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第186节

  更进一步的话,无线电手台、电脑、投影仪等等都和电有关,在造出发电机后,这些东西是不是也能造了?

  电的用处,应该还不止这些吧,绝对还会有更加广阔的用处,只是自己还没意识到而已。

  关于电的知识,在奇人送来的书籍中还有很多记载,看来自己还得多学多看了。

  突然间,他又想到,如今大明所实现的一切,正是奇人李晗一步一步的引领著大家实现的。

  从最初的无线电手台,到针发枪,再到蒸汽机,到如今的电磁发电机,以及其他众多宝贵的知识,都是奇人慢慢教导给大明的。

  大明就像是襁褓中的婴儿,在他的呵护下,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了。

  只可惜他老人家太过谦虚低调了,不愿让大明为他立生祠,还真是令人遗憾呢。

  不过倒是听说不少百姓在家里供奉了奇人的塑像,就跟拜孔圣人似的,祈祷他们家孩子能够顺利考学。

  “李大人,我能试试吗?”此时,刚被电了的老师,来到李敏身前,小心翼翼的问道,眼神中充满了对电磁发电机的向往。

  李晗点了点头,“去吧,不过小心不要再把自己给电著了!”

  “哈哈哈。”众人再次发出了愉悦的笑声。

  “放心吧李大人,绝对不会了。”那老师迫不及待的走到电磁发电机前,然后用手摇了起来。

  其余的老师也是围了过去,讨论起发电机的用途来。

  “李大人,此事用不用禀报陛下?”吴道行问道。

  李敏仔细想了想,“暂时不用,这电磁发电机还是太简陋了,这还只是第一步,待改进之后,再给陛下一个惊喜吧。”

  他顿了顿,接著说道:“吴先生,如今教育改革已经正式打开,是否能成功,你我二人肩上责任重大啊,还有不少人在暗中,等著看我们的笑话呢!”

  吴道行豪迈道:“李大人放心好了,咱们能走到今天,每一步都来之不易,岂能让那些宵小给看了笑话?”

第313章 真牛马

  为了实现将蒸汽机和电磁发电机结合起来的构想,李敏将学校和工业所里负责研究改进蒸汽机的人中抽调了一批出来,专门用于蒸汽发电机的研究。

  蒸汽发电机,便是他为自己构想的发电机取的名字。

  而这一批他选中的研究员,便是和其他的学生一样,从头开始,听视频中的先生讲课,掌握最基础的数学和物理学知识。

  于是乎,这些李敏钦点的研究员们,便和其他受培训的老师一起学习起来。

  与此同时,第一批新的学校,也在应天府和周边的江南淮南一带,组建完毕了。

  新学的学校,包括小学和中学,都是朱元璋按照李晗的建议给定的标准,小学有五年学制,而中学则为四年学制。

  这是朱元璋和李敏、杨思义还有吴道行等人经过了详细讨论,在充分考虑了大明百姓的现实情况下而定的标准。

  孩童六岁开始便入学启蒙,小学学业结束后,便有十一岁了,已经初步会识字算数,如果家中困难,负担不起,便可出来成为劳动力,帮家里赚钱。

  要知道,经过元庭近百年的折腾,汉人百姓读过书的太少太少,哪怕是如今已是大明十六年,识字的百姓也是微乎其微,一百个人中,能有二十个人识字,那就算不错了。

  这还是在应天府以及江南富庶一带,要是放在蜀中、云黔这些偏远地带,识字的人就更少了。

  至于中学四年,便可以进行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学习,以及一些基本的技术培训,四年学成之后,正好十五岁,便已是一名大明急缺的技术工人了,不能继续深造的话,便可直接入厂,从事劳动生产。

  当然,由于从小学到中学毕业,全部读完得需要九年时间,因此为了应急,中学也招收私塾弟子,或是适龄的识字青少年,只待小学和中学可以有效衔接了,便可步入正规了。

  而大学的话,目前整个大明就只有两所,即帝国理工大学和大明师范大学。

  在暂时没有中学生的情况下,只能面向社会招收,而招收的条件,则比京师匠造书院刚刚办学时要求严格了许多。

  两所大学,主要面向工厂中需要深造的有志青年,以及各地书院中的学子,或是具备一定技艺、会读书写字的人,便是要通过考核,才能入学。

  新学的创建,不可能一下子在整个大明全都铺开,朱元璋知道那不现实,再者而言,所办新学皆为官学,户部也没那么多银钱啊,只能一步一步来了。

  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当新学校开始招生时,百姓们都炸锅了。

  只要不是家中实在揭不开锅的,都纷纷想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念书。

  一时之间,应天府的十所小学和五所中学门口都人满为患,家家户户都想把孩子给塞到学校去。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江南和淮南一带,新学的火爆,不仅让改革派看傻了眼,更是让守旧派目瞪口呆。

