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第173节

  这些人,自然便是朱福宁的草台班子了,不过他们站在奉天殿里,第一次见到满朝文武,虽然是在拍电影而不是正式上朝,不过他们也一个个低垂著脑袋胆战心惊,不敢看人。

  此时一众大臣们看著朱棣被朱福宁训斥,也是觉得有趣,不少大臣捂著嘴偷偷笑著,便是不敢笑出声来。

  “四哥,都说了多少次了,你自称时不要俺俺的,为什么你总是改不了!”朱福宁一只手插著小蛮腰,另一只手指著朱棣道:

  “你的角色虽然是匠人出身,但也熟读四书五经,只是志不在科举,所以说话也应文质彬彬,哪像你现在跟个武夫似的,重新来!”

  朱棣顿时就不服气了,“俺说话就这习惯,咋了,俺演的人文武双全不行吗?”

  “朱老四,你,哼,父皇,您看看,四哥他一点都不听指挥!”

  朱福宁见朱棣耍无赖,便一脸委屈的向朱元璋告状,朱元璋看著两兄妹斗嘴也是忍俊不禁。

  “老四,你认真点,这是咱大明第一次拍电影,你得好好表现,别给皇家丢脸了!”

  听著朱元璋的训斥,朱棣还有些不服,然后朱元璋祭出了大杀器。

  “你要再是这副吊儿郎当的德性,咱便唤你家徐妙云来了啊!”

  朱棣顿时缩了缩脖子,“爹,别,俺好好演还不行么?您不知道啊,这两天只要俺一回家,妙云便拉著俺要试戏,可把俺给骂惨了!”

  朱棣这一番话,顿时引得哄堂大笑,众人只觉得有趣,都觉得拍电影挺不错的。

  平常这奉天殿庄严肃穆,也难得会传出欢声笑语,这种体验也是非常难得。

  就这样,电影的拍摄在磕磕碰碰中继续进行著,朱福宁的嗓子都快喊哑了,不是这个大臣走位不对,便是那个大臣说错了台词,整个奉天殿内,不时传出她的声音。

  大臣们也只当是哄公主开心了,不过他们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如草台班子一般的玩乐之作,会在整个大明掀起一场怎样的风暴。

  还好奉天殿里的戏份不多,在折腾了好几天后,也总算是拍完了。

  不过有些大臣却是觉得还不过瘾,能公然在朝堂上摸鱼的机会可不多啊,纷纷想著以后得找机会给陛下上奏折,多拍些电影,嗯,认准了就在奉天殿拍。

  不过这可苦了李敏,他一边得盯紧了铁轨工程的进度,一边还得被朱福宁拉去扮演自己,整个人连轴转忙得停不下来,看得朱元璋都心疼,生怕宝贵闺女把自己的国之重臣给累垮了。

  经过工部的前期勘探后,站点、路线都已经选好,选了个黄道吉日正式开工。

  从安南押送回来的俘虏都被派到了工地上,而冶炼厂也源源不断的生产出铁轨,待运送到路线上后,在大明熟练技工的指导下,俘虏们将铁轨铺设在路面上。

  虽然经过技工的解释,但俘虏们依然想不明白,为何要把上好的钢铁给铺设在路面上,这么好的钢铁,不用来打造武器,却用来铺路,真是暴殄天物啊!

  而且,这个世界上哪有不用马拉便能自己跑的车,还叫火车,靠烧炉子便能自己跑起来,这话说出来,三岁小孩都不信,大明的皇帝莫不是患了失心疯了?

  不明白归不明白,不过既然是俘虏,人家让怎么做便老老实实跟著做就行了。

  一开始工程进展还算顺利,俘虏们也老老实实干活,可是这日子久了后,却生了变故出来。

  一开始俘虏们只是抱怨整天干活太累,又日晒雨淋的,吃又吃不饱,有时干活慢了还得挨鞭子。

  随著工程的推进,工期时间也越来越紧,李敏下令要加快进度,而手底下的监工们便只能拼命催促俘虏们干活,谁要是有半点懈怠,便是马鞭伺候。

  这日子久了吧,难免会有人心生怨气,他们本身就是安南人,被当做俘虏抓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原本就对大明不满了,如今更是被大明当做牲口对待,心中难免会生怨恨,

