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九成以上是文盲的国家,他们的算学水平可说是孔雀国内最高的一批人,然而看到这部据说是秦国孩童启蒙的算学典籍后……
诸多王公大臣心情复杂沉重,里面提到的一些算学知识明显领先于他们所学。
这不可能是孔雀国正使和摩叶上师等人所编造,因为他们的水平达不到,编造不出这些先进的算学知识。
他们此刻也懂了孔雀国正使为何会说出那句“要是我等能制出那些东西,那倒真好。”,要是他们能编造出来,证明他们孔雀国有这些先进的算学知识。
而孔雀国显然没有,那这些算学知识从何而来?
答案在诸位王公心里浮现:秦国!
这是从秦国传来的算学知识,是秦人发现的,与他们无关,而秦人有这等先进的算学知识,至少证明在算学这方面胜过他们。
见观阅木牍的众王公大臣沉默,孔雀国正使又适时提醒道:“这是秦人用于他们孩童启蒙的典籍,秦人还有更高级别的典籍,可惜我等无缘得见。”
“偶听秦人学者提及,那更高级的算学典籍中记载有不等式,函数,坐标系……”
这些新鲜的名词听得诸位王公一片茫然,这还是算学?要么秦人编造出来骗他们,要么是秦人已发展到他们连听词都不懂的境界。
以现在的情况看,又以后者更为可能!
但还是有人不甘心,不愿意就这么接受秦人比他们更强更优秀,一名王公看着孔雀国正使,道:“这只能证明秦人在算学这一方面强过我等,不能证明其他。”
这倔强顽固的态度让孔雀国正使、摩叶上师感觉很累,明明他们在说实话,在为了国家好,为什么这些王公大臣就听不进去?
难道这些王公大臣认为将他们反驳赢了,继续觉得孔雀国是当世最强之国,秦国就不强大了,不会侵袭他们了?
实际上,这些王公大臣是在维护他们的信仰,不让他们长久所坚信之物崩塌,这样他们就能继续维持大国上邦的自豪骄傲。
孔雀国正使道:“我等还有从秦国带回的诸子百家典籍,但诸子百家典籍太难翻译,诸位也难以看懂,便和诸位看看我等记录的秦国之景。”
孔雀国正使这时才发现,如果这些王公大臣非要顽固反驳他们,那他们还真没多少东西可以证明秦国强大,因为所有东西都能被这些人给质疑为是他们编造。
孔雀国正使拿出他们在归国途中绘制的秦国之景,并为众人讲说,和他所想一样,依旧有王公大臣质疑这是他们编造。
面对质疑,孔雀国正使只觉无比心累,在归国前,他想过有人会不愿接受秦国强盛,却没想到会这么多,还这般顽固。
这让孔雀国正使、摩叶上师觉得他们孔雀国可能没救了,此等虫豸居于庙堂,得占高位,国家还怎么兴盛强大?
孔雀国正使再次恳切地解释道:“这些都是根据我等在秦国所见而画,绝无半分虚假,若非亲眼所见,我等岂能画得这般清楚?”
第415章 这国没救了!
“这幅画所绘的是秦国学者在给秦人讲学,这副图绘制的是秦国击败东胡、月氏后的凯旋大典……”
孔雀国正使边向诸位王公展示他们记录的秦国之景,边讲说这些场景的来历,没有一幅是随便绘制,都是精心选择记下。
对孔雀国正使所讲的那幅据说是秦国学者给秦人讲学之图,一孔雀国王公问道:“在秦国境内,难道人人都可读书识字?”
孔雀国正使道:“在秦国,的确人人都可读书识字,秦国的律法并未规定那些人不得学、那些人可以学,虽说如此,但也非人人都有足够时间、精力和钱财去读书识字。”
“且即便强如秦国,也没有那般多学者可教导全秦国人,因而秦国便想出了这一办法,于闹市之中设立讲学之处,让诸子百家的学者到那讲学,使那些想读书识字却苦于没有途径的人能得到机会。”
“这幅画中所描绘的是秦都咸阳城中的讲学之景,不仅有秦人在那里听学,还有其他国邦之人。”
一众孔雀国王公默然,从孔雀国正使话中,他们能听出很多信息:秦人正在想方设法让更多的秦人能读书识字,哪怕没那么多老师,没教室教材,也在尽力为之;
秦国和他们国家的制度很不同,最明显的是秦国没有种姓制度,在他们孔雀国,读书识字是吠舍以上的种姓才有的特权,首陀罗和达利特老老实实地当好贱民就行,还想读书识字?
