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第13节

  上仙真的神了,咱老朱在这一刻想什么他居然也猜到了!

  朱元璋瞪大了眼睛,继续看了下去,不敢有丝毫遗漏。

  “那是因为,老朱你对航海业和造船业、对海权、甚至是对这个世界还缺乏足够清醒的认知!

  如果我说,未来世界的霸主,便是依靠强大的超级战船建立的世界霸权,你还会觉得销毁宝船图纸,禁止船业技术发展无所谓吗?”

  未来世界的霸主?

  朱元璋撵着胡须思考着,上仙的意思是,未来世界的霸主,难道不是我大明朝?

  世界霸主,当然是世界第一强国了,在他的认知中,当下世界第一强国,自然非大明莫属。

  难道未来还有国邦比我中华还强盛?

  看来,造船业得发展起来了!

  “当然,错不在老朱,因为中华自形成大汉民族概念以来,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虽然事实也如此,但也限制了咱中华看待世界的视野和格局。

  这些事情,如果老朱你有兴趣,待以后再和你慢慢细说。”

  别啊上仙,你咋写到这里就不写了呢?

  朱元璋的胃口已经被吊了起来,没想到李晗居然笔锋一转,直接将话题转到了朱高炽身上。

  “朱棣之后,便是朱高炽继承了皇位,朱高炽在位时,休养生息施仁政,让大明的国力得到十足发展,不失为一代明君。”

  呦呵,没想到朱高炽那个小胖子,也能成为一代明君?

  朱元璋的脑海中此时浮现出朱高炽的样子,胖胖的,很憨厚,很可爱,经常被朱允欺负,然后哭着鼻子跑自己这来告状。

  他又想到了朱允,真是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

  “朱高炽之后,便是其长子朱瞻基继位,朱瞻基干得也不错,大明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境界。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三代人的励精图治,为大明的鼎盛打下坚实基础。”

  看到这里,朱元璋欣慰的点了点头,看来老四和他的子孙干得真不错,颇得他老朱的几分真传。

  “只可惜,朱瞻基有个毛病,对于大明而言却是致命的,便是朱瞻基死得太早了!”

  朱元璋顿时心中一紧,呼吸也开始变得急促起来,一种不详的预感萦绕心头。

  “朱瞻基病逝后,其子朱祁镇继位,至此,大明二代战神叫门皇帝闪亮登场!”

  战神!

  又见战神!

  战神二字,在上仙笔下,可不是什么好词啊!

  一想到李景隆这个“初代战神”的一系列骚操作,朱元璋的心都揪了起来。

  这个二代战神,难道还有更离谱的操作?

  还有这“叫门”是何解?

  上仙都管他叫“叫门皇帝”了,想来也不是啥好词!

  “由于朱瞻基死得太早,并没有对朱祁镇进行很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没有为朱祁镇继承皇位铺平道路。

  因此朱祁镇在继位后,所能依附的,便只有贴身太监王振。”

  宦官专权?

  四个血淋淋的大字从朱元璋脑海中飘过,无论哪朝哪代,只要宦官专权干政,那这个朝代便没有啥好下场!

  无论是秦末的赵高,还是东汉末年的十常侍,带给王朝的,只有毁灭!

  正是因为如此,他老朱才严禁太监干政!

  难道咱大明也逃不过此劫吗?

  “有了朱祁镇的宠幸,王振开始变得肆无忌惮,结党营私、贪赃枉法于他而言根本不算什么,最要命的时,王振私自制造大量铁制箭簇等武器,贩给瓦剌,谋取暴利!”

  这个该死的太监,可恨,该杀!

  “瓦剌统一各部后,由于那时朱棣如日中天,瓦剌只得向大明俯首臣称,并年年朝贡。

  而大明朝廷也欣然接受了瓦剌的朝贡,这样即减少了战争开支,也能维持边疆稳定,因此每次瓦剌朝贡时都大加封赏,甚至还按人头赏赐。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在尝到了甜头后,瓦剌前来朝贡的人越来越多,直到朱祁镇继位后,朝贡人数一度达到两千余人。

  甚至这帮家伙还学会了虚报人数,来两千人,报数三千,来三千人,报数四千,甚至最过分的一次,按实际人数的五倍来报,这是逮着大明这只肥鹅往死里薅啊!

  瓦剌这么个搞法,哪怕大明再家大业大,也吃不消啊。

  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朱元璋的血压又开始飙升了,好你个瓦剌,这帮鞑靼蛮夷,朕绝对不会放过你们!

  “大明朝廷自然也不是傻蛋子,瓦剌这是摆明来吃大户的,便停止了向瓦剌朝贡队伍封赏。

  于是乎,瓦剌这群养不熟的白眼狼,举兵向大明大举进犯,一路进逼甘州,一路攻击宣府和赤城,另一路进攻大同。

  由于朱祁镇的过度宠信,王振肆无忌惮地干涉朝政,虽然有杨士奇等重臣掣肘,但常年的内耗,致使大明边军武备松弛,导致前线接连失利,宣府、大同等地已危在旦夕。

  按理来说,以大明实力而言,此时只需重整兵马,调遣精锐协同边军反击进犯之敌即可,但王振和朱祁镇两人,此时却开始整骚操作了。”

  多谢书友指出错误,已经修正,求票票,求收藏

第17章 土木堡之变

  朱元璋拳头已经紧握,双目圆瞪,眼球充满了血丝,似要喷出怒火一般。

  朕倒要看看,朱祁镇你个后代子孙,和那个该死的太监王振沆瀣一气,到底能整出啥骚活出来!

