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道:“原来妹婿想大秦拓展海外,还有此中缘故。妹婿尽管放心,大秦不会蹈此覆辙!”
都知道了后来的历史发展,要是还跟历史一样,那不是说他们既无能,又无智。
说完这句,扶苏决定问点其他想知道的,他道:“这清和明都是后世王朝?”
李念道:“皆是,清在明后,明也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汉人”一词让扶苏愣了下。
“汉人”应是后世华夏子民之称,就像秦人、齐人、赵人一般。
但这个“汉”是从何而来?
而且,不对啊,在清之后,还有新的后世之国,难道那个新的华夏之国不是以汉人为主?
听了扶苏之问,李念笑道:“会说明朝时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是因在明清后,再无王朝,后世华夏非一家一姓之王朝,而是天下华夏子民共有,华夏子民皆为主人,为共和国。”
听后,扶苏笑道:“那妹婿岂不还是后世华夏之主?妹婿来到大秦,岂不是降了身份?”
虽在笑,但扶苏心里十分震惊,后世的华夏之国竟不是王朝,而是人人皆为国家的主人,这远超出了扶苏想象。
他瞄了眼始皇,发现始皇毫无所动,必定是早就知道了后世华夏的情况,他又有一些疑惑在此刻得到了答案。
原本他觉得父皇反常,某些作为利于大秦,却不利于帝位稳固,这不像父皇会做的事,他看不透其中原因,然而现在明白了:父皇早就知道王朝必被更迭,没有永远不倒的王朝,但某些事却可被长久铭记。
父皇只怕是想成为古今功绩第一的帝王,使后来者只能眺望而难追及,至于大秦后来的帝王,有能力坐稳帝位,那就让大秦继续延续,要是坐不稳使大秦覆灭,那也是应当。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要挡了本皇的千古一帝之路!
李念并未多言,只说了句“兄长玩笑了。”,扶苏未再谈这,转而问道:“妹婿,那‘汉人’又是从何而来?莫非在后世有一个名为‘汉’的强大王朝?”
李念道:“正是,‘汉人’之称正源于大汉。”
“在华夏历史中,有两大最璀璨夺目的朝代,一者为大汉,一者为大唐。”
“我们可称‘汉人’,也可称‘唐人’,汉人多用于我等自称,唐人则是外邦称呼,在外邦的一些城市还有唐人街。”
两大最璀璨夺目的朝代,而大秦却不是其中之一,让扶苏心中颇为遗憾。
但想想也知,秦国国祚悠久,可秦朝只有短短十多年便被覆亡,覆亡时遍地起义,连老秦人都唯恐不为秦王,怎可能被选入其中。
“汉,其实就是秦之后的王朝!”
听到此言,扶苏心中一动:“这汉莫非是那项籍所立?”
说出这话后,扶苏立刻又自己否去:“不,那项籍虽勇,可其性情难为天下主,难道……是那刘季?”
他看的那份密卷记述中,刘季、项籍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
刘季出身不如项籍,但其有为君之度,在密卷记述的众人中,只有刘季最有可能击败勇猛的项籍。
“正是刘季!”
真是难以想象,在密卷记述中,刘季起义时已年过四十,居然还能建功立业,成为建立那大汉的帝王。
原来父皇将刘季委以重用,不仅是因为刘季再入咸阳时未屠戮宗室,还是因为刘季此人是大汉开国帝王,父皇想让刘季到西域为大秦发挥出其才智。
至于刘季是否会背叛大秦,建起一个西域版大汉?
扶苏认为不会。
刘季在最初时哪有那么大野心,不过是被逼走上这条路罢了。
如今的大秦不会再将刘季逼到不得不起义的地步,反之还待其不薄,刘季没背叛大秦的理由。
并且,大秦也不是历史上的大秦了,父皇不再如历史所记那般滥用民力,对大秦各方面弊端已进行修正,他也不会再自尽,而是成为大秦储君,还有……
扶苏看了眼李念,大秦还有妹婿这位自后世而来的来客!
即使刘季想叛乱造反,又有何惧?
扶苏道:“大汉因何而为后世铭记?”
李念道:“汉唐强盛,打出了汉人的威名,后世有位大思想家曾说过一句话‘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大汉即便在衰弱时,国内诸侯混战,也依旧能击败周边诸多异族,使其等难翻风浪。”
扶苏在心中默念“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刘季建立的那个汉究竟得有多强,其国威传播到了多远?
“至于唐,其强盛时不逊大汉,破灭多国,使诸国来朝,突厥可汗曾进犯大唐,结果被大唐给抓到长安跳舞。大唐不仅武威赫赫,在文的方面同样毫不逊色,唐诗也是华夏文化中夺目的一颗星,有‘唐诗宋词’之称。”
“兄长若想更了解汉唐,可翻阅我讲过的汉唐之史。”
扶苏道:“此等强大的朝代,我必会了解,借其长,避其短,以为大秦之用。”
见今日时日不早,扶苏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妹婿,后世是如何评价于我,应当不是好评吧?”