秦国还和其他国邦有往来,这些国邦应和秦人交好,能在秦人那读书识字。
另一名王公问道:“秦人想让所有人都读书识字,但这么多人读书识字又有何用?难不成其等都能当官?我看此举反而不利于秦国稳定!”
读书识字后,心思便会增多,而心思一多,便不好再约束,反倒会影响治理的稳定。
而且,秦人都读书识字,必不会再甘心于耕种、做工,都会想去做官,而官位又只有那么一些,这要让谁当,谁不当?
孔雀国正使回道:“我也曾如此问过秦人的学者。但秦人学者于我说,读书识字后能更明白世间之理,从而让国家更为强盛。且读书识字也并非一定要为官,只是让他们更能知理明事。哪怕是再回去耕种做工,也能比以前更好。”
“诸位可试想一二,秦国连耕种的农人、做工的工匠都读过书识过字,那将是怎样一幅景象?”
诸位王公顺着孔雀国正使的话一想,不禁由心底生出一股寒意,光想想都感到可怕:秦国举目望去皆是读书识字者,不管是农人,还是工匠,而他们孔雀国却遍地都是不识字的人,直观便能感受出两国存在的巨大差距。
“且都读过书识过字后,自然是择其中更优者为官,有利于选拔出更优秀的贤才为国所用。秦国很多的官吏都是选拔而出,秦人专为贤才设置了考核,只要能通过考核,便能被选拔为官。”
孔雀国正使说的是咸阳大考,但他显然没将咸阳大考存在的目的、原因及作用搞明白。
“秦人想让所有人都能读书识字,读书识字者越多,其国内涌现出的贤才也就越多,而这些贤才又会被秦人通过考核选拔而出,再进一步去推动秦国变得强盛。”
细细一想,这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循环:秦国想方设法让秦人能读书识字,然后通过考核从增多的读书识字者中选拔贤才,选拔出的贤才成为官吏,又进一步使秦国变强,秦国变强后,又会继续加大力气让更多的秦人读书识字……
如此往复下去,秦国最终会变成何等强盛?
秦人这做法还会改变许多人的命运,像那些很有天资,却因没机会读书识字,大概率会被埋没的人才,也会得到机会。
虽说这方法不能所有天资者都能脱颖而出,但至少能让一部分不被埋没掉。
这也是李念当时给始皇谏言让派遣学者到各地讲学的原因之一,在秦国的庞大人口中,必定有很多天资不错的人,可惜因为没有机会而无法展现,那他便人为给他们创造一个机会。
孔雀国正使不知道的是,为了选拔出藏于民间的顶尖天才,李念在原本派遣学者讲学的版本上进行了版本更新,不仅派遣学者到各城授课讲学,还允许对那的人进行考核,其中十分优异者可送往咸阳再接受考核。
这般做法都是为了让顶尖的人才不被埋没掉,尽力在大秦现在这个时代将那些有天赋的顶级天才选出。
大秦现今搞不起全民义务教育,不可能做到毫无漏网之才,只能以此法将天才们筛选出来进行培训。
孔雀国正使的讲说让殿内一片沉默,那些原本反驳质疑他的王公也不开口,他们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如果孔雀国正使所言为真,那秦人会因这种方法而持续性变强,可他们孔雀国却没法采用此法。
因为他们的制度和秦国不一样,他们有如今的地位权势都是建立在种姓制度之上,种姓制度的框架让他们几乎不可能用此法,让那些贱民也读书识字,反了梵天了!
让那些贱民读书识字,要是其等生了异心该咋办?他们还怎么继续统治其等,保持现在的地位权势?
用了此法虽可能利于国家,却会对他们不利,他们从心底便排斥,可他们不向秦人学习,不用此法,又将追赶不上秦人,会被秦人甩到更加后面。
一根筋变成两头堵了属于是,强国则地位权势不保,保地位权势则国难强,将难以对抗秦人。
一些王公大臣此刻也回过味来,看向孔雀国正使:这厮不会不知其中的利害,却和他们讲这么多,其意只怕是想让他们选择强国而不保地位权势。
这下,这些王公对孔雀国正使的心思彻底变了,原本他们只是不愿承认秦国强于他们,可现在这厮居然想动摇他们的权势地位,那更不能忍。
强国还是保自身权势地位,于他们而言,这不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国家强哪有自己的权势地位重要啊?
