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老朱的真面目
“老李,不知你现在云游何方,或是在那遥远的非洲,亦或是在令人遐想的美洲。
或许,你此刻正在太平洋之上翱翔吧。
天地之广阔,令人无限向往,咱老朱也想去见识见识呢。”
自从收到李晗寄来的地图后,朱元璋对外面的世界,兴趣越来越大,甚至有时会想,干脆皇帝不做,一起去和老李逍遥世界算了。
“你再次拒绝了楼英拜师,看他那垂头丧气的样子,咱也是于心不忍。
不过收到送的显微镜和《生物入门教材》,让他又重新振奋起来,也让咱老朱大开了眼界。
原来,细菌之微小,竟能在一滴水中,形成一片天地,令人匪夷所思,观之也毛骨悚然。
在此之前,从未有人想过,人之所以会发病,竟是由那小小细菌所引起的,著实令人惊叹呀。”
写到这里,朱元璋感到有些口渴,顺手拿起一旁的茶杯,正欲喝上一口,突然间,他愣住了。
茶杯中的水,干净吗?
赶紧命宫女重新烧壶水来,然后又接著写道。
“你送来的针发枪,著实是能改变如今大明战争形态的神兵利器,如今我已命工部尚书李敏即刻研究,相信不久,针发枪便能量产了。
有意思的是,徐达、李文忠和汤和三人,对如何运用针发枪,发生激烈争吵,甚是有趣。
徐达认为,应该全部列装针发枪,组成枪阵,以排为队列,第一排射击完毕装弹,第二排接著射击,如此往复。
而汤和则考虑到子弹产量的问题,认为应该和弓箭手予以结合,再辅以步兵和骑兵,这样既可弥补子弹的不足,还可发挥现有兵力之优势。
李文忠的想法却最有意思,他总想著以小博大,利用针发枪射程远的优势,派出神射手埋伏击毙敌军主帅,擒贼先擒王。
或是趁敌人扎寨未稳之时,用斥候击毙敌军主帅,这样便可让敌方阵脚大乱,而我方则趁势击之,一举歼灭敌人。
无论他们三人谁对谁错,针发枪将给大明军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李你对此有何看法呢?
大明的对外贸易,咱已命朱标著手准备,只是这工业革命,应该如何进行,却是一头雾水,还得请教老李你啊!”
将信写完,朱元璋便开始著手准备礼物了。
和李晗互送礼物,已经成了他生活中的习惯了,礼尚往来嘛,人之常情也。
不过挑礼物却始终是个大难题,李晗每次送过来的东西,都堪称神器,无论自己怎么选,都不及人家万一啊。
罢了罢了,人家老李看中的是轻易,咱老朱还想著那些铜臭之事,反倒落了俗套。
干脆点,送幅自己的画像过去算了。
好友间互赠画像,那也是美谈一桩嘛。
唤来御用画师孙文宗,花了好大一会儿的工夫,才将肖像画好。
看著画中的自己,威严霸气,但总感觉少点什么。
对了,没戴眼镜,算了,下回再让画师画一副戴眼镜的,这次就先把这幅给老李送过去吧。
……
幸福的日子是越来越美满了,李晗坐在店中,翘著二郎腿,得意的哼著不知名的小曲儿。
这几天又卖了好些单木艺品,其中好几单还是那天那个款爷贡献的,这又多了一个回头客,咱古玩铺子的人脉成倍增长!
只不过那款爷每次来时,看见自己的眼神都怪怪的,好几次还被他看得发毛了。
不过这都没关系,顾客是上帝,上帝看你几下怎么了,又不会掉块肉。
买卖好,存货又充足,这日子,美滋滋。
仓库中那些珍贵的木艺品还有好几百个,足够他卖上好些日子了。
讲究的就是一个细水长流。
到中午,该吃饭了,进到内堂,随便煮了点挂面,再打上俩鸡蛋,幸福!
咱现在有钱,鸡蛋随便吃!
不是他不想点外卖,但那玩意不能多吃,否则闹肚子就麻烦了。
吃饱后,便是每天的邮箱时间。
邮局的人倒是来问过一次,为何门口的邮箱不见了,李晗随便编了个瞎话,然后赔了点钱,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打开邮箱,发现老朱已经回信了。
除了信件外,又多出一副画来,看来老朱对送画很执著嘛。
这回又是什么惊世名作呢,李晗琢磨著。
《富春山居图》,还是《清明上河图》?
