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婢魏彬,现任司礼监掌印。”
“奴婢秦文,现任司礼监秉笔。”
……
朱厚在这些太监回答后,点了点首:“都是好奴婢,大行皇帝没白重用你们。”
“魏彬!”
朱厚随后直接点了名。
魏彬很恭顺地回道:“奴婢在。”
“带我去清宁宫。”
朱厚吩咐了一句。
魏彬称是后就领着朱厚去了清宁宫。
乾清宫自正德九年大火后,到现在都还没修建好,所以皇帝寝宫也就临时设在了清宁宫。
而朱厚在魏彬导引下到清宁宫后,已先到清宁宫查看和吩咐准备膳食的太监张锦,这时已带着伴读黄锦等藩邸旧人跪迎于宫门外。
朱厚让他们起了身后就问道:“膳食可已备好?”
从离开行殿到接受劝进进宫,朱厚一直水米未进,到现在自然也就腹中有些饥饿。
张锦这时走来回答说:“已经提前备好,就等爷传唤。”
“传膳吧!”
“另外,派人去告太后、皇后与邵贵妃身边夫人知道,朕待会儿用膳沐浴后,会去拜谒问安,请各宫旨意。”
朱厚吩咐了一声,就坐在了宝座上,从黄锦手中接过茶来,喝了几口。
朱厚口中的“夫人”乃指宫中贵人身边的女官和侍女。
在明朝,对有地位或资历的宫女常以夫人称之。
万历生母李太后就在万历大婚后,下懿旨嘱咐万历身边宫女时,对这些宫女以夫人相称。
话转回来。
朱厚在说后就认真端详起清宁宫的陈设来,一时因见四处就是宝瓶金器,更有不少古画孤本,满屋还飘着名贵的熏香,便对魏彬说:
“太华贵了。”
魏彬这时看了一眼朱厚身边的人,然后便笑着说:“知道爷崇俭,然帝宫规格如此,奴婢们也不好过分委屈爷,在派人提前收拾时,已经尽量从简了。”
朱厚颔首,他知道他要是过简,意味着宫里其他贵人也会不得不跟着从简,底下负责采办的内臣也不好挣灰色收入,如此难免会让后宫诸人生怨。
历史上的嘉靖吃亏的时候不多,但在他执政初期,还是有好几次吃亏,而那几次吃亏基本都是在宫里,就是因为他才进入大内时,还崇尚节俭,待宫人过于严苛,也可以说是刻薄,使得宫怨颇重。
对于后宫诸人而言,被禁锢在这四方城内,比皇帝还不自由,受到的规矩约束也就更多,如果物质生活再被限制得不能足够丰富,自然就会精神上更加难以承受。
所以,朱厚也就没有过多指责魏彬。
魏彬这里则主动继续说道:“不过,爷身边伺候的人也实在太少了,先前大行皇帝身边所留的宫女又已遵遗诏遣放出宫,只怕短时间内,也不能及时增选的宫女,爷看要不要从别的宫殿调几个来?”
朱厚身边人的确不多,除黄锦等伴读三人外,就是王春景等女史三人,以及仆女九人。
每日都会由一名伴读带一名女史和三名仆女侍从起居。
按照大明亲王世子伴读五名,女内史五名,女史九名,仆女若干,合计三十余宫人负责侍从起居的惯例。
朱厚的确已算非常简朴。
不只是魏彬这么觉得,外朝文官们其实也这样觉得。
须知。
这个时代的权贵官宦,身边没个二三十人伺候起居,基本上是不正常的。
所以,皇帝、亲王、公侯这些人身边如果只有一个侍女通常是只能在小说里出现。
而这里面,伴读是宦官,由皇帝赐予,从司礼监内书堂中选。
内史和女史相当于是女官,也是朝廷下诏让地方官在当地给王府选的人。
如宣德三年,沈王模就以武乡王婚期在即,缺内史女史为由请旨,故当时的宣德皇帝下旨令当地布政司选史五人,女史七人,遣赐于王府。
因是朝廷所选,所以这些女内史和女史家人也享受着被朝廷免役的特权。
这是洪武朝就定下的规矩。
当然,人家把女儿奉献出来伺候人,而且大概率会永远没有嫁人的机会,给些恩遇特权也正常,不然谁愿意牺牲自己女儿。
至于仆女则是王府自己收养或买下的女孩儿,因为非朝廷筛选赐予,自然地位更加低下,是王府最底层的人。
朱厚被封世子时,为示简朴,劝其母请旨只为他选三名伴读和三名女史。
所以,朱厚现在身边的太监和宫女都不多。
朱厚知道魏彬问自己要不要增调宫人来身边伺候,既是讨好自己,也是满足下面人想进步的心,为自己拉拢人心,同时他自己也好示恩于自己人,并在皇帝身边安插自己的人。
朱厚没法拒绝,他不能阻挡下面宫人想进步的心。
因为他深知阻挡一个人进步,比逼一个人为奴还要招人恨。
“你看情况调吧,务必要忠厚老实的,如果出了茬子,就算你是大行皇帝留下的旧人,我也容不了你!”