  日益累积之下,怨恨就如病毒般传染著,心中充满怒气的人越来越多,这人一旦心生怨恨不满,难免心中会产生一些其他的想法。

  一些安南军官偷偷密谋著,在这里给大明铺什么铁路迟早是死,不如干脆反了他娘的,说不定还能搏出一条活路出来。

  这个想法一经说出口,立即便获得了其他俘虏的赞同,很快他们便定下了计划,开始分工协作。

  有人负责观察明军看守的巡逻规律,有人寻找机会在技工口中问出周遭地形和路线。

  他们将为数不多的口粮给偷偷积攒下来,便是为了在逃亡的路上做干粮使用,同时又寻找机会将工具给藏了起来,什么榔头锤子的,甚至连铁钉都不放过。

  一日深夜,他们觉得时机成熟了,趁著监工疲惫之时,顿时痛下杀手,将尸体藏好后,趁著夜色,偷偷向工地外溜去。

  躲过了巡逻的明军,他们一步步向前移动著,正当他们以为一切顺利,即将逃出生天时,没想到却听到几声清脆的“咔嚓”声。

  这声音他们可太熟悉了,在安南和明军作战时,只要咔嚓声一响,那便意味著要见阎王爷了!

  他们清楚知道,这是明军在拉枪栓给子弹上膛的声音!

  可是,他们明明做得神不知鬼不觉,明军到底是如何发现他们的?

  紧接著,他们便听到一声怒喝:“你们想逃跑吗,我倒要看看,是你们跑得快,还是我的子弹快!”

第288章 老朱的烦恼

  随著一声怒喝,安南的俘虏如受到惊吓的兔子般四处望去,可是这黑灯瞎火的,明军又在哪里?

  直到前方突然点亮了一个火把,安南俘虏们这才惊恐的看到,三个明军将士正端著枪将他们的逃路给堵住了。

  其中一位领头的,眼睛上还绑著一个奇怪的黑乎乎的东西,圆圆的,中间似乎还装有琉璃片。

  看那样子,就像是什么罗刹厉鬼一般。

  “我们明明已经很小心了,你们,你们到底是怎么发现的?”

  一个安南军官有些惊恐的说著半生不熟的大明官话,他实在想不明白,这一次逃跑,他们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几乎将所有的可能都考虑了进去,还做了充足的准备,算无遗漏,怎么还没逃出工地就被发现了?

  不光是他,其余想逃跑的俘虏也是万分惊恐的看著明军,难道明军会未卜先知不成?

  领头的明军摸了摸固定在眼睛上的夜视仪,不屑的笑道:“你们以为自己神不知鬼不觉,却没想到远在几十丈之外,你们的动作就被我们看得一清二楚了吧?”

  看守俘虏的明军将士,不少是从火枪营调配过来的,而李晗送来的夜视仪,全都装配给了火枪营,在晚上时自然就用上了。

  没想到效果也会这么好,俘虏们的动静在夜晚被砍得一清二楚。

  就在俘虏们胆战心惊的看著堵截他们的明军时,更令他们惊恐的一幕出现了。

  只见领头的明军,从腰间绑著的一个牛皮袋中,掏出一个奇怪的黑匣子,然后对著黑匣子说道:“工地东南侧有俘虏图谋逃跑,人数大约三十,已被我截住,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收到请回复。”

  然后他们便看听到,从那古怪的黑匣子中居然传出了人声:

  “收到收到,马上派出火枪营支援!”

  那明军将士将黑匣子重新插回腰间的牛皮袋,然后举枪对著俘虏怒斥道:

  “你们还不束手就擒,负隅顽抗者死路一条!”

  然而他说的话俘虏们却完全没有听进去,此时俘虏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是谁在说话?

  他们惊恐万分的看著明军手中的黑匣子,难道里边有人吗?

  可人怎么会被装进那么小的匣子中,如果不是人的话,俘虏们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个令自己毛骨悚然的答案!

  此时一阵冷风吹过,俘虏们不由打了一个寒颤,只觉得脖子凉飕飕的,其中一个俘虏顿时一个激灵,心中的恐惧瞬间转化为无能狂怒。

  “明军用邪术,我们和他们拼啦!”

  “对,反正都是个死,和他们拼啦,也许还会有活命的机会!”

  “该死的明狗,老子弄死你们!”

  极度的恐惧之下,让俘虏们丧失了判断的理智,他们举著手中的榔头铁镐,大叫著向明军猛扑了过去。

  “找死!”

