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37节

  李念道:“此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当然,汉初的人杰并不只他们三位,只是他们是其中的佼佼者。”

  “萧何,西汉开国第一功臣,和沛公一样为沛县丰邑人,早年时凭借通晓律文,又执法公平无所枉害,因而做了沛县的主吏掾。”

  居然还是我大秦的官吏?

  看来大秦还真是不得人心,连原本大秦的官吏都造了反。

  嬴政心里想着,李念继续道:“沛公还是平民时,萧何便和沛公相交,曾帮助过沛公多次。沛公于沛县起义时,正是得萧何和曹参相助,才得以成功。”

  “当时起义,杀掉县令后,众人担忧事不成,会族灭,互相推让不敢为新的县令,沛公这才成为新的县令,依楚国旧制称‘沛公’。”

  “沛公”这个称呼原来出自这。

  嬴政评价道:“如此怜惜身家性命,难怪只可为臣,不可为君。”

  李念道:“论战功,萧何不如曹参、周勃,论谋略,萧何不及张良、韩信,但他负责为沛公镇守后方、管理后勤,使沛公和其麾下将领领军作战时不必担心缺兵少粮,可谓沛公最坚实的后盾。”

  “沛公初入咸阳时,见咸阳繁华,一众将士纷纷抢掠财物,连沛公也忍不住想在王宫休歇享乐。惟独萧何进入咸阳后,不恋财物,不贪美女,却先赶到丞相、御史大夫府,将府中保管的律令图书收藏保护起来。”

  嬴政听到这,评价道:“此萧何深谋远虑也,知律令图书更胜一时财物美女,有此人相助,无怪乎那沛公得天下!”

  李念点头赞同道:“正是如此,萧何收藏保护起来的律令图书对沛公能取得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萧何还曾为沛公推荐‘三杰’之一的韩信,在后世留下‘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这萧何还与另外一个“三杰”韩信有关?

  也是,同在沛公手下为臣,就算不太熟,肯定也相识。

  “在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曾先后投靠项梁和项羽,都不得重用,遂又投靠沛公,依旧未得重用。但在沛公手下时,韩信曾多次和萧何交谈,萧何认为他是个奇才!”

  “尽管萧何认为他是个奇才,但久未得沛公重用,韩信便生出了离开的心思。萧何听到韩信跑了,来不及禀告沛公,便亲自去追韩信。此事差点被沛公以为萧何也要跑了。”

  “将韩信追回后,萧何正式向沛公举荐了韩信,并称其‘国士无双’。”

  说到“国士无双”,李念想到了小当家的特级厨师考试,便曾以“国士无双”作为考题。

  “在萧何劝说下,沛公登坛拜将,任命韩信为统兵大将。此后,韩信为沛公献策定三秦,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灭楚,项羽垓下之围也是韩信指挥。”

  “韩信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在后世被尊称为‘兵仙’,后世王朝设武庙时,韩信往往位列其中,且排位在前。”

  能被称为“兵仙”,足以看出此人统兵才能之强。

  嬴政问道:“武庙中,王翦排位如何?”

  李念一听,便知道始皇不是真在问王翦排位怎样,而是问:王翦和韩信比,谁更厉害些啊?

  那当然是韩信,王翦虽有灭国之功,但王翦打的是什么仗,韩信又打的是什么仗?

  相比韩信,王翦打的仗显然要富裕多了,韩信被刘邦夺过几次兵权,兵都要自己招募,但韩信却仍能以少胜多、以新兵胜敌。要是将韩信手下的兵换成王翦统领的秦军,简直不可想象!

  “后世王朝设武庙,以古名将十人为十哲配享,韩信入其中,王翦将军未有。”

  李念又特意补了一句:“武安君曾位列十哲之一!”

  只不过白起的武庙位子在宋朝时被宋太祖给踢出去了。

  原因嘛,白起杀降,不配受享武庙香火。

  ‘这韩信之能竟能同武安君相比,不知能否为寡人所用?’

  李念继续道:“然韩信最后身死族灭也是因萧何,故后世有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一听到这个,政老板顿时乐了,那沛公将韩信给杀了?

  看来其容人之量也不过如此!

  看看他,手下功臣都过得不错。

  政老板觉得他找到了一处比沛公更强的地方,颇有兴趣地问道:“沛公缘何杀韩信?”

