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认为元辅所言乃是谋国之言!”
“重塑钱法,比新生活运动,更易得天下人支持!”
吏部尚书石忙在这时言道。
户部尚书孙交也跟着说:“臣也赞同,国朝钱法混乱,若不尽早重塑,将来必为天下之害,使豪强可在大肆兼并后,控制朝廷!”
工部尚书赵璜也说:“钱法不振,小民多有不便,往往用钱时不得不仰赖大户,故臣认为,重塑钱法的确比新生活运动,更利小民,更显陛下推新政是为疏解小民之困,而更能彰显陛下仁德!”
朱厚点头。
众朝臣见此松了一口气,暗想只要不整新生活运动就好。
无论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心,让官吏们可以借整僧尼,夺大户之利,对他们而言都是更糟糕的事。
毕竟重塑钱法,还不算阻断大户们通过寺庙放贷取利,但后者就等于让抚按官可以通过整治僧尼而阻止大户们放贷取利了。
朱厚道:“既如此,你们各衙门明年是否还需要朕给你们借内帑补亏空,你们各衙门是否有节余,支持朝廷把抄没与整顿盐政所得银两用于铸钱?”
“陛下,吏部今年有节余的,大约还有开纳事例银六十余万两,大约够明年开销。”
吏部尚书石说道。
“陛下,户部今年亦有节余,毕竟盐利大增,虽诸项开支大增,但刚也刚好够明年开销。”
户部尚书孙交也跟着所得。
兵部左侍郎杨廷仪也说:“陛下,兵部也还有屯田子粒银二百万两节余,恰好够明年开销!”
而工部尚书也跟着说:“工部今年竹木抽银也还要有一百二十多万两节余,虽不足够应付明年工程,但省着点,还是刚好够明年开销的。”
礼部尚书毛澄也说:“礼部这边,僧侣、道士的度牒纳银还有五十多万两,足够明年赏赐来朝使团之费的,剩余的也恰好可以支应其他开销,倒是不需要额外再借内帑补助。”
刑部尚书林俊也言道:“刑部还有赃罚节余一百来万两,省着点,也能满足明年开销,也不需要内帑补助。”
太仆寺卿刘春说:“太仆寺买马银也还有节余一百六十万两。”
一时间,各部门都不再说自己有亏空,皆表示不需要皇帝拨款补助。
第120章 京师新面貌,王阳明与张璁见礼
朱厚因而点头:“那就好!”
“如此,新生活运动便不在全天下开展,明年只先重塑钱法。”
“陛下圣明!”
群臣立即拱手称颂道。
如之前所言。
大明财权不统一。
每个衙门都有自己的独立财权。
吏部有开纳事例收入,这是景泰年间开的例,商民可以通过输纳钱粮成为吏员。
礼部有管僧侣度牒和官寺的收入。
户部有田税和盐课折银收入。
兵部有屯田子粒银收入。
刑部有赃罚收入。
工部有竹木抽分和渔税收入。
太仆寺有折马银柯收入。
光禄寺也有各地进贡食材折银收入。
总之。
每个衙门都有自己的合法收入来源,也就有自己的小金库。
再加上火耗也没有统一标准。
因为不统一收纳进一个实际的财政部门,所以,没谁清楚大明朝廷各个衙门加起来到底存有多少钱,也不清楚实际上收了多少钱。
皇帝自己也不清楚。
更别提内阁首辅和户部尚书。
甚至。
很多时候,自己衙门的堂官,如果懒一点,或者对财政管理不感兴趣的话,也不清楚自己部门有多少钱。
而在这个时代,许多文官还真的有这种问题,因为他们对礼法和教育天子的兴趣,远大于对实际政务如财政管理的兴趣。
如果不是如今开始行考成法,再加上朱厚催促,现在朝堂上,这些个官员估计连自己部里大致有多少钱都说不出来,还得回去问部里的吏员。
事实上。
即便如此。
这些堂官也没有真正掌握到自己衙门里有多少钱。
因为。
具体负责核算与造册的胥吏们会造两份账册。
一份账册用来私底下自己这些人分钱。
一份账册用来上交给尚书侍郎们,让他们给朝廷交差。
这就跟地方官衙的胥吏会在赋役黄册外,另造一份赋役白册一样。
