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承明 第140节

  这也就让他更加敢支持加税南方,但他没有第一个提出来,是因为他觉得杨一清会比他更想进步。

  如他所料,杨一清的确先开了口。

  而梁储这时如此说后,毛澄等都没有反对。

  因为他们都知道,即便加南方的税,新钱还是会大量流入到南方。

  毕竟南方出产粮食布匹以及其他商货更多是事实。

  总之就是南方生产力发达,所以,只要朝廷不明抢不把税加重到南方不能承受的地步,基本上改变不了财富向南方集中的规律。

  自然,朝廷加上来的税,还是会以交易的方式流回到南方,由南方的大户们赚走。

  所以,他们不反对,只是不会主动提出来而已。

  “陛下,臣认为,还可开海增加朝廷银铜之收入!”

  浙江籍的王阳明对南北经济差异与海贸走私带来的白银大量内流自然是很熟悉的,所以,他提出了开海增加白银内流的建议。

  朱厚颔首。

  接着。

  王阳明道:“陛下,在开海之前,朝廷得兵强马壮才可!”

  “不然,开海之利还是会只富了大户。”

  “即便是杨阁老所说的增加折色比例,也得朝廷兵强马壮,不然,多收也收不上来的。”

  “毕竟现在南方连漕粮和金花银都欠缴严重,何况还要在漕粮和金花银的基础上,再增加税银?”

  朱厚这时站起身来,微微一笑:“是应该先兵强马壮。”

  朱厚也打算加强军队建设,既是增加军事开支,带动北方产业,也为将来对外扩张,直接开采外面的矿产资源,解决朝廷金银铜等矿产不足的问题做准备。

  而现在朱厚的内廷所铸银圆合计还是有一千余万两银圆,外朝内阁新设国库倒是只有借内帑后的二百余万两银圆。

  朱厚再借给内阁五百万余万两银圆,让内阁继续支付建造外城与其他花销,内廷还是会剩七百万两左右的银圆。

  只是这样一来,内阁算是旧债未还清,又要借内帑。

  这对内阁诸执政而言,他们的还债压力在继续增大。

  但这不是朱厚需要考虑的事。

  他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利用现有的收入与存银,建立一支强大的中央军,以扩大改革成果。

  所以,朱厚就对王阳明吩咐道:“你们兵部先筹算一下,如果恢复威武营,不同规模的重建,大约需要多少银圆,每年操练与养军需要多少银圆。”

  王阳明拱手称是。

  在朱厚这边筹划建立更强大的中央军时,杭雄和柳镇也收到了兵部的御批回文。

  “陛下可有被入关的虏寇吓到,让我们勤王?”

  杭雄还在这时问起先看了信的柳镇来。

  柳镇则沉着脸说:“陛下没有被吓到,不让我们勤王,只让我们严守关隘。”

第141章 严嵩:为陛下尽忠有什么错?

  杭雄听后不由得一怔。

  接着。

  杭雄就看向柳镇,一脸失望:“这都吓不住天子?”

  “兵部议覆说,小王子诸部势力未统,不可能有大规模虏寇入侵,故认为不必调兵勤王,只严守待寇即可。”

  “想来,天子采纳了兵部的建议。”

  柳镇回道。

  杭雄听后道:“我明白了!”

  “这是因为本兵是王阳明,他稳住了陛下,让陛下对虏寇入关的事也就没那么畏惧。”

  杭雄接着回了一句。

  柳镇道:“应该是,此人素来知兵善谋,本就易在戎事上说服陛下和朝臣,如今他选择建议陛下拒绝勤王,只说明他果然是支持改制的!”

  “陛下也的确不是普通帝王。”

  “听闻虏寇入关,居然愿意听兵部的,选择以静制动。”

  “这说明,我们这位陛下是真的不怕虏寇之威。”

  说着。

  杭雄就扶额道:“这让人头疼啊!”

  “当年先帝也是不怕虏寇之威,让九边头疼不已。”

  杭雄接着又说道。

  “总制王部堂也刚派铺兵递来了牌票,要我们大同出兵会攻吉囊大帐,总爷打算如何回文?”

  柳镇接着又说起别的事来。

  杭雄不由得更加郁闷:“就是因为吉囊和俺答未壮,才让朝廷不畏虏势,现在王总制还要趁此让我们用兵,这不简直是让我们这些边臣将来半点依傍都没有吗?”

