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继续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
这个老李,就喜欢整一些咱看不懂的句子,还是看老李如何举例说明吧。
不过咱老朱真稀罕看老李举例子啊,又生动又有趣,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举个例子,中华自古以来,便有‘逐鹿中原’一说,得中原者得天下,为何?
因为中原乃中华核心地带,控制了中原,既能南征,也能北战,又能东征,还能西讨。
又比如老朱你,在鄱阳湖和陈友谅的关键一战,大破陈汉政权,控制隆兴,便能以隆兴为核心,能向湖广、乃至江南投射力量!”
看到李晗以自己最得意的一战为例子,朱元璋心里顿时颇感荣幸,甚至还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
“因此,陆权的实质便是,以要点为核心,向四周投射力量。
就像是围棋,控制了关键一点,便能控制一面!
这便是,先集中后分散的意思,先集中控制一点,再向四周分散投射影响力。”
朱元璋一拍巴掌,“老李,这么一举例子,咱老朱便了然了!”
“这也是为什么大汉一定要北伐匈奴、大唐一定要控制吐蕃的原因。
霍去病封狼居胥,致使漠南再无匈奴王庭,大汉便能以大漠为要点,向西域投射力量,从而创建西域都护府。
控制了西域,便能影响天竺、波斯、大食等方向,更重要的是,将和欧罗巴的陆上贸易路线,掌控在了手中。
而大唐则更进一步,创建安西都护府,彻底将西域控制在大唐版图内,让大唐的力量,也更为彻底的向西边渗透。
这也是大唐盛世之时,能有万国来朝的壮观场景的主要原因。
不光如此,大唐还控制了吐蕃,这样,便能以如天堑般的喜马拉雅山脉,对天竺形成居高临下的态势。”
咱明白了!
朱元璋茅塞顿开。
大宋没有燕云十六州,一直被北方压制,是因为失去了控制北方的陆权!
咱大明控制了居庸关,进可攻,退可守,是因咱掌控了居庸关一带的陆权!
多年征战生涯,虽然知道要攻下哪里,控制哪里,但其背后的原理,却从未深究过。
现在经李晗这么一解释,朱元璋豁然贯通,这么一来,大漠更要征服了。
向西,能将力量投射西域,或许咱老朱能重新将西域纳入大明版图!
而向东,更能对辽东一带形成东进之势,从而进一步压缩女真的生存空间!
“而海权,最重要的便是以战舰为核心,以商船为基础,控制一条条贸易航道,这一条条贸易航道纵横交错,如输血管一般,将各地的利益输送至掌控海权的国家。
因此,贸易航道就如同是蜘蛛网,而海权国家,便是趴在蛛网中心的蜘蛛。
所有沾上蛛网的虫子,都会成为蜘蛛的食粮!
这便是先分散后集中的意思。”
陆权重要,海权也重要。
那么大明该如何选择呢?
朱元璋一时陷入沉思之中。
“中华疆域辽阔,每一寸土地,都是通过无数次的征战获得的,因此,咱中华属于典型的陆权国家!”
没错,朱元璋点头称是。
“但是,中华不仅国土广袤,而且从泉州到胶州,更拥有无数优良海港,同时东南两面都是无边无际的海洋,不发展海洋贸易,天理不容啊!
也因此,咱们中华,实际上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独一无二的陆海两权国家!
咱中华,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陆权,海权,咱全都要!”
妙哉,妙哉!
当浮一大白,当浮一大白啊!
陆权、海权,都是咱的!
朱元璋感觉自己眼前豁然开朗,他仿佛看到,无论南疆还是北漠,都有大明的旗帜飘扬,在那辽阔的海洋上,大明的舰船纵横骋驰!
“因此,不发展海权,相当于砍断了中华发展的一条硬腿。
老朱,你能把这条硬腿给中华接上吗?”
信中的最后一句话,让朱元璋沉默了许久。
他思绪万千,百感交集,突然间,他明白了自己开创大明的意义所在。
每一个皇帝都有成为千古一帝的梦想,朱元璋也不例外。
但现在,他似乎对千古一帝这个名头,并不是那么在意了。
这段时间以来,每一次和李晗的通信,都在一次又一次颠覆著他原有的观念。
自己为何要创建大明?
不,一开始,他只是想吃碗饱饭而已!
开创新王朝,当皇帝?
