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尚书吴一鹏和礼部左右侍郎,也已经先听闻到了这些事。
他们也非常惊讶。
吴一鹏甚至吓得面色煞白,把礼部所有官吏传了来,问道:“阻挠朝廷查宗室情况的事,有没有你们的参与?”
没有人回答。
“说话!”
“已经死了钦差,你们知不知道!”
“这事最可能就会怪到我们礼部头上!”
刘龙也忍不住怒火了一声。
“死了钦差?”
原直接负责宗藩事务的礼部仪制司郎中卢应龙,听了这话后,当场就晕了过去。
该司员外郎易可听后则突然往口中塞了一颗药,而嘴角暗笑。
同时,也有该司吏员余密在一旁暗笑。
不过,这时,锦衣卫已经冲了进来,然后宣读了旨意。
“突然死亡者,挫骨扬灰,全族皆斩?”
而易可在听到这句话,当场跪了下来,哭喊了一声:“陛下开恩啊!”
随后,易可就因为服毒药在先,而一脸悔恨地倒在了地上,吐血而亡。
吴一鹏等则看向了易可,随后也晕厥在地。
刘龙倒是没有晕厥过去,只是在被锦衣卫押走时,不由得大喊:“我要见陛下!让我见陛下!陛下,臣绝没有这个胆子啊!”
“陛下,臣也没有这个胆子啊!”
翟銮也在被押走时喊了起来。
但现在,他们喊也没有用,天子盛怒之下,只能是宁错抓三千,也不愿放走一个。
所以,礼部从上到下,除了服毒自杀的易可外,皆被押去了诏狱。
而易可因此反而更惨,在京的家人先被押去了菜市场,另有锦衣卫去了他家乡。
河南、山东等有宗藩等地区的官绅还不知道这事。
现在他们有的正为宗室改革的事愤懑不已,也有的正为陷害了几个钦差而沾沾自喜,还有的正为与新《宗藩条例》同时下达的一道旨意而烦闷!
这道旨意就是,嘉靖皇帝要求各布政司必须一年内补足所有欠发禄米。
如果布政司发不足,朝廷就要命抚按来清查地方财政,而抚按清查后,还发不足,就要由朝廷再派人来清查。
由于宗室被准许派家臣进京告状,这些地方官员也就不得不想办法补发。
只是在一些才能平庸或只顾捞钱的官员主政之地,其财政本质上都是被地方大户通过操控地方胥吏而掌控了,所以这些地方官员只得来求地方大户允许。
河南左布政使夏从寿等就约见了河南缙绅陆涞等人,且陪着笑脸问:“藩库亏空,可朝廷又催着有司补发欠禄,所以只能诸位贤达伸出援手。”
夏从寿说是藩库亏空,其实就是在问这些大户们允不允许他们发足禄米给宗室。
毕竟明面上,他好歹也是朝廷的官,还不能真的说“诸位贤达,允不允许我们发足禄米给宗室们”。
“方伯见谅,我等也爱莫能助,朝廷夺了我们大户的利,我们大户哪里还有钱粮!”
陆涞也明白夏从寿的意思,也就故作歉疚地回答起来。
夏从寿听后也非常失望,作为左布政使,他也有些脾气,便问道:“你们就不怕我们强行补足禄米吗?”
“你们怎么强行补足?”
陆涞见夏从寿要撕破脸,便也撕破脸,而呵呵冷笑着问了一句。
接着。
陆涞又说道:“你们自己和你们的亲友过境,那次不是又吃又拿?而耗费了不少藩库留存的官帑!”
“比如,令公子去年来见你,光是在开封府馆驿歇息时,就拿了一千银元的程仪!”
“另外,你们的亲友也借了我们不少钱,在我们的地方挥金如土,最后也是逼着各衙门的胥吏被迫坐视你们亲友偷盗官帑来还债,你们就不怕藩库出现亏空,然后被朝廷查出你们都不干净不忠诚,然后抄你们的家补亏空吗?”
“你!”
夏从寿愤然起身,却拿陆涞等冷笑着的缙绅大户无可奈何。
右布政使董铳见此不得不忍怒笑着劝道:“可发不足禄米,朝廷要来查亏空,到时候倒楣的也不只是我们,你们安插在衙门的那些胥吏也会逃脱不了干系,只怕还会促使朝廷提前把各个地方的胥吏都换成考选制!那时候,你们还怎么操控税赋丁钱?”
邵淮跟着道:“没错,说白了,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何必坐视一方倒霉呢!”
“我们安插的胥吏不过是我们的走狗,杀条狗灭口有什么难的!”
“反而是这宗室禄米真要配合你们给补足了,就意味着陛下真改革宗室成功了,接下来,彻底于全国改吏为官就真能成了。”
“所以,现在,只能是你们配合我们,上疏说藩库留存钱粮亏空严重,不足以发全宗室禄米。”
陆涞说道。
夏从寿等听后无可奈何,最后只得向河南抚按说明此事,请河南抚按上奏藩库亏空严重,发不起禄米。
同河南一样,山东、山西等地官员也不得不如此上奏。
因为夏从寿等河南、山东、山西等地方官是先上奏此事,朱厚在这之后因为得知派去调查宗室情况的钦差遇害而处置他们。
所以,在得知朝廷要逮拿他们之前,朱厚倒是先收到了他们发不起禄米的情况。
朱厚因而一怒未平又起一怒,便吩咐道:
“好啊,一要各地发足宗室禄米,各地都亏空严重,看来他们是真要逼朕严查各地亏空!”
