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承明 第296节

  王琼笑着说了一句。

  王鏊跟着点头:“是啊,既如此,明日左顺门朝会,我们皆遵从圣意,以大局为重,不要为清流体面而乱国法!”

  “很是!”

  众人颔首。

  ……

  ……

  翌日的确是朱厚在左顺门朝会百官的日子。

  而这一次朝会与以往不同的是,朱厚多带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谢迁。

  朱厚也因此在朝会上说道:

  “诸卿想必都已知道谢公绑两子主动请罪,主动揭发其子罪孽的事!”

  “以朕看,谢公不愧为清流楷模,既伸张了王法,也避免朝廷直接动武抄查两朝辅臣之家,让彼此不体面!”

  “故朕决定,只惩谢家两子,不抄其家,只令谢公如数上缴走私所得赃款,同时为酬其主动揭发而尽忠之功,加封其为太傅,而设议阁于文华殿后,以其为议阁大臣,备朕咨询军国重事!”

  “时下杨太傅回乡,朕身边正缺可供咨询的重臣,以甄廷议之论,而谢太傅身为弘治老臣,若能愿为朕谋划,朕自当更为欣喜!”

  “不知谢公可受辟否?”

  朱厚问向了谢迁。

  谢迁则伏首大拜:“承蒙陛下厚爱,老臣自当鞠躬尽瘁,以报圣恩!”

  这是朱厚和谢迁提前商量好的,如今只是在朝会上公布一下走个流程而已。

  但朝臣们见此则是非常震惊。

  因为他们都明白,谢迁这种人不但主动请罪揭发两子,还愿主动为天子驱使,那无疑会让当今天子在官僚集团中的统治力加强不少,也就更没有人敢质疑天子眼下所定大礼不正了。

  接着,朱厚又说道:“至于谢家两子之罪,就由法司定罪吧。”

  “刑部!”

  朱厚这时唤了一声。

  刑部尚书赵璜出列道:“臣在!”

  “走私军器等罪,按律,当如何定刑?”

  朱厚问道。

第283章 绞杀谢迁两子,翰林被斩!

  刑部尚书赵璜知道,皇帝肯定和谢迁该谈的都已经谈好,现在,是需要自己对谢迁二子明正典刑的时候,而不是作为文官,表露对谢家同情之意的时候。

  “回陛下!”

  “《大明律》载有明文,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者中,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段匹、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

  “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

  “物货船车,并入官。”

  “于内以十分为率,三分付告人充赏。”

  “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因而走泄事情者,斩。”

  “其拘该官司及守把之人,通同夹带,或知而故纵者,与犯人同罪。”

  “失觉察者,减三等,罪止杖一百。军兵又减一等。”

  “按锦衣卫转交三法司的罪证,可查知,谢家二子有将人口军器出境下海,且有走泄朝廷造战船大政与物价之情。”

  “故当斩!”

  所以,赵璜如实按照《大明律》定了刑。

  他特地,还把他提前查阅记下来的《大明律》内容当廷背诵了一遍,意在进一步强调,不是他自己要这么对待谢家,是《大明律》,祖宗法度要求杀谢家子。

  赵璜这话一出,朝臣们自是肃然不已,不少还都瞅向了谢迁,对其流露各种怪异的神色来。

  谢迁自己饶是早已知道此结果,但也还是难免心里格登了一下,抿紧了唇。

  朱厚这里则说道:“看在为国老之后的份上,议恩,且减一等,定绞立决!留个全尸!”

  “陛下仁德,臣等遵旨!”

  三法司堂官皆伏首一拜。

  朝臣也跟着跪了下来。

  谢迁也含泪叩首谢恩道:“谢陛下隆恩,留犬子们全尸!”

  “陛下!”

  但就在这时,翰林学士刘朴却毅然站了起来,言道:

  “臣认为清流不当治罪!”

  “自古贤德之君,莫不尊士而重儒,而不加刑于清贵儒臣!”

  “即便谢公绑子认罪,然也不能因法乱礼!盖因国朝是以礼治天下,而非以法治天下!臣请陛下收回刚才之旨,治刑部尚书赵璜之罪!”

  “放肆!”

  “《大明律》乃太祖高皇帝依礼所定之法,若不依从才是乱礼!”

  “至于议恩,朕已有之,汝却还要教朕为之乱国家体统!”

  朱厚突然拍桌而起,申饬起来,且指着这刘朴道:“你是何居心!”

  刘朴忙跪了下来,一脸委屈至极的样子,且又争辩道:“臣自是忠心为国,陛下明鉴,清流不尊,何谈重礼呀!”

  “听你这意思,清流弑君走私,就理所当然了?”

  “你这是护清流还是害清流?”

  “照你这样做,那就将彻底的礼崩乐坏,国将不国!”

  “清流本该作为天下克己守礼的典范,就更应该守法!”

