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吴道行一直苦于在学问上无法精进,接触科学这个概念后,他豁然开朗,这便是今后自己穷尽一生来追求的“道”!
随后,他便在《大明周报》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大作论科学之道。
文章中写道:“儒学言,天地万物皆有理,此理乃宇宙之真谛。
科学者,亦为探求此理之道也,以观察、实验、推理之法,穷尽万物之奥秘,与“格物致知”之道不谋而合。
格物致知,即穷理以尽性,知天以达命,乃儒者求道之要,科学之钻研,亦在穷尽事物之理,以明自然之道。
故二者相通,共探天地之秘,以求真理之至也。”
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在文坛士林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之间,无人不在讨论科学和儒学的关系,不少儒生,言必称科学,仿佛这样自己便能通晓天地之真理了。
许多百姓们都开始学著说科学两个字了,就连酒楼里的厨子,在教训徒弟时,偶尔也会来上一两句。
“你那样子切菜是不科学的!”
当然,这也引起了不少顽固守旧派的愤慨,一些老儒生认为吴道行这是背叛了圣贤之道,科学二字,怎能和儒学相提并论,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逆天而行!
不过,酸儒们的言语,并没有掀起多大的波澜,很快他们的声音便被淹没在了探讨科学的洪流中。
有了吴道行的示范性作用,蓝智等大儒也纷纷加入到了科学和儒学的探讨之中,一时间,科学成了大明最热门的词儿。
相较于外界掀起的探讨科学的浪潮,工业司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李敏将流水线生产的法子带到了工业司,却遭到了一群熟练工匠的反对。
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他们都是熟手,对于枪枝的制造已是了然于胸,早已是师傅级别的匠人了,让他们专司一道工序的制造,这不是把他们当学徒看待么?
工匠也有工匠自己的尊严,他们引以为豪的,便是完整掌握了造枪的工艺,但如果将这些工艺拆分开来,那便是对这工艺的亵渎了。
况且,一群人分开来造枪,只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他们也不相信,会比熟练的匠人造一只完整的枪的效率来得更高。
对于此,李敏和朱元璋早商量好了,便是按照李晗所建议的,采用对照组的方法来试验流水线。
“李大人,这对照组的法子,真的会有用吗?一旦采用流水线生产的那一组,速度并不如照常生产的工匠,以如今工匠们的情绪,那流水线的推广,会不会就此夭折了?”
工业司的刘主事不无担心道。
“刘主事,此事你无需担心,只需按照流水线的工艺流程,严格操办便是了。”
李敏倒是信心十足,他不是对陛下有信心,而是对陛下背后的奇人有信心。
从见识到无线电手台的神奇开始,到针发枪,再到蒸汽船的建造,奇人所描绘的那些神奇事物,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而且刘主事,采用流水线生产法的那一组,一定要抽选新手!”
“这……是不是太草率了?”
刘主事瞪大了眼睛,本来就是未经证实的全新方法,还要采用新手,李大人,你想给自己上难度也不是这般搞法嘛!
“刘主事无需担心,我自是深思熟虑后,才敢启用新手的。”
见刘主事依然忧心忡忡的样子,李敏解释道:
“其一,新手并无熟手那般傲慢,易调教,也更容易接受新的思路。
其二,按照流水线的生产思路,每一个新手只需掌握自己份内的技艺便行,培训的时间将大大缩短。
其三,一旦采用新手的对照组获得成功,其生产速度高于那群老师傅的话,你想想,那群老师傅还不得乖乖接受流水线生产吗?”
刘主事仔细想了想,也觉得李敏说得并无道理,只是心中依然认为,风险还是太大了。
不过既然工部的尚书心意已决,他这个主事也不好再反驳,于是便按照李敏的叮嘱,精心挑选了二百新手出来,进行流水线生产的培训。
当要挑选二百新手作为和老师傅的对照的消息,在工业司传开后,不少老师傅们,也纷纷议论开了。
“李大人这是糊涂了么?论造枪,那些新手哪是咱们的对手嘛?”
