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承明 第168节

  但东南的大族们在知道朱厚下恩旨,让中乡试副榜的军籍子弟和中乡试副榜两次以上的士子可以报名大明实政学堂后,就猜到了朱厚想要做什么。

  毕竟这些人都不笨。

  所以,当这道恩旨传到南直时,许多士族子弟都因此议论纷纷起来。

  哪怕是在南直乡试结束后,应试士子方杲就倚靠自己祖父作为前南京吏部尚书在南直士林的声望,而召集一干应试士子们说:

  “朝中奸臣们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着多地架阁库发生事故而有意为直接清丈做准备,此举乃是奸臣欲敛财害民之计,故我们当从士望公论,即便有资格去实政学堂,也不当去,而应守祖宗成法,走科举正途!”

  “应宾兄所言极是!”

  “谁要是为一己之私,而从奸臣之愿,便是违拗士情公论!”

  “这不是君子所为,我等既然为读书人,当做君子,当不让小人得偿所愿!”

  南京国子监监生潘鸿业跟着附和起来。

  “当守祖宗成法,走科举正途!”

  许多士族子弟皆跟着附和起来。

  但是。

  当乡试放榜后,大部分中副榜的士子还是决定买舟北上。

  因为到了如今的大明,乡试早就被富家子弟用行贿受贿的方式破坏得失去了绝对的公平,而只有相对的公平。

  所谓相对的公平就是在士族子弟无人可选后,才会选择从普通士子中选,或者普通士子中的确有出类拔萃,不好落选的,才会选中。

  所以,这就导致许多水平不错的普通士子往往只会中副榜,或者在中副榜多次后才中乡试甲榜,成为举人。

  而这也就导致许多普通士子如今不愿意再等,宁愿先进京去实政学堂学习,先获取举人功名再说。

  但当乡试结果出来,五十名中副榜的南直士子和中甲榜的新科举人,就立即被南京翰林院掌院周松请到了府里。

  而周松则对这些南直士子说:“诸位都是江南士子,当知乡愿士望不可违。”

  副榜士子陈元亨就问道:“不知乡愿士望是?”

  “不要进京去那什么实政学堂,那不是正途,也严重违逆乡愿士望!”

  周松回道。

  陈元亨道:“可是,这是陛下恩旨,乡愿士望怎么能不准我们受皇恩之沾锡?”

  方杲听后大吃一惊,问着陈元亨:“不是说好即便落第也不去吗?”

  “没错,你们怎么出尔反尔?”

  潘鸿业问道。

  陈元亨道:“当时不过是你们这些官宦子弟在起哄,强行代表了我们的意见,我们又没说真的要赞同你们的意见,我们本来就是异议的!”

  “没错,这明明是恩旨,哪里是奸臣在假传圣旨,奸臣会开恩于我等士子?”

  “所以,这只能是天子恩旨,不可能奸臣所为,你们不想朝廷清丈,故意这样颠倒黑白,但也不能阻止我们报效朝廷,不然的话,与奸邪小人又有何区别?”

  副榜士子诸杰也跟着附和道。

  潘鸿业听后非常愤怒:“你们不准去!”

  “此乃圣恩,不能不去!否则,非忠孝之举也!”

  陈元亨回道。

  周松见此也面沉似水,问道:“你们不怕会彻底为士林所弃吗?”

  “难道要为士林弃君父吗?”

  诸杰这时则问了一句。

  已于这个月来南京看榜的新科举人顾中立这时则对周松说:“公可否借步听晚生一言?”

  周松因顾中立是顾清的孙子,便点了点头,带他到了自己书房,问道:“你要说什么?”

  “家祖有言,此乃阳谋,我们不能相抗。”

  顾中立说道。

  嘭!

  周松突然将自己面前的一盏茶摔在了地上,很失望地对顾中立爆喝道:“因为是阳谋,所以就要坐视朝廷坏天下取士之法吗?!”

第163章 兵权在握后的变化,逆朕者亡!

  顾中立见周松不愿意听自己大父的建议,只得遵照自己大父的指示来找朱希周。

  “只准他们烧架阁库,不准天子派人清丈田亩?”

  “没有这样的道理!”

  “我们南直士族可以不赞同改制,但不能真的行不忠之事,那会得不偿失的!”

  “理学之所以强调忠君,不是因为甘为君役,而是大悟后才明白此乃天理,不可不从。”

  “我要上疏弹劾他这个理学名臣!居然自己先不忠君,简直妄为大儒!”

  朱希周说后便立即上疏弹劾南京翰林院掌院周松阻挠朝、擅迫副榜解额。

  顾中立听后则回了松江,将这事告诉给了顾清。

  顾清因而道:“还是他朱希周明白啊!”

  “大父,孙儿却是不明白。”

  顾中立这时回了一句。

  顾清笑问道:“你不明白什么?”

  “孙儿不明白,我们为何要一面对王阳明、张永嘉等议礼派改制的行为进行顺从和配合,一面又要骂他们是奸臣,蒙蔽了视听。”

  顾中立回道。

  顾清问道:“总不能直接骂君父吧?”

