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254节

  扶苏点头道:“其等自卑日久,有朝一日翻身,不会感念华夏允许其等学习之恩,只会觉得这是他们的耻辱,拼命想将之洗清。在华夏强盛时,其等弱而卑伏,到华夏衰弱其等强时,必寇盗!”

  “因而,大秦必须长久保持强盛,让其等永远弱而卑伏,而非使其强壮后寇盗大秦!”

  李念虽未详说脚盆国在入侵后具体做了什么,但从其话中也可听出必是做了令后世华夏极为耻辱惨痛之事,大片国土沦陷,又怎可能不受屈辱?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实乃后世华夏以血泪辛酸总结出的经验,大秦要成为打他人的国,不能成为被人打的国,国与国之间的仁义道德或许有,但绝不多,也不能将期待希望寄托于他国的仁义道德之上,唯有自身强硬才是正理。

  扶苏心里生出诸多明悟,他原本对大秦走的强霸之道还有些许微词,此刻已然消却,大秦强霸起来,肯定比他国强霸起来欺辱大秦好,死他国而不死大秦。

  与扶苏简要讲完华夏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李念也发现他本在和扶苏讲后世的“衣食住行”,却聊到了“世界大战”上。

  男人嘛,侃大山时常会这样天南地北的胡聊,开始可能在聊某个美女肤白貌美大长腿,可之后话题逐渐跑到国际关系、军事等方面,先前聊的美女倒无人再提。

  李念道:“两次世界大战于后世华夏影响不小,也是华夏近代经历过的惨痛耻辱之一。当时世界值剧变之时,华夏外的世界诸国在变,华夏内同样也在剧变,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百舸争流,千帆竞逐,太子殿下想知,日后再与殿下详说。”

  扶苏本还再想听李念讲说后世那两次世界大战,但听李念此言,也知这种世界级的战争非三言两语便可说的非常清楚,只能以后再向李念问询。

  李念将话题拨回到后世“衣食住行”上:“后世虽科技比大秦更发达,但后世人同样也需吃喝,也一样需要‘柴米油盐’,只是在那时的‘柴’和现在的木柴有不同,可以电为柴,也可以气为柴。‘配气’实则便是将后世的‘柴’给配送到楼房中,供后世人所用。”

  “后世人的生活,缺缺气也许还能忍受一二,可要是无水无电无网,那便难受得紧。无水,生活不便;无电,空调、冰箱、网络皆不能用;而无网对后世人也相当要命。”

  李念笑道:“后世人需用电脑、手机联网做事、玩乐,要是无网,便不能做事,也无法上网玩乐,于很多人而言十分难受。”

  扶苏这时问道:“妹婿也来自后世,现到了大秦,无法再联上那网络,可也会觉得难受?”

  听到扶苏这问题,李念心道,‘难道我会告诉你,其实在我脑中又一个能与后世联网的搜索引擎?虽然我到了大秦,但还是可以从上面看小说、视频。’

  李念笑道:“初来时,是有些不适,但如今已适应下来,没有网络之繁杂,反倒能亲身感受更多之事。”

  扶苏看了眼李念,不知想到了什么,沉默没有说话,李念继续道:“最后这‘行’,后世交通便利,可坐飞机于天上飞,可坐轮船航于大海,亦可坐车于路上奔驰。”

  后世人连那神奇的网络都能创造出来,做出个器物飞上天,好像也不是不能理解。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想要飞天,只是都未实现,未想在两千年后的后世已经实现,且似乎不是啥难事。

  “有这些交通工具,虽远在万里,朝夕间也可达到,‘朝游北海暮苍梧’已非妄想。”

  大秦如今最快的交通方式是骑马,可马再快,也做不到一天行万里,能赶个数百里路就不错了,哪像后世,能坐船、能乘车,还能坐那飞机。

  大秦与后世相差了太多,光是这能带人飞在空中的飞机,就不是大秦能比,若与后世交战,后世人都不需要动用那些强大的武器,用这飞机到他们头上扔石头,他们都没啥办法。

  交通如此便捷,也难怪后世能打起两次世界大战,要是靠马跑、靠人腿自己走……很难打得起来,至少很难波及范围如此广。

  这不也就是说,因为后世技术更发达,所以后世人发动的战争才会更惨烈?

  扶苏感叹道:“后世委实强盛先进,恨不能亲往之一见!”