那可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但现在他明白了,老天选择他老朱当这个皇帝,创建了这大明朝,是因为他老朱身上,肩负著带领中华走向海洋的使命!
明确了目标,朱元璋开始行动起来。
他从来就不是空想家,而是十足的行动派。
叫太监将毛骧传唤而来,准备对大漠和辽东用兵,那两地的具体之态势,比如兵力分布,比如粮草供给等等,都是必须提前要弄清楚的。
在等毛骧来的期间,朱元璋突然意识到一个严重问题!
毛骧貌似还在全力调查老李!
不过,老李和咱什么关系,不会怪罪咱的……应该,不会吧?
得,赶紧先叫停了,而且此事绝对不能让毛骧和锦衣卫众人提起!
新书期能不能PK成功,就看各位老爷了!
第29章 没有那种世俗的欲望
毛骧这段时间日子倍儿受打击。
陛下让他动用锦衣卫全部的力量,调查一个名叫李晗的人。
有名字,有笔迹,想来应该不算太难,况且找人本就是锦衣卫的看家本领。
这可是锦衣卫自组建以来,首次以全部力量找一个人啊!
哪怕陛下调查胡惟庸时,也没动用过这么大的阵仗。
嘿,锦衣卫全力出手,任你是嘛身份,还不束手就擒?
然后他便遭遇了自从业以来的最大职业危机!
找不到,根本找不到!
叫李晗的倒是一大堆,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甚至还有几个色目人,也自称李晗。
但无一人笔迹对得上!
一开始信心满满,现在,别说人了,连根毛都没见著!
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挑战好吧!
不过叫道衍的和尚倒是找到了,给下了诏狱囚禁起来,也算是毛骧为自己挽尊了。
只是李晗此人怕不是个神仙吧,要不,怎么可能在锦衣卫的全力搜索下,连一点痕迹都没有?
他可是陛下的头号爪牙啊,办事如此不力,如何对得起陛下的信任?
不行,这个叫李晗的家伙,我毛骧哪怕是豁出命去,也要找到你!
然后,他便被朱元璋召唤了。
当得知李晗不用找后,毛骧是崩溃的。
陛下,您玩儿我呢?
此时此刻的毛骧,有一种“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的荒谬错觉。
不过,当朱元璋让他将调查重心放到漠北和辽东后,毛骧又兴奋了起来。
陛下又准备北伐了,而且还要剑指女真?
咱锦衣卫建功立业的机会又来了啊!
毛骧在朱元璋攻入元大都之前,就已经开始追随朱元璋了。
论资历论功勋,确实比徐达、李文忠等人差了亿些,但人家毛骧也想进步的好吧。
谁说陛下的鹰犬就不能封国公了?
……
将毛骧打发走后,朱元璋没有立刻开始回信,而是将李晗寄来的样品交给宫里的匠师,命其用最好最珍贵的物料,一样打造一百件。
匠师也是纳闷,陛下这是啥爱好,又是扎生祠的小样,又是做这些小物件的……
陛下是童心未泯,还是要去哄孙子玩儿?
当然,天威难测,陛下的心思也最好别乱猜,匠师老老实实按照朱元璋的意思,恭恭敬敬的去办了。
将一切办妥后,朱元璋终于能静下心来,好好给李晗回信了。
这一次李晗的信件几乎扭转了他的世界观,虽然让他坚定了一些事情,但困惑和疑问,也毫无意外的增加了。
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政令不通达的问题。
政令不通达,各种政务信息传递过慢,这不光是大明朝政的桎梏,也是中华历代王朝的桎梏。
当然普通政务还好,慢也有慢的办事方法。
就像是某县新官上任,有可能老的知县早已卸任多时了,而新上任的知县还在路上慢悠悠的游山玩水。
当地老百姓该咋过日子还是咋过日子,也没多大的影响。
但遇到紧急情况,那就是致命的了。
就像是这一次洞庭湖的洪涝,消息传递太慢,那是真会死人的!
而且还会死很多人!
也不知道老李对于此有什么好的办法,朱元璋对此也不抱太大的希望,毕竟这问题都存在几千年了,也不能指望老李一个人就能解决。
不过,朱元璋心中还是对李晗抱有些许期望,毕竟老李他是能创造奇迹的呀。
还有便是藩王的问题了,如果大明宗室发展到最后,真成了好吃懒做、穷奢极欲的国家毒瘤,那他老朱的后代,不是都废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