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调查里提到了一件事:胡亥逮捕杀死过宾雀。
杀死宾雀的具体方式未知,但据为胡亥埋葬宾雀尸体得宫女提到,那些宾雀好像肢体不全。
当看到这条时,嬴政便在想这会不会是胡亥露出的痕迹?
因为据李念告诉的历史,胡亥残杀他的女儿们时,用的便是磔刑分裂肢体的酷刑。
现在李念的话重新勾起了嬴政的这个想法,让他不得不去想胡亥也许真是一个天生的坏种,从小就残虐之人。
李念并不知道始皇在调查监视胡亥,他的话误打误撞正好戳到了始皇心里。
从思索中回过神,始皇弯都不想绕了,直接问了出来:“若真如卿所言,卿以为当如何处置胡亥?”
作为在始皇面前有“老实人”、“绝不敢欺瞒”人设的李念,犹豫了下后,还是说出了他的想法。
毕竟人设在此,崩人设比说实话可能更要命。
“依臣之见,自然是诛杀胡亥公子,以绝后患。大王或许有改变胡亥公子、不让他成为史书记载的秦二世之念,但大王能确保将胡亥公子改变成功吗?能确保在您甍逝后,胡亥公子不会祸乱大秦吗?”
本书不写主角去教胡亥,纠正改变胡亥。
第56章 世界太大,大秦太小
两问直击始皇灵魂,让始皇沉默,因为他清楚确保不了。
而这也正是问题所在。
如果按李念所讲的后来历史上,胡亥做过的那些事,他应该直接杀了胡亥以绝后患,但他又的确很喜爱胡亥这个小儿子,而且胡亥年龄也不大,他觉得也许还能改变。
于是,始皇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为大秦之主,出于为大秦考虑,该杀胡亥,就算以后证明李念在说谎,他杀错了,但为了大秦稳定和长久,杀错一个胡亥也没什么大不了;
然而另一方面,他还是一位父亲,十分疼爱这位少子,不愿直接将之杀死,想看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改变。
所以才出现了他去看望胡亥,打了胡亥一顿,又因胡亥呈上的竹简,罚胡亥抄《诗》之事。
这些正是始皇未决定好如何处理胡亥的体现!
因为《诗》有“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之说,罚胡亥抄《诗》是希望胡亥领会他的用意后,能发生改变。
可是李念今天直接撕破了始皇的这种想法,将一个残酷的现实呈现在始皇面前:你没法确保胡亥能改变好!
嬴政闭了闭眼睛,随后又睁开,问道:“便没有其他之法?”
李念道:“有,但每种方法都无法永绝后患。胡亥公子之所以能为祸,致大秦二世而亡,是因他为大王之子,有‘公子’身份,若大王能剥夺其身份姓氏,再将其流于一陌生之地,或可有效。”
“依此法,大王须得制造一场胡亥公子之死!”
简单说,让胡亥这个人还活着,但胡亥这个姓名所代表的地位和身份已经死了,胡亥本人不能再依仗他是始皇之子的身份去作乱。
但这个办法正如李念所说,可能会有效,却无法像直接杀了一样做到永绝后患。
“臣只是建言,如何决定,还得大王定夺!”
嬴政道:“寡人明白了,你很好,没欺瞒寡人!”
“没欺瞒”指的是李念敢于向他直说杀胡亥,永绝后患。
始皇没说他要选择如何处理胡亥,李念其实更希望始皇能选择他说的第二种方法。
那虽然会让胡亥活命,但也表示始皇有人性的一面,不是一位完全冷酷无情的帝王,有几率不会在他甍逝的时候,拉李念一起上路。
人性就是这般复杂矛盾,李念也是如此,他既想胡亥死,又想始皇用第二种方法处置胡亥。
略过胡亥的问题,始皇又道:“依你之法,寡人诸子皆变为英杰,又当如何?”
这是在问,寡人的儿子都变得非常优秀,可大秦王位只有一个,该怎么办?
李念道:“这容易解决,若诸公子皆优,分封世界各处便是。臣与大王一样,不建议在华夏再兴分封制,但于整个世界可以。今次过来,臣带了地球仪,大王一观便知世界有多大。”
“还不将那地球仪呈上!”
立时有两名内侍小心翼翼抬着颗歪斜着的、涂着各种颜色的木球进来。
嬴政又道:“放他那!”
内侍将木质地球仪放在李念面前的桌上。指着木球上一块涂成黑色的地方,李念道:“此球便是我等居住的世界,这块黑色区域便是大秦。”
大秦尚黑,李念故将大秦在地球仪上的版图涂成了黑色。
尽管隔着一定距离,但始皇还是能看到他的大秦在那颗球上只有这么小一片。
这就是大秦相比于整个世界?
