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李敏说的有趣,朱元璋也是莞尔,工地的辛苦他何尝不清楚,不过是李敏在自谦罢了。
君臣寒暄一番后,朱元璋命人端来冰块,又拿出几瓶可乐和芬达。
可乐是给李敏尝尝的,而他自己,也好奇芬达是什么味道。
李敏看著可乐和芬达有些吃惊,这又是黑色又是金黄色的液体,颇为古怪,只不过那透明的瓶子倒是非常精致,也不知是什么新奇的玩意儿。
“陛下,此可乐和芬达是何物呀?”
看著瓶身上那异常古怪的字样,李敏忍不住好奇问道。
“哈哈哈,李爱卿,此乃饮品也,口味别具一格,特别适合夏日饮用,有消暑解热之功效。”
说著,朱元璋亲自将冰块夹入杯中,给李敏倒上一杯可乐,又给自己倒上一杯芬达。
“李爱卿,尝尝。”
李敏看著不断翻腾著气泡的可乐,不免有些惊奇,不过看著那清凉的样子,感觉口中生津,确实有些口渴了。
端起杯来,小心抿上一口,顿时眼睛一亮,清凉又甘甜,稍微带点酸味,却是不免让人胃口大开。
看著李敏那小心翼翼的样子,朱元璋笑道:“李尚书,这不是品茶,不必那么文雅。”
说著,他一口将杯中的芬达倒入口中,霎时间,口腔中充满了浓郁的橘子香甜味。
朱元璋顿时双眼一亮,满是惊喜,老李送来的,就知道差不了啊!
第219章 再上一个台阶
君臣一边喝著碳酸饮料,谈话也进入了正题。
“陛下,松江船厂主体框架已经快完工了,微臣这次回应天府,便是要衔接好后续事务。”
李敏美美喝了一大口可乐,继续说道:“造船的蒸汽机,以及各种配套器械,也需要开始往松江府运送了,一旦新船厂竣工,那么大明便可开建吨位更大的船只了。
不过微臣倒是有个想法。”
“哦,李尚书还请直言。”
对于李敏的能力,朱元璋还是充分信任的,松江船厂接近完工,这也是个好消息。
“微臣观松江一带,乃至宁波等地,多有优良港口,比之应天府过之而无不及,因此除了船厂外,其余工厂,也可相继在松江府一带建设其他工厂,如钢铁厂、机造厂、糖厂等。
这一来是方便海运,省去将货物运往松江府的麻烦,可就地装船,省下大量运费和时间,二来嘛……”
李敏看了看四周,小声说道:“以松江、宁波等府地为代表的江南一带,来自士族的阻力依然不小,微臣考虑著,将以朝廷为主的工厂,开到松江一带后,便可在经济这一方面,提前抢占士族并未进入的市场,对士族形成优势,额,用句奇人的话就叫做
利用松江天然海港的地理条件,打造产业集群,形成规模优势,对士族形成降维打击!”
见李敏说话和老李越来越像了,朱元璋也是忍俊不禁,“李尚书此言甚妙,在松江等地投建新厂,不光是为了遏制士族,也是大明工业发展之需要,不过现在不急于一时。”
李敏有些狐疑的看著朱元璋,难道在松江建厂有阻力?
莫非是国库不足?
不应该啊,他琢磨著,首次海贸的船队已经归来,带来的巨大利益是震惊了朝野,就连他这个不在应天府的都听说了,一次海贸带来的收益,远超大明一年的财税收入了。
就在他疑惑时,朱元璋的一席话,却是让他大吃一惊。
“李尚书,咱这儿还有个更大的工程项目等著你来主持呢!”
更大的工程?
李敏心中一动,他现在一听到大工程就激动,大明工业党,就是为大工程而生的。
从朱元璋手中接过厚厚的一迭资料,李敏仔细阅读起来。
“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制造工艺流程图?”
他顿时大吃一惊,然后惊喜道:“陛下,这是新型步枪?”
“没错!”朱元璋笑眯眯著。
“不过,这五六式半自动又是何意,微臣颇为费解啊!”
“你接著往下看便知道了。”
自从针发枪和蒸汽船投产以来,李敏几乎每天都在和工程打交道,身为文官,他却跑得比武将还勤快,如今张口就是结构强度,闭口就是优化设计,这一年多来学的东西,感觉比这一辈子读书学的都多。
因此看工艺流程图,对他而言现在几乎不在话下了,况且这流程图,深入浅出解释得非常详细,也挺简单易懂的。
看著看著,他越看越震惊,这……这……这仅仅只是新枪的工艺制造流程?
半晌后,他放下资料,深深呼吸了几口,郑重对朱元璋道:“陛下,这新枪一旦能成功投产,对大明的工业而言,将是一次飞跃式的进步!”
朱元璋此时有些迷糊,李晗这么说,李敏也这么说,可自己倒是不明白了,一支新枪,说是对战争形态产生重大影响他能理解,可为何还能给工业带来巨大的进步?
“李尚书,你且说说,为何一支新枪给让大明工业带来巨大进步?”
“陛下,这不仅仅是造一柄新枪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整个钢铁产业以及炸药产业的变革啊!”
李敏忍不住站了起来,手舞足蹈的,神情显得异常激动。
“奇人在流程图中说到,新枪的枪管,必须采用全新的无缝钢管,这其中,还有无缝钢管的锻造技艺,以及新型的锻造机械的制造。
而新型的钢铁材料,用处不仅仅局限于造枪,还有造船,以及其他各行各业,都可应用到。”
李敏如获至宝般继续激动的说道:“不光是钢铁技术,还有新型炸药的制造,陛下,您说这些东西一旦实现,那对大明将产生多大的影响?”