  李念道:“太子殿下虽不能亲身前往一见,却可为大秦打下基础,使日后大秦变为后世,使大秦子孙能得见。”

  扶苏点头道:“确是如此,我辈不能见得,可后辈子孙却能见得,为让其等未来可以得见,我辈当须在今时努力!”

  这便是华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为后辈子孙计,自己这一辈可能享受不到那些事物,但他们现在努力了,后辈可以过得更好,能够享受到。

  说完这句话,扶苏看着李念,似有话想说,但又在迟疑,迟疑了片刻,还是说了出来:“其实……妹婿你,你一人来到大秦,应该很孤独吧?”

  李念虽未在话里说出,但扶苏却留意到了:李念是后世来客,不是大秦人,这里没有他熟悉的亲朋,也没他习惯的后世事物,就算大秦是华夏历史上的朝代,但跨越两千多年的时光,这里的一切对李念其实都是陌生的。

  这可比他被扔到不熟悉的地方上当秦吏更难,他在地方上当秦吏,还有其他秦吏,且还身处在大秦疆域,他也知晓在咸阳有他的亲朋故友。

  而李念却没有,熟悉的一切都被阻隔于两千多年的岁月之外。

  ‘父皇赐予妹婿公子身份,将舜英嫁他,并不仅仅因为妹婿的才学,也是想让他在大秦有亲朋,与大秦有关联。否则,妹婿便是大秦的局外之人,而局外之人,谁能说准他在哪日就不想再助大秦?’

  这种局外人用一般手段还很难制约,因为世间没有其挂念之物,那等到他哪天自己不想活了,即使施以酷刑,也不会有任何畏惧,甚至会高喊“俺就是不想活了,快点来杀了我!”

  听到扶苏的问题,始皇眼里对扶苏露出满意之色,他这位长子能注意到这个问题,日后当能和李念相处融洽。

  李念沉默了会儿,随后回道:“谢殿下关心,但臣并不孤独,臣在大秦已有亲朋,陛下、殿下、舜英皆为臣亲人,两位蒙将军皆为臣之友……陛下、殿下和舜英都待臣极好,臣甚为感激!”

  对李念的回答,始皇和扶苏心中都很满意,扶苏笑道:“妹婿既视我为亲人,那还一直称我‘殿下’,当如何称呼?”

  ‘你在是长公子时,我称你为兄长,没多大问题,可你现为储君太子,‘储君’虽还有一个‘储’字,但也是君,不好再随意称呼。’

  但扶苏自己都这么说了,始皇也未出声反对,李念只得恭敬不如从命,道:“兄长!”

  扶苏满意地点了点头,又诚恳道:“虽大秦诸多方面都不如妹婿所来后世,但妹婿谨记,父皇、我、舜英都为妹婿亲人,我等都会支持妹婿你。”

  若是始皇帝说这话,可能八分假两分真,但扶苏说起来,可能有六分真四分假,李念回道:“谨遵兄长之言!”

  扶苏道:“妹婿再与我说说那后世之事,依你之言,后世华夏可是被西方之国给超过?那西方之国为何能超过华夏?”

  李念道:“回兄长,后世华夏的确是被西方之国超过。华夏曾一度领先他国近两千年,直到十七世纪后才逐渐被西方之国追上,并在后来超过。即使是清朝,在嘉庆帝前,也仍为世界强国。”

  扶苏问道:“这‘世纪’是后世纪年之法?”

  李念道:“确切说是西方的纪年之法,西方强盛,其文化传播于世界各地,为后世诸国通用纪年之法,后世华夏亦再使用。以耶稣诞生之年为元年,每一百年为一世纪。”

  “耶稣是西方神灵上帝之子,在西方文化中,是上帝为拯救世人而使之降世。说来,这耶稣在现在,离出生还有两百多年!”

  扶苏语气古怪道:“比我大秦晚两百年,西人也好意思以其诞生之日为元年?”

  李念道:“谁让西方文化在后世影响更大,传播更广。许多方面都是由西方制定标准,后世华夏也只能遵守,想要跳出去,很难!”

