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24节

  感谢“拿着大刀砍关公”两张月票、感谢“书友20190620080055295”大大一张月票。

第51章 为大秦树“理”

  “教育须得引导民众,让民众知道什么可学,什么不可学,使民众成为对大王对大秦有用之人,而非有害之人。”

  嬴政道:“卿上次所言那‘忠君爱国,遵纪守法’?”

  李念点头:“正是,‘忠君爱国,遵纪守法’是前提,也是根本,后世有许多人学识很高,却连爱国都做不到,反为敌国摇尾呐喊,说祖国种种不好,他国的空气都是甜的。”

  虽听不懂“空气”是何意,但嬴政知晓这一定不是好话。

  “教育还和国家思想有关。臣先前问大王,大秦有什么理灭掉其他六国,一统天下,凭何让六国之民、乃至天下之民相信大王治理他们是正确的?”

  “这个‘理’即国家思想,大秦立国之理,大秦治理天下之理,大秦国祚得以延续之理!”

  “得位正名,大秦现已得‘位’,然‘名’却未正,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对大秦的国家思想,臣在上次与大王解惑时也已提过:七国乃一家,同为华夏兄弟姐妹,彼此攻伐致生灵涂炭,大秦灭六国、终乱世,让天下太平,苍生少涂炭,有大功于我华夏。”

  “如此功绩,天下万民当感谢大王大秦,此不正是大秦立国之理、大秦治理天下之理?”

  大秦灭六国是因为这六个家伙导致了乱世,让天下生灵涂炭,大秦是为了众生才灭了六国,而大秦终结乱世,给众生带来了和平,所以众生就应该听我的,接受我的治理。

  “在教育中必须得加入国家思想,让人们知晓大秦灭六国的正确性和必然性,大秦治理天下才会被民众认为理所应当,民众也才会甘愿接受大秦治理,进而拥护大秦的治理。”

  “国家思想教育还必须坚定地执行下去,如今的六国之民也许和大秦有仇,难以再改变,但他们的下一代人、下下一代人呢?”

  嬴政秒领会李念之意,国家思想教育不可放弃,这一辈的六国之民也许不会信这些,但可以改变他们的子和孙嘛。

  这是要将六国之民转化为大秦子民,抹掉他们身上原先的六国印记,印上大秦和华夏的记号。

  从此以后,大伙虽地域不同,来自五湖四海,但都是大秦人,都是华夏兄弟姐妹!

  “大王将大量军队驻守边疆,致使国内兵力空虚,这之中其实涉及两个问题:一为外敌,二为内乱。”

  “对内乱,臣的建议是在大秦境内留驻足够的兵力,将大秦全境按地势、人口数、后勤供给难易等分配驻军兵力。”

  “大王若担心有将军长期驻于一地会造成当地士兵只知将令,不知王命,可定期对驻守的将军进行轮换,如每过三年或五年,换一任驻守大将,官员其实也可如此。”

  李念又补了一句:“当然,臣这建言未必适合现今的大秦,还得大王定夺。”

  古人又不傻,怎会不知道让一个大将长期驻守某地的后果,但他们为什么不选择定期更换将领?

  还不是因条件不允许,无论是士兵的素质,还是道路难走……都不支持这么去做。

  “臣之言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记载,大王派去攻伐百越的赵佗将军,在秦末大乱时,便割据一方,自立为王。”嬴政先一愣,随即笑道:“未在寡人甍逝时便自立,那赵佗倒还算忠心。”

  言语中并无怪责赵佗之意,仿佛只是件寻常不过的小事。

  李念道:“对外敌,大王北派蒙恬将军率三十万大军驻上郡,修长城以御敌,南派屠睢、赵佗、任嚣攻打百越,足见大王对外敌的重视,然臣以为还不够,方法也不对。”

  “如北方胡人,很早时便为我华夏之患,即使灭了一茬,不久后又会生一茬,仿若草原上的野草,牛羊啃不尽,野火烧不绝。然为何胡人会一直出现,为何一直会为我华夏之敌,如何才能有效治理?”