“老兄说得是极,这造枪的手艺,可不比打菜刀啊,不是随便抡几下锤子便造得出来的!”
“弟兄们,咱们得好好干,可不能输给那些新瓜蛋子了,也让尚书大人和主事大人好好瞧瞧,咱们匠人的手艺,可不是说著玩的!”
于是乎,大明的第一条流水线,在匠人们的反对和质疑声中,艰难诞生了。
第115章 丰收的季节
工业司的刘主事,本名刘三五,应天府人士,直到洪武开年后,才改名为刘三悟。
和上官李敏不一样,他并非通过科举一途当的官,而是因为擅长火铳制造,才被荐举来到工部,最初在工部营缮所任了个正七品的所正。
在营缮所兢兢业业干了多年,因为没有功名在身,一直被其他官员排挤,直到李敏第二次任职工部尚书后,获得了李敏的赏识,这才升任为军器局的主事。
随著工部内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也从军器局的主事,做到了工业司的主事,品级也来到了从五品。
可以说没有李敏,如今他还是个七品小官,在这京城里,连养家糊口都做不到。
因此他早将自己视为李敏一派的人了,用工部流行的话说,叫做大明工业党。
可这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他却是心中存疑,而且一旦试行失败,恐怕不光自己主事的位子坐不稳,更会连累到李尚书吧?
此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既然李尚书那么信心十足,他刘三悟又有何瞻前顾后的?
将流水线的教程彻底吃透后,又和工业司的其他专职生产的所正一起,研究出了一套流水线的试行方案。
按照方案,枪枝的生产,应分为两个不同车间,一个生产零部件,一个负责组装。
先将枪枝的各类零部件细化分类,哪些零部件可以合并生产,哪些必须单独生产,都得建不同的生产线。
最重要的,便是所有零件的制造,必须统一规格,才能方便组装线的匠人组装
幸好如今蒸汽机已经开始全面应用了,许多以前需要铸造修型许久的零件,如今用蒸汽机,便能在瞬间压制出来。
于此同时,他又从军器局以及其他工厂里,精心挑选了二百个机灵的小伙子,进行培训。
培训完毕后,正式进入试生产,一开始,也是状况百出,不是零件不到位,就是组装出错,小伙子们一个个手忙脚乱的,别说提高速度了,反倒浪费了不少时间。
一时间,大家也有些气馁,不少小伙子更是受不了其他老师傅的指指点点,走路都不敢抬头看人了。
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大家熟悉了这一套生产流程,便顺利许多了。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工位上,熟悉的操作著手中的零件,组装完毕,推到下一条生产线,继续组装生产。
一切都是如此的井然有序,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刘三悟也明白了为何叫流水线,这个名字简直取得太贴切了。
只是令他不敢相信的是,二百人的试验组,居然能在一天内造上百支枪!
放到以前,这恐怕得需要个三四天吧,而且工匠的数量还得翻倍!
不光如此,运用流水线造出来的针发枪,良品率居然能达到九成以上,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他和李敏的预期!
而试验组的小伙子们,却是不以为然,他们已经习惯了如此速度造枪,要是发点狠,一天的产量还能翻个倍。
虽然流水线的效率大家都看在眼里,不过老师傅们心中还是有些不服,也在暗暗较劲。
直到看到二百个小伙子,在一上午的时间,便造出了上百支枪,这才彻底心服口服。
这速度,比起他们而言,快了三四倍不止!
刘三悟也是欣喜过望,原本以为只要生产速度快上一点,便是成功了,没想到效果比自己想像得还要好上数倍!
事不宜迟,得抓紧时间在工业司内推广,不光是枪枝的生产,子弹也不能落下!
消息传到朱元璋耳中,他倒是淡定不已,老李出的主意,那还能有差了?
