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第49节

  汤和对于枪械运用的方法,最切合大明的实际,他显然将大明官军的优势和枪械的优势两相结合了。

  而且汤和能考虑到子弹产量的问题,看来在参加义军时没少管过后勤。

  而徐达的想法,便是让李晗感到惊艳了,他所提出来的枪阵,不就是十八世纪,普鲁士军队所采用的线式队形么?

  线式队形,又名线列战术,能够能够在战场上形成密集的火力网,实现了火力的最大化和持续性输出,对敌军形成了强大的压制。

  况且,大明的对手,还处于鸟铳的时代,无论射程还是射速还是威力,简直有著天然之别,一旦遇上大明线式队列,那将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单方面屠杀。

  徐达一人,领先世界好几百年啊!

  李晗肃然起敬,不得不叹服古人的智慧,限制他们的,只是时代而已。

  如果能打破时代的桎梏,他们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

  但最令李晗意想不到的,却是李文忠提出来的法子了。

  这特喵的不就是狙击小组和特种部队夜袭么?

  虽然大明也有斥候,但运用方式显然和李文忠提出来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历史上,李文忠打仗的风格类似常遇春,擅长利用快速机动和灵活的战术,各种奇招妙招百出,行事绝不拘泥一谈。

  在常遇春逝世后,他将这种风格更进一步发扬光大,横扫草原!

  这天才般的脑子,在见识到针发枪的实力后,能够迅速想出狙击战术,倒也符合李文忠的个性。

  能够成为开国功勋的,都是经历过万千场战斗,战争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没有一个是善茬。

  按照李晗的想法,其实三人的观点都没错,各有优劣势,事实上,将三人的法子结合起来,才是最优解。

  对于朱元璋提出来的,如何开展工业革命,这个李晗倒是得好好考虑了,这事儿可不是一撮而就的。

  工业革命,你得先工业起来再革命呀。

  瓦特也不是一拍脑袋就改进了蒸汽机,人家可是做著铸造机的买卖的。

  有现实需求才有动力,那么大明的现实需求是什么呢?

  海洋贸易,造船!

  这不光是经济的需求,还有更急迫的军事需求,对日征服,哪怕有高丽作为跳板,那起码也有两百里地的跨海区域,就更别提猖獗的海盗倭寇了。

  况且要控制马六甲海峡,也得需要排水量更大、马力更足的船才行。

  那么蒸汽机,确实该提上日程了。

  除此之外,工业发展还需要两个至关重要的东西,钢铁和煤炭。

  煤炭好办,这玩意中华最不缺,某著名产煤大省不就在中原那块儿待著么?

  至于铁矿的话嘛。

  李晗倒是想立刻把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铁矿位置告诉老朱,只是这明显不现实。

  突然间,他一拍脑袋,自己键政多了,陷入常识性误区了,总以为中华缺铁矿!

  事实上相较而言,和其他国家比起来,中国铁矿储存量嘛,也就世界第三,和巴西相当。

  之所以会造成中国缺铁矿的印象,除了不少是贫矿外,完全是中国钢铁产量过大的原因。

  举个例子,在2023年,中国钢铁产量大约是10亿吨。

  什么概念呢,彼时全世界的钢铁产量一共19亿吨,也即是说,仅中国一家,就占了全世界的一半还多。

  更直观一点而言,中国的钢铁产量,是冷战美苏巅峰时期钢铁产量之和的三倍还多!

  而这还是在限制产能的前提下的产量。

  所以说,中国不缺铁矿天理不容!

  但,这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于大明而言嘛,那简直就是躺在铁矿山上过日子了。

  而且,谁说大明不能拥有西伯利亚和澳大利亚的?

  多谢书友们的票票,请各位继续支持,给大蒜持续输出火力

第68章 有粮,就有希望

  一提到西伯利亚的话,李晗又想到了土豆。

  农业是工业的基础,没有基础的粮食保证,总不能让大明的百姓饿著肚子去干活吧。

  治大国如烹小鲜,每一项事务都得安排妥当了。

  他不是没考虑过杂交水稻,但留种育种却是个大问题。

  为此,他还特意去良种推广中心和农科所打听了,得到的答复是,不行。

  而且人家的警惕性还特别高,看著他那模样,都觉得跟看行走的“50万”似的。

  李晗这才想起来,前段时间不是刚好有个商业间谍公司,将国内的良种往国外倒腾,然后被一锅端了么。

  嗯,为工作人员的警觉点赞。

  倒是从人家的宣传资料那,李晗了解到,杂交水稻是由两个不同的亲本杂交而成的,其优良特性在第一代表现得非常明显。

  然而,由于其基因组不同,这些特性不能稳定的遗传到第二代及以后。

  如果真给大明的百姓送过去,诶,第一年亩产量上千斤,举国欢腾,到了第二年,很有可能就颗粒无收了。

  总不能只让人家过一个丰年吧?那他李晗罪过就真的大了。

  或许,让大明的百姓自己掌握杂交水稻的技术?

