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
没多久,太监黄锦就送来了两人的言行档案。
朱厚看了两人的履历后,吩咐说:“礼部尚书定朱希周,罗钦顺做学问更强,让他以礼部尚书衔进京执掌宫学!”
“是!”
接着。
朱厚又言道:“礼部其他官员,除左右侍郎廷推外,由吏部会推任命,务必尽快让礼部运转起来。”
吏部尚书赵璜忙称遵旨。
“现在是出事各地抚按主官。”
“你们对此任命有何看法?”
朱厚问起诸大臣来。
杨一清先言道:“陛下,臣认为当先确定河南巡抚的任命,擒贼先擒王,河南宗藩最多,改革宗室的事要成功,河南最为关键!”
“元辅说的没错,朕的意思,河南巡抚派严嵩去,这人精明鬼点子多,又识大体,对付那些贪臣墨吏与劣绅,同时保护善类、保全自己,非他不可!”
朱厚则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陛下圣明!”
御书房诸大臣倒是没有意见,毕竟天子亲自开了口,何况,他们也承认严嵩的确有能力。
随后,君臣们又议定了其他抚按官的人选。
吏部尚书赵璜皆按照朱厚和御书房大臣们议定的结果安排了任命文书。
这也算是皇权加大后的结果。
皇帝任命主要官员不再廷推,而是直接和几个亲信大臣议定后,就让吏部走程序。
在朱厚因为地方官僚系统对补足禄米表现出无能为力而干脆借此加快推进吏制改革,重新更换官僚时,河南等地方官绅也正式收到了天子要逮拿地方主官和对这些地方缙绅士子限制科举且对事发地进行军事戒严的谕旨。
“陛下怎么能这样?”
河南缙绅陆涞等人,当场就慌了。
而且。
陆涞等河南缙绅大户为此,还忙找到河南左布政使夏从寿等官:“还请方伯上疏,不要限制我们的科举!”
一时之间,从地方官僚求缙绅大户,竟变成了缙绅大户求地方官僚了。
第382章 严嵩欺负缙绅,宗室调查顺利开展!
“你让我们怎么上疏?”
夏从寿呵呵冷笑着回了一句。
“我们马上也要被逮拿进京了,是生是死都不知道呢!”
接着。
夏从寿又厉声说了一句,且一脸郁闷。
他的确郁闷。
毕竟,在这之前,他已经请抚按上报自己藩库亏空不说,居然还在河南出了钦差遇害的事,使得天子龙颜大怒,要逮拿自己这些人进京。
这意味着,自己这些河南地方主官,接下来能留一条命已是万幸,削籍抄家只怕已难以避免。
而偏偏,导致这一切的,都是这些缙绅大户,是这些缙绅大户,所谓的地头蛇,胆大包天,竟敢做出害钦差的事,而坑了他们,这自然让他郁闷。
“真是要板子打在自己身上才知道疼!”
“一个个总以为陛下只会针对我们这些当官的人,却不知道,陛下乃何等英明的圣主,会不知道你们缙绅大户才是破坏朝廷吏治的毒瘤?”
董铳也很郁闷地说道。
陆涞听后也沉默了。
过了一会儿。
陆涞才一脸凝重地道:“这次是我们短见了!只想着看陛下解决宗室问题不成功,也查不到我们这些致仕官员当年在礼部的那些事,也就忘了陛下早就视我们缙绅大户为敌,要一个劲的欺负我们缙绅大户!”
“但诸公虽然在朝为官,在家也是缙绅大户之人,大家都是一路人,总得想想应对之策吧,这个时候还批评谁教训谁有什么用呢?”
陆涞这么说后,就主动提议说:
“这样好不好,我们答应配合官府发足禄米给官府,然后请官府上奏朝廷,就说亏空已经补齐,因为各地大户为支持朝廷解决宗室问题,以表忠心,所以踊跃捐款?”
“没用了!”
“现在就算陛下愿意因此暂停清查和科举之限,已经任命的新官和别的地方的士大夫是不会愿意就此罢手的!”
“可谓覆水难收,毕竟朝廷不缺做官的人!”
“人家好不容易因此机会升上来,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退回去?”
“何况,人家还占着为朝廷清查亏空、整治吏治的大义,这样的话,就是陛下自己想停也不能停!”
董铳无奈言道。
夏从寿跟着附和说:“没错!”
“你们现在要么直接造反,要么真能把钦差遇害的幕后真凶查出来。”
夏从寿说着就看向了陆涞。
陆涞只是苦笑。
他哪里敢抛弃九族家业去造反,又哪里知道真凶是谁,而且真正胆大包天,要震慑各大钦差的富户又怎会提前告诉他。
但如夏从寿和董铳所言,吏部新任命的官员只有兴奋和称赞天子英明高呼皇恩浩荡,没有同情事发地官绅的。
比如,新任河南巡抚严嵩人还没到河南,就先派铺兵乘快马去各县州府传了信,明令各县州府所有库房不得起火盗窃之事发生,若有必以当地民风不正为由,请旨再停各县州府的县试、府试三年。
然后,严嵩还要求军事封锁地区的富户帮朝廷约束好当地百姓,否则要是作乱情况,他就直接以该地已反为由直接军事清剿!