  “他也是被逼无奈。”

  “天子让他总制蓟州、大同、宣府三边,摆明就是让他跟虏寇打一场胜仗给天下人看。”

  “让天下那些反对改制的人知道,皇明对虏寇一直是压着打的,所以就别想着借虏寇之势,威胁朝廷停止新政!”

  “据闻,王东平(王宪)本来是欲荐举杨安宁(杨一清)总制三边的,这样就能让国税改制推辞。”

  “可当时的起居注官严嵩,在御前提了一嘴,也就让总制变成了王东平。”

  柳镇说后,杭雄不禁咬牙:“这个严分宜,也是议礼改制一党?”

  “这就不清楚了。”

  柳镇回道。

  杭雄道:“不管清不清楚,如果是防守关隘之令,我自当听从,但深入关外,击敌营帐,恐有埋伏,故不能听从。”

  “就这么回王总制。”

  杭雄说后就起身去了外面,将自己的亲信家丁叫来说:“派人去通知城中吉囊细作,让他们的济农近日小心些!”

  “是!”

  杭雄是真不想再打仗。

  历史上,嘉靖二年,因吉囊大举入寇,杭雄就因不主动反击,而被朱厚下旨切责他懦弱。

  杭雄干脆因此求罢官职。

  但因他在资历上是仅次于蓟州总兵官马永的边镇大将,所以朱厚历史上没有因此罢他的官职。

  只在后来嘉靖八年,杭雄在宁夏总兵官任上为虏所败而被王琼弹劾后才被革职。

  作为总兵官的他对抗击鞑子兴趣不大,反而对经营与士大夫们的关系很有兴趣。

  也正因为此。

  他虽数次被弹劾,但也数次被文官们廷推起用。

  而他在政治主张上,自然也就偏向守旧的护礼派。

  恰好。

  王宪也不被护礼派的文官喜欢。

  杭雄也就不怕得罪王宪。

  他相信,他即便不听从王宪的钧令,朝中自会有护礼派的人为他说话。

  至于天子的态度,他更加不在乎。

  因为他对京师的了解是,杨廷和在上任后裁撤了天子亲军威武营,还裁撤了大量锦衣卫旗校,现在京师只有原来的东官厅的京营。

  所以,他知道他即便对王宪的军令有所不从,天子还是会需要他和他的人守边。

  而他只需维持好自己在文官中的口碑,天子也就更不好拿他怎么样,即便是王宪也不会拿他怎么样。

  嘭!

  但是,王宪在收到杭雄的回文后,还是一拳砸在了桌上。

  尽管王宪也不希望天子太注重军事上的积极进取。

  可他在作战指挥上的确有很高的天赋,要不然,历史上也不会被正德称其在应州之战中出力甚多,乃至后面有五日四捷的战绩。

  所以,王宪既然瞅准了可以打吉囊,那就自然是百分百肯定,会是一场大捷的。

  但现在,杭雄不听他的命令。

  这让王宪一时也失态地砸了一下桌子。

  作为一名统帅,最不能接受的就是下属不听命行事,关键这下属还是一名武将。

  督粮郎中严嵩自从随王宪来到蓟州后,还是第一次见王宪失态,心里倒也好奇不已。

  而这时。

  总兵周尚文则对王宪提议道:“部堂,不如让卑职率勇卫营去袭吉囊营帐!即便不能尽歼,也能使其不敢窥我边墙!”

  周尚文的兵马是朱厚让他从巡检队抽选出来的一支兵马,官兵名册暂时寄挂在御马监下面的四卫营,被朱厚赐名为勇卫营。

  所以,周尚文这时才以勇卫营称代自己率领的这支兵马。

  “杭雄既已不愿,则战机已失,你再去,只会遇伏。”

  王宪则在这时苦笑着回道。

  严嵩听后颇为不解,很想问王宪为何觉得杭雄不去就会中伏。

  但他在想了想后,就又明白了过来,认为应该是杭雄既然不听命,那就会故意让别人也打不了这场胜仗。

  “难道这事就这么算了?”

  严嵩不禁暗自问了这么一句,然后就看向王宪。

  但严嵩发现王宪这时竟然在暗自冷笑。

  这让他很是不解。

  王宪这时也突然抬头看向了他。

  严嵩慌忙拱手:“部堂!”

  “你去找杨中丞,议一下今年军饷折银的事。”

  王宪说着就问严嵩:“知道怎么议吗?”

  近日。

  大同巡抚杨尚学上报王宪,提到大同粮市比以前繁盛许多,提议增改军饷为折色。

首节上一节140/4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