  听到这,扶苏也明白了李念为何要在诸国推行大秦的标准,将大秦的文化散播出去,这是为了防止这些事发生。

  李念接着道:“至于被超过的原因,则有很多,一是清廷是以小族凌大族,对大族自然十分防范,宁愿自身不发展不进步,甚至往后退,也不愿让大族有机会发展崛起。”

  “因为对清廷来说,外邦强大带来的祸患远不及大族壮大带来的祸患。外邦强,入侵过来,那又咋了?我大清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大不了给外邦赔钱、割地,反正也赔得起,割得起!而且,外邦最多就抢些银子土地,不会让他们失去权势地位。”

  “到时,洋人掳掠够了财货离开,咱还是大清老佛爷,皇位依旧是咱爱新觉罗家的,不会给丢了;反倒是让大族崛起壮大,那可不得了,不仅会让他们失去权势地位,还可能让他们丢掉性命。”

  “虽说有人‘刻意’考证‘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不是某位大清老佛爷所说,但其行为就是‘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宁赠友邦,不予家奴”这句话让扶苏很不爽,尤其那“家奴”还是大秦的后世子孙,虽说在那时,大秦都亡了上千年,也不再是秦人这种称呼,但那也是传承了当今人们血脉的子孙。

  扶苏道:“此族入主神州后,未曾当自己为神州之君!”

  李念道:“正是如此,所以其等不会对割地、赔款感到心痛,最多会觉得有点耻辱,却也不多,反正那是他们祖宗入关捡来的,丢了也就丢了,大不了退回他们的祖地。”

  扶苏摇头道:“此族为神州主,遗祸无穷,于外邦卑躬屈膝,于内严厉防范镇压。”

  李念道:“在清廷作为下,大族被压制得极其厉害,其等警惕大族更胜西方,其等并非不知西方已经赶上,乃至在超过华夏,只是更害怕学习西方之学发展后,会让大族壮大。”

  “因而其等施行‘剃发令’、闭关锁国、大肆制造‘文字狱’,文字狱几乎贯穿整个清朝历史。其等想以此让大族失去血性,打断脊梁,永为其等‘家奴’,这也让华夏失去了发展机遇。”

  “但发展机遇丢不丢对清廷而言,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保住了自己的地位权势。”

第443章 因何落后(续)

  这是小族凌大族常有的现象,防大族更甚于防外邦,从根源上讲便是其等从未将大族当作过自己人。

  手段都用于稳固自身地位,没想过国家发不发展,国家烂了坏了,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人,反正这地方在百多年前也不属于他们。

  目光短浅且毫无气量。

  李念又道:“二则是大航海时代到来。”

  “两千年历史的大多时候,华夏都领先于西方,华夏比其等要文明先进。华夏设礼仪律法时,西方很多部族同野人比,也好不了多少。”

  后世某主流的白人种族祖宗,就是群野蛮人,曾被罗马人视为蛮族,后来罗马灭亡,这些蛮族入侵也是原因之一。

  所以,现在的那些白人,祖上真不是啥文明人,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古埃及人有文明,不代表他们祖上就有。

  “可说华夏穿衣时,他们还在以树叶蔽体,华夏用碗筷等餐具时,他们还在用手抓。”

  “当然,西方也有不错的古老文明,但与其等关系不大,反倒因其等入侵而没落,乃至灭亡。”

  “因此,在很长时间里,华夏都领先于西方。”

  “西方这些人野蛮归野蛮,却也有些优点,像其等重利不怕死,为利益敢冒险……”

  扶苏道:“我大秦子民也同样敢冒险!”

  华夏先民不缺乏冒险开拓精神,也很有血性,轻生死,重然诺。

  李念叹道:“确是这样,可到后来,华夏的文化发生了复杂的转变,文化思想逐渐趋于保守,还不如春秋战国时,华夏子民的冒险精神也被条条框框给压制束缚。”

  文明发展应该是向前进的,可华夏的古代历史却是不仅没有前进,还往后大退步,吃老祖宗的本,幸亏老祖宗的本够厚。

  扶苏道:“所以,华夏冒险开拓之思逐渐不足,西方人却还有保持,此消彼长下,西方人才有机会超过华夏?”

  李念道:“若只这方面,西方人就算能超过华夏,也还得要再用些年份,且西方人也并非完全有开拓冒险精神,他们故步自封、愚昧顽固也不差,否则怎会有‘黑暗中世纪’之说?”

  “比于华夏,他们得到了一个机遇,还将之给抓住了!”