第381章 限科举权益后,事发地缙绅慌了!
“陛下容禀,以臣愚见,抚按和外官不可能真愿意让朝廷去查亏空,乃至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让朝廷知道他们亏空严重。”
“他们现在不得不如实奏报,可能不只是他们的原因,当是地方缙绅大户对朝廷不满,在拒绝配合他们补足禄米!”
锐意于内政改革的御书房大臣张璁,这时主动奏禀道。
朱厚颔首:“没错,地方缙绅大户这是嫌朕推行吏制改革太慢了!”
“召吏部尚书赵璜来御书房见朕!”
此时。
京师朝臣们,正为嘉靖下旨大肆抓捕和钦差遇害一案有关的人,甚至处置一个地方的士民而惊骇不已。
所以,当吏部的官员知道天子突然要召见天官赵璜时,吏部右侍郎董主动向赵璜拱手作揖:
“陛下因钦差遇害,大肆牵联无辜官绅儒生,还请公此去御前为天下无辜官绅儒生说情!”
“自然会的,放心!”
赵璜说后就来了御书房。
朱厚在他来到御书房后,就问道:“好几个钦差遇害的事,你可听说了?”
“臣已听闻,臣不胜惊骇!”
“这件事你怎么看!”
赵璜道:“陛下圣明!但臣认为陛下过于仁慈!”
“朕怎么过于仁慈了?”
“陛下不应只是限制其举业,当对事发之地的官绅停免役之恩!且将来,清田的话,还应该先去他们那里清田!”
赵璜回道。
朱厚听后点了点头:“有理!”
“照大冢宰的意思,增补一道谕旨。”
朱厚因而吩咐道。
“是!”
接着。
朱厚就对赵璜说道:“但无论是清田,还是眼下要做的查亏空之事,都需要人去做。”
“朕已经下旨,要逮拿这些阻挠宗室改革地方的主官,那新的主官就得赶紧任命!”
“主官任命倒是不难,中外有的是等着升迁上去的官员。”
“专查亏空的钦差也不难,朕昔日带来的那二十万流民中有不少孤儿。”
“另外,朕也选了不少阵亡官将的遗孤,将他们都放在兴明书院培养了许久,不少就专精财会之事,六年过去后,当年十来岁的,现在也差不多十六七岁,有的已经在锦衣卫和内廷二十四衙门对外诸事中历练过,自然可以让他们专查亏空。”
“所以,清田也可以让他们去干。”
“但是,现在最关键的是,你们吏部要辛苦一下,加快天下吏制改革的步伐!”
“内阁下谕旨让你们吏部特简任命谁,你们吏部必须尽快完成文书。”
“同时,你们吏部要尽快对报选官员的士子完成考选。”
“再有,河南、山东、山西等宗室多的地方,你们要尽快派吏部官员去敦促他们的抚按完成三司考选之事,考选结束后,现场就由吏部官员批文书发官印,带回京来归档!”
“总之,朕要你们吏部辛苦一些,加快吏制改革的效率!”
“因为地方缙绅大户已经在嫌朝廷吏制改革的改的太慢了,朕给你们吏部每年的七十万公使费,可不能白花!”
朱厚这时说道。
吏部尚书赵璜听后忙拱手:“臣岂敢误国事,自当号召吏部上下齐心协力、尽快改正天下吏制!”
朱厚颔首:“很好!”
但赵璜这时又说道:“陛下,加快吏制改革,就得需要增加不少官员,而眼下又要开设宗学、宫学,还要派专员查亏空,臣恐大明实政学堂和兴明书院的学员和观政进士和在吏部报名选官的士人,还不够充任新增加的官额需求。”
“朕知道,所以朕打算再开恩科,出事的地方限制其举业,以惩其地方不靖,没出事的地方自然就得开恩,鼓励其上进,以嘉奖其安分之德!”
“但这得等礼部的官员先重新确定后再说。”
朱厚说到这里就看向御书房诸大臣:“现在议一议,新的主官任选,尤其是礼部和发生钦差遇害这几个地方的抚按。”
“不管之前的礼部官员和抚按是称职还是不称职,有没有参与谋害钦差的事,但既然出了这么大的事,那他们就需要承担连带之责,至于他们到底怎么处理,是以后的事,现在新的主官需要马上任命。”
朱厚说后就又吩咐道:“先议礼部尚书的人选。”
“陛下,臣举荐南京吏部尚书罗钦顺。”
“罗钦顺学识通达,可为大宗伯。”
这时,首辅杨一清先言道。
而张璁则在这时奏议道:“臣举荐南京礼部尚书朱希周,因为此人有过在南直推广考选制的的经验。”
王琼则在这时说道:“臣亦举荐南京礼部尚书朱希周。”
王鏊则道:“臣附议元辅之奏,举荐南京吏部尚书罗钦顺。”
朱厚听后吩咐道:“取锦衣卫所奏两人言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