征税征徭役时,表面上看是按照黄册来征,其实是根据白册来征。
进而该征谁的税和徭役,就由胥吏说了算。
很多时候,知府知县这些正堂官都不清楚底细。
在中央朝廷也一样,各衙门明面上有多少钱,收多少钱,实际上也是胥吏说了算。
而胥吏都是很多大户通过关系和行贿或者合法输纳派上去的人。
所以,可以说,大明的财政就是被天下豪族掌控着。
朱厚要想完全握住大明的钱袋子,将来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但现在。
朱厚首先要做的得是重塑货币制度,定义什么才是代表财货价值的法定货币。
“如此一来,今年所得的银钱,除了提前偿还兴明银行借银外,就不用再拨于各衙门开支了,足可拿出来铸钱。”
梁储因而在御书房与朱厚单独议事时说道。
“再从兴明银行借一笔,多铸造一些,以防到时候被大户恶意收储起来。”
“具体再借多少,明年内阁廷议后再说。”
“另外,严禁京师私设钱庄。”
朱厚言道。
梁储不禁一振,随后立即称是。
朱厚接着又沉思起来,说:“再想想,还会不会有遗漏之处。”
“如你所言,一旦新钱借着建造外城的工程面市,在顺天府流通,就很可能出现物价飞涨。”
朱厚说到这里时,梁储就道:“陛下说的是,最重要的是粮米和棉布不能涨价太狠,毕竟关系到军民衣食!”
“按理,京师各仓所储存的粮食与棉布足够应对军民需要,再加上舒晟和蔡天抄孔家所得的粮食,也能应对可能出现的涨价。”
“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朕在想,不如朝廷再主动花钱从民间买一次粮食和棉布,不用征粮的传统法子,如果明年用不到这些粮食和棉布,就作为地方留存使用,改折白银运抵进京。”
朱厚突然提出了自己想到的一个办法。
梁储听后倒也颔首,且说道:
“陛下说的是,粮食可以直接去湖广买,南直已不怎么自己产粮,所交纳漕粮几乎皆是从湖广购买;”
“棉布自然去南直苏淞之地买,那里棉布已足可供应天下之需。”
“只是。”
梁储这时多说了一句。
朱厚问道:“只是什么?”
梁储说道:“如果天下豪族大户真要阻止朝廷改制,必然不会轻易愿意卖粮食和棉布给朝廷。”
“这就要看他们有没有这么齐心了。”
“如果他们真这么齐心,面临朝廷大肆采购,而不是大肆征用的厚利,能够坚持不出售,朕倒是欣慰的很。”
朱厚笑着说道。
梁储点头道:“陛下说的是,此事无论如何,都值得一试。”
“负责此事的钦差,还劳元辅为朕选好,对外就称是为应对重大危机而做的储备之举,乃国家未雨绸缪之大略,故设粮储局,在内阁度支总司下面,该局会根据情况从天下购买以粮食为主的物资进行储备。”
“办好这件事后,就回家过个好年吧。”
朱厚看向梁储说道。
梁储拱手称是。
梁储离开内廷后,就乘着肩舆回了家。
一路上。
他开始回味着今日发生的一切。
他能感受到皇帝理政上的成熟与缜密。
同时。
梁储也越发笃定天子是真的要让天下大治、百姓丰衣足食,所以才用心做一个中兴圣君该做的事,而不是裱糊一下,做做样子。
不然,不会舍得出钱从天下购粮食和棉布。
这让他越发庆幸自己没有跟杨廷和等人一样,选择宁愿只委屈天子,也不改制。
在他看来,现在天子这么锐意图治,肯定与自己坚持不欺君有关,才让天子还愿意为天下百姓而努力。
这让他也更加坚定了要认真完成天子所交待之事的想法。
梁储回家后,就立即让人把户部左侍郎席书和内阁学士贾咏请到了家里,向二人秘密交待了此事。
……
眼看着就到了腊月二十九。
新任兵部尚书王阳明和户部右侍郎张孚敬(张璁)皆在这一天进了京,且正好一同在朝阳门外遇见了彼此。
两人现在都很意气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