  “这个机遇,华夏也曾遇到,只是由于陈腐的文化观念,白白给错失了,甚至可说是华夏自己丢了。”

  “当然,就是将机遇直接摆到那些腐儒面前,其等恐怕也难看上一眼,只会让其白白错失。”

  “在他们眼里,华夏地大物博,物产丰饶,乃世间最灵秀之土,其他地方皆是蛮夷贫瘠之地,且海外开拓会让君王好大喜功,从而滥用民力,不利于国邦稳固,有何可开拓之处?”

  从李念话中,扶苏明白了一事,华夏后来的文化思想转变和儒家有关。

  李念道:“这个机遇便是‘地理大发现’。大航海时代开启,西方诸国投身到大航海中,赚的盆满钵满,凭借所获迅速发展,而华夏错失此番机会,逐渐被西方诸国赶上。”

  扶苏道:“这‘地理大发现’是指发现新的土地?”

  李念点了点头:“差不多。兄长因我已知在大秦外还有广袤的海外之地,可对‘地理大发现’前的人,他们却不知世界有多大,在他们国家地区外还有多少土地。”

  “而当‘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人发现在他们已知的国家地区外竟还有新的地区。”

  “那里有大片的土地未曾开垦,有大量金银等他们挖掘,有大量奇珍异兽等他们捕捉……”

  “对西方人来说,发现这些新的地区,不仅能让一夜暴富,还能获得巨大声望。”

  “于是,诸多西方人参与到大航海中,他们的船队出现于世界各大洋,寻找着更多不为人知的国家和地区。”

  “像玄洲、迎洲便是西方人发现,其等以玄洲、迎洲为殖民地,从当地土著手里夺走了大片土地,挖走大量金银矿物,这不仅促进西方经济发展,还使得他们技术进步。”

  “无论是远洋航行,还是保障殖民地安全、让殖民地产出更多利益,技术都是越先进越好,这让西方人加大了对技术的投入。”

  “在大航海时代前,西方的技术不比华夏强,甚至还弱不少,像火药、造纸术都是从华夏传到西方。”

  “可在大航海时代到来后,西方人的技术迅速发展,华夏却因错过大航海时机,技术没太多长进。”

  一方曾十分领先,但停滞不动,一方虽在很长时期落后,却抓住了机遇迅猛发展,前者自然会逐渐被后者追上并超越。

  李念道:“西方会有地理大发现,还有一原因,即是他们耕种水平不高,粮食不足,为填饱肚子,许多西方人只好选择出海搏命。”

  “其实,当时的华夏完全有能力和技术开启大航海,郑和曾奉明成祖之令七下西洋,据说曾抵达过合洲,还将合洲长颈鹿当作麒麟带回华夏。郑和能七下西洋,足以证明华夏当时有远洋航行的能力!”

  “可惜,郑和七下西洋却未引起大明朝廷重视,其带回的海图被束之高阁,最终还因失火而被毁。”

  “郑和出海所用的最大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整支船队有数万人。即使郑和下西洋的百年后,西方也难以组织起这等规模的远洋船队!”

  扶苏闻言也觉可惜,明明领先了这么多,却还是被人超过,可叹可惜。

  “大明朝廷不重视郑和下西洋的成果,一是朝中很多官员认为远洋航行劳民伤财而无所获,不愿再继续;二是天朝上国的观念作祟,觉得海外皆是蛮夷之地,无好处可得;三是担忧民众会效仿出海,从而让国内不稳……”

  “后世王朝,朝中文臣几乎都是儒家弟子,其中很多人思想较为迂腐顽固,让其等支持华夏王朝向海外开拓,很难。”

  李念摇了摇头:“儒家,于华夏有功,但亦有过,华夏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与儒家有不小关系。”

  “从大秦到历代王朝,或相隔数百年,或上千年,却未有多少进步,甚至某些时候还往后退。”

  扶苏想到他在回咸阳时,父皇曾问如何看儒家之法,他当时回答儒家之法要强行推行,要么国改,要么儒家之法改变。

  现听李念之言,儒家显然是改变了自己,适应了君王,可这种改变给华夏带来了不良影响,否则李念话中也不会说“腐儒”、“迂腐顽固”等词。

  李念道:“西方能超过华夏,不是其等天生比华夏子民聪慧,而是因华夏本身的问题,加之其等抓住了大航海机遇。”

  “华夏从不比任何民族差,不然华夏凭何领先其等如此久!”

首节上一节254/25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