  “胡人问题对后世王朝也是一个难题,因胡人而产生的灾难也不少:汉初时,匈奴冒顿单于以四十万精骑曾将高祖围于白登山,史称‘白登之围’;唐初时,唐太宗也曾被迫和突厥可汗缔结‘渭水之盟’;明英宗更曾被瓦剌俘虏,成为‘叫门天子’。”

  听李念提到汉高祖曾陷“白登之围”,唐太宗曾被迫缔结“渭水之盟”,嬴政心里竟有种莫名的高兴。

  汉和唐啊,那是后世人都为之骄傲的两个朝代,没想到还有这种丑事,尤其是那汉高祖的丑事,令他倍感愉悦,谁让大汉代了大秦。

  至于明英宗这位“叫门天子”,估计是被胡人俘虏后,还恬不知耻帮胡人叩开关门。

  这种人也配为帝王?

  若是他,绝不会被俘,更不会帮胡人叩开关门!

  明堡宗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脸都丢到了始皇这儿。

  “为何胡人会一直出现?臣以为‘胡人会一直出现’这说法并不准确,胡人一直都在那,只是有的胡人族群小,有的胡人族群大。”

  “当某个胡人族群强大起来后,他们便会吞并征服胁迫其他弱小的胡人族群,形成一股足以威胁到中原王朝的力量,当这个强大的胡人族群衰落,又会有其他胡人族群强大起来,接过他们的位子,重复再做他们以往做过的事。”

  “胡人一直都在那,并非灭了一茬,又生一茬,而是一个强大的胡人种族衰落后,又有其他的胡人族群崛起罢了。”

  “因而想要根除胡人之患,不能只看当前最强的胡人族群,如此时正在北方日益强盛的匈奴,还要注意其他胡人族群,必须同时针对所有胡人族群,毁去他们生存的根基,才能有效治理。”

  “为何胡人一直会为我华夏之敌?臣以为一是源于他们的生存所需,二是力量强了,见邻居家有好东西,自家没有,想抢夺。”

  “对中原王朝最有威胁的胡人多源于北方草原,草原不适于耕种,但水草丰美,适合放牧。”

  “然,月有阴晴圆缺,天有风霜雨雪,草原也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适于放牧。”

第52章 治胡之法

  “如临近冬日时,草原上突然出现一场疫病,导致大量牲畜死亡,放牧的胡人们没有足够的食物可以过冬,挨到来年春日,大王认为他们会做什么?”

  还能做什么?

  不想自己被饿死,那肯定是到别人家去“借”粮啊,至于“借”了别人的粮,别人会不会饿死,哪管得了这么多。

  而富饶的中原王朝在有些时候显然就是这个“别人”,胡人率军南下,攻破城关,抢掠粮食人口。

  且南下攻打中原王朝,不仅可抢掠到粮食奴仆,还能通过战争消耗人口,人口一少,需要的粮食可不也就少了。

  “为了自己不饿死,自然会发起战争抢夺别人的粮食,而中原王朝往往是被盯上的对象,谁让我们华夏子民勤劳朴实、擅于耕种。”

  “这便是为何胡人一直会为我华夏之敌的原因之一,他们有时缺乏生存物资,想从中原王朝身上获得补给。”

  “但某些时候,胡人并不缺粮,也会进犯华夏。”

  “胡人生长于草原,不知礼义、不通人伦,只畏强权而不悯弱小。因为成长和受教育的环境,使胡人非常信奉谁力量大,谁就可以拥有一切。”

  “因此,当他们觉得自己力量强了后,便会想:我们力量这么强,应当拥有更好的东西,更富饶的土地、更美的女子、更华丽的衣。胡人向四周一看,见我华夏服章之美,自然便想抢而占之。”

  “尤其是中原王朝衰弱时,他们更会认为这么好的东西,一群弱小的南蛮怎配享用,该他们享用才是,于是起兵南下。”