所以这些人并不是真的爱孔雀国,他们爱的是孔雀国给他们带来地位权势,以及让他们身为上邦大国权贵的自豪骄傲,当发现国家和自己冲突后,会在第一时间选择站队自己的利益。
一名王公问道:“你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向我等证明秦国是一比吾国更强之国。既然秦国这般强盛,又对吾国有威胁,那你认为吾国要如何才能与秦国抗衡?”
此问其实不怀好意,目的是让孔雀国正使讲出“强国但会有害他们地位权势”的话给其他王公大臣听,让所有人都知道这厮的真意图。
孔雀国正使没看出这名王公怀的心思,他以为这些人终于被他说通了,心中不由有些振奋,赶紧抓住这个机会,道:“要想胜与秦国抗衡,必须让吾国也发展强盛,甚至要强过秦国!”
能发展到和秦国一样强盛就不错了,要强过秦国,以他们孔雀国的状况几乎不可能做到。
孔雀国正使道:“而要想吾国发展变强,吾国必须发生改变。虽秦国于吾国有威胁,然秦国却是在很多方面都胜过吾国,吾国当向秦国借鉴学习,以其之道发展变强,再与之对抗。”
听孔雀国正使讲出“师秦长技以抗秦”这个战略,一名大臣嘲讽道:“我看这才是你真正的目的,想让吾国变得跟秦国一样?还说你没收秦人好处?”
孔雀国正使平静反问:“秦国强盛,若能让吾国变得如秦国一般强盛,又有何不好?莫非你不想让吾国强盛?”
那名大臣顿时被噎住,又气又急地挤出一个字:“你……”
眼见两人可能要吵闹起来,那名问要如何才能与秦国抗衡的王公对孔雀国正使道:“以你之意,该怎样向秦国借鉴学习?你以为要借鉴学习秦国哪些地方?”
一旁的摩叶上师看得清楚,这名王公明显不是真心要听解决办法,只是想从孔雀国正使这里问出话,让所有人都防备警惕他们。
而孔雀国正使却未能察觉,以为终于有王公大臣肯听其言,讲出了他们在归国路上想出的那套学秦强国之法:学习秦国重视人才,学习秦国重视工匠,连那条让国内少修庙宇神像,多将人力物力用于国家发展也给说了出来。
摩叶上师忍不住在心中暗叹一声,他在耽摩栗底时敢说那一条,是因他与耽摩栗底的官员、贵族相熟,知道自己说了,那些人也不会对他如何,可这里不是耽摩栗底啊!
此处是王宫大殿,在坐者是这个国家的王公大臣,那一条条学秦强国之法虽好,可会损害这些王公大臣的利益,而且,阿育王孙信奉耆那教,现今全国兴修寺庙神像的几乎都是耆那教。
说出让少修庙宇神像,将人力物力用于国家发展,阿育王孙和耆那教徒怎可能甘休?
果不其然,当那条讲出,王座上的孔雀国王神色一下便沉了下去,严厉的目光落到孔雀国正使身上:“你之意是本王下令在全国修建寺庙有错?是本王白白浪费了人力物力?是本王让国家不如秦国?”
面对孔雀国王的发难,孔雀国正使背后一凉,反应过来自己说了什么,他那话并不是在指责孔雀国王修建寺庙有错,只是劝谏不要再多修寺庙,浪费人力物力于其上,可偏偏又可以那样理解。
孔雀国正使赶忙解释:“臣并无此意,臣只是……”
他话还未说完,便被孔雀国王打断:“本王修建寺庙,是为让吾国之民皆知大雄之意,让吾国能得筏驮摩那和大雄庇佑,一直繁荣昌盛,可在你眼中,竟成了本王之过。”
“本王看你是在那秦国呆得太久,连自己姓名也给忘了。在你口中,三局是秦国强盛,两言是秦国胜于吾国。在你眼中,吾国便有那般不堪?你究竟是秦国人,还是吾国之民?”
孔雀国正使神色暗淡道:“臣自然是吾国之民!”
见孔雀国正使的话触怒了国王,一名王公适时补刀:“身是吾国人,却心向秦国,是吧?”
