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的雄鹰 第7节

  巩固支持者,拉拢中间派,分化反对派,这是政治中的标准答案。米尔恰趁此机会也分封了一批人,让他们成为波雅尔。和那些老波雅尔不同,新波雅尔是在大公分封的土地上形成的,没有法官职责。他们由米尔恰另行安排。

  一些波雅尔已经打算彻底站中间派了,因为就在散会的时候。多布罗加的彼得和他们谈话,最后加了一句。

  “是嘛,前几天应该说的挺多的,怎么这几天话这么少呢?”

  这让波雅尔本来已经放下的心又提了上来,好在他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和他们说不要错过康斯坦察的市集就走了。但这也是一个警告,希望他们最少能够保持中立,不然谁来都不好使。

第17章 文字的技术

  不知道那些波雅尔怎么想,但彼得已经开始给父亲展现另一个成果。

  “父亲,如何?”

  米尔恰看着面前的一张大纸,上面的字母像他们使用的,又有拉丁语、希腊语和斯拉夫语的样子。

  “我的儿子,没想到你给我带来的惊喜不只一个。”

  “从现在开始,瓦拉几亚有了正规的文字了。”

  公元2世纪进行的罗马帝国的军事征服、贸易的发展和基督教的传播推动了达契亚的罗马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普通民众逐渐接触和熟悉拉丁语。由于文字的传播途径在当时十分有限,书面的文学语言对达契亚的影响不大,民众接受的是以口语为主的通俗拉丁语。以通俗拉丁语为主干,并结合原有达契亚语的一些因素,便形成了新的通用语言罗马尼亚语。

  罗马帝国撤军之后,罗马尼亚语虽然受到邻国各种斯拉夫语的影响,并吸收了一些词汇,但语言主干中拉丁语的基础始终未被动摇。公元7世纪以后,随着罗马尼亚民族的形成,罗马尼亚语基本完成其演化过程。

  现在不应该叫罗马尼亚语,应该叫瓦拉几亚语。因为罗马尼亚还没有成立。

  罗马尼亚语属于印欧语系中的罗曼语族。同属该语族的还有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罗马尼亚语与同语族的其他语言在词汇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例如与意大利语有77%的词汇相似,与法语有75%的词汇相似,与西班牙语有71%的词汇相似。在罗曼语族中,罗马尼亚语属于东部语支,而后世的罗马尼亚语都是用拉丁字母写的,因为他们受同属拉丁语系的法语影响。但罗马尼亚地区又处于东正教文化圈,所以也可以用西里尔字母书写。(以前也觉得很奇怪,罗马尼亚东面是东斯拉夫人、北面是西斯拉夫人、南面是南斯拉夫人,他们是如何不被同化的?)

  在10到12世纪,斯拉夫民族的入侵迫使居住在多瑙河南岸的瓦拉几人向南迁移,他们与本土人分离,形成多种方言。但都和本土语言离不开关系。

  现在给米尔恰看的字母表就是用西里尔字母写的,另外还有一副用拉丁字母写的。如果你现在在君士坦丁堡说拉丁语,说不定你会被人揍一顿。

  “好了,我的孩子。为瓦拉几亚做的很多了。”

  “不父亲,我还能为瓦拉几亚做的更多。”

  米尔恰大公决定推行瓦拉几亚文字书写,而彼得先行一步,命令商会和港口做交易时用瓦拉几亚文字书写。

  瓦拉几亚文字的定型也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当米尔恰大公让卡罗尔大主教看了这些文字后,他直接说这是上帝的奇迹。

  有了文字接下来就得印刷和抄写,纸张是必不可少的,但更多是出于经济因素而不是技术因素。手抄稿通常被抄写在羊皮纸(由绵羊断裂皮层制成)或牛皮纸(小牛皮制成)上,当印刷品的意义巨大而不太注重是否实惠时,雕版印刷可以使用这些材料。但像《圣经》一样厚的书需要使用多达170张小牛皮或300张羊皮,缺少纸张会使盛行的机械复制技术变得无用武之地,即使它能经济快速地生产出大批量的书籍。12世纪时,从中国获得技术的阿拉伯人把造纸术引入西班牙。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造纸术在欧洲大部分地方都发展缓慢。

  得,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在这个时候的东欧发展缓慢的不成样子。还得彼得亲自下手。

  因为中东的伊斯兰政权不让造纸秘方外泄,所以要想通过外来力量进行生产是不可行的。不过,这能难倒他?

