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承明 第319节

  谢迁点头说道。

  王鏊继续颔首:“我知道。”

  谢迁随后就离开了王鏊这里。

  王鏊则看着谢迁的背影,微微叹气,然后就将自己女婿徐缙叫了来,说:

  “给朱纨去信,以你的名义,训饬他!但同时派个家人亲自去见他,告诉他,信上的内容不作数,他将来可以拿出来示人,而他要做的应该是时刻把社稷苍生的利益放在心上!”

  徐缙拱手称是。

  而林俊这里也找到了费宏说:“元辅,那个汪怎么收拾海夷无所谓,但这次禁海,他不能这么不守规矩啊?”

  “他怎么不守规矩了?”

  费宏问道。

  林俊道:“他把良民污蔑海寇!”

  费宏道:“那这事,你去给震泽公说,陛下已经有明谕,让震泽公负责禁海的事,禁海的官员升迁贬黜,皆由震泽公管!”

  林俊听张大了嘴:“就因为南直捐了五百万?陛下就如此信任震泽公了?”

  费宏颔首一笑。

  林俊道:“其实,我们闽人也是可以表忠心,爱护天下百姓的!”

  “只要禁海的事别乱来!”

第305章 夺海贸之利,朱纨强势对待沿海大户!

  嘉靖五年,正月。

  朱厚在闻京师又大饥后,就下旨命拨郡县仓粟及太仓钱谷赈济。

  于是,户部又出钱一百万银元买粟米与石炭,以及木材建棚屋,安置饥民。

  京师饥民多,还是与外地逃来流民较多有关。

  朱厚知道,只要地方兼并一直未停止,那破产者来投京师的情况,就永远无法结束。

  对此。

  他也只能是一边赈饥,一边为想办法解决这些破产百姓的生存问题,让他们重新恢复家业。

  而这,还是要着眼于目前的禁海之事。

  所以,朱厚在谢迁找了王鏊、林俊找了费宏后的一天中午,就在御书房,问着这些御书房大臣:“禁海的事怎么样了?”

  “回陛下,禁海已经起了效果,因为林阁老已经开始找臣抱怨,说禁海已经乱来。”

  费宏回道。

  朱厚听后,双手拍了一下膝盖,说道:“开始抱怨就好!”

  这时。

  王鏊跟着奏道:“陛下,太傅谢公也找过臣,对朱纨在两浙的禁海之举,颇为不满。”

  朱厚点了点头。

  “不满就好。”

  “你们要继续给汪、朱纨站好台,让他们唱好这场戏,不但要让沿海那些大户不满,还要让这些沿海大户彻底的反对禁海!”

  “要让他们一听到朝廷要禁海就感到头痛!”

  “他们一日不害怕禁海,就说明朝廷纲纪一日未得到振作!”

  “朕还是那句话,朕不是不愿意让天下人过富贵日子,但得是清清白白的富贵,靠损皇威、穷小民得来的富贵,朕是万万不允许的!”

  朱厚说到这里时,王琼这时跟着附和道:

  “陛下说的是,他们不为朝廷着想,那也别怪朝廷不能想着他们。”

  朱厚听后点了点头:“虽说朝廷不必想着他们,但还是在乎一下那些靠着海贸而生的小民,谨防他们因为禁海被逼反,而成为真正的海寇!乃至勾结倭寇,犯海疆,屠掠沿海城镇,而东南又是朝廷财赋重地,一乱就会牵动着整个天下局势,所以,还是在禁海之余,把海贸继续做起来。”

  “陛下说的是,不仅仅是东南沿海,内地许多百姓也靠务工谋生,一旦真的只堵不疏,恐真的生乱。”

  费宏跟着附和起来。

  王鏊也跟着道:“臣附议!”

  他们俩作为南方内地工商型大地主出身的官员,其实也是不希望严格禁海的。

  虽然他们不直接参与走私,但绸缎、茶叶、瓷器这些货物是由他们提供给沿海参与走私的大户,所以,真要是严格禁海,他们的货物就会滞销,就会影响底下大量商贾与工匠的生活。

  总的来说。

  大明现在就是一个外贸型帝国,国内普通百姓富裕程度不高,棉布、丝绸、茶叶这些大明重要工艺与工业、农业产品,只能以外销为主。

  内销则只能供应京师权贵与西南土司,可这些人能消费的货物有限,还特别讲究品质。

  所以,大量货物就只能外销给海外那些小国主君、小国贵族。

  只是大明目前的外贸利润,没有流入到朝廷手里而已。

  现在,朱厚听费宏这么说后,就点首言道:

  “那就如朕之前所言,以巡访外藩外邦的名义,组建巡访团队,完成贸易。”

  “让官员负责巡访他们的君主贵族与官僚,随行商队负责巡访民间,完成相应交易,出外巡访的商队代表着我天朝商贾形象,也关系着朕的形象,故需要朕直接钦定足够信任的家族组建皇商。”

  “朕决定暂以余姚王氏、顺德梁氏、温州张氏,为三大皇商!让他们各自派一名子弟进京,接受冠带,到时候随锦衣卫一起出外巡访。”

  费宏等拱手称是。

  大明锦衣卫官历来有负责外交访问的祖宗成例。

  比如宣德二年就有锦衣卫官陈友出使蒙古的例子。

  所以,朱厚决定还是将来派锦衣卫代表自己与皇商一起出外贸易,既让锦衣卫可以借此增加收益,而巩固其对皇家的忠诚度,也让锦衣卫可以趁机为自己打探海外情报,安插眼线,同时也能让锦衣卫监督皇商。

