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第65节

  “因此在元庭政局未稳、瓦剌羽翼未丰之际,正是北伐的绝佳时刻!”

  朱元璋点点头,“咱也是如此认为,李爱卿,如今枪支准备如何?”

  李敏道:“回陛下,自军器局开产以来,针发枪一共生产六千余支。

  弹药的话,采用新式炸药的纸包弹,目前备弹三十万发,加上以往生产的,一共五十万发左右。”

  “这速度还是太慢了,咱要秋闱之后,至少看到一万只枪!”

  “可是陛下……”

  李敏有些为难道:“熟手还是太少了,虽然匠造书院已经开课,但要教出一个合格的工人,至少也需要两到三个月。”

  朱元璋沉默了半晌,李敏说的是事实,从工业司组建以来,到现在也才半年不到,拢共就那么些工人。

  而这些数量宝贵的工人,除了造枪外,还得炼钢、造船……哪个行当,都得用到工人!

  思索了片刻,朱元璋有了主意。

  “李尚书,让船厂那边先缓缓,先将部分熟练工人转到军器局,全力保障枪支弹药的生产!”

  李敏琢磨了片刻,欣然道:“陛下英明神武,船厂那边的熟工,多是工业司里出来的,都受过针发枪的培训,让他们造枪,速度会大幅提升!”

  暂时解决了造枪的问题,朱元璋又转头问杨思义。

  “杨爱卿,粮草如何?”

  “陛下,目前已备粮草七十万石左右。”

  七十万石的粮草,差不多够二十万将士,吃上三个月左右,这还不算拉辎重的马匹的消耗。

  还是不够啊!

  “杨爱卿,粮草至少要备到百万石,最起码也得保障四个月的消耗!”

  “微臣明白!”

  “诸位爱卿,北伐一事重大,事关大明百年之大计,此次,朕要灭元庭,降瓦剌,控制整个漠北,为大明下一步计划垫下坚实基础!”

  “陛下放心,臣等自当全力以赴!”

  众人齐声说道。

  “爹,爹,出大事了!”

  朱棣一头闯了进来,上气不接下气道:“国子监的儒生们,都,都去京师匠造书院闹事去了!”

  “什么?”

  朱元璋脸色一变,“老四,你说什么,再说一次!”

  众人也是一脸愕然,这个关键时刻,匠造书院可出不得岔子啊!

  “爹,俺,俺是说,国子监的儒生们,都跑匠造书院去了。”

  朱棣好不容易一口气缓了上来,终于把话说清楚了。

  “他们,他们说要让那些匠人们,见识见识什么是圣人之道,说什么他们不配入官学,要让他们滚回老家去!”

  “岂有此理!”

  朱元璋猛地一拍桌子,勃然大怒!

  匠造书院里的匠人,那可都是他的宝贝疙瘩啊!

  熟读四书五经、七步成诗出口成章的文人好找,但熟练的工匠,那可真不好找啊!

  你让那帮写诗作对的,去手搓颗子弹试试,不把自己的手炸断那算他祖上积德!

  能搞清楚什么是底火,什么是发射药就算他聪明伶俐了。

  好不容易将匠造书院开起来了,不就是想着尽快多培养些工人出来么。

  往后的工业革命,用产品控制番邦,为宝钞成为国际货币铺路,匠造书院的匠人就是火种。

  岂能让那帮酸儒把自己的大计给搅和了?

  “徐达,朕命你亲率金吾前卫三百人,前往京师匠造书院驱赶学子,如遇顽灵不化者,当场射杀之!”

  徐达顿时大惊失色,那可是国子监的学子啊,陛下能下达这种旨意,看来是有些失去理智了。

  “陛下,使不得,万万使不得,先不说不少国子监的学子都是各地选拔上来的青年才俊,也不说里边还有不少是举子,单单官生和贡监就有不少啊!”

  徐达急忙劝阻朱元璋,这官生和贡监,都是朝廷命官的子弟,而且品级都还不低,真要射杀了,那整个朝堂还不翻了天了?

  李敏和杨思义也是极力劝解着。

  “陛下,千万要冷静啊,魏国公说得对,国子监的学子,身份太过敏感,不可轻举妄动,还需谋而后定!”

  众人好说歹说,这才将朱元璋劝了下来,不过朱元璋一句话,又让他们的心悬了起来。

  “朕便去京师匠造书院,会一会那帮学子,看看究竟是谁,想动摇我大明百年大计之根基!”

