁关东诸侯讨董,兵马集于荥阳、河内。因袁绍难以御下,故诸侯纵兵抄掠,民或落草为寇,或内徙至并州,如今人口存半。”

  张虞沉吟说道:“河内百姓有百万之盛,今饱受兵乱,不求民有半数,能有二、三十万之数,于并州而言已是足矣!”

  “但河内毗邻中原,隔河便望京畿,其位置险要,为我并州肘腋之地。昔寇恂大治河内,得以让光武平关西,故非文武俱全之士不足以出任太守。”

  张杨放下杯子,说道:“杜畿才能出众,治民简约,可担此大任!”

  顿了顿,张杨自我否决道:“然杜畿非我张氏族人,今若他出任太守,执掌兵权,兼理民事,恐怕不妥。”

  “杜畿,我与之相熟多时,知其品性。其虽有大才,但不善兵事,需有知兵者,方能就任!”张虞说道。

  张杨捋须微思,考虑到河内位置关键,说道:“我粗知兵事,若济安以为可行,我可屯兵于河内。令杜畿为郡丞,效仿上党郡事!”

  见张杨主动请缨,张虞笑道:“我意属如此,仅恐叔父不愿转屯河内。”

首节上一节160/2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