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镗说道。
姚涞便让几个和尚出来,把张镗放了下来。
张镗则在落地后道:“你们这些秃驴,看来桂萼他们把你们收拾的还不够惨,才让你们这么戏弄本缇帅!”
“缇帅何必与他们置气!”
姚涞笑着说了一句,就问着张镗:“刘应槐招了吗?”
张镗呵呵一笑:“你说呢。”
“他们应该猜的没错,除了李,应该没有再招别的人!”
姚涞笑着回道。
张镗愕然问道:“你怎么知道李。”
“我也是才知道的。”
姚涞说着就把信递给了张镗。
张镗看了后,就道:“这无名信,你是怎么收到的?”
姚涞道:“每天家父出门时就能在院中看到。”
“你们为何要为他们做事?”
张镗问道。
姚涞道:“缇帅这就不要问了,缇帅只需按照信上做就是,事成必有重谢。”
“信上让我灭刘应槐的口!一个重要人犯死在诏狱里,你知道我得担多大干系吗?!”
张镗怒声问道。
姚涞道:“都这么久了,缇帅就算让他暴毙,陛下也只能是怀疑吧?”
“你应该明白,我是近臣,跟你这翰林不一样,陛下不需要确认,只需要怀疑就能让我死无葬身之地!”
张镗切齿言道。
“死无葬身之地谈不上,对自己人太狠,也不是什么好事,陛下是圣君仁主,不会不知道这一点,最多可能只是不让你这位王府旧人掌权而已。”
姚涞回道。
张镗听后没再辩驳,只说出了一个数字:“二十万两银元!”
“缇帅胃口未免也太大了!”
姚涞当即垮下脸来,冷声问道。
张镗呵呵一笑:“我也不是贪这点钱,而是他们刚刚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太羞辱人,没有这么多银元,我不愿意干!”
“我会去问问他们!”
“这么大的数字,我做不了决定。”
姚涞回道。
张镗道:“最好快点,就怕刘应槐哪天愿意招拱了,可就不是什么好事,你知道的,我虽然掌北镇抚司,但按照规矩,提审他时,旁边可不会只有我一个坐堂官!”
张镗在见了姚涞后就回了京师,于次日才悄悄进了宫,来到御前向朱厚禀报了此事。
“看来,这刘应槐果然对他们还有价值!”
朱厚笑着说了一句。
朱厚说后就问着张镗:“能在各监牢死囚犯里找到一个和刘应槐面容相似的人吗?”
张镗道:“应该能,他已经受了刑,比较好找。”
朱厚道:“如果能找到,可以给他们一个假的,真的就转移到东厂,继续严加审讯!先用人参鹿茸什么的给他续命,毕竟是二十万银元,如果能拿到手里,朕只拿六成,两成归你自己,另外两成分给北镇抚司的其他官校。”
“臣遵旨!”
张镗心里大喜,且在接下来就立即连夜亲自去了诏狱死牢里选人。
且说。
两浙这边。
朱五在收到让他立即逮拿两淮盐运转运使李后,就立即带着锦衣卫到了两淮盐运衙门。
但朱五一到盐运衙门,盐运衙门的人就告诉他,李已经没了。
“死了?”
朱五因而大惊。
巡盐御史郭鼎回道:“没错,我已经上报朝廷。”
“死了多久了?”
朱五问道。
郭鼎回道:“刚死没多久,眼下棺椁还在附近的慧香寺放着呢!”
朱五听后立即带人去了慧香寺。
郭鼎则暗暗冷笑了一下。
而朱五这里则真的在看见了李的灵堂,且不顾其家仆跪求,让人打开了棺椁,然后就看见李的尸首。
朱五不由得咬了咬牙,在下令把李的家仆抓了后,就回来问着郭鼎:“他怎么死的?”
“自缢!”
郭鼎回道。
朱五问道:“为什么自缢?”
“他留了一封信,缇骑看看就知道了。”
郭鼎把信给了朱五。
朱五看了看,发现是李的亲笔,而李只在信中说留下“我有罪、自当死”六个字。
“妈的!”
朱五不由得龇牙骂了一句,然后就也向朝廷如实禀报了这件事。
朱厚这里先从巡盐御史郭鼎这里知道了这事,并因此失望地笑了起来:“居然已经先死了!看样子是背后的人给他的压力挺大的!”
