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他们所修的铁路,便是为这个钢铁怪物而准备的!
不少人也跟著监工管事们一起欢呼雀跃,心中也和大明官员和工人一样,升起了一种别样的自豪感。
与此同时,他们的脑海中,再一次明确了一个早已知道了的概念,大明,绝对不可战胜!
第315章 正中下怀,顺势而为
火车一天正好跑一个来回,能给工业厂区带来一千二百吨的铁矿石,刚好满足了厂区生产的需要。
为了避免在去马岭的路上不要空车,工业司和户部的官员们决定在卸下铁矿石后,又将马岭所需要的货物给装上车,这样一去一回,便能将火车的效率发挥到最高。
而且技术人员们发现,即便是满载,火车头的功率动力还有剩余,于是便考虑著再接上五节车厢,用来拉客。
这样一来的话,便得加建客运站了,经过一番考察后,决定了客运站的地点,便开始动工。
与此同时,大明第二列火车也在加班加点的建造之中。
第一条铁路的大获成功,让朝堂上下都充满了信心,甚至不少江南士族官员,纷纷上奏折,请求在江南各州府之间也修建铁路。
士族文官的心态朱元璋倒是清楚明白,他们倒不是和自己一条心开始拥护工业化了,而是看中了其中巨大的利益。
士族之中,除了那些死脑筋老顽固,其他的文士商贾,一个个都精明至极,如果不能阻止工业革命,那不如顺势而为,打不过就主动加入,毕竟任谁也无法拒绝铁路带来的巨大利益。
江南各州府,除了粮食满仓、鱼鲜蟹肥之外,各地的蚕桑、丝织、纺织等产业也是非常发达,可以说仅江南一地,便供应了整个大明八成以上的绸缎和超过五成的布匹。
而且还有大量的织造品出口琉球、日本、暹罗等国,获得巨大利益。
这也是一开始进行海贸时,老李建议用白糖来取代丝绸,作为大明正式海贸的第一样货品。
而江南各州府之间用铁路连通的话,各地之间的流通效率将比之前快上十倍不止,无论是一次性运输货物的多少,还是运输的速度,都不知道要快了多少了。
一旦铁路开通,那江南各地以及和江南之外的江淮、湖广一带的贸易将会成倍增长!
这倒是朱元璋早就计划好的,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经历了几次衣冠南渡之后,江南一带,逐渐成为新的富庶之地,直到现在,江南依然是全国最富饶的地方。
富饶之地没有铁路运输,那岂不是太可惜了?
士族打铁路的主意,想通过铁路谋取巨大利益,却不知道,这也是在引“狼”入室。
朱元璋也想借著铁路,一举打破士族垄断江南的格局,将江南彻底收为自己的统治之下。
因为铁路的运营管理,都归铁路局所有,而铁路局则是工部下新建的衙门,统归于李敏管理,而李敏的话,那是坚定不移站在自己这一边的。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铁路开通后,那么江南货物运输对漕运的依赖将会大幅降低。
自隋唐大运河开通以来,各地漕运快速发展,自成体系,在最强盛的时候,甚至能达到听调不听宣的地步。
作为雄韬武略乾纲独断的皇帝,这对于朱元璋而言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他不能容忍在大明的地界内,还有一个能独立于朝堂之外的庞大组织的存在。
但牵一发而动全身,漕运虽名义上归官府管理,但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政,各地漕运帮派林立,各种秘密结社数不胜数,古话说得好啊,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只能利用铁路慢慢降低各地漕运的影响,再寻找时机彻底将漕运收归朝廷所有。
因此在士族系的官员们提出奏请后,朱元璋顺势而为,当即决定江南一带的铁路计划,从即日起开始实施。
经过和李敏、杨思义以及士族几个二品大员商议后,决定在江南一带创建两个铁路运输中心,一个是应天府,另一个便是松江府。
应天府目前是大明的帝都,也是全国的工业中心,其地理位置不可动摇,而松江府的话,却是因为在朱元璋的计划中,要将铁路运输和海运结合起来。
因为松江府不光有大明最大的松江船厂,而大明最好的港口也在建设当中,对于此,士族也是举双手赞成,这样一来的话,江南各地的丝绸运往松江府再出海的话,其成本将会大大降低。
当然,朱元璋将松江府建成第二个运输中心,还有另一个心思,便是松江府因为松江船厂的建设,是整个江南之地中,最容易受到自己控制的一个了。
经过技术人员的勘测,确定后铁路的路线和各地站点后,大明第二条铁路,并正式开始动工了。
这条铁路,便是从应天府直到松江府的松江港,全程六百余里,途经常州、苏州两个富庶州府。
消息一经公布,常州和苏州两地的知府顿时笑开了花,火车铁路的力量,他们已经在应天府见识到了,如今要修建铁路通过自己管辖的区域,那真是喜从天降啊!
