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福宁敲了敲自己的小脑袋,又开始看电影的拍摄技巧和入门。
这一看,她才认识到,自己以前把拍电影想得太简单了,光是一个构图,原来就有这么多的技巧啊。
她打开手机,学著资料上所写的构图技巧,随便拍了几个小视频,看了看,诶,还真是好看了许多,而且感觉更加富有意境了。
就在朱福宁学著如何用手机拍电影时,朱元璋也没闲著,命人将方孝孺叫到了宫中。
如今方孝孺,主管大明报社也有一年半载,脸上早已褪去了当初的稚气,而是多了几分沉稳。
这些日子来,在他的主持下,报纸成为大明最畅销的出版物,如今读报看报已经成为大明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报纸的内容,经过几次修改整编,已经形成了以时政、社评、生活小技巧、传奇故事为主的四大板块,便是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在上边找到自己喜欢看的内容。
而其中最受文人欢迎的,便是方孝孺所引领的社评板块,他那渊博的知识和犀利的文笔,让不少人读后都觉得酣畅淋漓,就连朱元璋自己,都喜欢看他写的社评。
“微臣方孝孺,见过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见到朱元璋后,方孝孺一丝不苟的行礼。
“方爱卿平身。”看著方孝孺,朱元璋心中也是感慨,幸好有老李推荐,自己才得到一员文坛大将。
“方爱卿,朕准备推行教育科考改革,将科学这一学科纳入教学和科考之中,此事你是否有所耳闻?”
方孝孺不假思索,恳切奏道:“陛下,微臣已洞悉此事之要。臣深信,一国之兴盛,在于广开才路,不拘一格。
大明之未来,系于工业之蓬勃发展,而科学,作为探索自然奥秘、奠定工业基石之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臣斗胆进言,应即刻著手,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与研究,此乃时不我待、迫在眉睫之要务,关乎国家长远之计!”
朱元璋微笑的点点头,方孝孺此番回应,非常合乎他的胃口。
当初第一次见到方孝孺时,他便是为了京师匠造书院,舌战国子监的学子,那时自己便有些欣赏起这个胆大包天的年轻人了。
第283章 不愧是被诛十族的狠人
“只不过朕欲推行此政,却遭到文坛的强烈反对,方爱卿,你是否觉得朕是不是操之过急了?”
朱元璋继续问道,他也想知道方孝孺对于文坛的阻碍是什么看法。
毕竟此子乃大儒宋濂之门生,亦是文坛中青年一辈杰出的代表,身为大明报馆评论员,在青年学子中有著极高的威望。
方孝孺道:“陛下,请恕微臣直言,微臣认为,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科学的推广,已经是迫在眉睫,因此陛下应尽快将此政推广开来!”
“那文坛该如何应对?”
朱元璋问道,紧接著,方孝孺的回答,令他差点下巴都惊掉了下来。
“微臣认为,谁敢阻拦科学的推广,谁便是在阻碍大明工业的发展,此乃国贼尔,应杀无赦!”
好家伙,朱元璋不由有些惊愕的看著方孝孺,这小子年纪轻轻的,竟然比自己还狠啊!
他倒是一点都不顾及自己就是文坛中的一员,不假思索的就将“杀无赦”三个字说出口,不愧是老李口中被朱老四诛十族的狠人啊!
不过年轻人说话就是无所顾忌,咱老朱很欣赏!
咱老朱要的就是这股子狠劲儿,没有坚定的毅力和决心,怎和文坛那帮酸儒去斗争?
要知道,那群文人整起人来,那真是杀人不见血的,没点子智慧和坚强的心性,被怎么玩死的都不知道。
“方爱卿也不用如此极端,杀人解决不了问题。”
话一出口,朱元璋便觉得有些怪怪的,自己在那群文人口中是什么评价,自己可是一清二楚,什么残酷无情,什么杀人不眨眼,呵,其实自己也知道,砍过的人头不计其数,扒皮充草的,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了。
可自己咋就会说出杀人解决不了问题这种话来呢,看来还是受老李的影响有点大了,咱老朱如今也是一心向善了啊。
在心中感慨了一番后,朱元璋继续说道:“朕倒是有个好法子,不过此事还得交由方爱卿你去做!”
方孝孺眼睛一亮,连忙抱拳道:“陛下尽管吩咐,臣自当全力以赴!”
朱元璋点点头,然后异常严肃道:“此事你要严格保密,除了朕和你之外,出了这书房,朕不想看到还有第三人知道,方爱卿,你是否清楚明白?”
方孝孺顿时满脸严肃,“陛下放心,微臣自然省得!”