  朱厚说着就道:“如大司寇刚才所言,按《大明律》,知而故纵者,与犯人同罪,刘朴知法而故纵,乃同罪,且存有乱礼之心,故不加恩,立斩!”

  朱厚没想到,谢迁都主动请罪了,不敢自恃清流领袖而要乱国法,居然还有清流不知天高地厚,执意要维护整个清流居于王法之上的特权地位。

  他自不会再轻易饶恕,也有意以此态度表明,别想因为自己是清流就可以乱国法。

  毕竟,如果一个群体可以乱国法,那就意味着这个群体可以随意无视皇权。

  “陛下圣明!”

  首辅费宏,大学士王琼、王鏊、林俊,尚书赵璜等皆站了出来,附议了一句。

  其他本就以这几人为领袖的朝臣见此也就纷纷附议。

  刘朴这时张大了嘴。

  他没想到的是内阁大臣们都支持皇帝这样做。

  整个朝廷,居然就他一个人在为清流的特权努力争取!

  因次日乃是谢迁寿辰,后日又是国朝章圣太后之寿诞。

  所以,待到第三日早上,刑部才差人打扫了西市牌楼的法场,放置了两台绞刑架,派了一名刽子手,且点了五百兵,列在西市牌楼周围。

  随后,刑部又点了一千兵,控制了从刑部到西市牌楼的沿途道路。

  接着,刑部还点了五百兵在牢门前等候。

  与此同时,刑科也按例三次递本请示是否宽恩,以示对杀人之事的慎重。

  在朱厚皆未准予再宽恩后,刑科才签发行刑本子到了刑部。

  刑部尚书赵璜收到朱批后,这才在刘朴和谢正、谢丕的犯由牌上,判了“斩”和“绞”字,而由刑部吏员将犯由牌用片芦席贴了起来。

  阴暗潮湿的都察院大牢内。

  刘朴和谢正、谢丕三人也都被打扮了一番,头发都被胶水刷得很硬,而贴在了脑上,还绾了个鹅梨角儿。

  而且……

  两人也各自受赐了一碗长休饭、永别酒。

  虽说,长休饭有肉有菜,非常丰盛,永别酒也是京师有名的黄酒,香味迷人。

  但三人皆食不甘味,酒也半点未沾。

  因为他们都没想到过自己会有今天,会被处死!

  毕竟,他们都是翰林出身,以储相自居,谢正和谢丕更是大学士之后。

  在他们的认知里,他们这一辈子都不应该受到任何刑律的惩办,甚至有自己是全天下的人都该礼待他们的意识。

  可此刻,现实让他们不得不承认,在皇权面前,清流储相算不了什么。

  到了点后,三人就在狱卒的催促下,拜了神案,戴了镣铐,而被狱卒推了出来。

  彼时,外面已经是晴空朗照,热度也在渐渐的上来。

  三人在眯眼后,皆是唉声叹气,时而还不由得微微摇头,且瘪嘴干哭了一下。

  刑部许多官吏在三人出来后皆指指点点,也都暗叹大明国法到底是被严格执行到了翰林清流身上,这些清流儒臣也不会只在涉嫌谋逆的时候才被处以大辟之刑了。

  待三人被押到西市牌楼时,闻讯来附近观刑的人已是压肩叠被。

  一是这个时代娱乐单调,而人又是爱看热闹的,自然一件大量军士来清街,就会知道有杀人的事。

  二是这次处置的是元老之子和清流儒臣,自然也早就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

  众人此时只见,刘朴跪在了刑场上,而谢丕和谢正被放到了绞刑架上。

  高高的绞刑架,就像巨兽张开的血盆大口一样,将谢正和谢丕两人,含在了嘴里,还没有来得及吞下。

  作为执政子弟,清流储相而昔日目空一切、高高在上,从不知王法可惧的二人,在这一刻显得特别脆弱和渺小。

  而刘朴也显得特别无助。

  “余姚犯人一名,谢正,原翰林庶吉士、中书舍人,父谢迁,母徐氏……走私军器、火药于海寇,泄国家大政、海防情况于海寇,律斩,议恩,改判绞。”

  “余姚犯人一名,谢丕,原翰林侍讲学士兼左赞善,父谢迁,母徐氏……走私军器、火药于海寇,泄国家大政、海防情况于海寇,律斩,议恩,改判绞。”

  “泰安犯人一名,刘朴,原翰林编修……故纵走私犯,律斩!”

  观刑众人也在这时,看着这三人的犯由牌,念了起来。

  一时。

  因此议论声更多,也都更为惊讶,不少人更是喜形于色,在灿烂的阳光下开怀大笑。

  而为体现出对这次处决人犯的非同一般,刑部尚书赵璜也亲自做了监斩官,在午时三刻的时候,亲自下达了行刑令。

首节上一节296/4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