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承明 第356节

  张璁没有理会党承志等人对武勋的讥讽,乃至侮辱他和郭勋是奸党这些话,只在这时附和郭勋和林俊:

  “诚如林阁老和武定侯所言,真要为造福沿海百姓开海,鄙人在这里表示,只要陛下下旨开海,我永嘉张氏愿请天子开放皇商资格,以支持更多百姓能托皇威之庇护而出海经商,而补地利之不足!”

  “善!”

  张璁这么一说,林俊也不得不赞叹张璁之大公无私,毕竟现在皇商只有三家,其中就有张璁家,按理张璁不应该放弃垄断皇商资格的机会的。

  所以,林俊也就大赞一声,且主动向张璁拱手作揖一拜:“大司空真高风亮节!”

  张璁回了一礼:

  “确实高风亮节,不愧昔日为大礼议正色发声之人!”

  “可谓真为国为民者!”

  户部尚书席书也这时称赞起来,向张璁作揖,而表敬佩之意。

  张璁也回了一礼。

  但党承志、杜桐等心怀鬼胎之文臣则是面色阴沉。

  因为他们也清楚张璁这样做的确是高风亮节,但这样也的确显得他们太自私太虚伪,为了自家私利,只会说空话大话扣帽子于他人,而实际上,却做着背君弃国的事。

  所以,张璁、乃至林俊、席书越是表现的正直无私,他们就越是有种自己在被照镜子的感觉,而心里越是妒火中烧。

  毕竟凭什么大家都在当伪君子,你们几个却偏偏要真为国为民起来。

  尤其是在大家都借着倭寇犯南都嘲讽武臣的时候,不跟着嘲讽,就已经很过分,竟然还跟着郭勋继续提起开海的事来,还表示愿意为开海让利。

  完全没有自己作为士大夫,更应该站在士大夫立场的觉悟!

  “我有一言,现在倭寇都能犯南都,这说明南方形势危急,民意与君意不合,我们三法司为此才决定先从民意,毕竟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

  “至于诸公意下如何,还请在廷审之后投豆以决。”

  刑部尚书童瑞这时说了起来。

  而最终,文武百官还是开始一起在童瑞主持下廷审了相关人犯,审查了相关罪状,并以投豆的方式表决。

  其中。

  投红豆意味着附和初审,即马录翻案之前的判决。

  投黑豆意味着不赞成初审,支持马录和刑部以及三法司的判决。

  因为大臣们手里的黑豆和红豆都很小,也就不容易被人察觉是投了什么豆。

  不过,最后统计发现,还是投黑豆的多。

  如此,廷审结果依旧违背圣意,维持刑部和三法司原判,要审查郭勋和两国舅,治两人交通逆贼之罪!

  郭勋对此结果自是几欲咬碎钢牙。

  因为他知道这意味着,不仅仅是大多数文官在不记名时,选择站在官僚集团一边而对抗天子,大多数武官也这样。

  张璁也心里难受,他不得不承认,大明朝的官员们是真的彻底烂了,不用十年二十年功夫狠治一番是不能的。

  杨一清则因此叹气,他知道这意味着是整个官僚集团在不支持天子图治中兴。

  当廷审结果送到御前后,朱厚看也看没看,就把甩到了一边:“朕不看这个,朕只想知道,霍韬他们出发了没有!”

  “皇爷!”

  “浙江巡抚蔡天报,巡视东洋的船队已成功出海,另抓获勾结倭寇逆贼定海卫指挥使王钺、吴鉴、郑良等!”

  “另外,锦衣卫陆炳奏报,在益王堂舅父张、舅父张俨与致仕兵部尚书彭泽、副都御史闵楷还有巡按御史马录来往甚密,有其来往私信为证!”

  不多时。

  秦文再次来到了御前,向朱厚奏禀起来。

  朱厚听后这才拿起了廷审结果,看了看后,就起身来到了御书房,且让秦文将新到的南方两则消息告知给了御书房大臣,然后把又把廷审结果丢在了这些人面前:

  “巡视东洋之事既已成功,再加上所谓倭寇也已被尽数剿灭于双屿岛,乃至暗中勾结益王王亲谋逆的大臣也已查明,那南方则已不必再担心有什么事端。”

  “所以,朕决定,要亲审此案,将所有涉案官员全部先下诏狱,派人去山西抓抚按诸司官,同时抓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的官还有那几个在廷审时跳出来的给事中!”

  “说朕的锦衣卫不可信,那朕干脆连什么三法司、乃至你们百官也都不信了!”

  “既然要斗,那就斗到底!”

  “朕说过,朕成为什么样的君主,不是朕一个人所能决定的!”

  朱厚怒声说到这里时,就嘴角起了一丝弧度。

第352章 更换三法司堂官,推翻百官决议!

  杨一清等御书房大臣此时皆面面相觑。

  他们正在消化天子传达的这些信息。

  巡视东洋的船队成功出发,说明南方沿海大户没能阻止得了天子断他们外援的这一招。

  再加上,之前上万倭寇在双屿岛被剿灭,说明南方沿海大户想乱东南也乱不了了,毕竟他们已经彻底没了本钱。

  而同时……

  陛下那位什么都不管又什么都管的奶兄弟陆炳,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拿到了杨廷和门下第一号人物彭泽与马录等清流,勾结王亲谋逆的罪证。

  这意味着,天子大可安心在京师对整个反对他的所有官僚掀桌子了。

  包括不老实的武勋!