  李念道:“韩信会被杀的原因很多,功高震主,贪婪过度,且曾不听沛公之令,与沛公有隙。”

  “韩信之功为汉初众将第一,军中威望极高;沛公被围困荥阳时,情势危急,韩信不救荥阳之急,反而在书信中想沛公封其为王……”

  仅这两点,嬴政便明白了韩信为何被杀。

  应该说韩信被杀才正常,能活着才奇怪,那得君主容人之量极大。

  反正换作是他,定然会杀了韩信。

  再有才,领兵再强又如何?

  不听王令,甚至敢趁危要挟君王,那就得身死族灭。

  寡人也不比沛公好多少啊!

  心中的乐意顿时消散。

  “韩信被杀,沛公也有问题,在韩信领兵时,沛公曾几度夺其兵权,致使韩信害怕沛公会害他。”

  嬴政评价道:“君臣相疑,如此结果,不足奇也!”

  李念道:“韩信之死非直接亡于沛公之手,而为沛公之妻所杀,等沛公得知此事,后世史载‘上还洛阳,闻淮阴侯之死,且喜且怜之’。”

  嬴政道:“喜韩信已死,不再为他心中之患,怜韩信之才,世上再无此国士无双者。沛公事后才得知,寡人却不信,若无他应允,其妻安敢害大将?”

  李念为嬴政纠正道:“大王有所不知,即使无沛公允准,其妻也敢杀韩信。”

  嬴政发出一声疑惑的“哦?”,随即又想明白了,此女必非寻常妇人,可能是如宣太后一般的女子。

  仔细琢磨了一番,发现让吕雉当扶苏媳妇不可行,如果扶苏分封海外,还可以,但如果是在大秦境内,始皇不会允许。

第80章 张良曾行刺过大王

  “沛公之妻名吕雉,原为砀郡单父县人,后随父迁居沛县,嫁于时任亭长的沛公。她是华夏史上记载的第一位皇后,权力极大,虽为女子身,做事却不逊大多男子。”

  李念本是在说吕后很厉害,是位奇女子,可这番话落在嬴政耳中,被始皇敏锐抓住关键词“第一位皇后”、“权力极大”……

  嬴政心中不由想到,看来在他称帝时或称帝后,必须得设法限制皇后之权,否则定会出现后宫乱政、影响帝权之事。

  他倒是不打算立后,即使立后,也自信压制得住,可他的那些子孙们呢?

  那吕雉权力极大,说不得对沛公子孙未必是好事。

  嬴政道:“那吕雉是否祸乱朝纲,遗患于沛公子嗣?”

  始皇是懂抓重点的,李念道:“确如大王所想,吕雉之子汉惠帝刘盈驾崩后,吕雉曾先后拥立前少帝、后少帝,两度临朝称制,其治理天下时,虽于汉有功,但其重用外戚、宦官,也开启了汉外戚专权、宦官干政的祸患。”

  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吕雉开了个头,不能说就是吕雉的锅,即使她不做这种事,之后的大汉帝王也可能这么干。

  因为皇帝居天下之绝顶,能信谁用谁?

  信文官,那文官就将为祸,信武将,那武将就将为祸,信宗室,宗室一样会为祸。

  不过是从一堆人中进行选择罢了,众相其害取其轻,选择外戚和宦官还能稍微好些。

  听到李念所言,嬴政点了点头,更加认为得好生处理后宫和外戚。

  他对吕雉虽有一定兴趣,但人现也不是历史上第一位皇后,还是一乡间民女,不值得太过关注,他道:“那萧何结果如何?”

  李念道:“萧何被封为‘侯’,名列功臣第一,于惠帝二年因病离世,算是善终。”

  听到萧何因病而终,嬴政淡淡应了声,又道:“那韩信是哪里人?也和沛公一样为布衣?”

  “《史记》记载韩信始为布衣,是淮阴人,关于韩信,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典故,‘一饭千金’、‘胯下之辱’……”

  李念将这两个成语的故事和始皇讲了一遍,使始皇从中知晓了韩信这个人性情如何。

  始皇道:“韩信此人,一饭之恩尚能记,可见其知恩重诺,心有忠义,能受胯下辱而不怒,居高位时而不惩,说明其颇有度量,然其居高位时还报羞辱南昌亭长之妻,又可见此人心胸狭隘。漂母饭信数十日,其寄食南昌亭长时亦有数月,有何不同?”

  “仅因南昌亭长之妻不愿其再寄食,而忘此前寄食之恩,此人看似豁达有度,实则内心狭隘也。”

  “其为人颇为自傲,重自尊而不顾人情,在其得意时常会嚣狂,不得志又会以为他人无识人之明,若得意后又失志,又会言某某昔年不如我,今也居我头上?”