原以为他的大秦拥有天下最辽阔的疆域、最广袤的国土,如今从这颗球上看,恐怕不足百一。
“此球之上,蓝色部分为海,其余部分皆为陆地,以不同色彩分不同之国。”
蒙毅震惊道:“岂不是说我等所居世界以海居多,等若陆地浮于海洋之上?奇哉,世界若为一颗球,我等为何不曾感到?”
注意到地球仪的其他地方,蒙毅指着球下方一块位置,问道:“敢问,此处也有国,也有人烟?”
“有!”
得到李念的回答,蒙毅又奇怪道:“其等居于此处,不会掉落吗?”
李念解释道:“他们并非住于球下,我等也并非住于球上,宇宙之中并不分上下左右。我等和他们未曾从球上掉落,是因作为我们世界的这颗球有力量拉住了我们。”
“这股力,将军于平日间也曾感受过,如将军向上扔一颗石子,石子总会落到地上,便是因此。至于我等为何感觉不到世界是一颗球,是因这颗球对于我等实在是太大。”
“想验证世界是颗球,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是来一场全球航行,《战国策》中有‘南辕北辙’之说,但实则,世界为球,即使南辕北辙,也未必不能到达目的地。”
李念转动木球,在球上的蓝色部分划了一个圈,让嬴政和蒙毅明白他说的全球航行是何意。
不对,咋又被蒙毅给带跑偏了,今天又不是给始皇科普地理知识的,他是在给始皇讲世界很大,大秦太小,依靠大秦现在的技术根本没法有效统御整个世界,需要进行海外分封。
李念道:“大王请看,世界太大,想统御整个世界,以大秦现今之力根本无法做到,如此一来,可将诸公子分封出去。”
嬴政不喜欢分封,他更喜欢集权于一身,自己掌控整个天下,可看到大秦在球上只有这么大一块,知道只有分封才行,否则这么大的疆域,他如何治理?
且不说大秦有没有这么多官吏,光通讯就是个无解的难题。
如某地发生叛乱,要他亲自处理,可因离咸阳太远,即便快马加鞭,日夜兼程,也得用半年,等他发布旨意,再传回当地,又是半年。
一年过去,估计当地早就成了叛军的天下,要他旨意还有何用?
看着这么多的地方,他却没法自己治理,始皇颇为不甘,问李念:“若能造出那手机奇物,是否能统御整个世界?”
不待李念回答,始皇又自己道:“是寡人妄想了,大秦与卿所来自后世相隔千年岁月,其中差距岂是一朝便可拉近?”
始皇虽自信,但也知这种差距一时半会抹不平,他又不傻!
近日上推,收藏增多,甚为惶恐,总觉得自己这小卡拉米文写不好。心中虽然告诉自己“你只是个人,写不出让所有大大都满意的东西”,但仍不免。
第57章 如何立储?
“可若以卿之意分封,数年后,所封海外诸国欲对九州不利,又当如何?”
始皇和李斯厌恶分封,不仅是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还因周的前车之鉴,周的分封造成了天下数百年的乱世。
而经历过这段乱世的始皇和李斯,自然不愿再复周时的分封,让天下再回到那个大分裂的时代。
《史记》记曰:“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在九州这片大地上,一家人分出去久了,关系疏远,都会相互攻伐如仇雠,何况还是分封到九州之外,到时天更高皇帝更远,那些分封到海外的诸侯能不生异心?
以嬴政对人心的了解,那不是可能会,而是一定会。
分封到海外的诸侯们绝对会觊觎九州,相互的攻伐杀戮将更为惨烈。
李念很干脆道:“臣也无法解决!”
始皇瞪了他一眼,你不能解决,那你提出这办法做什么?
“以大秦现今之力,的确无法解决,然臣以为与其等这些地方的异邦夷人来伐我华夏,不若先将这些地方抢占,化为我大秦疆土,日后就算海外诸王生异心,也是兄弟阋墙,肉烂釜中。”
李念的意思很明确,大王想完全统治整个世界的土地,如今不可能做到,但这些海外之地,我们现在不占,就会被蛮夷占领。
这些蛮夷以后同样可能会攻打华夏,不如想办法先占了分封诸王,就算日后诸王反叛,相互攻伐,那也是兄弟间的争斗,不是外人入侵。
肉烂在华夏的锅里,总比被异邦外人给抢走吃了要好!
嬴政想了想,也知道分封是他能掌控这么多土地的唯一办法,除非他对这些大秦外的土地视而不见,闭关锁国,只关注大秦这片地。
可作为一名权欲征服欲极盛的君王,又怎么可能放任这么大片土地在眼皮子底下,不去占据?