  “宣府、赤城、大同等地接连告急,其中,一旦宣府被破,那瓦剌大军便能长驱直入,直取居庸关,威胁北京城!

  然而当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回京城后,朱祁镇在震惊之余,居然还有些热血沸腾,他认为,此时是自己大展身手的时候了!

  由于和朝臣不和,朱祁镇一直在寻找着机会,一个让他足够震慑朝臣,足以名震天下的机会!

  要说瓦剌大军进逼,朱祁镇急吗,当然急,朱祁镇好歹是一国之君。

  但还有人比他更急,这人便是王振。

  王振着急,自然不是心急国家危亡,而是担心他的那点产业!

  王振多年贪赃枉法,敛财无数,将大部分家业置于大同,如今瓦剌大军即将攻破大同,当然着急了!

  于是乎,为了保住老家那点产业,这王振便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

  王振跟随朱祁镇多年,自是知道他肚子里的那点花花肠子,对朱祁镇言‘以大明的天威和天子的感召,定能顷刻之间将瓦剌击败’。

  两人各怀鬼胎,一拍即合。

  此举,自然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尤其是吏部尚书王直,率百官竭力阻止!

  而朱祁镇这个糊涂蛋,平日干得最多的,便是和群臣扯皮,别说排兵布阵,就连兵书也没看几部。

  这孙子,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居然被王振说动心了,执意要御驾亲征!”

  这孙子!

  上仙骂得好啊!

  朱祁镇这个家伙是真孙子!

  朱元璋也是在心中连连附和李晗,可惜朝中的那些重臣,如此劝阻,都未让朱祁镇却步!

  还有那宦官王振,简直祸国殃民,如此贪婪卑劣之徒,如果在洪武年间,朕必要夷其三族!

  “于是乎,在不知瓦剌军队主力方向的情况下,朱祁镇诏令匆忙集结军队,两日内出兵讨伐!”

  朱元璋血压再次上升,好家伙,朱祁镇这孙子,打仗跟过家家一样吗?

  孙武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朱祁镇你这一拍脑袋就出兵,还真是一点兵法都没看啊!

  “出兵匆忙,统帅又是个糊涂蛋子,再加上个太监狗头军师,这仗,就算孙武在世也打不好啊!

  再加上王振心急他在大同的家业,在宣府已危在旦夕的情况下,舍近求远,怂恿朱祁镇带兵从宣府前往大同,更是让情势直转直下!

  彼时北方正值雨季,连日风雨不停,道路非常泥泞,大军还未到达大同,就已经出现饿死、冻伤的士兵,当赶到大同时,大军已成疲军。

  而瓦剌大军以逸待劳,自然大破明军,明军惨败,人心惶恐,只能仓皇撤退!”

  此时朱元璋已经快出离愤怒了。

  他愤怒朱祁镇的昏庸糊涂,也心疼未来那些战死的明军将士。

  深深吸了一口气,不断在心中反复念叨着,“这是未来之事,未来之事,还未发生,一切都还有救!”

  念叨了好几遍后,才让自己的心情舒缓了过来。

  然后接着往下看,这一看不打紧,刚刚降下的火气,瞬间又被点爆了。

  “撤退就撤退吧,然而,在撤退路线上,又起了幺蛾子。

  王振想从紫荆关撤兵,让朱祁镇从他的家乡蔚州经过,摆摆威风,光宗耀祖。

  但是如今心境已然破坏,一切都往坏处去想。

  他想到,这么庞大的军队经过他的田园一定会对他收割在望的粮食造成巨大的损失,况且兵败撤回,皇帝也不会有很高的兴致。

  然后,朱祁镇居然又听信了王振的话!

  两人不顾大军已经向南走了八十余里的事实,命令队伍折回东北,重新回到宣府,由出征之路返回。

  大同参将郭登、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得知后急忙前来劝阻,恳求已经临近城池,不必要也不应该在宣府受威胁的情况下折往北路去冒险。

  但专注于个人威势的王振对这充满警示的劝告依然不闻不听,一意孤行。”

  王振!

  朱元璋青筋暴起,一拳重重砸在塌子上。

  朕势要诛杀此獠!

  “大军迂回周折,耽搁了数天宝贵的光阴,才到达宣府。这么长的时间给了瓦剌充足的追击时间。

  明军进入宣府之日,瓦剌太师也先命伯颜铁木儿率领一支追兵到了宣府东南、距宣府仅六十里的鸡鸣山,堵在了明军前进的道路之上。

  也先亲率的大军则紧追而来,形成对明军的夹击之势。

  朱祁镇和王振一面派出部队迎击瓦剌,一面慌忙南绕。

  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受命断后拒敌,迎战也先骑兵,结果大败,士兵死伤大半,兄弟二人双双战死。

  朱祁镇又命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三万兵前往支援。

  年迈无能的朱勇把部队直接领入了蒙古人的包围圈,结果三万骑兵被杀掠殆尽,朱勇和薛绶本人也成了刀下鬼。

  驻军鸡鸣山的伯颜铁木儿得知后,假装敌不过前来迎击的明军故意北撤,以诱使朱祁镇和王振进入更深的圈套。”

  此时的朱元璋心中升起了深深的无力感,他已经麻木了,这大明二代战神,比起李景隆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军败退到达土木堡后,此时天色尚早,距离防御设施比较完备的怀来县城仅20里路,随行的文武大臣都劝说朱祁镇入住怀来城歇息。

首节上一节13/14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