  东汉的蔡伦利用破布、破渔网等东西造出了更容易写字的纸张。在这之后人们还总结出了四个步骤。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而那些东西城镇和农村每天都有,原料来源这就有了。

  除了造纸,就是活字印刷。欧洲那个有名的古腾堡还有几年才能出生,现在也只是印刷一些铜版刻印圣像、纸牌,根本没有大规模传播知识的能力。

  而此时的东方,已经用活字印刷用了三百多年了。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像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

  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

  不过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但彼得已经准备好了。

  并且,彼得也向米尔恰提议迁都。肯普隆格虽然还在扩大,但未来要是扩大领土的话,还得需要更好的首都。

  米尔恰认真思考这个建议,但眼下他还是将军队弄好再说。毕竟这是波雅尔会议上通过的。

第18章 准备

  既然准备攻打摩尔多瓦,那就要召集军队。一些波雅尔已经回去召集军队,还有一些直接交了一笔不少的金钱给大公来免除兵役。

  但军队的召集需要时间,况且也不能把所有军队都召集起来。一部分需要防备南方的奥斯曼、一部分需要防备西面的匈牙利,算来算去,随后米尔恰能够带出的军队最多有两万人。

  虽说处处皆备则处处皆寡,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除非你的边境是海。(也不行,人家会有军舰打你)

  米尔恰也是豁出去了,瓦拉几亚能不能强大在此一举。他把瓦拉几亚这几年的财政盈余全都拿了出来,用来制造武器和征集物资。但是现在还是冬天,行军会造成太多的损失。

  此时摩尔多瓦大公罗曼正在支持费奥多尔科里亚托维奇,立陶宛大公国中的一个贵族,他和现任大公维陶塔斯同属一个家族,但他不愿受维陶塔斯指挥,于是在一年前开始反抗,并且不知道用了什么条件说服罗曼支持他。并且自己也带领军队作战。

  而彼得也准备战斗,他的目标是摩尔多瓦最重要的两座要塞基利亚和阿克曼。

  基利亚的所有者已经向彼得开出了价格,8000威尼斯杜卡特,还有一座庄园。

  那个所有者觉得这么多钱,他一个小孩子怎么可能拿的出来,但没想到,人家使者直接带着金币砸在他脸上。

  对不起,我刚才说话说太大声了。您请…

  有了这么多金币,那位领主很痛快的签订了交易文书。然后拿着金币走了。而在彼得看来,这个地方绝对值这个价。

  领土交易从来都瞒不过上层统治者的眼睛,摩尔多瓦大公罗曼开始有些紧张,因为基利亚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是北方贸易路线重要的节点,也是南方的屏障。

  本来他想过几年将这里划入自己的统治的,但没想到瓦拉几亚先走一步。这怎能不让他恼火。

  但领地交易都是自愿(也可以拿剑指着),除非他抢过来,但这样就是对瓦拉几亚宣战。

  可恶,这是罗曼心里的想法。

  既然军事手段不行,那就是试试贸易。罗曼下令,禁止葡萄酒向多布罗加出口,也禁止多布罗加葡萄酒借道摩尔多瓦。

  葡萄酒是各个国家和领地重要的出口产品,在中世纪,一般欧洲人是不喝白水的。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喜欢把葡萄酒或啤酒当日常饮料。只有地位极低的农奴,才会喝白水,而且是喝生水。

  罗曼以为这样就能够让对方和他谈判,基利亚也会回来。但他有没有想过,这样也会给对方一个合理的进攻借口。

  彼得把事情告诉给了米尔恰,他省去了原因。毕竟有一个结果就够了。

  “什么,他的胆子也太大了,这是对瓦拉几亚的挑衅。”

  “是呀父亲,摩尔多瓦的统治者已经证明自己无法成为合格的大公,必须由别的人取而代之。”