对于严嵩而言,这是他第一次任巡抚这种封疆大吏。
他需要让皇帝陛下看见他军政上的能力。
至于河南缙绅大户的感受,他没空去在乎。
毕竟河南缙绅大户也不是他同乡。
所以,严嵩只有想认真带着查缉亏空和钦差遇害案的官员们,查清河南各官衙留存钱粮和幕后真凶的干劲,没有要同情河南缙绅大户、包庇他们的心思。
“我们哪里敢!”
“这个姓严的,也是只知媚上的奸臣!”
陆涞得知严嵩此令后,就气急败坏地将把拐杖往地上使劲敲着,还骂起严嵩来。
陆涞的同乡好友缙绅冯思誉在一旁说道:“我们虽然不敢,但不排除有极端者不敢,我们还是帮着看着为好!”
陆涞听后自然赞同地点了点头:“这倒是,不仅仅是帮着看着仓库,还得帮着保护着那些来查宗室的钦差,以免真的再出了事,又削我们子弟举业的机会!”
但说到这里后,陆涞还是颇为憋屈地说:“但这都是什么事,我们吃了大亏,还要主动帮朝廷看护钦差、看护仓库!”
“没办法!”
“天下各地缙绅大户不齐心,再加上,当今天子是真的利害,我们这些缙绅大户只能过苦日子了。”
冯思誉回道。
陆涞也叹息着附和说:“是呀,如果是以前的帝王这样做,后宫早有走水的这些事发生了!”
“但现在,这位天子选择不委屈后宫与内廷,只联合流民和外戚整事,还对我们缙绅使用整分化瓦解之策,我们这边限科考,别的地方就开恩科!拉一方打一方的方略,简直不要太明显!”
朱厚的确是因为没有像历史上的嘉靖一样,由于一开始还年轻,而选择了削减内廷开支和后宫开支的方式来解决财政困难,进而把内廷和后宫与清流文官一起得罪,却选择只得罪清流文官和外夷,所以,他现在才可以肆无忌惮地用权。
“斩!”
原礼部仪制司员外郎易可的在京家人因本人恶意对抗朝廷而提前服毒自杀,也就在嘉靖六年二月十六日这天正午被斩杀于市。
且随着监斩官一声令下,易可的家人皆人头落地。
虽说,他们的家人可能有没有直接参与的,但既然享受了易可贪墨带来的好处,又不主动阻止其对抗朝廷的行为,那现在被其牵连,也不能算完全无辜。
而且,这样至少也的确能警示后面的官员。
至于关押在诏狱的其他官员,朱厚还没打算如何处置,他要等地方上的官员也被押来后,再做处置。
现在的他,最在乎的还是宗室改革的事能不能尽快完成。
毕竟,这关系着他的基本盘能尽快壮大,而好让他可以持续巩固与加强自己的皇权。
好在……
因为河南等地的许多缙绅大户接下来不得不开始主动维持地方治安、护卫钦差,所以,核查宗室情况的其他钦差和新派来的钦差,也就顺利来到了各宗藩所在地。
在河南开封,奉命来这里调查宗室情况的礼科左给事中韩在庭,就顺利到达了这里,且在见了这里的周府一干宗室与官绅后,就开始调查起这里的宗室情况来。
“他真是贵府辅国将军朱同辖之子?”
韩在庭则在调查时,先调查到了被玉牒登载为已经亡故的辅国将军朱同辖之子,居然还在世,且还是一年过四十的男子,也因此特地问起奉旨来协助他调查的南陵王朱睦来。
朱睦回答说:“正是,有他家奴佃仆为证,还有他兄长为证,更有其父留下亲笔为证。”
韩在庭听后道:“可礼部报的是,他已亡故,故而请婚不实!没想到还在世。”
第383章 宗室对嘉靖开始感恩,皆被其折服!
韩在庭说后就沉默了。
这些年,大明官场洗牌的频率很高。
所以,他这种嘉靖元年恩科中第的年轻进士,才只入仕途六年,就成为了左给事中。
可也因为他年轻,入官场不久,所以对宗室问题的了解程度也就还不够深。
当他亲自看见,宗室这个群体存在的问题时,也就感到非常震惊。
堂堂辅国将军之子,居然因为文官体系的腐败,四十岁还未成婚。
韩在庭虽然只看到冰山一角,但聪慧的他,已能猜到,全国各地的宗室子弟肯定也会这样,也能猜到如今宗室们会有多痛恨文官,痛恨朝廷,乃至对天子本人而有多大的怨言。
何况,在他的眼前,除了这位辅国将军之子朱安江外,还有许多宗室子弟看上去面黄肌瘦、衣衫褴褛。
这让韩在庭意识到,当年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能成势,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两藩王有野心,或许也因为府中大多宗室子弟也对朝廷有怨言。
“记录在案!”
韩在庭对跟着自己一起来协助自己做事的观政进士吩咐了一声。
接着,韩在庭就又问起其他宗室情况来。
而南陵王朱睦皆一一回答着,也将周王这一支的宗室中未登玉牒未赐婚的宗室子弟都叫了来。
韩在庭都一一让随行的观政进士记录着。
在记录过程中,韩在庭也渐渐产生了另一种惊奇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