就在第二条铁路线工程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时,这一天,大明传来了一个天大的消息,第二批海贸船队回来了!
港口前,又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们,不过这一次,他们倒是淡定了许多。
“瞧瞧咱大明的船,嘿,还真是气派啊!”
“不知这一次又从海外番邦那里赚了多少?”
“听说出海一趟,能赚不少工钱呢,不知道官府还要水手不要,下次出海我要跟著去!”
“行了吧,就凭你也想当水手?、上个花船都能昏船的家伙就别做梦了!”
“哈哈哈哈!”
不过当看到火枪营的士兵们,护送著水手们将一箱一箱的金银以及各种番邦货物运下船时,他们再一次被震撼到了。
那一箱又一箱的金银财宝,简直看得人眼花缭乱,不过当他们看到信国公汤和一脸怒气冲冲的下了船,然后带领著下属径直向皇宫的方向走去,却是有些纳闷儿,这是谁惹到信国公了?
作为大明海贸股份公司的股东们,勋贵们为了绩效考核,也得为海贸卖命,第一次海贸徐辉祖获得了极高的荣誉,荣登皇宫光荣榜,第二次海贸由于徐达李文忠等人要南征,那么汤和便自告奋勇,带著长子汤鼎参加第二次海贸。
由于船队的领队、船长、大副、领航以及水手都是固定的,且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还有六分仪的辅助,航行完全不成问题,因此汤和与汤鼎只需负责押运和贸易就好。
只不过这一次,汤和并未按照原计划般,穿越马六甲海峡,打通和天竺以及大食等地的贸易通道,却是在马六甲海峡无功而返。
因为他们在马六甲海峡,遭遇了海盗!
第316章 洪武海贼王
御书房内,气氛有些压抑,朱元璋铁青著脸,眉头紧皱,眼中似有怒意,此时没人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徐达和李文忠也是神情严肃,眼睛盯著航海图,手指指尖从琉球群岛划到了马六甲海峡。
汤和则是满脸的不甘和愤怒,第一次出海便半途而返,原定计划没有完成,虽然沿途也和番邦做了不少买卖,让这一次海贸赚了个盆满钵满。
但是穿越马六甲失败,未能打通前往天竺的航路,对于这位老将而言,无异于天大的耻辱。
终于,朱元璋开口了,“海盗?”
短短两个字,却是道出了无穷的杀意。
汤和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朱元璋的性格,此时多说无益,陛下想知道什么,便如实回答便好。
“回陛下,是海盗!”
“倭寇?”朱元璋再次吐出两个字,却是将目光盯在了琉球和日本列岛上。
“并非全是倭寇,而是……”汤和组织了一下语言,继续说道:“有日本人,有西洋各番邦的土著,还有……”
他顿了顿,看了看朱元璋,又看了看徐达和李文忠,咬著牙齿说道:“还有大明的人!”
“大明的人?”几人皆是一惊,朱元璋更是怒目圆瞪,死死的盯著汤和,仔细的看著他的脸,一字一句道:“大明的人,为何会跑去西洋做海盗?”
此时李文忠也问道:“老汤,难道这一路上,都遇到海盗了,这到底有几波海盗啊?”
汤和摇了摇头,来到航海图前,和几人解释起来,“船队出发后,按照既定的航线,先是到达琉球,和琉球的南山王、北山王签订宝钞使用协约和驻军协约,然后一路南下。
此时一切都还顺利,不过在到达吕宋附近的海域后,便开始有大小不一的船只,掉在了船队尾后。
此时我还以为是当地渔船,但是却越发的觉得不对劲,这些船只并未撒网捕鱼,而是紧紧跟著船队,似乎是在打探我们的情况。
直到我下令开枪警告后,这些船只才散去,但是在离马六甲越来越近时,尾随我们的船只却越来越多,直到到达淡马锡,这些船只向我们发起了进攻!
幸好我们的火枪犀利,打退了他们的进攻,但是他们人数和船只众多,却是将马六甲海峡给堵死,致使船队无法穿越海峡,只能无功而返。”
说到这里,汤和深深吸了一口气,缓和了一下自己激动的心情,又继续说道:
“船队穿越马六甲海峡不得,只能暂时停泊于淡马锡,可当我们一靠岸,这些海盗们也随即靠岸,然后联络了更多的同伙继续向我们围攻。
好在火器营的弹药充足,这才打退了他们的进攻,臣本想一鼓作气将这些海盗消灭在陆地上,奈何海盗人数众多,而在茫茫大海上火枪营没有补给,因此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然而令我没想到的是,那些海盗竟敢派出使者前来谈判,他们提出条件,若大明船队想通过马六甲海峡,必须留下买路财!”