  听李念讲胡人,嬴政第一个念头是后世华夏肯定饱受胡人之灾,否则李念不会在他面前讲这么多。

  是啊,靖康耻犹未雪,五胡乱华,汉家儿女为柴粮,扬州十日,剃发易服,宁与友邦不与家奴……

  如今有机会改变一下历史,李念当然想要做些改变,让这世界后来的汉家同胞们少遭受一些灾难,何况也不用他去实行具体计划,只需告知眼前这位帝王即可。

  李念继续道:“因为这两点原因,胡人一直会和华夏为敌,不管在草原上最强的是哪支胡人族群,历史上有些人还异想天开能和胡人和睦相处。”

  “想解决胡人之患,必须毁去胡人生存的根本,胡人族群大多游牧,草原为其族群生存根本。胡人能在草原上放牧,我华夏兄弟姐妹为何不能?”

  “臣想出的一个解决胡人之法,便是夺去胡人赖以生存的根基,挤占胡人的生存空间,如我华夏兄弟姐妹也到草原放牧,那胡人所牧牲畜能吃到的牧草不就变少,能牧养的牲畜也自会减少,没有足够的牲畜作为食物,胡人的丁口也会缩减,如何再能强盛?”

  不少王朝都是将胡人迁进关内,然后进行同化改造,但李念给出的方法反其道行之,将华夏之民迁到草原,挤占胡人生存空间。

  嬴政思考了下,这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问题也不少,比如怎么防止迁到草原的华夏之民变成新的胡人?

  这个时代的华夏之民可不是清朝时的老百姓,胆小怯弱、唯唯诺诺、没有血性,而是血性和勇气十足,若真迁移到草原,绝对敢和胡人硬碰硬。嬴政问道:“后世王朝便没想过这办法?”

  意思是你这办法有可行性,后世那些王朝难道没尝试过?

  李念道:“后世王朝不乏明君名臣,以他们的智慧,不会想不到,臣认为他们只是不想用。毕竟我华夏王朝一直有‘天朝上国’的观念,认为普天之下,唯我华夏神州最好,其他皆为蛮夷荒凉之地,不值得去治理。这种思想尤以受儒家影响的君臣为甚!”

  “且迁移华夏之民往胡人之地,他们也担心华夏之民不在掌控,会变为比胡人更大的问题,威胁到他们自身。再者是即使占了胡人之地,设置都护府,也未尽心治理,最终仍会失去。”

  嬴政微微颔首,能理解这种做法,占了胡人之地那是占了便宜,能治理好则治,治理不好也无所谓,反正以前是胡人的地盘。

  回到正题,李念继续道:“对抵御胡人,臣还有一建言,在设法抢夺胡人存身之地时,还要教育分化胡人,使之从胡转夏。”

  “华夏历史上,许多王朝在治理胡人时,大多都采用尊重胡人习俗,通过拉拢胡人头领而治理胡人的方式。这在短时间内,能快速收服胡人为己用,但长久观之,隐患颇大。”

  “因为胡人仍用他们的习俗,就不会认为自己是华夏一员,在中原王朝强盛时,他们不会有异心,恭顺如犬,可等中原王朝势弱,他们就会由犬化狼,反噬主人。如在那北宋时,曾有胡人建立王朝与宋并立,其中建立辽和西夏的契丹、党项便是如此。”

  “两族都曾受大唐治理,然从大唐到北宋数百年,其异心仍未改去,便知尊重胡人习俗,通过拉拢胡人头领治理胡人,并不可取。”

  “臣以为在击败胡人、使之臣服后,定要毁其语言,灭其文字,绝其习俗,一个优秀的胡人文化应该在博物馆中!”

  尽管不懂博物馆是何物,但嬴政知道李念是想通过灭去胡人的信仰和文化,让胡人说秦腔、写秦字、习惯大秦习俗,忘记他们曾经是胡人,成为大秦万民中的一员。

  要是让胡人继续说他们的语言、用他们的习俗,不是时时刻刻在体现他们不同于秦人,他们是另一个族群。

  “想做到这些,还是须得‘启民智,开教育’,才好防止迁移出去的华夏之民变为新的胡人,牢记他们是炎黄血脉、华夏之民,也才好抹去胡人们曾经的身份,认同大秦。”

  “以上便是臣认为对外族胡人的处理之法,修筑长城,驻守大军,虽可抵御胡人一时,却难抵御一世,不若将胡人之土也纳入我大秦之地,胡人之民也化为我大秦之民。”

  最后一句戳中了嬴政的心,修什么长城抵御胡人,真男人就该把胡人的地占了,把胡人变成自己人,不能成自己人的,那就成死人!