“他的九族都有谁?”
朱厚接着问起在御书房的首辅费宏和王琼来。
费宏先回道:“他的籍贯很简单,父母早亡,父母都没有兄弟,他自己也是单传,儿女也没有,妻子也早亡,只有几个仆人。”
“这么说,线索真的断了?”
朱厚问了一句,接着就道:“那就将这人以弑君谋逆之罪挫骨扬灰!”
费宏拱手称是。
接着,朱厚又问着费宏:“王鏊是不是快进京了?”
“是的,王阁老已经递了本来,约莫着明日就能到京郊。”
费宏回道。
朱厚听后道:“那你们都去迎一下吧,代朕问他好。”
“是!”
接着。
朱厚就对太监黄锦吩咐说:“明日你也去,把朕让御用监打造的‘耆德元老’银印给他,告诉他,朕希望他这位先帝帝师、硕望老臣以后用此印给朕多上密揭,辅朕早成良君!”
“告诉他,朕设宴于宫中,待他来见朕。”
无论怎样讲,王鏊这种德高望重的元老大臣,先朝帝师,能愿意接受起复,来为自己嘉靖朝的阁臣,也算是对他这位天子在正统性与品德能力上的一种承认,是给他长天下威信的。
所以,朱厚也该给他一些体面和尊崇,尽管王鏊愿意被起复更多的原因其实是为了自己南直乡党的利益,不得不撑着一把老骨头,重新回到权力场,甚至还让乡党们在让他入阁的这事上出了大价钱。
黄锦这里连忙称是。
而在费宏等离开后,朱厚就又吩咐道:“传严嵩来!”
翌日。
正是春光明媚,晴空万里。
朱厚昨晚见了严嵩说了些什么且不提,只说这一天,王鏊刚到京师,就见费宏等阁臣公卿来迎,更有大太监黄锦捧着银印来见他,说天子在宫中设宴等他,而因此感动的老泪纵横,忙称赞天子慈恩深厚。
“震泽先生,陛下召您进京,可是为改漕运弊制的事?”
“震泽先生,您老重回内阁,都说是我们这些军民百姓的福气,所以,想来您肯定是主张改官运为商运,救我们这些军民于水火之中的吧?”
……
可在这时。
好些个带方巾的寒门士子突然挤了来,守在此处的官军都默契的被他们轻松挤开,让他们得以轻松的到了王鏊面前,问起改漕运的事来。
王鏊还没来得及从女婿手里接过手绢擦干眼泪,等人称赞这一幕君臣和谐的感人场面呢,就不得不认真面对这样涉及朝廷根本制度的问题。
第269章 观风整俗如猛兽!清流为难!
王鏊顿时很尴尬。
他是道德君子不假,但他进京不是来改制的,是来为自己南直当话事人的。
他可以为社稷苍生想一想,但那得是在不触及自己南直根本利益的情况下。
甚至,他也可以为社稷苍生而选择接受自己南直的利益的受损,但那也只能暗地里接受,不可能明着表态接受。
因为他还不想回乡后在乡里不能立足。
而现在,漕运要将官运改商运,伤得就是南直乃至整个运河沿岸权贵豪绅的利益。
所以,他哪能明着表态。
同来此处迎接王鏊的礼部尚书吴一鹏等大小文官,不少更是沉下了脸,而对这些突兀出现在眼前的生员们,流露出无比厌恶的眼神。
但他们也不能批评,因为他们都是清流,是一向要对士民表现出一副温良恭俭让的姿态的。
所以,他们只能看向王鏊,而满眼心疼地看向王鏊。
的确是心疼。
毕竟,王鏊如果表态支持改制,那就要得罪靠着官运制度盘剥军户的利益集团,如果不表态,那也会坏了自己锐意为君父分忧为天下百姓造福的君子形象。
费宏和王琼这俩已经支持改制的阁臣,自然是好整以暇地看着这一幕,都暗自有些窃喜。
王琼更是暗叹天子高明,设了一个观风整俗使的官职后,还真的就让这舆论场从利于清流,变成不利于清流,可谓攻守易形了。
他现在也很期待王鏊这位昔日帝师、硕德老臣会如何表态。
“震泽先生,都说您老是个好官,如今我们这些被官运害得无妻无子的军户求您老给我们立一条命吧!”
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