接著,朱元璋便将李晗在信中所言之方法,加上自己的理解,对方孝孺娓娓道来。
从在报纸上,将问题抛给社会,引起全社会讨论,制造热点,方孝孺便是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思议,那神态仿佛在说
这也行?
再是利用报纸分化文坛内部,用投稿的方式让文人互相攻讦,方孝孺更是如大开眼界一般,整个人都被深深的震撼住了。
直到朱元璋将计划全盘托出,方孝孺已是大汗淋漓,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这个计划,够狠,够绝!
看来从今日起,文坛将被彻底改变了。
从今往后,科学将和儒学一起,成为读书人必学的科目,而大明,也将正式走入科学的时代!
看著方孝孺一副惊愕的样子,朱元璋心中也是觉得有意思,自己刚才见到此计划时,和他的表情,几乎是一模一样,只能说这个世上,在谋略方面,没有人能超过老李了,不,应该说在任何方面也没有人能超过他。
这小子对人心的认识,已经到了令人匪夷所思无法理解的地步,不知道他的脑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
“陛下,此策非但为阳谋之极致,更似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文坛诸贤,皆将身不由己,步入其中。
不,此言差矣,此乃一局浩瀚无垠的棋谱,大明江山即为棋盘,四海之内,万众苍生,皆化身为棋,无一能置身事外。他们,将不由自主地融入这错综复杂的棋局,而执子之手,运筹帷幄者,唯陛下您也。”
方孝孺面露骇然,额间细汗涔涔,稍定心神后,复又言道:“此等阳谋,实乃旷古未有之奇策,陛下之智勇双全,微臣拜服至极,五体投地!”
朱元璋那心中的得意劲儿啊,如大夏天吃了冰块一般舒爽,嘿嘿,老李传授于自己的谋略,不就等同于是自己的谋略么?
不过他脸上,却是严肃至极,作为一国之君,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那简直和吃饭睡觉一般简单。
“陛下,此事须尽快进行,微臣这便回去准备文章,按照陛下计划,明日便发表于报纸之上!”
说完,方孝孺便恭敬告退了,这一次,差不多是和整个文坛宣战了,他深知此事责任重大,必须谨慎谨慎再谨慎!
应详细做好计划,一步一步将瓦解文坛,第一步,便是将工人短缺的问题抛给社会。
方孝孺在应天府并未购置房产,而是一直居住在报馆内,在回报馆的路上,他便一直在思考著,第一步应该如何操作。
仔细思量一番后,他决定,便直接在文章中详细阐述工人短缺所带来的问题,然后向民众抛出第一个问题,为何会工人短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
字字不提文坛,却又字字不离文坛,这便能勾起文坛讨论的兴趣和欲望,只要明日报纸一经发行,那就等著他们乖乖上钩吧!
回到报馆,此时排字印刷的工人们正准备印发明日发售的报纸,却被方孝孺突然叫停。
就在众人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时,方孝孺已坐在书案前,提笔便写,腹稿已在回来的路上打好,此时下笔如有神一般。
很快,一篇洋洋洒洒的社评便跃然于纸上,交给了副手,让他叮嘱工人,要将这篇文章印在最显眼的位置。
翌日清晨,又是平常的一天,当应天府的百姓们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生活之时,他们不知道的是,一场改变大明的惊涛骇浪,正在悄然临近!
应天府内,官府在每条主要街道都设置了卖报纸的档口,在天未亮时,便有专人将当日发售的报纸运送到各个档口,以便众人购买。
如今百姓们也养成了早晨起来花上两个铜板买份报纸的习惯,此时已有不少人买了报纸,一边吃著早点一边看了起来。
第284章 大明首次全民大辩论
有人在看著报纸,也有人在为更多不识字的百姓读著报纸,虽然官府会定期派专人为百姓读报,不过更多的时候,不少识字的人在看报纸时,便已经将上边的内容念给其他人听了。
“工人短缺,工厂不能顺利生产?这可是大事啊!”
一位伙计打扮的年轻人一边读著报纸,一边和身旁听报纸的人讨论著。
这年轻人便是附近一家酒楼的伙计,因为识字,因此附近不少百姓都会买来报纸让他诵读,而他也乐意如此,这样就能显得他与其他卖力气讨生活不一样,他可是念过书的。
此时正在听著读报的老头说道:“我看不少人都愿意进厂去做事啊,为何还会缺乏工人呢,可惜老汉我年岁已高,不然也进那工厂吃皇粮去。”
“老人家,人家要的是会识文断字的,可不需要白丁。”旁边另一人笑道。
此时有人灵光一闪,拍著大腿很是激动道:
“诶,你们说,既然缺少工人,那朝廷再多建几所匠造书院那样的技术官学不就行了,官学一多,教出来的工人不就更多了么?”