  米尔恰被说动了,与其乖乖当个大公,不如拼搏一把,说不定单车变摩托呢。

  而且摩尔多瓦的自然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农业。各种类型的黑土在摩尔多瓦境内均能找到其境内覆盖着超过10亿吨1米深肥沃腐殖土、5000吨氮肥、6000吨磷肥、7亿吨钾肥。南方有灰化土,中部有脱碱土,北方有典型的黑土。更重要的是,摩尔多瓦80%的土地都是归大公所有,还没有被赐给底下的贵族。

  摩尔多瓦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条贸易通道东起中东,经阿克曼(别称别尔哥罗德)、基利亚,过摩尔多瓦到利沃夫,然后到达西欧。通往特兰西瓦尼亚、匈牙利等中欧国家的商路必须途经摩尔多瓦的苏恰瓦。有这么多条商路经过摩尔多瓦,摩尔多瓦自然成为国际贸易的货物中转站。

  既然基利亚已经是囊中之物,那么阿克曼就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在中世纪,德涅斯特河是主要贸易地区,他是通过来自东欧西部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之一。阿克曼要塞的目的是不仅要保护城市的意见,而且要控制与欧洲人,斯拉夫人贸易。

  阿克曼堡垒四面有护城河足够宽(可达14米)。建筑的外形酷似堡垒不规则的多边形。城墙高度由5到15米不等,宽也是从1.5到5米。要想打下这个,可不容易。

  而米尔恰也决定迁都,他问彼得有没有合适的地方,彼得马上就把他的想法说了出来。

  布库里,这个地方交通便利,还有久尔久和多瑙河作为护盾。在这里定都,可以辐射到所有地方。不过新城的建设需要很长时间,所以目前还是在肯普隆格。

  这几年,随着瓦拉几亚的经济发展。在贸易中出现了一种新型商人:包买商。

  包买商对市场的销售情况比较熟悉,知道什么样的产品好销售,往哪里销售,同时,他们又了解原料的供应情况,能够弄到为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原料,这些都是他们的优势。

  通过包买商,一些农民手工业者可以通过他们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而包买商也通过自己灵活的消息将商品卖到价格高的地方,获得最大的利润。这也算是活跃经济的一个方法。

  同时,商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兴起。纺织、酿酒、木工等行业都有一些较大的工场出现,在康斯坦察,就有一家雇佣超过100人的大型手工工场。(猜猜是谁的?)

  瓦拉几亚几乎没有行会,从西欧进行的行会制度没有生存的土壤。他们成立的行会只是一些小商人的自发性组织,作用微乎其微。

  一些波雅尔也投入工商业中,因为他们发现依靠农业获得的收入太少,而自己的花销还在增加。所以就必须依靠别的方式来获得收入。而商贸就是其中一种。

第19章 贸易和造船厂

  瓦拉几亚的土地关系除了分封和统治者所有,还有一部分是从斯拉夫民族传下来的村社系统,由一个或几个原来共同使用农业用地的小村庄组成。村社是土地支配者,定期在农户中间重新分配土地。

  未经村社允许,农民无权出卖或转让自己的土地,无权擅自离开村社。村社按连环保原则向农民收敛国家赋税,保证国家的税收。地主是村社的“保护人”,有权监督和维护其土地范围内的秩序和安全,有权撤换村长或其他公职人员,有权向村社提议开除农民,直至将其驱逐出村社。未经地主允许,村社不得改变轮作形式和开垦空闲土地。

  这样的土地制度也是彼得打破的目标,因为村社系统限制了农民的流动,也在无形中增强了土地贵族的力量。

  米尔恰大公开始进行清查田亩,将全国土地分为贵族土地、私人土地、教会土地和宫内府土地四种类型。并且下令即日起只有大公本人才能赐给教会土地,其他人奉献给教会的土地无效。

  这样的做法是防止教会势力独大,而且大主教卡罗尔也没有说什么。因为修道院和教堂的土地产出被商会包圆了,教会也有足够的钱来进行商业活动,而且教会也是听命于统治者的,这也是改革如此平静的原因之一。

  并且米尔恰和彼得的培养市民政策已经初见成效。瓦拉几亚居住在城镇的人数达到了5万人,首都更是达到了1万人。这在人口只有50万的瓦拉几亚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除了肯普隆格和康斯坦察外,福克沙尼、久尔久、加拉茨等城镇也发展起来。纺织业是城镇中最重要的行业,每年运往国外的纺织品价值超过五万杜卡特。不断扩大的纺织业连带着养羊和亚麻种植的规模扩大。

