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张太后这里也是直接称我。
朱厚这里则张太后如此说后便点头说道:
“您放心,我们本就是一家人。”
“何况,大行皇帝一直待我胜比亲弟,降旨令我以兴国嗣子管府事时,竟给赡米三千石,而按例亲王薨子未封者止给养赡米二百,可见大行皇帝待我之恩厚!”
“如今,大行皇帝更是将江山与皇伯母托付于我,我自当尽其未尽之忠,全其未全之孝,而大行皇帝之舅,亦是我之舅,我自当优待之,保其富贵。”
历史上的《明武宗实录》,就有朱厚所提的一段记载:
“辛酉,先是今追尊恭穆献皇帝之薨也,上命今上皇帝以嗣子暂管府事,仍给赡米三千石……旧例,亲王薨子未封者止给养赡米二百……此皆上特恩也”
这里面的恭穆献皇帝就是兴献王,章圣皇太后就是朱厚生母蒋氏,当时的皇上就是正德,而时间是正德十六年年初,朱厚照驾崩之前。
可见。
这也算是证明正德皇帝历史上对嘉靖还是不错的一个证据。
这一世,正德也同样颁布了这个恩典。
所以,朱厚也才在这个时候提了出来,且以此作为他会厚待张氏两弟弟的理由之一。
张太后听后非常欢喜,毕竟她最在乎就是她的两弟弟,甚至在乎程度在她的丈夫和儿子之上。
历史上,她就因为两弟弟犯事,不惜以太后之尊向嘉靖下跪求情。
朱厚知道,他今日对张太后的这番话,迟早会传出去,让天下人知道。
毕竟他现在才入主紫禁城,紫禁城只怕根本做不到密不透风。
而朱厚要的就是天下人知道。
因为他说的这番话也不只是对张氏说的,也是对天下人说的,要的就是既安张氏的心,也安天下人,尤其是那些皇亲国戚的心,不仅仅是张家,还有正德皇后的母族夏家,以及其他家族。
众口铄金。
朱厚不希望他将来因为这么一件事声望受损,他只想借着这些事,进一步抬高他自己的声望。
因为在这个把道德看的很重的时代,要想做成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声望要好。
王安石想变法,不得不先养望二十年。
司马光要废新法,也先养望许久。
现在的他要想在声望上压下因裁减冗军冗官、铲除奸佞而名声大躁的杨廷和,就也得养望积势。
让天下人真将他视作圣君,这样他将来做的任何改革,执行起来都会少许多阻力。
至少人们会因为他的形象良好,或者说有公信力,而不会把他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往不利于自己的方面想,即便暂时不理解,也只会觉得是自己觉悟不够。
而张太后也因为对朱厚的话感到欢喜,也就继续说道:
“外朝阁臣们有一点没看错,那就是,你的确是一位明理厚道的仁主!”
“也难怪大行皇帝生前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当顺兴世子,让我顺着你的意来,现在想来,他是早就知道的,知道你会是一个仁德的好天子!”
张太后说到这里就又擦拭起泪来。
朱厚则因为张太后这话,怔了片刻。
他没想到,自己能顺利在第一回合赢下杨廷和,以天子礼进宫,原来还有正德皇帝的助力。
“或许,历史上的嘉靖能在初期非常顺利的得到张太后的支持,而使杨廷和被懿旨要求尽快让嘉靖即位,想来也跟正德给杨廷和提前使了绊子有关。”
“而正德应该是期待新天子也会像他一样,并不真心赞同杨廷和的主张,所以先为自己这个新天子做了这方面的铺垫,一旦新天子或者新天子的身边人要跟杨廷和一方对抗,就会用到他的这这份助力。”
朱厚暗自腹诽起来。
如此想后,他心里对正德更加敬佩了一层,暗觉这位皇兄果然不是历史上记载的那么简单。
张氏这里在拭完泪后,又笑了起来:“瞧我,说着说着又自个儿伤心起来了,倒是扫兴的很!”
说着。
张氏就对朱厚说:“你去见见你祖母吧,她想必急着见你呢,趁天还未太晚,你们说说话,留在这里,看我伤心,也没什么意思。”
“如此,臣侄以后再来问安。”
朱厚也就向张氏告了辞。
张氏点头,起身亲自送着朱厚出了仁寿宫,且道:“你祖母近年身体不怎么好,已不能目视了,你知道的,宫中素来治病难对症,也就导致她的病一直没治好,如今还成了这个样子。”
朱厚颔首:“这些年多承皇伯母照料了。”
“一家人,说哪里的话。”
张氏说了一句,在朱厚离开后,才收住了笑容,对一旁的夏皇后说:
“你舅舅递送的绝色宫娥,他竟没有多看一眼,使得我想给他宫里送人的话都没敢说出口!”
“这说明这位嗣君是真如传闻中所说的那样,节俭仁善,正直恩厚,真的要做一代好皇帝。”
夏皇后怅然若失地回了一句,且对张氏说:“这样的天子,自然是一诺千金,对说过的话不会不认账,说要将两位舅舅当亲舅舅看那就会当亲舅舅看,母后可以放心了。”
“但好皇帝就会真爱民如子,也不会真的一味偏袒外戚。”
张氏说后就神色凝重下来:“不行,我得劝劝你那两位舅舅收敛点,别真认为嗣君把他们也当亲舅舅看,就变本加厉,毕竟是隔了一层,加上将来如果做的太过分,外面的文臣又一起逼着他惩处你两个舅舅,要他为民做主,他只怕还是不得不惩办你两个舅舅!”