朱厚虽然没法拒绝魏彬的提议,但也警告了魏彬一番,意思是你魏彬市恩可以,但如果要是想以此监视自己,就趁早打消了这个念头,别真把我当傻子。
魏彬忙惶恐不安地跪了下来,叩首于地:“奴婢不敢!奴婢现在自知罪孽深重,又得罪了外朝,全指望爷能护奴婢这条贱命,哪里敢有别的心思。”
“没有就好。”
“侍从起居与饮食,还是先让我带来的旧人在身边伺候,增调的人只先让其掌宝掌仪与洒扫,待观其表现再做其他考虑。”
朱厚除了警告魏彬外,也决定在允许这些不熟悉的人来自己身边后再进行甄别。
魏彬这里连忙拱手称是,同时心里暗自惊叹这位新主子,竟如此精明练达,既会成全自己市恩于底下的人,同时又敲打自己,明显不是传闻中那个只知好学礼儒的单纯少年。
也因此。
魏彬越发不后悔自己之前背叛杨廷和、效忠新主子的选择。
不多时,张锦就带着尚膳监的人送来了膳食。
朱厚身边的伴读黄锦与女史王春景主动过来,先用银具进行了试吃。
虽然,朱厚已经提前让黄锦去尚膳监把厨役换成了自己带进京的厨役,但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的。
黄锦等试吃后,朱厚才开始了用膳。
为了避免将来三高,朱厚没让人把自己的膳食做的太重油重盐与重糖,只是对营养搭配的要求更高,所以虽然造价不是很高,但过程还是很麻烦,也很考究厨师手艺,不然很容易因为不加很多作料而寡味,导致没胃口。
不过,在魏彬等的眼里,朱厚自然是吃的简单,也都深信新主子在口舌之欲上要求不高,厉行节俭这块的确是大行皇帝所不及。
“张锦。”
“奴婢在!”
朱厚在用完膳,就点了被魏彬派去湖广迎立自己回来的太监张锦的名。
接着,朱厚就问着张锦:“这段时间,黄锦、麦福、鲍忠,我这三个伴读和身边的侍女跟着你们学规矩学的如何?”
张锦知道朱厚这么问的意思,忙配合着说:“回爷的话,皆学的好呢,可以担下宫里的大任了!”
“既如此,就让他们三个先做清宁宫直殿监太监,我从王府带来侍女们负责在清宁宫伺候,以后你和你的人就不用来这里伺候了。”
“至于你,算是大行皇帝留下的老人,这些日子,我冷眼旁观,也都是可靠的,当另派重用。”
朱厚说后就对魏彬吩咐说:“二十四衙门里有什么升补的好缺,就先把他升补上去,然后每日轮班派一位司礼监秉笔伴驾就是。”
张锦立即跪下来谢了恩。
魏彬也在一旁拱手称是。
黄锦等伴读也都喜滋滋地跟着进来谢了恩,因为他们三个总算可以在没有外人的时候,单独跟自己世子爷相处了。
朱厚接下来就绕着清宁宫周围走了走,顺便消消食和熟悉一下清宁宫周围情况。
他怕哪一天这里真的走水,而一时都不知道从哪个方向跑。
待去张太后、皇后和邵贵妃寝宫的人回来传达了张太后和皇后都在仁寿宫等朱厚,而邵贵妃也在慈庆宫等他过去的消息后,朱厚便在沐浴后先去了张太后所居仁寿宫。
而朱厚一到张太后这里,就迎面看见好些个水灵绝色的女孩在殿内,偷偷瞅他。
第26章 夏皇后赞嘉靖
朱厚倒是没有多看这些女孩几眼,而是直接来到正笑着看他的张太后和正德之妻夏皇后面前,行起了大礼。
张太后倒是因此脸上不由得浮现出失望之色,在朱厚行礼那一刻,直到朱厚行完礼后,才强笑着说:
“果然是翩翩少年。”
张太后说到这里,就不由得想起了正德年轻时于她面前行礼的场景,也就突然又落起泪来。
“请太后节哀。”
朱厚安慰了一句。
他对这位现在在亲戚关系上算是他伯母的张太后还是有些了解,知道此人是明朝有名的“扶弟魔”,对正德也不怎么管束,另外就是在孝宗朝善妒,间接使得孝宗子嗣单薄。
当然,善妒是后宫女子常见的情况,且只是对孝宗有影响,影响不到朱厚。
现在。
张太后唯一可能会给他制造的麻烦是让他也纵容她的那两个弟弟。
对此,朱厚也早有应对之策。
看在张太后在他承继大位的过程中还算配合的份上,朱厚也不会对她太绝情。
何况,在这个时代的很多人眼里,张太后是属于把自己丈夫儿子的“遗产”交给了朱厚的主宗遗孀,属于对朱厚有大惠的人,朱厚如果对她太绝情,会令天下人觉得他自私不知感恩。
历史上的嘉靖就因为后面对张氏太冷酷,惹得天下许多人非议。
所以,朱厚会尽量尊崇张太后。
不过,朱厚也知道,张太后的那两个弟弟的确不成器。
她那个两个弟弟很多时候也不怪文官们经常弹劾他们,毕竟他们干的那些事,诸如夺民产业和草菅人命之类的的确不少。
虽然皇亲国戚夺民产业、大肆兼并的情况很常见,不独张太后的两个弟弟这样做。
但张太后的两个弟弟很多时候手段做的太粗暴太难看,以至于同阶层的许多人都看不下去。
历史上。
张太后的两个弟弟在嘉靖登基后,也依旧不收敛不收手,仗着嘉靖欠着他们姐姐大人情,还变本加厉,漠视国法,藐视皇威。
而这一世,朱厚倒是有办法如何避免这两人继续作恶,以至于逼得自己不得不做薄情刻薄之事。
如朱厚所料,张太后在问候朱厚母亲和个人一些生活健康问题后,就提到了自己两个弟弟,而说道:
“你知道,我有两个不成器的弟弟,所以好孩子,看在大行皇帝和我这个老太后的薄面上,以后他们若犯了差错,只有没太过分,还请担待些。”
有明一代,太后很多时候会以“我”自称,不是以“哀家”自称。
而且,很多时候,皇帝亲王都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