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第12节

  朱元璋心中也满是欢喜。

  看来楼英和上仙想到一块去了,上仙果然没有看错此人,楼英他,怀着一颗悬壶济世的心啊!

  “楼英听旨!”朱元璋肃然道。

  “陛下,臣在!”楼英恭敬听令。

  “朕命你太医院,和国子监一道,将此书印刷成册,以你楼英为主,以太医院为根基,将医书推广出去!”

  “臣,遵旨!”楼英恭敬作揖,然后又道:

  “陛下,臣以为,此仙书,应该以陛下您的名义出版发行,以便传播,也让天下百姓沐浴浩荡皇恩!”

  朱元璋心中大喜,正想着如何开口才好,没想到楼英给及时提了出来。

  医术好,医德高,还和上仙一样处处为咱着想,还真是咱的贴身好太医!

  随后,朱元璋亲手写了一道谕旨交办给楼英,此事,光有口谕还不行,得有手谕才能让楼英便宜行事。

  楼英接旨后,并未离去,而是继续用热烈的目光看着朱元璋。

  朱元璋都被这热烈的目光盯得有些不好意思了,“楼爱卿,可还有事?”

  楼英想了想,一咬牙,再一次叩拜在地。

  “陛下,臣还有个不情之请!”

  “楼爱卿还请直言!”

  “臣想,拜著此医书之人为师,还请陛下成全!”

  额……

  朱元璋顿时哑口无言,幸好幸好,刚才没有因为高兴而一口气答应楼英。

  你想拜上仙为师?

  我还想呢!

  先尝试性加更一章,求各种票票哈,以后视情况加更更多

第15章 朱棣之功

  最终,朱元璋还是以时机尚未成熟,将楼英打发走了。

  楼英想拜上仙为师一事,还得征得上仙同意才行。

  不过,上仙似乎对楼英的印象很好,想来此事应该不难吧。

  而楼英也带着手谕和《赤脚医生手册》,马不停蹄地赶往了太医院。

  不光得将《赤脚医生手册》学透,还得抓紧时间印发,楼英有得忙了。

  想到未来《赤脚医生手册》推广开后,大明的医生和天下的百姓们,都会念上他老朱的好。

  朱元璋顿时笑开了花。

  不知上仙在信中对朱棣当皇帝之后的大明又是如何评价,他心中既是紧张,却又更加期待。

  干脆就在坤宁宫找个安静的塌子坐下,认真研读上仙的信。

  “朱棣当上皇帝后,自然会继续削藩,毕竟他能通过造反当皇帝,其他藩王也会有样学样。”

  虽然心中早有猜测,不过确认朱棣会削藩后,朱元璋心中还是感慨万千。

  莫非自己分封藩王的政策,到底还是错了?

  “不过,朱棣削藩的法子,比朱允就聪明太多了。

  他挟新皇之威,对藩王恩威并施。

  一是恢复被朱允贬削的藩王爵位,并对部分藩王给予优待,如增加俸禄、赏赐官职等,以示恩宠。

  二是通过减少藩王护卫的数量,从原来的三护卫削减为一护卫,逐步削弱藩王的军事力量。

  三是将边防的军事指挥权从藩王手中收回,交给都司卫所和边将武臣,直接控制地方的军事力量。

  四是调整了部分藩王的封地,如将谷王朱桂改封到长沙,通过这种方式,他既保持了对藩王的控制,又削弱了他们的实力。

  通过这些举措,朱棣在保持对藩王一定控制的同时,也避免了直接的冲突和反抗,有效地实现了削藩的目的。”

  老四这小子,干得还不错!

  此举不光避免了兄弟骨肉相残,还让皇室对藩王的控制进一步加强,朱元璋老怀大慰。

  看来,自己分封藩王并没做错,而且依朱棣的做法,能够让朱家子孙世代繁荣下去。

  “比起朱棣的有效削藩,他的帝王之政,更是可圈可点。”

  朱元璋眼睛一亮,没想到朱棣也能得到上仙如此高的评价!

  “这么说吧,朱棣在老朱你的基础上,继续文治武功,为大明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越看越好奇,也是迫不及待想知道,朱棣到底是怎么干的。

  “总体而言,朱棣在位时,做了六件事名留青史,即奖励农耕、鼓励工商、永乐大典、迁都北平、五伐漠北、七下西洋。”

  嘿,朱棣这小子,都能让上仙用上名留青史的赞誉了!

  朱元璋边看边点头称是,农耕乃国之基石,奖励农耕是每一位合格帝王都要做的事情。

  虽然不喜商人,不过工商也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鼓励工商此举也并无不妥。

  只是这永乐大典又是何物?

  永乐,应该是朱棣当皇帝后的年号吧,永乐大典,莫非是他当上皇帝之后的庆典?

  只是区区庆典而已,何德何能可以名留青史?

  还有,朱棣这小子迁都北平了?这又是何故?

  五伐漠北,那便是朱棣在位期间,五次攻打残元,看来还打得不错。

  至于七下西洋又是怎么回事?