第27章 选新年号
朱厚不是不好色。
而是他有底线,也有自制力。
何况,在这个因为人均寿命不高,婴幼儿夭折率很高,所以普遍早婚早育,基本上十四岁就成婚的时代,侍妾丫鬟普遍也就不过十三四岁。
可朱厚来自后世,这个年纪的女孩在他印象里基本上都还是中学生。
因而,哪怕这些女孩是先天的美人胚子,站在他面前,他也不至于不能自制。
再则,熟知嘉靖朝历史的他,也不敢不把这些宫女当人。
毕竟这些人在历史上曾是整顿宫廷的主力。
至于为何是整顿宫廷主力?
美少女半夜勒脖子套餐了解一下。
正因为此。
尽管,已经虚龄十五岁,有了第二性征。
且他作为亲王世子,身边也不缺漂亮侍女。
但他到现在还没沉湎于其间。
且说,朱厚现在要去见的这位祖母,乃是他父亲的生母邵氏,在宪宗朝,被封为了贵妃。
朱厚倒是常听自己父王朱佑提起这位祖母。
而邵氏所住的慈庆宫,在朱厚印象里,是一座非常华贵的宫殿,在历史上曾是天启朝张皇后于崇祯时期的寝宫。
当然,据朱厚从太监们那里得知,邵氏本不是住在慈庆宫,而是住在比较偏僻的宫殿。
因为朱厚即将为帝的缘故,祖凭孙贵,邵氏也就被张太后下懿旨搬到了慈庆宫,还开始关心起了邵氏的病情,也就知道邵氏如今不能目视。
朱厚自然乐意见到张氏如此识趣,而主动向他这个皇帝示好。
这样他也就不必真的要为了于宫中立威,而冒着被天下人非议的风险来严苛对待张氏。
无论如何,在天下人眼里,张氏是失去丈夫和儿子,还帮着朱厚顺利成为帝王的孤寡老太后,是弱者,朱厚不能“吃绝户”吃的太狠,怎么也应该在拿到绝户的资源的情况下文明些,仁义些。
毕竟天子是天下人的表率,其仁善程度,决定了天下士大夫是否尊崇他,以他为纲,信任他的一切诏旨是出于良善的目的。
而天命这个东西,其实很多士大夫已经不信了。
所以,朱厚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意慢待张氏的。
朱厚在来到慈宁宫后,就见顶一头白雪、眼神空洞而衣着华服的邵氏正坐在踏上,而伸着双手:“是我孙儿来了吗?”
“孙儿给祖母问安。”
朱厚虽然与邵氏是第一次见面,但见其喜笑颜开的样子,也不禁动容,而立即行了大礼。
随后。
朱厚就走到了邵氏跟前,坐在了邵氏身旁,让其摸个够。
邵氏也就真的将朱厚从头顶摸到了脚踝,似乎要通过这种方式,把朱厚的样子刻进自己脑海里。
在摸了后,邵氏满眼闪起泪花来:“跟你父亲当年就藩时都一样高了!”
朱厚也忍不住微微一笑:“皇祖母,父亲也时常念起您,以后就让孙儿孝敬您老人家吧。”
邵氏听朱厚这么说,更加开心,不禁点头:“好,好,我孙儿真孝顺,将来肯定能成为一位好皇帝,跟你皇祖父一样。”
邵氏这话,别人听了可能不喜。
因为邵氏口中的朱厚皇祖父就是大明宪宗皇帝。
但朱厚倒是没有因此不喜,只继续跟邵氏说:“您放心,孙儿会做一个好皇帝的。”
然后,朱厚又问了一些邵氏身体上的事。
不过,朱厚也因此得知邵氏身体并不好,因为之前失于调养的缘故,旧疾沉疴太久,如今已越发重了。
当然。
朱厚知道这也跟大明宫廷医疗一直不怎么好有关。
按《万历野获编》的说法,太医是京师“四大不靠谱”之一且不提,许多药材也因为腐败问题而质量堪忧,自然就很少是道地药材了。
另外,宫廷里的许多女眷生病,连望闻问切的四个就诊步骤里,就只能做到“问”,所以导致很多宫廷女眷只能根据症状拿药。
而按照医学的逻辑,每个人都是有特异性的,哪怕两个人症状一样,也会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在病征上有差别,所以,往往需要医生做更准确的判断,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这也就使得宫廷女眷生病后的死亡率很高,尤其是被冷落的宫廷女眷与普通宫女。
同时。
这也导致明廷出现很多宫女被杖毙的情况。
很多时候,可能宫女因为犯错被适当杖罚,但因为宫廷医疗水平不行,导致很多被杖罚的宫女容易一命呜呼,也导致杖罚她们的宫廷权贵落个刻薄不仁之名。
历史上,嘉靖被宫女勒脖子,就与宫女养死了他的神龟,怕被责罚,而决定索性弑君有关。
可能对于当时的宫女而言,哪怕杖罚,也会没命,所以还不如拼了。
朱厚觉得他将来还是应该改善一下宫廷的医疗制度,哪怕是为了他自己呢。
因邵氏身体不好,朱厚也就没在她这里久待,说了一会儿话,就离开了慈庆宫。
等朱厚回到清宁宫。
夜已经比较深。
女史王春景便走来问:“爷可要歇了?”
朱厚点首。
于是,王春景便去唤今日值夜的仆女来,与她一起伺候朱厚就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