不过看那画卷的大小,不太像。
《富春山居图》,光存世的《剩山图》和《无用师卷》都有七米多长了,而《清明上河图》也有五米多长。
这画卷大小明显不符合,那会是什么画呢?
李晗越来越好奇了,赶紧戴上手套和口罩,然后将画和信件小心翼翼的取了出来。
先将信放在一边,然后摊开画卷。
然后,他便傻眼了。
这是……
李晗看著画里,那既熟悉又陌生,既威严又庄重的人像,目瞪口呆。
老朱这是把他自己的画像送过来了?
看颜色的色泽度,以及画纸的新旧程度,这是……刚画的吧?
这算是笔友给自己寄照片吗?
老朱还挺臭美。
李晗不由想起,在二十一世纪初,因特网还没这么兴盛时,那会儿不是流行笔友之间互相寄照片么?
他之所以会知道,是因为听家中长辈说过一件趣事。
有个堂叔交了个笔友,笔友听说还是个文艺女青年。
当时那堂叔还信誓旦旦的说笔友是个大美女,坚信这会是一桩美好姻缘的开始。
当笔友寄来照片时,然后,便没有然后了。
幸好那会儿没有修图没有美颜,否则,堂叔在劫难逃了。
这么说来的话,老朱算得上是全世界第一个给笔友寄照片的人吧。
嗯,可以载入史册了。
自己也算,因为咱老李也是当今世界唯一一个知道朱元璋真面目的人!
画中的朱元璋,天庭饱满,双眼深邃,目光如炬,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这便是老朱真正的样子吗?
还真是颇具帝王之气呢,李晗啧啧称奇。
想起以前学历史时,教科书上关于朱元璋的插画,和眼前的画像倒也有几分相似,不过仔细一看,还是能看出区别的。
眼前的画像,没有教科书上那般富态的感觉,明显脸庞轮廓清晰硬朗,而且更显庄严霸气。
至于网上流传的那张鞋拔子脸,那纯属放屁!
求票票求收藏求追读,第二轮PK更加激烈了,火力不足恐惧症又犯了
第67章 蒸汽机,整起
老朱的画像,虽然以目前的状况而言,自然远没有《携琴访友图》值钱,但对于李晗来说,意义却更加重大。
朱元璋亲自送的画像,其价值和意义,绝非是用金钱所能衡量的。
不说此画的画纸如今只有博物馆里才能找到,其制造工艺早已失传。
单说这绘画之人,从颜色和绘画技巧来看,很有可能是朱元璋的御用画师之一孙文宗的手笔。
洪武年间,宫廷御用画师有很多,但能够传世的,只有三人,沈希远、陈远,以及孙文宗。
三人中,又以孙文宗名气最大,乃明朝杰出的丹青之手,尤善传神,能够准确的捕捉并表现出人物的神态和情感。
也只有他的手笔,才能将老朱那威严肃穆的气质,描绘得如此栩栩如生。
仿佛朱元璋此时就坐在他眼前一般。
况且,这是世上唯一一幅,描绘了老朱真实面貌的画像,而且还是新鲜出炉的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相貌,其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不过对于李晗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老朱那一番深情厚谊。
这幅画,得作为传家宝,给子孙后代流传下去。
嗯,得赶快裱起来,李晗在店中一通翻找,然后发现,最好的裱框已经用在《携琴访友图》上了。
好嘛,又得出去买了。
不过不急于一时,还是先看信吧。
将画小心翼翼的摊在一边,然后打开信件来。
看到第一句话,李晗便忍不住大笑了起来。
我在哪?
还云游四方?
老李我此时就在家中老老实实的待著,出门往左前方一百米左右,就是老朱你的家紫禁城。
嗯,在我这里叫明故宫遗址。
某种意义上而言,咱俩还算得上是不得拜的街坊呢。
至于太平洋上翱翔?
额……
虽说太平洋上翱翔也不是不可以,但我老李不喜欢坐飞机,恐高!
诶,老朱看见细菌了?
看来,显微镜已经用上了,细菌或是细胞的发现,对于生物学而言,是跨越式的进步。
只是,李晗自己也没想到,原本设想中,在大明朝第一个发展起来的学科,应该是工科方向的。
没想到竟然是生物学,颇有一种科技树点歪了的荒谬既视感。
不过,生物学的进步,也能带来医药方面的长足发展,希望楼英能成为大明朝,乃至世界上第一个生物学家吧。
当看到朱元璋对于徐达、李文忠以及汤和三人对于针发枪的看法时,李晗不由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