  这就真是个大工程了,比推广蒸汽机还大!

  至于玉米的话,倒是可以留种,但亩产量不够也是个麻烦事。

  因此首要考虑的还是土豆和红薯。

  土豆的话,李晗挑选的是云薯108号品种,亩产九千斤左右,红薯的话,则是苏薯8号,亩产最高甚至能上万斤。

  不光高产,而且适应性极强,育种方便,也容易种植,直接切块扔土里就行。

  最重要的是,成熟期短,从播种到收获,最长也只需要90天左右。

  当然了,以大明的种植技术而言,产量肯定不会有那么高,不过保守估四五千斤还是没问题的。

  一样买了个上千斤,不过当货车司机帮忙送到家后,李晗后悔了。

  这一麻袋又一麻袋的,该怎么给老朱送过去呢?

  只能先堆放在仓库里,到时候再说吧。

  又从专业地图网站,下了份最全的全国矿产分布图,然后,又开始准备蒸汽机的图纸。

  如今网上的免费资源可不多了,于是李晗又荣幸成为某专业平台的会员。

  最近一段时间,他开的会员比这辈子开的都多,都是为了大明建设嘛,花点也是应该的。

  蒸汽机的图纸也是五花八门,李晗挑花了眼。

  首要考虑的,是大明必须能给它做出来。

  其次,还得考虑用途和可靠性。

  最后,他还是挑选了,促使不列颠全面进入工业革命的,瓦特改良型复动式蒸汽机。

  这蒸汽机的用途可就大了,开矿、冶铁炼钢、纺织、造船,等等等等。

  在详细了解了蒸汽机的技术特点后,李晗不由感慨了一声。

  时代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从烧开水开始的。

  做好一切准备后,又将回信写好。

  接著,李晗便开始给老朱邮土豆红薯了。

  土豆一千斤,红薯一千斤,他欲哭无泪。

  买东西付钱时是痛快了,咋没想过怎么送呢?

  此时他恨为什么只有一个邮箱,而不是一个邮局!

  没办法,只能一袋又一袋,分批给老朱送过去了。

  ……

  明洪武十五年,奉天殿,下朝后,户部尚书杨思义独自走在路上。

  路过的官员纷纷和他打招呼,他也是随便抬抬手,象征性的意思一下。

  心中烦事太多,让他也没多大心思和别人闲聊。

  洞庭洪涝一事虽得到妥善处置,但灾后如何处置灾民,又成了大问题。

  大片良田被毁,无数住屋被冲垮,数万灾民正张嘴等著吃饭!

  然而祸不单行,甘州一带,又逢罕见大旱,无数农田干涸,粮食作物枯死。

  一旦入冬,恐怕又有无数百姓会饿死。

  而且还不止于此,没了收成,那明年的种粮又从何而来?

  从其他地方调配?各地的粮仓储量,也不足啊。

  况且如今陛下准备北伐,还得为卫所官军备粮,虽然卫所自己也耕种,但官军的口粮,谁动得了?

  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千里饿殍的地狱般场面,让他不寒而栗。

  赈灾虽是工部职责,但农桑一事,却归户部主管,户部主管天下钱粮,这些事情,都落在了他这个户部尚书的脑袋上。

  说到底,一切的症结都在粮食,有粮,就有办法,可他这个户部尚书,上哪弄粮去?

  去向江南那些士绅地主要粮吗?

  恐怕话一出口,他就得被百官的唾沫星子给淹死。

  有时候他挺羡慕李敏的,又是有无线电手台这些新玩意,又是军器局生产新的火器。

  看看人家那热火朝天的干劲,再看看自己,人和人的差距咋那么大呢?

  此刻不光杨思义头大,朱元璋的头更大。

  洞庭洪涝一事还未处理妥当,甘州大旱又如当头一棒,这接连的天灾,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更可气的是,鸿胪寺和礼部的那群老顽固,却将这一切都怪在他老朱头上,说什么不施仁政,天尤谴之这些屁话。

  尤其可气的是,督察院那群御史们,居然还跳出来让他老朱下罪己诏!

  荒唐,何其荒唐!

  他老朱不就是俸禄发得少点,对文武百官严点么,关老天爷个屁事啊!

  但是,一想到接连的天灾发生,朱元璋也不免有些自我怀疑了。

  难道,这一切真是咱老朱的过错,连老天都看不下去了?

  对了对了,咱不是还有老李么,此事,还得问问他。

  来到佛堂,朱元璋的心逐渐平静下来,这或许是他在这个世界,唯一能寻到慰藉的地方了。

首节上一节49/2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