  瓦拉几亚还与特拉比松、格鲁吉亚等黑海国家有贸易往来。贸易的主要物品是粮食和食盐,这是必需品。而瓦拉几亚生产的质量又好,所以他们也大量购买。

  通过康斯坦察,黑海沿岸的国家开始与其有了贸易往来。瓦拉几亚的贸易额也越来越多,连带着工商业规模不断扩大。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进展。

  分割线

  克拉科夫,波兰的首都。

  这座城市是中世纪欧洲首都的一个范例,从单一城堡发展为充满活力的两个新兴城市这是克拉科夫独具一格的城市发展特色。包括商贸。

  由于地处维斯瓦河上游,克拉科夫也加入到汉萨同盟之中。由此搭上了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到现在,克拉科夫已经成为东欧的贸易中心。

  瓦拉几亚的商会也在这里拥有一座商站,他们的谷物和食盐都是畅销品。特别是食盐,高级的不像话,王公贵族、富商士绅和平民百姓都喜欢用瓦拉几亚的食盐,而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从英格兰等地方进口的食盐减少,汉萨同盟的部分成员收入减少。

  瓦拉几亚商会来到这座城市后给克拉科夫增加了不少收入,波兰国王也愿意看到更多的商人来到这里。

  而商会这次除了食盐,也带来了一些不同的东西。一些瓶瓶罐罐。

  他们将其中一罐放在展台上,揭开封口,其香甜的气味顺着风传遍了不少地方。

  不少商人闻着味就过来了,他们看到展台上金黄色的东西。就是他发出的香味。

  这些麦芽糖都是彼得委托出售的,为了能够快速卖出。彼得也搞起了营销,毕竟糖这种东西可是很紧销的,不管是什么糖,那些商人都会买的。

  果然,在甜味的引诱下。一个商人花钱买了一小罐然后迫不及待的打开。

  “好甜,是不一样的糖。”

  有了这个商人开头,不少人都拿着钱购买。生怕这些美味被别人抢走。而他们在获得后想的不是吃掉,而且转手卖给其他人,那些贵族一定很喜欢。

  不只在克拉科夫,在布达、加拉塔等地,麦芽糖都很受欢迎。特别是加拉塔,为了能够抢到一点,价格越来越高。而加拉塔的贸易收入是整个罗马帝国年收入的7倍,可以说来到这里做生意的商人都是巨款。

  麦芽糖很快卖完,而这时他们又拿出另外一种,用甜菜熬制的糖。不过这种糖产量稀少,只有一点点。所以只会出口到加拉塔。

  甜菜糖和蔗糖相比逊色不少,但还是有人喜欢买。谁会嫌少呢。

  彼得也开始重视造船的问题。不管是海军还是远洋贸易都离不开造船,所以他打算在康斯坦察筹建一座造船厂。

  目前各国使用的船只是克拉克帆船,这种帆船能够实现远洋航行。其船上的四桅上挂有三角帆及横帆,这足够提供动力令船只航行速度增加,即使逆风时也无碍航行。

  可是,当遇上强风时,它那庞大的体积亦会容易出现重心倾斜,令船只坍塌。

  所以,彼得决定提前让克拉克帆船的后继者,盖伦帆船出现。

  盖伦帆船以风帆作为动力,而一艘盖伦帆船大多配备有三至五根桅杆。除了最后一根桅杆使用三角帆外,它大多都配以横帆作为船帆。用途广泛的盖伦帆船,亦可以轻易的改装成商用及军用帆船。

  但是盖伦帆船一般会使用橡木(作为龙骨)、松木(作为桅杆)以及一些硬木作为船身及甲板。但是要制作一架盖伦帆船的费用也不菲,需要动用几十名木匠、铁匠、船匠花费数月才可完工。

  虽然贵,但质量也是不错的。先做几艘看看。

  说到费用,彼得获得的二十多万金币除了练兵建设购买外,还剩下不少。

  所以彼得又开始了买地,这一次,他将目光放在了狄奥多罗公国上。

首节上一节7/17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