对扶苏的问题,李念毫不意外,在得知历史后,绝大多数人都会想知道后世对自己是如何评价。
李念道:“大多数人对那位扶苏的评价都是‘叹其可惜,怒其不争’。”
李念在话里刻意将大秦现在的这位扶苏和历史上的那位进行区别。
扶苏听出了他的意思,这是在告诉他:你已经不是历史记述中的那位扶苏,不必将他的事认为是自己的事。
“后世人认为继承大秦帝位是那位扶苏而非胡亥,大秦国祚有可能得以延长。”
“可无奈那位扶苏自己不争气,兄长与蒙恬将军掌有三十万大军,却因一份未确定真假的诏书便自尽,殊为愚腐。”
扶苏沉默片刻,道:“妹婿也这般认为?”
李念摇头道:“不,我认为即便是那位长公子扶苏顺利继位,也没法改变大秦的结局!”
第444章 诸国运动会和博览会
长公子扶苏被立为储君的消息从咸阳向四方传开,但作为大秦第一任太子的扶苏并未在咸阳待太久,在其看完李念讲说的后世历史记录后,便被始皇给安排去了地方。
这一次,扶苏不必再改姓换名,将光明正大以大秦储君的身份去往地方。
为防止扶苏到地方上出现意外,始皇给扶苏配备了一套相当高级的安保力量,两千秦军精锐中的精锐,专门的厨师、医者,还安排了王离为扶苏的护卫长。
安排王离随行,不仅是为保障扶苏安全,同时也是始皇在借此表态:他将王翦之孙王离都派到了扶苏身边,可见他有多看重扶苏,扶苏储君之位稳固!
要知王翦可是当今大秦武将第一,其孙子在扶苏身边担任护卫长,不等于是王翦一家站在了扶苏这边?
而对始皇的安排,王翦父子虽然知晓王离被派到扶苏身边担任护卫长,相当于他们王家站到了扶苏这边,但父子二人未有意见。
如果是以前的王翦父子,大概会反对,因为这父子俩在大秦为官秉持的是不站队,可在得知后世历史后,哪里还能不站队?
父子二人明白,让孙子(儿子)王离担任扶苏护卫长,这是始皇给他们的一个机会,也是一次考验,要是不把握住,不卖始皇帝这个面子,那后果……
即使始皇大度,不惩处他们,他们王家也不会再受重用,会被始皇一步步排逐出大秦核心权力层,甚至因为他们知晓后世历史,会被始皇严加监控。
因为,按李念所说的后世历史,他们父子对大秦有大功,功劳比蒙氏兄弟大,可在忠诚方面不如蒙氏兄弟。
蒙氏兄弟俩,自始至终都在为大秦效力,死也是为大秦而死,一随扶苏公子自尽也自尽,一被胡亥、赵高杀害。
反观他们,虽然留下了王离还在朝中为官,可他们父子早就溜了,他们对大秦的忠诚肯定比赵高要高,可与随大秦到死的蒙氏兄弟一比,就显得有些不够!
所以,他们不是第一批被选入“听后世历史小组”,而是排在蒙恬、冯劫、冯去疾后,要是他们没法展现进一步的忠诚,那他们王家的权势富贵也就要走到头了。
其实,丢失权势富贵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君王觉得你忠诚不足,老是惦记着这件事,那问题就大了,到那时,想平平安安告老还乡都是奢望。
始皇让王离担任扶苏护卫长,正是给他们的一个机会,站队支持扶苏即是在表明对大秦的忠心,如果他们连大秦的储君都不愿站队支持,本就在始皇那比蒙氏兄弟低的忠诚评分会变得更低。
而忠诚度评分不合格,即使他们父子曾为大秦立过汗马功劳,始皇也会对他们进行打压,排逐出核心权力圈都是轻的。
父子二人都是人精,哪不明白这点,对王离被始皇任命为扶苏护卫长,不仅不反对,还明确表态支持。
就这样,扶苏在被始皇立为储君后不久,又从咸阳离开,到往地方历练,了解大秦地方上的问题,察访各地情况,观各地如何在行政。
这是始皇对扶苏的规划:先到地方上历练,积累治理经验,再到朝廷各部门观政历练。
这么做能让扶苏更了解大秦的状况,利于其日后治国理政,可弊端在于储君不在皇帝身边,会让人有机会挑拨皇帝和储君的关系,万一皇帝有啥变故,储君不在,会让有心人阴谋得逞。
历史上的大秦便是如此,扶苏不在始皇帝身边,反而是赵高、胡亥陪着,可不就给了赵高、胡亥机会?