……
秋闱过后,那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不过如今大明百姓中,最火热的话题可不是秋闱,而是北伐!
一连好几期的大明周报,其上文章内容都和北伐有关。
文章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就像是在前朝时,汉人、南人的各种悲惨境遇,如今蒙古各部依然不断骚扰大明边疆百姓。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现在继续北伐,便是为了永绝北方的后患!
这自然成功燃起了百姓们的怒火,而且已有不少学子,都已经在大街上公开声讨元庭的暴行了。
皇宫内殿,这一次比起以往来,热闹了许多,不光有李敏、徐达等人,还有兵部尚书和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
“陛下,在运用流水线生产后,造枪的速度大幅提高,截至目前,共生产枪枝一万两千余支,子弹一百三十万余颗,如果加急生产,产量还能进一步提高。”
李敏拿著一迭厚厚的册子,向朱元璋汇报著。
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如今流水线已经在各个工厂铺开了,虽然耗费了好一番心思,不过效果却是惊人。
枪枝弹药准备妥当后,只要粮草备足,便能开拔北伐了!
只是负责农司的杨思义一直也不见来,人也不在户部,前去招宣的太监倒是打听了他的去处,得到的统一答复是,去田地里了。
那么大一个尚书,怎么老往田里跑,众人也是纷纷打趣,看来继李敏后,大明又要多一个跑腿尚书了。
就在众人讨论著进攻的路线,需要攻克的要点时,太监终于来报,户部尚书杨思义求见。
众人这才看到,杨思义跌跌撞撞的跑了进来,上气不接下气,浑身还沾满了泥点子。
看著自己的大臣跟个老农似的,朱元璋也是觉得有意思,打趣道:“杨大尚书,你这是下地干活去了?”
杨思义好不容易才将一口气给喘匀实了,这才开口道:
“陛下,您说得没错,臣确实是下地干活去了!”
见众人都是一脸莫名的看著自己,徐达几人甚至还在捂嘴偷笑,杨思义挺了挺胸膛,然后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话。
“陛下,还有诸位同僚,我这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土豆和红薯丰收了!”
朱元璋顿时大喜道:“产量如何?”
杨思义清了清嗓子,朱元璋立刻命人端来了茶水,在咕咚咕咚将茶水灌下了肚,他才说道:
“土豆亩产四千五百三十斤,红薯亩产五千一百六十斤!”
此话一出,整个内殿顿时鸦雀无声,众人皆是目瞪口呆的看著杨思义,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朱元璋倒还好,虽然心中早有准备,但还是被这个产量给惊呆了!
四五千斤的亩产量,天爷啊,这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没想到还真的给实现了?
老李啊老李,你对咱的恩情,如何才能还得清?
杨思义看著众人的反应,心中也是有些得意,只不过脸上依然一副淡然的表情。
“这个产量,是臣亲手称出来的,没有半点虚假,陛下,还有诸位同僚,如若不信,可以和我一起去看看那堆满地的土豆红薯吧!”
第116章 北伐,开拔!
当看到堆成小山似的红薯和土豆后,朱元璋是笑得合不拢嘴,这产量,著实是惊人!
按照李晗的建议,命户部专职司农的官吏挑选出适合育种的红薯和土豆,做好储存,准备运往两广、琼州以及云南等地推广种植。
在挑选完后,还剩下一部分,本著不吃也是浪费的精神,自己留下几百多斤,剩下的,通通赏赐给了杨思义等人。
接下来的日子里,所有人都在为北伐做准备,只等朱元璋一声令下,便可立刻开拔。
和李晗通信后,李晗并没有过多干预朱元璋的决策,只是给出了一点建议。
针对高丽的建议!
北伐元庭,自可震慑对辽南图谋不轨的高丽。
高丽权臣李仁任和傀儡王辛祸必须要除掉,并要寻找机会直接将高丽纳入大明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