孔雀国正使听到这种质疑,又气又怒,他明明是想告诉国王和诸位王公关于秦国的消息,让他们重视起秦国,想强国救国,怎么就成了他心向秦人?
这些人也不想想,要是他真心向秦人,就不会告知他们那些保真的消息,应该编造些谎言说给他们。
想到“编造些谎言”,孔雀国正使突然生出一种明悟:是他多费口舌了,这座大殿内的王公大臣只怕十分清楚他说的都是真的,秦国真强过他们,这些人是故意在质疑反驳他。
他们并不是为了搞清楚真相而反驳质疑他,而是为了维护“他们孔雀国为当世最强之国”这个谎言,在为了反驳而反驳,为了质疑而质疑,真正的编造谎言的其实是这满堂王公!
他们老早就清楚自己所言真假,只是他们不想承认,就像此刻说他心向秦人一般,他们必定清楚自己是否心向秦人。
想到这里,孔雀国正使心中生出阵阵悲哀,他想强国救国,却被人当作国奸。
孔雀国正使不想再和这些人多说,道:“王上和诸位想怎样以为便怎样以为,臣所言皆为真,也并未收秦人好处,心向秦国,臣只希望吾国在日后不受秦国之害。臣,言尽于此!”
孔雀国正使向孔雀国王行了一礼,随后也不等孔雀国王允准,便转身朝殿外走去,他彻底看明白了,只要这些人仍高居朝堂,这个国家便没救,那他继续呆在这里的意义又何在?
“你!”一名王公见孔雀国正使如此无礼,竟敢藐视王威,正欲喝问,却没想孔雀国正使理都不理他。
摩叶上师等人见孔雀国正使离去,也向孔雀国王一礼后,随之退出了大殿。
看着孔雀国正使、摩叶上师等人离去的背影,一名王公道:“彼辈被我等识破企图,心中羞愧,不敢再与我等对质,因而离去。”
但其他人没理会这名王公的发言,他们心里很清楚发生了什么,虽然逼走了孔雀国正使这些人,可他们也知那秦国也许真强过他们。
看着殿内孔雀国正使没带走的那些箱子,一名大臣问道:“这些当如何处置?”
一名王公道:“这些皆是彼辈制出蒙骗我等之物,不当留于世间,应以火焚尽。”
另一王公摇了摇头,提议了一句:“还是留着吧,也许这些东西真与秦国有关……”
其他人都同意了这名王公提议,但留下东西的真正原因是,说不定他们之后需要用到。
第416章 朕欲使刘卿总督西域
对孔雀国发生的事,李念并不知道,即使知道,也不会有多少惊讶,强国救国从不是那么容易。
很多时候,想强国救国,最大的阻碍不源于外,而源于内,总会有那么一批人身居高位,却不干人事,即便知道自己国家危难,却依旧阻碍国家进步发展,尤其常见于国家衰退亡灭的时期。
他们并不一定蠢,而是出于对自身地位利益的考虑,不愿让国家发生改变,毕竟改变后国家虽然可能会强大起来,但他们的权势利益却会被损害。
既然如此,那还强个屁的国,国强不强、灭不灭关我屁事,自己能拿到的利益才最重要。
孔雀国如今便处在衰退时期,要让其国内这群王公大臣割肉,舍弃利益,极其困难。
李念从一开始就判断摩叶上师等人回国后,即使他们讲出大秦的强大,大秦会对孔雀国有威胁,也很难让孔雀国翻身发展。
因为要阻碍他们的力量太强,国王和王公大臣都不站他们这边支持,他们想要对孔雀国进行改革,怎可能实现得了?
对于孔雀国的国王和王公大臣来说,这些人讲的可能是真的,但大秦离他们还远,纵有威胁也是日后之事,等火烧到了再想办法也不迟,可要让这些人“胡作非为”,那马上就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而且,秦人打来,他们最多亡国,可这些人要做的,是动摇他们的权势地位啊,前者可忍,后者不能忍。
此时,摩叶上师等人还在归国途中,还未回到孔雀国,大秦咸阳,李念今日没在六英宫内,连大秦皇宫都不在,他正被始皇帝带着参加老刘的婚礼。
老刘便是沛公刘季,沛公也不容易,混了大半辈子,终于在今天娶上媳妇了,只不过他的媳妇已不是鼎鼎大名的吕雉,而换成了一位李念完全不知道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