说完,他还很得意的看著众人,鼻孔都快抬到天上去了,不过很快就有人给他泼了一盆凉水。
给众人读报纸的那位伙计说道:“这位兄台,此言差矣,这技术官学,可不是说办就办的?”
“为何不能,只要朝廷想办,难道还有人能阻拦不成,况且办技术官学的话,利国利民,咱老百姓也是很支持的啊!”
那人有些不服气道,其余的百姓,也纷纷点头附和。
“没错啊,此等利国利民之好事,没人会反对啊。”
“说的极是,就是这个理儿!”
那伙计打扮的人却是摇了摇头,然后朝众人勾了勾手指,周围的人不约而同的被勾起了好奇心,纷纷凑上前去。
只见那伙计脸上露出神秘之色,沉声道:“诸位都知道在去年之时,朝廷新建京师匠造书院之时发生了什么吧?”
众人顿时露出了恍然大悟的样子,刚才提出要新建技术官学的人忍不住开口道:
“去年新建匠造书院之时,国子监的学子们就去书院闹事,后来越闹越大,国子监还摆出了论学大会要和朝廷论学,如果不是陛下祭出了那能够飞上天空的神器,恐怕如今京师匠造书院都开不了了。”
众人露出了深以为然的表情,文士压低了声音,故作高深道:
“那你们可知道,其实在前些日子,陛下便在朝会上提出,要解决工人短缺的问题,就必须得继续新建技术官学,但是却遭到了不少文臣的反对!”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哗然,纷纷露出震惊之色。
“你吹牛的吧,既是陛下提出,那些文官又岂敢反对,话说朝堂上的事情,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伙计顿时露出不满的神色,然后又神秘兮兮道:“你们还别不信,我说出来,你们可别到处乱说去,这可是要杀头的。
告诉你们,我家二叔就在宫里当差,当日朝会之时,他便在宫殿外给听得一清二楚的!”
见小伙计说得言之凿凿,众人便相信了几分,却是对文官们更为不忿起来。
那老头更是义愤填膺道:“哼,那些高高在上的文官,还有那些读书人,整日将圣贤之道挂在嘴边,却是双手不沾阳春水,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四肢不勤五谷不分。
他们也不想想,他们用以保暖的衣裳是谁做的,他们吃饭的碗,又是谁烧的?
我看啊,这群家伙就是闲的,统统饿上几天就好了!”
此话一出,更是打开了众人的话匣子,纷纷讨论开来了。
“自从陛下开矿建厂以来,咱们的日子是一天过得比一天好了,你们看啊,以前那霜糖,谁可曾见过,现在不说顿顿有糖吃,最起码每月吃上一两次不难吧。”
“对啊,我还听说,咱们的陛下开海禁搞海贸,那是运了好几船的霜糖出去了,在番邦可是换好几船的金银珠宝回来了,听说在番邦,就是那什么琉球暹罗的,霜糖只有官老爷才吃得起呢,没想到咱大明百姓也能吃得起了现在。”
“就是就是,那些读书人啊,平日里就看不起我们干活的,他们就是不想见到咱们过上好日子啊!”
“你还真别说,我家老三在冶炼厂做工,那工钱比起以前在铁匠铺时,可高出不少呢,我们家的大瓦房,就是老三做工赚来的钱给修的。”
“是啊,我还想著等我家小子长大了,也去匠造书院读书,将来也去工厂里吃皇粮去,说不定将来还能去工部当官呢,要是陛下能多建新学就好啦。”
“咱们想的一样啊,可恨那些文臣读书人,胆敢反对陛下新建官学,那是要遭天打雷劈的!”
“哼,陛下最好都将他们扒皮充草,他们就没一个好人!”
这日,在应天府内,像这般讨论著的百姓们,那是越来越多,很快便将文人给推上了风口浪尖。
而不少读书人也发现,在大街上平日对自己毕恭毕敬的百姓们,见到自己还会恭敬叫上一声的“秀才”老爷的百姓们,如今再看到自己时,都会露出颇为鄙夷的表情,有的甚至是会故意咳嗽一声,再吐上一口陈年老痰。
随著话题讨论的热度越来越高,在文人内部,也逐渐分裂出不同观点的派别。
在国子监和各地的书院内,不时会传出激烈的争论声,儒生学子们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著自己的看法,有时甚至会争得口沫横飞面红耳赤。
而随著某个不知名的读书人在大明周报上发表的一篇名为《科学之道,大明未来之道》的文章,将此次事件推向了第一个高潮。
文章中写到,科学,探寻天地自然的学科,乃打开新的民智,发展工业增强国力的根本之道,应提升到和儒学同等重要的位置。
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在大明引起轩然大波,霎时间,整个文坛都沸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