  三位明军将士见状,迅速举枪瞄准,然后毫不犹豫的扣动了扳机。

  只听见“砰砰”的清脆枪响,冲在最前边的俘虏瞬间便倒在了地上,流出汩汩鲜血。

  随著明军将士不停扣动著扳机,很快,逃出来的俘虏便倒下了一大半,而就在此时,支援的火枪营业赶到了,将剩下的俘虏一网打尽。

  这次越狱很快便被阻止,虽然事不大,却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让他勃然大怒。

  这些安南的俘虏如此不安分,完全没有把大明放在眼中,盛怒之下,将为首的几个安南军官全部处死。

  本以为事情到此就平息了,没想到俘虏们却是更加不安分了,几乎每天都要闹事。

  虽然在高强度的镇压下,俘虏们掀起不了多大的风浪,但却严重阻碍了铁轨工程的进度,工期已经延误不少了。

  而且这十万安南俘虏,人数众多,也是个隐患。

  与此同时,和文坛话语权的争夺,正在最激烈的时刻,朱元璋实在没有心思去理会俘虏的事情。

  虽然改革派已经逐渐占了上风,支持教育改革的也越来越多,但越是在这关键时刻,保守派文人的反扑就越激烈。

  甚至有个不知死活的国子监学子,或许是上了头,居然用俘虏闹事来做文章,明里暗里抨击他朱元璋不施仁政,将矛头直指铁路的建设,这就触碰到他的逆鳞了。

  此言论一出,很快便遭到了无数人的抨击,而老百姓们更是怒骂此人是汉奸国贼。

  你一个大明的国子监学子,平日里在百姓面前端著架子高高在上也就算了,如今居然还为安南的俘虏说上话了?

  也就是说在你眼中,大明的百姓还不如安南的俘虏了?

  这下子还得了,百姓们口诛笔伐,顺带著将国子监和文坛也骂上了,一下子,文坛成了众矢之的。

  什么读书人满腹经纶却不懂世事,什么空读万卷书却不懂世间疾苦,什么文人都是贪生怕死,卖国求荣之徒,总之什么难听百姓们就骂什么。

  这让不少文人纷纷和文坛撇清关系,而那国子监学子,也很快被锦衣卫关入诏狱之中。

  虽然在锦衣卫登门的那一刻,那学子便已经给吓尿裤子了,不断求饶称自己是一时糊涂,但锦衣卫哪听你这个,二话不说就戴上枷锁镣铐,给扔进了诏狱地牢。

  这学子家中也是文人世家,也有族人在朝中做官,家中托了不少关系,散尽钱财,找了不少朝堂中的大臣,只为在陛下面前说句好话,给网开一面。

  但能在朝堂混的,没有一个是傻子,这件事已经牵涉到了皇帝陛下和士族文坛的路线之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没有谁会傻到在这个时候去触陛下的霉头。

  而这家人在朝中做官的族人,更是将其父母骂个狗血淋头,这个时候求他去托关系找人救孩子,这不是让他去送死么。

  自己傻到掺和到陛下和文坛的斗争中去,还明里暗里讽刺陛下的铁路工程,那真是蠢到死字都不知道怎么写的了。

  民间闹得沸沸扬扬,朱元璋在皇宫之中,自然也知道得一清二楚。

  那个写小文章抱怨的学子,该杀还是得杀,不要以为咱老朱现在心境平和了许多,就觉得咱不会再举起屠刀了。

  杀一儆百的道理,咱老朱明白,他们那些读书人更明白!

  不过杀一个学子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国之事无大小,每一项政令,每一个重大决策,他都需要经过反复斟酌,虽然有太子朱标协助理政,不过也依然不能让他放松下来。

  虽然如今已经稳压文坛一头,但还缺对文坛的致命一击,只要顺利实施下来,便可进行教育和科考改革了。

  但铁路工程那里,现在却出现了停滞,安南的俘虏越来越不安分,虽然抓了一批,杀了一批,但效果却是不佳,总不能一口气将十万俘虏的头颅都砍了吧?

  这些该死的安南人,咋不像元庭的俘虏那般好使呢?

  让干嘛就干嘛,只要有口吃的饿不死就行。

  揉了揉有些涨得有些胀痛的太阳穴,朱元璋走出殿外,抬头望向天空,眼神中竟露出了一丝神往,仿佛李晗就在天上一般。

  如果能像老李一般,不理世间俗事,整日逍遥自在,那该多好啊!

第289章 让老李看看大明拍的电影

  感慨了一番后,朱元璋又想到了李晗,此时的他,不知在干些什么呢?

  他或许是这个世间唯一懂自己的人了吧,可惜自己憋了一肚子的话,却不能和他好好聊聊。

  唉,如果老李在这儿,两人烧上几个精致的小菜,摆上几瓶茅台五粮液的,小酌几杯,然后畅谈一番,从天文地理到古今中外,无所不谈,那真是人生一桩美事啊!

  只可惜这小子神龙见首不见尾,还真是遗憾哩。

  不行,得给这小子写封信去,大明走向世界巅峰的重任,也得让他来多分担分担。

  最起码咱老朱也得找他聊聊天谈谈心不是?

  正想著呢,此时朱福宁一脸兴奋的来到了内殿。

  “怀庆,你找为父有事儿?”朱元璋有些好奇的问道:“见你面露喜色,应该是有啥喜事吧?”

首节上一节173/2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