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镇将这事告知给了杭雄。
杭雄则来向王宪禀报说:“启禀部堂,乱兵们皆不肯降,卑职只得全部镇压,如今已被全歼!”
王宪故作心疼之色:“可惜呀!”
接着。
王宪就道:“这次之事,具体而言,还是严部郎和杨中丞议饷失误,不体恤边情所致,本堂少不得要上本参劾!”
“部堂英明!”
杭雄立即拱手回了一句,且心里暗喜。
他知道王宪对这次事件如此定调,让严嵩和杨尚学承担此次的责任,是暗示自己送钱保平安的意思。
于是。
当晚。
杭雄就送了王宪黄金五百两。
王宪自然收了,但接着就奏给朱厚,告杭雄行贿于他,还不听命,使得大捷推迟数日,还导致兵变发生。
……
京师。
朱厚正在审阅京畿道的新编黄册。
黄册上登载了京畿道目前的青壮数量。
按照黄册所载。
随着两淮流民也被大量运来京畿道安置。
京畿道的青壮已达八万之数!
这八万青壮都是朱厚自己可以直接控制的青壮数目。
因为这些青壮背后已没有宗族,管理他们的人全是朱厚直接任命的官员。
现在朱厚只需要等着王阳明报上来养军的具体开支。
他就可以根据现有存银和内帑收入,来决定再编一支多大规模的新军。
王阳明正在按照朱厚的要求确定编练一支新的中央军要多少预算。
王阳明已经知道了火绳枪,也知道了现在周尚文率领的那一支从巡检队抽调,暂挂在京营名下,混编有步骑炮的勇卫营的开销。
所以,王阳明现在倒也不是不清楚火绳枪列装部队后的维持成本与操练成本。
在王阳明确定好预算后,就向朱厚递了本。
朱厚便在次日于御书房见了他。
“陛下!”
“臣会同兵部诸员筹算后认为,如果筹建一支两万人规模的新军,约一次性要银元三百万两,随后每年维持这支新军战力,需每年费银元三百五十万两。”
“当然,这只是不考虑漂没与贪墨乃至吃空饷的情况。”
“按照本朝军费常约只有三成用在实处的情况来估算,一次性得投入九百万两银元才够,每年需银上千万两!”
“如果只是建一支两万人的精兵的话。”
王阳明也在这时将自己拟好的一道厚厚的题本递给了朱厚,且也简要地提了几句。
朱厚一边翻着题本一边看着上面采购与操练的费用,一边说道“现在内帑自设兴明银行广放贷款后,抛去开销,岁入可增加积蓄也就三百万两银元,加上抄家所得存银,以及先帝所留存银,合计有一千余万两银元。”
“如果算上建军后,可以追缴增加的赋税,以及扩大的其他营收收入,是足够维持这么一支新军的。”
“所以,下旨恢复威武营!”
“规模就照着这个正辅兵合计两万余人的规模来!”
朱厚斩钉截铁地说道。
王阳明拱手称是。
在朱厚看来,两万规模的精锐虽然不多,但也足可镇压大明国内的任何反动势力了。
因为历史上能够维持天下统治的最强野战兵马,往往也不过一两万之数。
至于将来为开辟海利而需要建立的水师部队,自然得等将来财政改善后再说。
无论如何。
现在要是建立起两万规模的野战精锐。
靠着这支部队,加上五千规模的勇卫营以及锦衣卫,分一万余兵马去江南整顿税政是没问题的了。
至少也不用担心九边会趁着朱厚将来整顿江南而生乱。
历史上,满清征服江南,派去的精锐也不过一万余人马。
至于王阳明提到的漂没贪墨与吃空饷的问题。
朱厚目前是不担心的。
因为兵部尚书是王阳明。
而王阳明杀那么多士绅富商的行为,早已得罪了保守的护礼派士大夫,他要是敢贪污,等于主动给护礼派的士大夫送把柄。
所以,兵部采购与提供军需以及军饷发放这一环节,朱厚是不担心的。
朱厚唯一担心的是将来这支兵马的高层和中层将领贪墨与克扣军饷,乃至吃空饷。
对此。
朱厚也有解决之策。
他打算先把他培养的孤儿们打入威武营内部。
另外。
他还打算将来在威武营高层和中层设立同级有两个主官的制度,即后世政委制。
除此之外。
他也打算从九边抽调表现忠勇的军士,组成军法司,以这支来源不同的军队,监督制衡威武营。
当然。
这是后面要做的事。
现在。
最重要的是先建立起这支新军再说。
好在目前内帑还充足。
钱自然就不是问题。
朱厚也不需要挪用每年作为养边军的四百万两太仓银,更不需要从别的部衙强夺财帑来养军。
所以,也不用担心外朝与九边会过度阻挠。
招募青壮也不是问题。
京畿道的青壮如今已有八万,完全可以优中选优。
甚至这些青壮中,有不少以前本就是正德朝有实战经验的官校,只是被裁汰后,才被安置在了京畿道巡检队中。
这些人直接继续任中下层军官都不成问题。
只是采办军需需要时间。
再有就是操练也需要时间。
朱厚只能先等待着。
但朱厚倒也不是干等。
他知道,他恢复威武营,建立一支可作为中央朝廷镇压各地势力的强大军队,是不符合这个时代大多数地主官僚们的政治理念的。
所以,他需要防备有人暗中使绊子。
不排除有激进的反对者走极端。
也不排除目光短浅、自私自利之极的地主官僚会采取一些手段。
现在朱厚重新建立威武营,依靠的是王阳明。
因为王阳明本人想要依靠建功立业来壮大心学,证明心学的正确性,进而获得将来历代帝王的承认和推崇。
而王阳明也有自己多年培养的一帮信徒,这帮信徒能为他去执行相应具体的任务。
所以,朱厚知道如果他是反对者,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应该是除掉王阳明,或者除掉王阳明的父亲。
纵观历史和后世经验,朱厚知道,真正的权谋斗争,有时候不会采取程序繁杂、变数极大的什么计谋,而是采取最直接的方式,不是刺杀,就是下毒。
前者难度很大。
因为王阳明毕竟是兵部尚书,有护卫,出行都要净街。
他本人也足够谨慎,还武艺高强。
后者才是相对更容易实现的方式。
而且,朱厚清楚记得,历史上万历时期有两任首辅都因为父亲的去世而发生了激烈的权力斗争和权力更迭。
现在王阳明的父亲,自然也当是他重点保护的对象。
朱厚为此将王京召进了宫:“暗中加派人手去余姚,调最好的大夫过去,准备足够的药材,防范那里突然起瘟疫,总之,要务必保证王华的安全,只要能让他活到明年威武营重建成功,就算可得世袭指挥佥事之功一件!”
王京听后忙拱手称是,一脸奋意。
“但若是失败,你直接自裁吧,不必来请罪了!”
朱厚说道。
王京再次称是。
王阳明一直以来就期望着能成为大明兵部尚书。
历史上。
他因为得知自己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而被其门人记录说,他当时因此感到非常怨愤。
这一世,王阳明算是得偿所愿,也就真的在尽心为皇帝筹备重建威武营的事。
为此。
王阳明将他的门人举荐到了各个重要岗位。
朱厚对此皆予以批准,配合着王阳明的工作。
兵部各司与太仆寺以及边镇各司的主官,几乎都换成了王阳明的人,而王阳明也靠着这些人采购战马、征集草料、打造战车和甲胄。
在这期间。
朱厚也收到了王宪弹劾杭雄和取得大同大捷的奏疏内容。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