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不会显露出,自己其实早就知道李晗的大名了。
“免贵姓李。”李晗依旧笑眯眯著。
“小李,这还有其他的吗?”李天明问道。
李晗将木艺品收了起来道:“我这儿的货全在店里了,您随便看,看上哪样,我给您上手。”
李天明不敢大意,小心的在店里观察起来。
然后,他又看到了青花瓶。
那是……元青花?
走上前去,李天明屏住呼吸,仔细观看起来。
这手艺,这上色,和元代官窑一模一样啊!
这是绝版了的元青花仿品啊,价格上千万了!
李天明不敢再小瞧李晗了,又装模作样的四处看著,然后,他又看到了明古典建筑扎小样!
我的个老天!
这个古典建筑模型,怕不是得上亿了啊!
怪不得,怪不得李默默说这家店东西太贵,盘下来不划算!
就算自己家里的收藏,也没有这么值钱的。
怪不得李默默三天两头的就往这跑,换做是自己,也得三天两头的往这儿跑啊。
那些珍惜物件,光看著,就已经非常赏心悦目了。
不知这李晗是什么背景,居然会有如此珍贵的收藏,不能小觑,不能小觑!
见李天明站在扎小样面前发呆,李晗笑了笑,看来这个阔大款也没自己想像的那么不识货嘛。
没有管他,李晗进了内堂,将《携琴访友图》给搬了出来,然后给放在了一旁,准备找个合适的地方给挂起来。
李天明一见画,眼珠子差点瞪了出来,快步上前,凑到画前,仔细看了起来。
虽然确定这肯定也是摹本仿作,但这笔画,这技艺……
画面中的山水以高远之势展现,山峰雄健、云雾缭绕。
人物则行走在山水之间,或骑行、或步行,悠然自得。
整个画面构图严谨、气韵生动。
还有那色彩,墨色的深浅变化来表现出山水的层次感和三维感。
同时,画面中的树木、人物等元素的色彩也处理得十分得当,使得整个画面色彩和谐统一。
更重要的是,范宽作画,笔触强健有力、皴多雨点、豆瓣、钉头。
在此画中,范宽的笔触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画面中的山石树木等元素的描绘都显得笔触清晰、墨色浓淡相宜。
那细的笔触描绘出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使得画面更加生动传神。
这,这和在大英博物馆里的那一副,几乎一模一样!
这简直就是范宽自己所画的啊!
想到自己家里的那副《携琴访友图》,和这一副比起来,便逊色不少了。
如果不是确定真迹已被英国人抢走,那李天明几乎可以断定,这一副就是真迹!
只是,这世上还有何人能有如此高的技艺,能将范宽的技巧,模仿得如此惟妙惟肖,仿佛范宽再世一般!
再看向李晗,李天明的眼神都变了,这个小伙子,不简单啦!
看来自家那死妮子,还是很有眼光的嘛。
李天明平复下了心情,站起来道:“李总,敢问这幅画,您是从哪得到的?”
李晗一听,也是哭笑不得,这位款爷也真有意思,对自己的称呼,从“喂”一路升级到了“李总”,坐火箭也没这般快的呀。
晚八点还有一章,哪怕是上班摸鱼,大蒜也得把字给码足了!
第55章 老朱,你真刑
“您说这副画呀,是我一朋友送我的,觉得画得还行,就给裱起来,挂在店里也算是装点下门面了。”
李晗倒是实话实说。
不过这话听在李天明耳朵里,那可就完全变味儿了。
什么叫画得还行,如果不是我学过历史,还真以为这幅画就是真迹了!
你还用来装点门面,真是拿著金条当木条使啊!
还有啊,你那是什么朋友啊,这么珍贵的画说送就送,家里有钱也不能这么糟践吧?
李天明一副明珠蒙尘的样子,心里头那叫一个窝火呀。
不过看来,李默默完全是对的,李晗这家伙,背景不简单啦。
普普通通一个古玩店,里边的藏货珍贵到吓人,完全可以用来传世的画作,他用来装点门面……
莫非,这便是大隐隐于市的真实写照?
此刻,李天明再也没有来时的心态了,还揭穿阴谋,还阻止图谋不轨,自己那点小心思别被人家看出来才好。
再也没有心思待下去了,要是被李默默知道自己擅自跑来这儿找李晗的茬儿,还不得被那妮子把耳朵都给轰炸了呀?
临走时,李天明将那个小叶紫檀的屏风买了下来,别的不说,这小屏风著实做得精致,太爱人了!