  所以,天子才要开始亲自廷审。

  乃至天子已经知道在廷审时,有文官叫嚣锦衣卫的呈报不可信,而因此表示,那干脆他以后谁都不信。

  毕竟否定锦衣卫的权威,就是废掉天子除文官监察系统外的另一只眼。

  有文官这样叫嚣的确是犯了大忌!

  与逼天子废了锦衣卫没有区别,乃至本质上也的确相当于要逼皇权从属于士权。

  但是,天子要是真的弃百官如敝履,以家奴治天下。

  那就会让天下走向另一个极端!

  家奴固然更愿意媚上而天子杀其如处死蝼蚁,但也更不愿意顾下啊!

  杨一清等御书房大臣不愿意看见这个结果。

  他们是希望天子成为仁德之君,即便宣威也当有规则,而不是希望天子变成威福不能测之君。

  而作为首辅的杨一清则知道,天子现在还对他们宣达心中之意,其实是在给自己这些官僚最后一次机会。

  因为无论如何,这次廷审,还是有投红豆,站在圣意这边的官僚的。

  只是因为眼下才嘉靖五年,位列高位者多是旧臣旧党而已,所以导致掌权官僚中,大多数还是虚伪不忠之辈。

  所以,杨一清这时立即跪了下来。

  “臣请陛下息怒!”

  “更乞陛下再给天下臣工最后一次机会,先不要亲审,只令三法司再审!”

  “另外,换三法司堂官,直接下谕旨特简,不经廷推,让吏部直接出任命文书!”

  “如此,即便要惩治不臣之辈,也当依旧以大臣对付大臣。”

  “这样,至少说明陛下之朝并非皆奸臣,而是忠臣也不少,而若陛下亲审,直面百僚,损的还是陛下自己的威信啊!”

  “否则,天下人只会以为是陛下无德无能,才让朝中显得都是各个奸臣!”

  杨一清说着就再次叩首:“请陛下明鉴!”

  王琼也跟着跪了下来:“陛下,臣附议,即便要按陛下刚才之言拿该拿之人,最好还是让臣僚效劳!何况,陛下也并非势穷之人,从中枢到地方,皆有愿为陛下效死之人!没必要亲自出面!”

  王鏊更是在跪下来流下泪来:“陛下!君臣如父子,君弃臣,如父弃子啊!陛下难道也要弃臣等吗?”

  “臣愿为陛下效劳!”

  张璁这时也跟着叩首而拜。

  朱厚刚才那样决绝,的确故意用这种方式看看御书房诸大臣的态度。

  朱厚杨一清和张璁等御书房诸大臣至少难得保持了一致,便道:“那好,朕再给外朝一次机会,降敕吏部,换三法司堂官!”

  “你们先起来,说说三法司堂官换谁?”

  朱厚问道。

  杨一清等也就站起身来。

  接着。

  杨一清就拱手先言道:“以臣愚见,首先对于刑部的话,当让大司空直接升任刑部任刑部尚书;至于都察院,让正进京朝觐的南直巡抚桂萼任左副都御史掌院事;大理寺的话,让右通政方献夫升大理寺卿。”

  杨一清在廷审结束后,就想过,如果要合乎天子的意,当更换三法司,也想过要更换三法司当更换哪些人。

  所以,他毫不犹豫把自己属意的人选呈奏了出来。

  因为他在廷审时发现就这三个最适合。

  而他这次也没有根据个人好恶来举荐。

  朱厚看向了王琼和王鏊:“你们呢?”

  “臣等附议!”

  朱厚见此道:“那就敕谕吏部,特简以上三人为三法司堂官!”

  “是!”

  于是。

  杨一清、王鏊、王琼三人便往内阁走了来,传达了此旨。

  林俊也因此得知了此事,但他没有反对,只说道:“陛下到底是崇德质慎之君啊!没有因为肉食者鄙,而起伏尸百万之举!”

  “但眼下就看吏部了,吏部要是不奉旨,那恐还是会血流成河!”

  “即便是我们执政辅臣,到时候也没法再劝阻陛下不这样做。”

  “毕竟,谁也不能真的说,天子不能威福自专。”

  杨一清这时叹息说道。

  王鏊跟着附和说:“是啊,欺君之事,就算天下人人都干,我们也不能干!”

  王琼这时则道:“应该不会!赵安福这人夙来别的本事,见风使舵的本事还是比人强的!”

  “也是!”

  杨一清等微微一笑。

  很快。

  更换三法司堂官的谕旨就到了吏部。

  吏部尚书赵璜与文选司郎中王学夔在接旨后,皆因此这道旨意错愕良久。

  王学夔不由得愤然言道:“陛下不从廷审结果,却突然要换三法司堂官,且直接下旨特简更换,不经廷推,不认百官决议,这置百官于何地?”

首节上一节356/4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