  其实百姓的心思很简单,也很朴素,进入新学学习,能够更快学成出来,而且还有个好出处,比起动不动就十年寒窗,或许是一辈子之乎者也但也考不上个功名的科考,新学明显实惠太多了。

  孩子从入学开始,最多九年,便能进厂吃皇粮,这都是看得见摸得著的实惠,而且一旦进入大学,那便是官身了,比举子地位还高,秀才与之一比,都不够看的。

  甚至不少农村子弟,都被家人给送了过来,就是为了入学,有个好出身。

  亲眼目睹了入学报名的火爆场面,这让杨思义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学费给定低了,要不要再高一点。

  与此同时,大明第一条铁轨工程,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著,而战俘自从被重新编组后,便很少再闹事了。

  近十万的劳动力,被有效组织起来后,干活的效率那是大幅提升,再加上有绩效的诱惑,不少战俘都拼了命的加油干。

  至于什么国仇家恨的,此时此刻,也几乎都烟消云散了,毕竟在一口肉面前,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又算得了什么。

  要是表现好的话,大明提供的伙食,比在安南当兵时吃的都好,

  甚至大明的官老爷们,还很贴心的给绩效考核高的人,提供白酒和霜糖呢,这么宝贵的东西,他们在安南时,连见都没见过。

  有时候他们甚至有种错觉,他们不是打了败仗被抓来的,而是来大明做工享受的。

  有的人甚至都想永远留在大明,不为别的,在这里做工的话就能吃饱喝足,在安南哪有这般好日子过?

  早知道大明这么好,那还为黎季卖什么命啊,一早就投降了该多好,可惜了那么多兄弟都战死沙场了,哼,都是被黎季那个王八蛋给害的!

  不少人为了留下来讨生活,开始偷偷学习大明的官话了。

  而且最近,官老爷们又组织了一批绩效考核最高的人,去看那什么叫电影的东西,电影是什么他们不懂,不过既然是奖励表现最好的人,那应该是什么不可多得的好东西吧。

  然而当看完电影的人回来后,在其他俘虏的眼中,他们一个个的却是神不守舍,有的一脸如痴如醉,有的则是神魂颠倒,似乎是做了一场无比奇妙的美梦。

  难道官老爷们儿带他们去逛青楼了?

  在其他的俘虏们的追问下,这些俘虏们才如梦初醒般,然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洋洋得意的告诉了其他人。

  而其他的俘虏,听著他们的讲述,却是如听天方夜谭一般,这世上哪有如此神奇的景观,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什么画里的人会动,会说话,还有什么蒸汽机的,蒸汽机听不懂,但画里的人会动会说话,这难道不是妖怪么?

  但是听他们这么说,其他的俘虏心中更加好奇了,这等奇景,真想去见识见识啊!

  像这种新奇的消息是越传越广,不出半天,整个俘虏营都知道了,有一种叫电影的神奇东西,如果干活干得好,便能去见识见识。

  于是为了能看到电影,俘虏们开始更加卖力的干活,这让大明的监工管事们看在眼里,都觉得他们是不是疯了。

  让你们努力干活,可没让你们这么卖命啊,真把自己当牛马了?

第314章 火车呜呜开

  安南战俘们如此拼命干活,监工管事们也便随他们去了,难道人家想干活还要去拦著不成,那不是脑袋有病么?

  不过想一想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不就是给战俘们赏了些肉,赏了些白糖,怎么一下子就让他们的心态转变过来了?

  在此之前,他们可是天天消极怠工,隔三差五就要闹事,哪怕足足杀了好几批人头都没用。

  可自从尚书大人组织几个管事开了个会,然后给战俘们重新编组,让安南人监管安南人,然后还弄了个什么绩效考核,唯一的代价便是稍微提高了一些待遇,没想到却让这些安南人们态度变得积极起来。

  事实上,那些待遇在监工管事的眼里,也就那样,远远不如平常百姓。

  而且成本也没有增加,反倒比之以前还降低了,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想不通啊想不通。

  有管事还壮著胆子问了尚书大人,尚书大人只是轻飘飘的说了一句“不患寡而患不均”,然后便给打发了。

  这就更让管事们看不懂了,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不然人家是二品工部尚书,而自己却只是个小小的八品管事呢,这书读得多和读得少,看来差距还真是蛮大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和战俘们努力干活有啥关系,不过那些战俘倒是真的很用功赚取积分,为了绩效考核时能评分高一点,然后获得赏赐。

  得让自家孩子努力念书了,对,就去朝廷新建的学堂读书,如果在学堂不认真,就大鞭子抽他!