  李念听得颇有些惊讶,他并没详细讲说韩信的史料,但始皇从他讲说的信息中居然分析出了这么多,历史上记载的韩信还真和始皇所分析的一样。

  也许沛公和萧何等人也是这么分析韩信的。

  见李念神色惊讶,始皇笑道:“见卿之色,定是寡人之言对矣!”

  ‘幸亏当初没想过欺瞒始皇,否则现在就算还活着,大概也肢体不全了。’

  李念道:“大王英明,韩信的确有才,然其人按后世之言,情商不足,即其为人处世多有不当,与主君处不当,与同僚处不当,如何不会走向灭亡?”即使韩信没被杀,造反了,但最终也会走向灭亡,最多依仗他强大的军事天赋多蹦几年,没可能夺得天下。

  从以韩信真造反的方面考虑,吕雉杀韩信一点也没错,的确是为大汉和天下百姓除了一患。

  韩信能力越强,他造反的后果也就越重,到时苦害的还是百姓。

  嬴政道:“汉初‘三杰’,寡人已闻其二,这最后一位子房又是何等人物?能让沛公言‘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李念心里想着是否要向始皇给张良求个情,毕竟是青史留名,从小听到大的华夏谋圣,若因他之言就被始皇所杀,委实太过可惜。

  但李念最终还是打消了这念头。

  不可觉得自己已渐得始皇信任,就可向始皇要这要那。

  此事只能始皇问时,他给出建言,却不能主动提及,要是被始皇认为他是在挟信而制,就不好了。

  你是认为寡人现在信任你了,所以就恃信而骄,对寡人做事指手画脚?寡人做事,岂容你来置喙?

  李念道:“回大王,‘子房’并非是此人姓名,而为其字,其实际姓名为‘张良’!”

  张良?

  嬴政蹙了蹙眉,在脑中转了一圈,也不知是怎么想的,出言问道:“其与张开地、张平是何关系?”

  始皇并未猜到张良是张开地之孙、张平之子,他不过是记得这两人,所以随口一问,不想误打误撞蒙上了。

  李念并不惊异始皇会联想到张开地和张平身上。

  因为韩是六国中第一个为大秦所灭,在制定灭韩策略时,始皇当时必然仔细研究了韩国各种东西,其军事、历史、相关人物……

  而张良祖父张开地连任韩国三朝宰相,其父张平也曾任韩国二朝的宰相,两人虽在秦灭韩时已死,但怎会不被研究?

  ‘留侯莫要怪我,我还没说,始皇已经猜到您的身世了!’

  李念恭敬回道:“回大王,张良正是张开地之孙、张平之子!”

  嬴政也愣了下,思考数息后,又问道:“他是不是恨寡人和大秦灭了韩国?”

  李念道:“是!据史载,始皇二十九年,大王东巡天下时,张良曾埋伏在大王必经之地,行刺过大王。”

  嬴政眼睛一眯,以听不出喜乐的语气道:“看来他对寡人和大秦的恨意不浅。这次行刺未果,他逃脱后,在秦末时投靠了沛公,最终达成了他愿望。”

  “六国贵族中,如张良这般者当不少,大秦虽能亡其国,却未能亡其心!卿且继续!”

第81章 萧 韩可用,张良须杀

  李念这才继续道:“张良会刺杀大王,正是源于国仇家恨,他内心期望能复兴韩国。因此,在秦末各方反秦,张良遇到沛公后,虽和沛公一见如故,但并未完全相辅沛公。心中仍不忘故国!”

  “不过张良当时也已为沛公谋,沛公能安然度过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便是张良看出沛公有危,机智化解。”

  “直到韩王成被项羽杀死,张良才全心辅佐沛公,为沛公出谋划策,以‘下邑之谋’扭转沛公和项羽之间局势,让楚汉争霸从楚强汉弱逐步转变为汉强楚弱。”

  听到这儿,嬴政插问了一句:“那项羽可知张良之智,缘何杀韩王成?”

  李念想了想,回道:“项羽杀韩王成是在‘鸿门宴’后,且张良与项羽叔父项伯相熟,臣以为项羽当知张良之智。”

  嬴政道:“既如此还杀那韩王成,岂不是绝张良忠韩之心,反为沛公添一助力?”

  李念也不知道项羽那大脑袋瓜是咋想的,杀韩王成完全没好处的事,他就硬这么干了,你要杀也事先布好局,将张良一并给杀了啊。

首节上一节37/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