但这对现在的始皇、扶苏来说不存在,始皇与扶苏的那两条约定,保证了即使始皇这边有变故,有人再来传诏让扶苏自尽,扶苏也可不必理会。
要是有人真在扶苏离开咸阳后,上书进谗,离间始皇和扶苏,只会掉到父子二人的坑里,李念觉得赵高就十有八九会掉进去,岂不知这是始皇在打窝,可怜的老赵……
在扶苏离开咸阳后,其他公子也随后各回封地,随大秦从统一天下后最开始的困境中逐渐走出,诸公子的封地早晚会被取消,郡县制才是大势所趋,分封制在大秦境内注定要被撤去。
年节过去,咸阳又恢复到与往常一样,继续一点点发生着变化,繁荣得平平无奇。
对每天都在咸阳的百姓而言,有些变化甚难感觉,毕竟每日生活在这,总觉得今天和昨天比,好似都一个样,可某些变化对咸阳百姓也是实打实可感受到的。
这一日,铜锣声又在咸阳城中响起,听到这锣声,咸阳城的人们已有充足的经验,这肯定是朝廷又有什么事要宣布。
一些人向着铜锣声传来的方向循去,发现这次铜锣声传来的地方是宣政台,众人不由更认真起来。
因为这是朝廷专门设立给他们讲解宣传一些政令的地方,根据过往的经验,在宣政台宣讲的事一般都和他们密切相关。
宣政台最初设立时,每次来的人极多,秩序十分混乱,导致人挤人,需要现场的秦吏主动维持秩序,但如今,到场的众人自然便保持了秩序。
一名秦吏正站在宣政台上,将手中的铜锣敲得“铛铛”响,直到见到场的人已经很多,才停下敲锣。
这名秦吏将锣递给另一名秦吏,才向台下的众人笑道:“各位父老乡亲,上午好!”
这名秦吏显然已在此处多次宣讲过,有很多人认识他,听到他这声“上午好!”后,人群中有人也回喊道:“上午好!”、“郑小哥,上午好!”
郑姓秦吏笑了笑:“今日召各位父老乡亲到此,是有两件大事要告知各位!”
不得不说这时代的秦人纪律性很好,听到秦吏说有两件大事要宣布后,台下的人声瞬间静止,都看向台上的秦吏,准备认真听事那两件大事。
秦吏道:“各位父老乡亲莫要担忧,这是两件好事!其一是在今年七月,要在咸阳举行诸国运动会;其二也同样是在七月,要在咸阳举行诸国博览会。”
“诸国运动会”、“诸国博览会”,听这称呼,前者应是诸国派人来比赛运动,就像那蹴鞠比赛一样;后者像是诸国在咸阳来开一次展览会,展示各自国家的东西。
一人问道:“郑小哥,这‘诸国运动会’可是如那蹴鞠比赛一般?”
可别说,蹴鞠比赛在大秦发展得还不错,咸阳甚至发展出了蹴鞠联赛,有十六支蹴鞠队,除四支属于朝廷外,其余十二支都来于民间,为咸阳的商贾组织创立。
因为这些商贾发现蹴鞠比赛可以给他们打广告,若自己的蹴鞠队能打出名气,将能大大宣扬他们的品牌,提升他们货物销量。
有很多人会因为对某支蹴鞠队的喜爱,所以只买这支蹴鞠队所代表的商品。
当李念得知这个消息后,觉得十分有趣,这些商贾居然自己发现了打广告、品牌效应和粉丝经济。
果然,这时代的人只是不如后世见识多,并不傻,只需要给他们一点启迪,便能自己琢磨出许多事。
随后,李念迅速谏言让始皇帝设置了对蹴鞠比赛的管理部门,还将咸阳的蹴鞠比赛给正式化、规范化,设立了如今的咸阳蹴鞠联赛,定下了能够参加联赛的蹴鞠队名额。
对此事,朝中本有反对的声音,可通过蹴鞠联赛为大秦增加了一大笔收入后,这些反对的声音也逐渐消弭。
因此在如今的咸阳,蹴鞠比赛已人尽皆知,据李念所知,有个叫“外地来咸阳,九大必看”的说法,蹴鞠比赛便是“九大”之一,除此外,还有金榜题名碑、国旗广场……
蹴鞠比赛也从咸阳传开到了其他地方,某些地方也有人想要组织蹴鞠比赛,对此,李念给始皇的谏言依旧是让民间自发组织,朝廷加以监管获利。
大秦如今还有更多重要的事需做,不可能在蹴鞠比赛上费太多资源,但民间如果想自发组织,倒也不必禁止。
至于联赛,以大秦现在的交通水平,全国联赛不可行,但有实力的各城组织本地的联赛却能成,但都需被朝廷监管。
听到这人的问题,郑姓秦吏笑道:“蹴鞠比赛也是其中一个项目。‘诸国运动会’会设立多个运动比赛项目,据郑某所知,除蹴鞠外,还有长跑、短跑、赛马、射箭、投枪、跳远、跳高、角抵、游泳、举重……”
有这般多比赛项目,台下众人听得极有兴趣,一壮汉道:“郑小哥,我力气大,可能参加那举重?”
郑姓秦吏道:“只要你能参加朝廷选拔并通过,自然能参加。诸国运动会,有很多国家派人前来参赛,竞夺第一!诸位若能参赛,是代表咱们大秦与诸国较量,是在为咱大秦争光。若能为大秦取得第一,兴许会得到陛下亲自接见!”
台下众人的眼神瞬间更亮了,单是“能得到陛下亲自接见”这条就引得他们心动。
这可是无上的荣耀,光宗耀祖的那种,以后族谱可能都要从他们这单独开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