  铁轨修建的速度比想像中还要快,不仅将前期浪费的时间给补了回来,而且还加快了速度,比原来预定的时间缩短了不少。

  很快,从应天府到马岭铁矿的铁路,在安南战俘的努力下,最后一段也成功合轨。

  至此,大明第一条铁路,完美竣工,因为是作为铁矿石运输的专用铁路,因此在应天府的起始站点为工业厂区的机车厂,直通马岭铁矿,全长一百六十五里。

  考虑到今后还会增加火车同时作为货物和客运,因此在沿途中还规划了好几个站点,只待需要时,便可立刻动工。

  而大明的第一列火车,在蒸汽机车试制成功后,也顺利生产出来。

  火车一共有二十节车厢,全长四百余米,每个时辰能跑八十里,每节车厢载重六十吨左右,也就是说,单单一列火车,只需耗费两个多时辰,便能将一千二百多吨的铁矿石,从马岭直接运到厂区了!

  这要放在以前,不说一千二百吨的铁矿石需要多少人力畜力运输,光是用马车拖著铁矿石走完一百六十里路,那都得花上至少两天的时间了。

  听闻铁路竣工后,朱元璋大喜,找来大名鼎鼎的术士袁珙,精心挑选了一个良辰吉日,用来举行大明第一列火车的启动开拔仪式。

  这一天,机车厂内人山人海,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一片喜气洋洋。

  朱元璋率领著文武百官,还有文坛代表,纷纷参加了仪式,更有无数的工人、技术人员和研究员也都到了现场。

  众人看著那巨大的火车,如同钢铁巨龙一般卧在铁轨之上,都被深深的震撼到了。

  阳光洒满京城新筑的铁路旁,朱元璋立于高台,目光穿透岁月的尘埃,落在那大明第一列火车之上。

  随著一声如龙吟般的汽笛长鸣,所有人的心在这一刻仿佛停止了跳动,随著火车缓缓启动,蒸汽升腾,如同龙跃云霄,他心中波澜壮阔,这钢铁巨龙,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大明国运的新篇章。

  此时李晗的身影在他心中愈发高大,他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更是大明走向辉煌的第一功臣,此时此刻,如果老李能和自己一起,见这个这个更加繁荣强盛的大明该有多好。

  文武百官列队两侧,工业派官员眼中闪烁著前所未有的光芒,他们知道,这一刻,大明的工业将如脱缰野马,驰骋于世界之林,新的时代已轰然打开。

  在另一侧,守旧派大臣们的内心却如潮水般翻涌,矛盾与挣扎交织成一幅复杂的画面。

  他们之中,有人紧锁眉头,目光中既有对火车这一奇迹的震撼,也有对古老传统即将被颠覆的忧虑。

  他们深知,这钢铁巨龙的轰鸣,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传统秩序的一次重大挑战,士族文坛的辉煌,仿佛在这一刻变得摇摇欲坠,那些世代传承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正面临著前所未有的冲击。

  同时,他们心中也涌动著一种难以言喻的敬畏。

  这火车所代表的工业化力量,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抗拒,它让他们意识到,无论多么坚守传统,也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他们开始反思,是否应该放下心中的固执与偏见,去拥抱这个即将到来的新时代。

  在这样的矛盾与挣扎中,守旧派大臣们的内心仿佛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斗争。

  他们既为传统的逝去而愤怒无奈,又为即将到来的变革而忐忑不安。

  然而,无论他们的内心如何挣扎,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大明,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向著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

  工人和技术员们紧紧相拥,他们的脸上洋溢著难以言喻的喜悦与自豪。

  双手虽因长期劳作而布满油渍,但这正是他们辛勤耕耘、智慧结晶的象征。

  他们共同创造的这震撼人心的火车杰作,在这一刻仿佛化作了无尽的荣耀之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田。

  随著火车轰鸣声响彻云霄,工人们的心中涌动著无比的激动与自豪,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辆火车的启动,更是大明工业新时代的序曲。

  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他们不约而同地齐声高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响彻云霄的欢呼声,不仅是对火车成功启动的庆祝,更是对皇帝陛下无比的崇敬和感激。

  是陛下,让他们这些手艺人在文人面前第一次挺起了胸膛,也是陛下,让他们知道,手艺人也是能创造奇迹的!

  火车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快便消失在众人的视野中,穿越了应天府,来到了乡间田野间。

  一路上,百姓看著这个庞然大物,一个个目瞪口呆,不少人甚至以为来了什么大妖怪,纷纷跪倒在地上,大呼“菩萨保佑”。

  火车一路飞驰,两个时辰后便驶到了马岭铁矿,此时,在铁矿站的安南战俘们,看到迎面驶来的庞然大物,带著能刺破天空的啸叫,一个个都傻了眼。

首节上一节186/2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