  求票票收藏追读

第91章 舌战群儒

  不过这一次,谁也没能阻拦朱元璋,此事事关重大,朱元璋必须得亲自出马,震慑那群学子。

  当一行人浩浩荡荡出宫时,吴沉刚好赶到宫门口,朱棣有马四条腿,他才两条腿,着实是追不上啊。

  一路着急忙慌的赶到皇宫,总算赶上了。

  然后便随着朱元璋一起,向匠造书院走去。

  不过当他们来到匠造书院时,想象中的国子监学子大闹匠造书院的火爆场面并没有发生。

  眼前的一幕,完全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在匠造书院的大门前,却是围满了许多人,一边是书院的匠人学生,另一边,则是国子监的儒生。

  但在两群人的中间,还站着一位身形挺拔的书生。

  只见那书生,站在人群的最中央,面对着国子监的儒生们,慷慨陈词。

  “汝等以儒家学子自居,读的是圣贤书,修的是圣贤道,却对异见如此不容?儒家之‘包容’何在?‘求同存异’之道何在?”

  匠人书院的学生顿时拍手叫好,而国子监的儒生们,却是一个个气愤难当。

  当他们来到匠造书院时,围住书院大门,正欲好好教训那群泥腿子匠人时,却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一儒生站了出来,大声说道:“那书生,说得好没道理!那书生,那书生,我在和你说话呢,请你看着我!”

  吴沉定睛一看,好家伙,那不是方孝孺么?

  让他回自家宅邸,怎么跑匠造书院来了,这不是瞎添乱么。

  那对招子着实该好好医一医了。

  方孝孺大声道:“人在何处,还不快快现身!”

  身后的匠人们,顿时哄堂大笑,而那儒生,却是自讨没趣,只能硬着头皮走到了方孝孺面前。

  “匠人之技艺终为末流,儒家以学问、德行为先,匠造书院若过于注重技艺,而忽视学问与德行,实与儒家之道背道而驰。

  吾等学子,当以儒家经典为基,坚守学问与德行,不容偏废!”

  方孝孺瞪大着眼睛,却是疾言厉色。

  “尔等国子监学子,自诩为儒家正统,却忘记‘三人行,必有我师’之教诲!

  匠造书院虽技艺为重,然技艺之中亦藏智慧,何尝无我师之处?尔等狭隘偏见,岂是儒家学子所为?”

  此话一出,匠造书院的学生顿时拍手叫好,刚刚国子监的儒生来时,将他们一个个说得面红耳赤。

  论口才,他们哪是那群儒生的对手,现在方孝孺一来,却是狠狠的帮他们出了这口恶气。

  那儒生被激得哑口无言,满脸通红,指着方孝孺“你,”了半天,却是说不出话来。

  朱元璋等人远远看着,觉得那书生有趣,便并未上前惊扰。

  “那书生是何人,竟以一己之力,独挡国子监一众学子,颇有古之圣贤舌战群儒之风,只是那眼神似乎不大好呀。”

  吴沉趁机上前说道:“陛下,此人便是微臣向您引荐的先生,名曰方孝孺,字希直,乃宋濂宋大儒的得意门生。”

  “原来是宋濂的门生,怪不得言辞如此犀利!”

  朱元璋看着方孝孺,越看越欢喜,“且看此子如何应对吧。”

  这群国子监的学子,平日养尊处优,哪被人如此反驳过,此时却是被方孝孺说得哑口无言。

  但国子监的面子可不能丢,又有一儒生站了出来,大声道:

  “匠造书院所传技艺,乃匠人之术,非士人之学。

  吾等身为儒家学子,当以学问、道德为本,岂能轻易以匠人为师?

  若是人人皆可为师,那岂不是乱了儒家之序,失了学问之尊?”

  “安之兄说得好!”

  “那书生,你且说说,匠人之技,岂能位于儒家之上?”

  “难道我们读书人,还得去学那工匠手艺吗?”

  儒生们七嘴八舌的说着,而匠人们却是紧张的看着方孝孺。

  方孝孺不慌不忙,轻蔑一笑。

  “尔等竟以匠技为贱,违背‘中庸之道’,不知‘和而不同’之真意。

  学问无高低,智慧在人心,技艺之中亦有大道,兼容并蓄方显儒家智慧。

  固守己见,排斥异见,固守偏见,何谈儒家之大同?

  尔等当开阔眼界,兼收并蓄,方显儒家之真髓!”

  方孝孺顿了顿,最后大声道:

  “尔等身为儒家学子,本应静心求学,修身养性。

  如今却因一点异见,便聚众示威,岂是儒家学子所为?

  吾等应以学业为重,以修身为本,而非在此无事生非,浪费光阴!若尔等不能自省,岂不愧对先贤教诲?”

  这一下子,彻底让国子监的学子们哑口无言了,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是无言以对。

  看着威风凛凛的方孝孺,虽心中不服,气愤难当,却是无人再开口了。

  眼见再僵持下去便是丢人现眼了,国子监的儒生们,只得垂头丧气散了。

  “好,书生说得好啊,咱虽没念过几天书,但就觉得书生你说得有道理!”

  “那书生学问比国子监的儒生大啊!”

  “书生,你是我们匠造书院新来的先生吗?”

  匠人们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方孝孺也是满脸笑意,向着众人打着拱手。

  众人散去后,朱元璋一行人这才上了前来,吴沉连忙来到方孝孺身边。

首节上一节65/14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