  而朱厚之所以选择余姚王氏、顺德梁氏、温州张氏为皇商。

  那是因为朱厚已经先派人跟他们通了气。

  他们既属于沿海大户,参与过走私,有自己的海贸团队,又投靠了皇帝,成为了皇帝自己人。

  所以,朱厚自然选择他们的家族成为第一批皇商。

  在朱厚下达这样的旨意时,王阳明、梁储、张璁已经让自己的家人开始向官办造船厂订购大商船,以为接下来充任皇商,出海贸易做准备。

  官办造船厂为这些皇商造船的利润自然会归于国帑,算是增加了朝廷的收入。

  当然,他们完成贸易后还要给朝廷缴税,也可以增加朝廷收入。

  除此之外,皇帝也会参与他们的分红,而增加内帑的收入。

  总的来说,新设立的皇商贸易,算是让海贸之利不再独属于沿海大户的利,而让皇帝和朝廷也可以分一杯羹,是大明皇帝联合拉拢忠心的沿海部份大户,开始重新瓜分海贸之利。

  不过,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皇帝与朝廷有了自己的强大水师,是朱厚愿意让张璁、梁储、王阳明的家族,可以多吃一点。

  这也不是说,张璁、梁储、王阳明三人真的需要利益给的足够多才愿意卖命,而是他们背后的家族与亲友关系网需要给足够的利益,才会支持与配合他们向朝廷尽忠。

  比如,负责造战船的张璁,能顺利完成造船任务,且没有偷工减料,是因为他的人在他的劝说下愿意尽心做事,知道皇帝会给他们这些跟着张璁一起做事的亲友更大的好处。

  所以,这一切的前提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还有统治阶层的人愿意做忠臣,愿意为国家出力,才让皇帝可以拉拢一部分大户,和自己一起瓜分海贸之利。

  不然,皇帝不可能轻松的在这块海贸之利的蛋糕上切下一大块给自己,也给朝廷。

  在朱厚组建皇商时,朱纨和汪等人,还在沿海继续以打击走私的名义,武力夺取海贸之利。

  “斩!”

  杭州。

  朱纨一声令下后,被押到菜市场的上百名从事走私的豪右要犯,被相继斩首。

  人头滚落了一地。

  谢豆等幕后沿海豪绅看得咬牙切齿,因为被杀的都是依托他们势力继续走私的爪牙。

  而让谢豆欣慰的是,不久后,他就收到了自己父亲谢迁的来信,信上说朱纨上面的人已经开始答应写信劝阻朱纨。

  谢豆因而立即将这个消息散播了出去,且带着许多豪绅来了朱纨这里,求见了朱纨,以被抓走私要犯皆是被官军污蔑的良民为由,要求朱纨立即释放还被关押着没有被处置的相应走私要犯。

  “你说他们是良民,可有实证?”

  “我的官军抓他们时,可是人赃俱获!”

  朱纨问了起来,且补充了一句。

  谢豆听后不由得问道:“公难道没有收到信?”

  朱纨呵呵一笑,并因此当着众缙绅的面站起身来:“我就说你们为何今日敢来要求我放人,果然是知道了京城会有信件来我这里。”

  “你们还真是手眼通天啊!”

  朱纨接着感慨了一句,随后就从衣袖里拿出了王鏊的信:“没错,我是收到了京里御书房大臣震泽公王阁老的信,阁老说,禁海不能不禁,但也不能全禁,要照顾太傅的感受。”

  啪!

  朱纨说着就把信件往桌上一拍,怒目咬牙而道:

  “但我不明白,什么叫禁海不能不禁,又不能全禁!要照顾哪个太傅的感受?”

  “但毋庸置疑的是,你们这些清流门第、沿海豪绅,把招呼是真打到御书房去了,但偏偏我就是不听,我做的是大明的臣子,不是你们的臣子!”

第306章 要做孤臣,陛下这是逼我们彻底臣服他!

  谢豆等两浙缙绅灰溜溜地离开了提督衙门。

  从朱纨拿出信件,背刺王鏊开始,谢豆等两浙缙绅就知道,他们没法劝朱纨收手了。

  “给父亲去信,这个朱纨油盐不进,还把王震泽给他的信大白于公众。”

  “他这是要做孤臣!”

  所以,谢豆一回来,就对管家谢五吩咐了起来,还咬牙多说了一句。

  闽粤这边。

  汪这里也将费宏给他的信,大白于了闽粤诸缙绅,同样表示只会认真禁海。

  “可恶!”

  南京的林士元因此得知这事,也是非常忿怒,并也忙给京里的同党林希元写了信。

  而林希元在收到来信后,就将这事告知给了林俊,且对林俊说道:“阁老,这个汪是真的冥顽不灵,必须换掉此人才好,不然,我东南沿海将难以安宁啊!”

  林俊这时也脸色阴沉了下来,说道:“我没进御书房,不知道陛下到底是什么心思,自然也不知道这汪和费铅山是不是在配合陛下唱双簧,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汪是真没把我们东南大户放在眼里。”

  “他这是在玩火!”

  林俊突然龇牙起来,露出一脸狰狞模样。

  林希元则在这时沉思后说道:“阁老说的对,如果没有人背后支持,他不敢这么玩火。”

  “这个先不管!”

首节上一节319/4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