“买路财?”朱元璋竟是被气笑了,眼神却是越来越犀利,似乎都要冒出火光了。
“他们具体提出什么条件了?”徐达问道。
汤和冷哼了一声,颇为不屑道:“一艘船一箱金子!”
“一艘船一箱金子?”朱元璋此时却是冷静了下来,“他们的胃口,很好啊!这些海盗都是什么人?”
“回陛下,微臣在淡马锡时,已经派出精锐探子,得到的消息是,这些海盗,多是各地番邦的流人,不过却以大明人为主,组织严密,且凶无比,而他们的头领,则是一个叫陈祖义的大明人!
此人甚是豪横,凡是过往船只,都不会放过。”
“陈祖义?”朱元璋握紧了拳头,不怒反笑道:“大明的刁民,竟然敲诈到大明的船队上来了,简直是天大的狗胆!”
“此人是何籍贯,来自哪里?”李文忠突然问道。
“此人来自广东一带,而他手下的大明人,也多是两广和闽南一带的人,还有其他则来自佛柔、吕宋、爪哇、暹罗等地,成分相当复杂。”
作为武将,这些基本素养汤和自然是具备的,莫名其妙被海盗跟了一路,还爆发了数次冲突,如果连敌人的基本情况都弄不清楚,那汤和认为自己也可以告老还乡种地去了。
“而且微臣还探查到,陈氏家族盘踞马六甲已经十年有余,为西洋海盗之首,各方势力甚至是一些小国的国君,都得看陈氏家族的脸色行事。”
“那为何他们在第一次船队出海时没有动作,这一次却急忙露头了?”李文忠有些不解道。
徐达摸了摸下巴,却是替汤和回答了,“第一次船队航行时,那陈祖义怕是摸不清咱们的底细,因此没有轻举妄动,而在看到徐辉祖的船队满载而归后,第二次见到船队时,便忍不住下手了。”
他顿了顿,接著向朱元璋道:
“陛下,微臣认为,此陈祖义的底细,一定要查清楚,一个大明人竟然能在西洋创建起如此庞大的势力,大明今后海贸如要顺利进行,这帮海盗不除不行!”
朱元璋点点头,即便徐达不说,他也早起了杀心,不将陈祖义海盗一伙一网打尽,不但对大明今后的海贸产生严重影响,更会削弱大明国威,也难解他朱元璋心头之恨!
不光如此,如若能一举歼灭陈祖义团伙,更能让大明立威西洋,震慑所有宵小,想到这里,他随即问汤和道:
“此陈祖义的老巢,是否就在淡马锡?”
汤和却摇了摇头,“回陛下,西洋各国之间形势混乱,地势地形也复杂,海岛众多,各国根本无力管辖,而陈祖义也是借机在各国间都创建了势力范围,不过他的老巢并非在淡马锡,至于具体在哪,微臣尚未打探到,还请陛下恕罪!”
朱元璋摆了摆手道:“老汤,此次你能毫发无损的回来,且也保证了贸易的顺利进行,已属不易,何罪之有也。”
“陛下,微臣有一提议,还请陛下恩准!”汤和继续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老汤你有什么想法就尽管说吧!”
汤和道:“这一次在和海盗的海战中,微臣发现,新型步枪的射程和威力还是不足,不足以有效消灭敌人,因此微臣一直在琢磨,能否将火炮给装到蒸汽船上,这样即便在海上,也能将海盗的船给击沉了!”
第317章 老朱要建海军
一听汤和这么说,徐达顿时眼前一亮,早在蒸汽船第一次海试之时,他便和一众勋贵提出,要将火炮装上船,而今因为海盗一事被汤和提出,这正是一次大好机会。
虽然在百余年前,元宋对战时,双方水军已将火炮搬上舰船对轰,不过效果嘛却不尽人意,如今的火炮,比起元宋之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因此徐达才一直对此事念念不忘。
“陛下,臣附议!”徐达道:“海战不比陆战,大海之上,船只的机动性太强,新型步枪虽犀利无比,但在海上限制却是太多,且用来打船威力确实不足。
因此汤和所提之建议,微臣认为非常有必要!”
李文忠也是点头道:“臣附议!”
朱元璋便是也早有此想法了,很快便通过了这个提议,待找来李敏说起此事时,李敏却提出在火炮上舰之前,有几个技术上的问题需要解决。
其一,当前大明所采用的火炮,均为前装炮,一旦上舰后,如何保证火炮能顺利装填射击,这是个大问题。
其二,现今大明的舰船都是为装货或是运兵而设计,火炮上舰后,如何保证方便射击,这些都需要重新设计规划。
陈祖义一伙一日不除,海域便一日不得安宁,但李敏说的也是事实,火炮上船一事不能操之过急,朱元璋想了想,决定先问问李晗,对火炮上舰一事有什么好的主意。
与此同时,他又命锦衣卫前往广东,调查陈祖义的相关情报,不出几日,锦衣卫便回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