又做成了一单买卖,李晗心情大好,款爷嘛,性格古怪些那是正常的,只要花钱买东西,那就是好主顾。
将画挂好后,李晗回到内堂,拿出信件,开始看了起来。
不知道老朱在看了现代战争的视频后,又会作何感想呢?
看著看著,他便笑出声来,朱元璋居然吐槽徐达戴眼镜?
仔细想想,徐达大明第一功臣,为人必然勇猛,戴上眼镜,还真不知是何模样呢。
又接著看了下去,好家伙,楼英老先生还想著拜咱为师呢?
老头子还真是够执著的,不过人家没有那般执念的话,恐怕也不会用一生的时间来写《医学纲目》了。
楼英还想著研究细菌病毒,这难点吧。
李晗仔细思考著,要不,买台显微镜给楼英送过去?
一般的光学显微镜观察病毒不行,细菌细胞还是没问题的。
嗯,这是个好主意,等下就办!
不过,光有显微镜还不行,既然想了解细菌病毒,那还得有相应入门的教材。
还得给楼太医准备生物学的基础教材,以大明人士的知识面来看,学校用的那些教材肯定不行,看来还得自己去网上找资料,自己来编啊。
不过,这些知识和技术可真就是划时代的了,千万得叮嘱老朱,这些知识以及《赤脚医生手册》绝对不能外传!
特别是番邦来朝贡时,大明一个高兴就给打赏出去了,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情可千万不能再干了。
尤其是这些番邦中,还有一个叫高丽的……
要是过个几百年,某个棒子教授跳出来,说细菌是他们发现的,那可真就是rì了狗了。
想来此时老朱还未给高丽赐国号,现在提醒还来得及。
历史上,从中华外流的技术还少么?
不说别的,光从明朝外流的知识技术,数学、医学、天文地理、冶铁、制糖、印刷等等等等,数不胜数。
而那些占了便宜的国家,有哪一个会真心感谢中华么?
一个都没有!
中华不要再做被人薅羊毛的老好人了。
想到随著大明生产技术的发展,自己也会将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送过去,那么如何禁止技术外流,是个必须要考虑的大问题。
要不要给大明整上一部,限制/禁止敏感产品/技术出口法案?
越琢磨越觉得,这些想法怎么有种似曾相识的既视感呢?
李晗摸了摸脑袋,一拍大腿,好家伙,这不就是大明版的小院高墙么。
不过说小院高墙未免也有些小家子气了,显得没格局,这些技术和知识都是跨越时代的,应该建金城汤池才对。
在十四世纪,全世界能够实现技术飞跃式发展的国家,有大明一个就够了。
太平洋很大,但也只容得下一个大明不是么?
当看到朱元璋对现代战争的理解时,李晗的笑容止住了,老朱能够理解到,现代的武器装备,是经过工业革命后,才发展起来的。
能认识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
不过,他对工业革命的理解,显然还出了一点点偏差,得纠正过来。
不过朱元璋提到了人口问题,倒是基于现实的考虑。
工业发展后,必然会吸收大量劳动力,导致农耕人口减少。
以老朱的逻辑而言,种地的人少了,粮食就少了,粮食少了,大家就得饿肚子,饿肚子就会造反。
很朴素的逻辑,也能形成自洽闭环。
粮食问题,21世纪的中华是怎么解决的?
当然是邻居屯粮我屯枪,邻居家就是我粮仓了。
中华实力强大是一方面,真要到缺粮那一步,恐怕整个东南亚都会颤抖起来,争先恐后卖粮给中华吧。
想想看,一个掌握著全世界第二强大的军力、第一强大的工业的国家,真的发生缺粮危机的话,所有东南亚国家做梦都得吓醒来。
只不过这种事情不可能发生便是了,一方面国家大量进口,当然最主要的是,自家的产量,其实也挺高的。
以农神袁老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们,可谓是为了解决国人吃饱肚子的问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粮又有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看来得想法子提高大明的粮食产量了,只是,选种是个大问题,自己还得好好研究研究。
当看到朱元璋想让他送支枪时,李晗再也忍不住大笑了起来。
老朱啊老朱,你这个想法,可真刑呢!
咱老李上哪给弄那玩意去?
中华大地,国泰民安得很,好人谁会去整那东西啊?
不过说到火枪如何发展的话,李晗的脑瓜子倒是活络开了。
大明如今用的玩意叫火铳,再后来便是火绳枪,欧洲人经过叠代后,又发展了燧发枪,然后又从前装弹药演变为后装弹药,大大简化了射击的难度和操作步骤。
后来随著锻造技术的进步,能造一体式弹药了,老美又发展了斯普林菲尔德M1873活板门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