  顾中立一怔。

  “君父不但不能骂,还要尊敬!”

  “这是我们为臣子的,最大的本分,最大的天理。”

  “护礼派输就输在这里,但我们又不能不支持他们,因为他们代表着公论。”

  “只是公论现在和圣意相悖,所以我们就需要一边从公论骂王阳明、张永嘉等是奸臣,一边又要遵从圣意。”

  “毕竟,两边目前都不能对抗。”

  顾清回道。

  顾中立则问道:“可为何两边会相悖?”

  “因为私欲难灭,天理难存。”

  “本来,天下人是可以假装天理易存,私欲能灭的,包括天子,这样天子可以很容易成为圣君仁主,大臣也能很容易成为贤明君子。”

  “可杨新都选的这位天子却是真纯良之君!”

  “也就把所有人的面具都撕破了!也就让王阳明、张永嘉这些名教异类得到重用。”

  由于顾中立已中第应天府乡试,即将进京参加会试,成为家族新的官场领军人物,顾清也就直言不讳地给他说起护礼派与议礼派斗争的本质来。

  顾中立听后越发不理解,问道:“为何王阳明、张永嘉会是名教异类?”

  “因为他们主张天理即人欲,这意思就是说,他们觉得恪守天理不难,是人的本性,所以天下人如果做不到忠君爱民,不是因为人欲难灭,是因为本身不愿意。”

  “这就让天下人本来还可以做表面君子的,结果在他们看来,天下人连表面君子都不能做,必须被打倒成真小人。”

  “所以,他们在杀起缙绅来才毫不顾忌,他们只觉得是在杀真小人。”

  顾清说道。

  顾中立不由得道:“这么说,他们其实才是真君子?”

  “你可以在心里这么认为,但你现在不能说出来。”

  顾清没有因此勃然大怒,而是淡然地嘱咐了自己孙儿一句。

  顾中立想了想问道:“是因为公论不允?”

  “没错!”

  顾清点了点头,又道:“但你要知道,公论现在不允,不代表将来就会不允。”

  顾中立拱手作揖:“请大父赐教!”

  顾清则喝了一口茶说:“这世上事,总是难测风云,所以我们要思变!”

  “天子如今纯良,励精图治,不代表将来就一定会!”

  “天下民财有限,但人口却是在不停滋生的,贵胄缙绅的数量也在不停滋长。”

  “所以,天子无论怎么勤政,都是在逼着大家节欲,早晚也还是要逼到他自己头上,也就是说,这改革迟早都还是要革到他自己头上才行。”

  “这样的话,他要么放弃改制,要么就真的六亲不认、刻薄寡恩,但那样的结果就会造成他身边人会先忍不住让他断气!”

  “这次选驸马的事,虽然贿选驸马的人里有外朝官员,但多是他自己家奴的情况,就可见一斑,他最亲近的人也不会完全如圣人,甚至可能更加肆无忌惮。”

  “所以,若君父将来选择放弃改制,成为伪君子真小人,那王阳明、张孚敬这些真君子也就与圣意相悖,不想让天子夺太多天下之利的人自然也就会主动团结他们。”

  “而他们也就自然而然的代表了公论,那时你称他们为君子贤臣,也就无可厚非了。”

  顾清这么说后,顾中立听后颔首:“孙儿明白了!”

  “看来,无论天子现在励精图治,还是将来堕落腐化,为臣者的确应该一直称颂着,赞扬着,只是要在公论与圣意间把握好度。”

  顾中立回道。

  顾清很满意地点了点头:“没错,我给你取名中立,就是要你在两者之间不偏不倚。”

  且说。

  朱厚在赐宴候选驸马后,就收到了朱希周弹劾周松的奏疏。

  “不准士子北上,这是要谋反!”

  “传旨给周尚文,令他率勇卫营去南都,谨防有司不肯执行宪命,让他从密旨之行,维护纲纪,对所有不从宪命者,四品以下格杀勿论,四品以上就地缉拿监押于营,等锦衣卫来交接!”

  朱厚现在在京师有威武营坐镇,在南方有勇卫营,自然不担心勇卫营在南方执法时,京师和九边有变。

  所以,他也就在收到这奏疏后,毫不犹豫地将这种行为直接定性为谋反!让周尚文率勇卫营直接去南京,配合朱希周等行权。

  东南总督朱希周、总兵周尚文、锦衣卫朱七便成了他安排去南都的三颗棋子。

  东南总督朱希周具体负责执行王命,节制东南各级官员。

  周希文则维护纲纪,对凡事不听命和犯纲纪而乱命的行为进行镇压,而朱七则在暗中监督朱希周和周尚文有没有尽忠尽责。

  作为一个已经有兵权的皇帝,朱厚自然不用再对南方士族进行谈判与妥协。

  所以,朱厚不但直接将这事定性要谋反,就连汤昶、华伟、华邦瑞也因为参与贿选驸马的胥吏也被定性欺君谋大逆,直接凌迟处死。

  礼部等参与贿选驸马的官员也被处以凌迟极刑。

首节上一节168/4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