史书记载始皇贪婪,并不假,君王几乎都是贪婪之人,但正常人谁又不贪婪?
何况这些土地不是原本所想的贫瘠之地,某些土地之肥沃更胜九州,而且,他还想要让大秦成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这是一个对始皇的选择题:你不想海外分封,那就放弃海外的土地,你不想放弃海外的土地,那就只有施行海外分封。
始皇这时反应过来,这小子回答了半天,好像也没正经回答怎么解决储君的问题,也即在他突然离世后,怎么保证继位的储君是他想立的,不会被其他人阴谋篡改,不再发生李念所说历史上一样的事?
始皇当即道:“卿之言,寡人已明了,但寡人想知当如何避免赵高、胡亥、李斯之事?”
这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自然是早立储君,或者建立一套大家都认可都必须遵守的继承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为何在古代那么流行?
是古人傻,看不出这套制度的坏处,不知道嫡长子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儿子?
古人当然看得出,只是相比于缺陷,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更多,利大于弊,自然选之。
莫非要采用我大清的秘密立储制?那玩意儿看似好用,但去研究下后,便会发现问题同样不少,比如都不知道谁会登上皇位,那就干脆都不登上或者减少竞争对手,所以道光以后的清帝,子嗣都不多。
整个大清后宫变成了黑暗森林,谁怀孕谁挨枪:什么,她怀孕了,可能是个儿子?我跟她关系不好,要是她生出个儿子,我还有好?得赶紧想个法子弄掉。
李念也想不出完美的解决办法,他道:“要想避免胡亥公子与赵高、李斯假传遗诏、私谋易储之事,臣以为得建立一套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继承制度。然没有制度能够完美,各有缺陷,臣智慧有限,说与大王定夺!”
“后世王朝的继承制度大致可分为:立贤、立嫡长、秘密立储,以及立君王所爱。立贤即为在诸皇子中选择最贤明的一位,此法好在选出的储君贤明,继承帝位后一般不会将王朝带向灭亡。”
之所以说“一般”,是李念想到了广神,想杨勇还是太子时,广神表现得多么贤明,可等当上皇帝后,又是多么的奔放。
整个人就像释放了原始天性一下,他娘独孤伽罗要是看到广神后来的表现,怕得惊掉一地下巴:这是本宫那贤明的二儿子?
“但此法坏处是,容易引起诸位皇子争斗,导致皇室子弟间厮杀成仇,登上皇位的皇子往往需要残杀手足,以血腥的方式登位,反不利于国家稳定。”
二凤当年头没带好,导致大唐的皇位大多时候都满是腥风血雨、“父慈子孝”,没见过玄武门继承法?
当然,二凤也是没得选,他不杀兄弟,兄弟就要杀他,尤其是李元吉,那是巴不得弄死二凤。
“立嫡长,即嫡长子继承制,是后世王朝最常采用的继承制度,其优点在于稳定,不容易出现如胡亥公子、赵高、李斯之辈,因为大家都知道按这种制度,该谁登临大位。”
“然此法坏处在于嫡长子未必优秀,未必受君王喜爱,若嫡长子是一昏庸无能且暴虐之辈,也按这种制度继承大位,可能将王朝带向末路。”
“再者是秘密立储制,这是华夏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帝王所创立的立储制,好处在于减少了皇子间的争斗,让皇位继承在明面上不至于变得腥风血雨,更好确保继承皇子的安全。”
“可秘密立储,在密旨揭晓前,都不知谁会是下一任皇帝,那又如何为储君培植班底,锻炼储君能力?”
“密旨是在上一任皇帝驾崩后才会取出宣读,事前谁也不知密旨中立谁为帝,等若新帝毫无准备,突然继位,其与众臣都未必相熟,真有能力治好一个王朝?”
“且,秘密立储制实行后,清帝子嗣飞速减少,到后来甚至无子,须从旁过继,也不乏这方面原因。”
都说秘密立储制在清只用了三次,雍正立乾隆,乾隆立嘉庆,道光立咸丰。
可实际情况是,咸丰只有一个儿子(同治),根本用不着秘密立储,同治更是没有儿子,继位的是他的堂表兄弟载(光绪),而光绪同样无子,继位的溥仪是他亲侄子。
还用得着秘密立储?
感谢“因为墨白”大大1张月票、感谢“何炎HE”大大一张月票、感谢“书友160415124748089”大大1张月票、感谢“五星战世”大大1张月票、感谢“书友150309032735457”大大1张月票、感谢“jw维”大大1张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