  西洋朱元璋自然是知道的,只是他对那蛮夷之地兴趣缺乏,自海禁以来,除了偶尔接见海外之邦的朝贡,平时则是懒得去搭理。

  只是为何七下西洋会名垂青史?

  莫非此中还有深意?

  朱元璋带着好奇和期待,继续看了下去。

  “奖励农耕和鼓励工商,农耕乃一国之根基,工商便是保证国家发展、百姓生活繁荣的重要条件,朱棣在位期间,让农业和工商业得到长足发展。

  而永乐大典,便是他当皇帝后,下令编撰的一部旷世百科全书,此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前至上古,后至永乐一朝,集史、经、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等于一体,堪称中华文化典籍之集大成者!

  永乐大典,为中华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让后代们知道,他们的先祖曾经是多么的辉煌!”

  原来,永乐大典竟然是编撰的典籍?

  朱元璋啧啧称奇,心中却是跃跃欲试,自家儿子都能编撰永乐大典名留青史,他这个当爹的难道就不行?

  嘿,这风头,可不能被朱棣给抢了!

  咱老朱也下令天下文人编撰一本,嗯,就叫洪武大典!

  “至于迁都北平,朱棣的考虑有两层,一方面是原帝都应天府,守旧派势力过大,让其不得施展手脚对朝廷进行改革,致使政令不通达;

  另一方面,则是残余的元朝势力不断骚扰大明北方边境,为了巩固边防,朱棣决定迁都北平,以便更直接的控制北方地区,同时,迁都北平有利于召集兵马作战,省去了不少路程,使得军队能更快到达前线。”

  天子守国门啊,朱元璋忍不住为他家老四竖起了大拇指。

  “在老朱你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后,元庭迁至漠北,而后被瓦剌吞并。

  而为了消除瓦剌对大明边境的危害,朱棣先后五次伐兵漠北,重创瓦剌,也打出了大明边境几十年的和平。”

  不错不错,朱元璋老怀大慰,将蒙古人赶到北方后,鉴于大明开国之初,需休养生息,便暂停了北伐。

  不过残元一直是朱元璋的心头刺,没想到残元竟然被瓦剌给吞并了,朱棣这小子,知道重创瓦剌,眼光和手段都不错,有乃父之风!

  “不过以上都只是朱棣的常规操作,而最让后世称道的,便是七下西洋了!”

  奖励农耕、发展工商、编撰永乐大典、五伐漠北,此种功绩,历朝历代,只要有帝王能干成其中一件,都能获得明君的赞誉,没想到,如此丰功伟绩在上仙眼中也只是堪称“常规”而已!

  看来,七下西洋没自己想得那么简单!

  倒要看看,朱棣那小子,做得如何?

  “朱棣命人建造宝船,派遣太监郑和,组建大明宝船队,从应天府出发,先后七次访问西洋各国,乃至天竺、大食,最远至非洲,总航程超过六十余万里!

  此次航行,前无古人,是中华航海史上最伟大的壮举!

  七下西洋,不光为大明带来了地理上的大发现,也给大明带回了大量物产,丰富了华夏的物种,同时还将天朝皇恩,传播向了西洋各国,建立朝贡关系,让大明乃至中华的影响力,逐渐向西洋扩散!

  这一壮举,让华夏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也让大明威望达到了顶峰!”

  七下西洋,航程超过六十万里,让大明威望达到顶峰!

  哪怕朱元璋对海外无任何兴趣,因倭寇屡犯沿海而实施了海禁,还曾下令“片板不许下海”。

  但看到这里,也不免心潮澎湃起来!

  大明皇恩,远播西洋,海外诸国,皆来朝贡!

  这是何等伟大的壮举,没想到,被朱棣那小子给做到了!

  大唐盛世之时,万国来朝,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书友指出的错误,已经修正,求票票求收藏

第16章 大明二代战神登场

  朱棣的一通操作,把朱元璋看得是热血沸腾心向往之,仿佛是自己开创那盛世一般。

  朱棣能做出如此壮举,都是他老朱教育有方啊!

  朱元璋得意洋洋的想着,继续看了下去。

  “七下西洋虽然创造了举世无双的成就,但也消耗了大明大量国力,朱棣之后,朱高炽便下令暂停远航。”

  不错,七下西洋虽然让大明威望远播四海,但确实太消耗国力了,朱高炽能做到暂停远航,不好大喜功,实属难得。

  怪不得上仙也称赞其是明君了。

  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然后信中接下来的话却打了他个措手不及。

  “可惜的是,在郑和去世后,大明便彻底停止了继续远航,而海禁政策,则更加严厉。

  更要命的是有人将宝贵的航海图纸和造船图纸都烧毁了,直接让中华失去了认识世界的机会,更是让中华的造船技术停滞不前甚至落后世界几百年!

  要知道,这些宝船,在永乐之时,可是全世界最先进吨位最大的航船!”

  朱元璋皱起了眉头,此等做法,虽然感觉有些不妥,但也没觉得有多么严重。

  “看到这里,老朱你觉得这么做,没有什么大问题吧。”

首节上一节12/14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