朱元璋也被震撼到了,此时他才明白,为何老李说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了。
但如果实现的话,大明的国力,又将上升到何种境界?
无法估量啊!
……
此时在工业司军器局的靶场内,刘三悟从水盆中拿出一颗被浸泡的子弹,仔细观察著。
子弹受潮无法击发的消息,已经传到了他的耳中,对于这个问题,刘三悟已经冥思苦想了好几天了,但就是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在日本使团走了后,朱元璋要升他的官,但被他拒绝了,他的心思全在枪上,只想好好造枪。
朱元璋为此大大表彰了他一番,还赏了他十两金,以作嘉奖。
虽然造弹壳的油纸有一定的防水功效,不过长久在潮湿的环境中,依然不能好好保护弹体。
在大漠中还好,那里常年干燥,对子弹几乎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不过在大海上就不一定了。
眼前的子弹,底火和发射药已被浸湿,已经不能击发了。
那么该用什么方法,来防止子弹受潮呢?
他冥思苦想了好几天,也没想到合适的办法,就在苦恼之时,突然宫中来了太监,宣他立刻前往皇宫面见陛下。
陛下要见自己?
刘三悟有些吃惊,不过还是立刻动身前往皇宫。
来到内殿后,刘三悟惊讶的发现,自己最大的上司,工部尚书李敏赫然在此。
除了李敏外,还有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以及户部尚书杨思义。
好家伙,他不由倒吸一口凉气,朝堂一品二品大员齐聚于此,除了上朝之外,自己哪见过这个阵势。
在拜见了陛下后,又给各位上官请安,然后小心翼翼的躲在一边,在自己面前不是国公就是尚书的,哪有自己这个主事说话插嘴的份儿呢!
不过李敏倒是挥手让他过去,然后给了他一迭厚厚的纸张,让他仔细看看。
刘三悟接了过来,然后仔细翻看起来,这一看,差点让他惊掉了下巴。
用钢材做子弹?
他猛的拍了一下脑袋,如此天才的主意,自己咋没想到啊!
第220章 徐达吃瘪,重八高兴
刘三悟翻看著工艺流程图,心中越看越震惊,针发枪的试制到投产,流水线的运行和普及,都是他亲手主抓,说他为大明造枪第一人都不为过。
因此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份工艺流程图的含金量!
光是枪械构造图上,那精巧到极致的设计,便已经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巧夺天工之外,他实在想不出其他形容词了。
“陛下,李尚书,这设计图,莫非是奇人所制?”
奇人带来了工业,给大明造成翻天覆地般的变化,这一切他都看在眼里,还深深参与其中。
从针发枪到蒸汽机,从热气球到流水线,他都深切感受到每一项革新所造成的轰动。
这一切都是奇人的功劳,而他也早认为,奇人无所不能,但这工艺流程图,还是再一次颠覆了他的想像。
陛下宣自己进宫,莫非便是让自己来主持新枪的制造?刘三悟的心脏突然间开始剧烈跳动起来。
出身于造枪世家,刘三悟对当官赚钱的兴趣不大,但是这个官他不当还不行。
祖上给元庭造过枪,陛下重建汉人王庭后,他刘三悟能够在军器局当个事务小官而不被清算掉,已经算是陛下格外开恩。
一个造火器的,如果拒绝为朝廷所用,那么陛下就要问了,你想干嘛?
对于此,刘三悟也无所谓,只要能造枪就行,为汉庭造枪,也远胜于为元庭造枪。
他的心思全在造枪上,如今有一个机会,让他主持制造一把跨时代的枪械,岂能不让他怦然心动?
一旦新枪从自己的手中诞生,那将是多大的荣耀?刘三悟不敢想像,不过很有可能今后归西后,子孙后代会给自己封谥为枪神!
此时李敏抚须微微笑道:“没错,刘主事,这便是奇人送给大明的新枪设计图,如今工业司和军器局都是你来主管,说句你是如今大明最懂枪的也不过分,这新枪的生产线,便交由来负责了。”
“陛下,李大人,下官定竭尽全力,尽快将新枪制造出来!”
刘三悟异常郑重的说道。
此时徐达和李文忠听到新枪也来了兴趣,他们也刚刚才到,尚未听陛下提起新枪一事,看著刘三悟那肃然的表情,心中也是异常好奇。
“刘主事,你也是军器局的老人了,咋还跟没见过枪似的,一支新枪而已嘛,难道此枪比针发枪还要犀利?”
徐达忍不住快言快语道。
刘三悟一听,傲然挺胸,直言不讳道:“国公爷,论行军打仗,十个百个刘三悟也不是您的对手,但论造枪嘛……”
他停顿了一下,不过朱元璋和李敏等人知道他没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论造枪,他魏国公徐达拍马也追不上刘三悟呗。
看著徐达那有些吃瘪的样子,其余几人心中不免一阵畅快,谁让你徐天德喜欢嘴贱,现在碰到对手了吧。
特别是朱元璋,被徐达顺走了好些美酒和可乐,更可恨的是,他刚刚来时,就嚷嚷著要几箱芬达健力宝带回去尝鲜,还怂恿李文忠呢。
刘三悟接著说道:“此新枪拥有十发子弹的容弹量,完全摈弃了针发枪每击发一次,便要装一次弹药的繁琐,这便已经是革命性的进步了。”
“能一次装十发子弹?”
这一下,不由徐达不惊讶了,在他的观念里,击发一次装一发子弹,不是天经地义么?
从最早的火铳到针发枪,不都是如此,而针发枪还节省了装火药捅弹丸的时间,在他看来已经是做到极致了。
在李文忠看来也是如此,不过他没有徐达那般嘴贱,而是静静的等待刘三悟的解释。
“还有新枪,采用了导气式的半自动射击方式,这在枪械上,是绝对天才般的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