第53章 卿已二十有六,可有娶妻?

  李念还准备继续讲,却见始皇摆了摆手,道:“先用食吧!”

  李念这才注意到大殿内的光线已经黯淡,显然外边的太阳正在西沉,可能都过了下午用餐的时间,当即应道:“臣遵命!”

  这还是第一次和始皇用餐,他也很好奇始皇吃什么,虽然大概和他在六英宫吃的差不多,但到底没亲眼见过。

  有内侍、宫女小心翼翼地端着托盘进来,将食物放于始皇、李念面前的桌上。

  按理说,应该是跽坐于案前用食,但始皇现在明显觉得坐在椅子上吃饭更舒服。

  正常人果然都喜欢更舒服方便的事物,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像脚盆那群不是人就不一样,就喜欢些阴间另类的花活。

  李念脸色古怪了下,但也没说什么,他看向面前的食物。

  一盘炙烤的鹿肉、一块煮熟的羊肉、一碗鱼汤、一碗菰米饭、还有两碟水煮菜,和他平日所吃差不多。

  相比某老妖婆一顿要吃一百多道菜,不知节省到哪去了,活该被人掘坟。

  想到某老妖婆,李念便不由想起在穿越前看过的一则新闻。

  说在某音乐节目上,华夏歌手被外国歌手超过,只有某华夏歌手还在榜上,某些恬不知耻的媒体便称这是“叶赫那拉氏的宿命”、“挣不脱,逃不过,命运解不开的结”、“五旬老太守国门”……

  将那位歌手硬生生给塑造成华夏英雄,一位年已五旬,还在为华夏歌坛抵御外人的勇士。

  刷某音看到这些说法时,差点给李念笑劈叉了,叶赫那拉氏守国门,你们认真的?

  可在笑过后,李念又感到一种愤怒和悲哀,这才过去多久啊,有些人就忘记了历史,忘记了那些曾经的耻辱。

  但凡对叶赫那拉氏多一些了解,也不会说出这种话,别的且不提,那位祸害华夏的晚清妖后便出身叶赫那拉氏。

  见李念盯着饭菜,却不食,始皇道:“不合卿意?”

  李念道:“臣只是想起了一些后世之事!大王,胡人所造成的危害远不仅在于抢掠杀戮我华夏子民,若让它们入主神州,危害更甚。”

  “因为它们不会将自己视作华夏的一员,只会认为华夏子民是它们的家奴,视神州为它们抢到的土地。”

  “因此,它们不会爱惜这片土地,不会在意华夏子民的死活,也不会在意华夏是否会被他人超过,只要能稳住它们的权势富贵,哪怕将华夏土地割让送予它人也不心疼。”

  见李念说的满腔愤慨,这种事必然在后世历史上发生过,有过十分惨痛的教训。

  嬴政道:“不敢言日后如何,但寡人在世,胡人绝无可能入主神州,卿且放心!”

  “谢大王!”

  谢过始皇后,李念又主动请罪道:“臣有罪,不该讲说这些坏了大王兴致!”

  嬴政不在意道:“卿心系华夏,特警醒于寡人,足见卿于华夏赤诚之心,何罪之有?且用食!”

  坐下用饭,李念才吃不久,始皇的声音又传来:“后世之人如何用食,食何物?”

  李念道:“后世食材多种多样,天上飞禽、路上走兽、海中游鱼,再又各种蔬菜瓜果,且对这些食材的烹饪之法不同,使得制出的食物更为繁多,以后世一相声段子来讲: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说了大堆吃的,让始皇直感叹后世食物之丰盛。

  始皇又问道:“在大秦可能做出?”

  他也想尝尝后世美食。

首节上一节24/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