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第128节

  崔文渊倒是不急不恼,一来虽说知道“八嘎”什么的不是啥好话,但他不是倭人,领会不了其中强烈的攻击情绪,二来两边的人马打得越凶,就越对大明有利不是?

  这也是为何要让两边一同来这华盖殿的原因了。

  二桃杀三士的典故,他崔文渊懂,大明的皇帝陛下更懂啊!

  “诶诶,诸位大人,莫要伤了和气嘛,咱大明有句古话说得好,和气生财,和气生财啊!”

  在崔文渊的调和下,两边总算是停歇了下来,小野英世气喘吁吁的对崔文渊说道:

  “崔大人,请您一定要转告皇帝陛下,我们对大明赤诚忠良!”

  “崔大人,我们对大明,一片忠心!”佐佐木道雄也急忙说道。

  崔文渊摆了摆手,“诸位放心,只要和大明创建朝贡,大明绝不会亏待各位的。”

  两边使臣一听,心中顿时大喜,崔文渊眼见时机已到,便吩咐太监将两朝使臣,分别带到文华殿和武英殿。

  便是要和两朝使臣签订具体的协约。

  那里,还有礼部的官员以及大学士们在等著他们呢,当然,为了避免这些文人脑袋一热又要充当“冤大头”,朱元璋还专门派遣了户部和锦衣卫给紧盯著。

  户部嘛,自然是尚书杨思义亲自上阵,大明的目标之一,是要用货币和商品控制日本,由杨思义压阵再合适不过了,虽然也曾想让工部尚书李敏出场,但他现在却在松江紧抓船厂修建一事,也只能作罢。

  与此同时,在皇宫内殿,朱元璋正陪同著道衍观看《中国通史》。

  虽然这段时间《中国通史》的纪录片在应天府流传得极其火热,不过道衍整日在寺宇中修习日语和日本列岛之局势,因此并不知情。

  尽管已经经历了一次抗日纪录片的洗礼,不过在看到《中国通史》后,再次让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自然,他也明白陛下让自己观看《中国通史》的良苦用心,也更让他坚定了,自己接下来要走的道路。

  一时之间,内殿的气氛颇有些沉重,朱元璋和道衍心中都明白,道衍此一去日本,有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

  不过想到刚才观看的纪录片中,荆轲那风萧萧兮一去不复的气势,道衍倒是能坦然处之。

  甚至在他看来,如果自己死在了异国他乡,那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殉道,为国殉道,永垂而不朽之。

  似乎是为了缓解这有些沉重的气氛,朱元璋开口道:“大师,那倭人的话,你习得几成了?”

  道衍行了个佛礼,不过一开口,却是有些轻蔑,“那倭国之语言,便是我中华之汉字没学明白,还需用平假名和片假名来辅助表意,简直是对仓颉造字这一壮举的侮辱!

  如若是贫僧的学生学成这样,贫僧定会打烂他的手板!”

  “哈哈哈哈!”朱元璋大笑起来,一扫刚才的沉重,“大师所言极是,那倭人没读过书,咱不和他们一般见识!”

  接著,朱元璋正色道:“大师且稍等片刻,咱这有件东西给你看看。”

  说著他进入书房中,取出了李晗寄给他的日本矿藏地图,然后摊开在了道衍的眼前。

  “大师请看,此乃我大明的绝密,也是大师你此行的主要目标之一!”

  “这是……”

  道衍看到日本矿藏图,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只见其上不仅将日本列岛的地形绘制得一清二楚,而且哪些地方有什么矿物,也是详细的标注其上。

  不知是何人有如此之恒心和毅力,竟然能将地图描绘得如此详细,地理、方位、山川河流皆是一清二楚,一眼观之便将日本之地势观察得清楚明白。

  “大师请看,这里是石见银山,还有这里的佐渡银山和加贺银山,需要大师在出使日本后,将这三地的情况调查清楚,那里是属哪方势力范围,是何人在控制,地形如何等等,都是大明目前需要掌握的情报。”

  朱元璋郑重说道:“除此之外,在佐渡岛这个地方,还有佐渡金矿,以及日本列岛最大的菱刈金矿,也是我们的目标。”

  “陛下请放心,相信用不了多久,这些矿藏,通通都会属于大明!”

  道衍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他将目光,放到了整个日本列岛之上!

第201章 日本赚翻了,但代价呢?

  谈判的过程,比想像中还要顺利,崔文渊倒是没有再笑容可掬,反而还有点严肃。

  不过他是在尽量紧绷著别让自己笑出声来。

  和南北两朝的协议,陛下早有定夺,说是谈判,不过实质上和让日本人跪下乖乖接旨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协议的核心一共有五条:

  其一,南北两朝共同承认,日本成为大明之保护国,一旦日本本土遭受入侵或是发生内乱,可向大明寻求军事保护以维护其本土之安定,大明也可视情况之危急程度决定是否主动介入。

  当然,这个危急程度的解释权,都在大明手中。

  同时,在大明之国家利益受到损害时,必要情况下,也可要求日本提供必要帮助亦或者直接出兵。

  这一条,也是两朝使臣最不能接受的地方,不过在商贸巨大利益的诱惑下,也不得不接受,况且,除了接受之外,他们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只是大明要求日本提供必要帮助,是不是说明,大明对日本的实力也予以认可,否则为何会加上这么一条呢?

  其二,日本和大明其余各番邦之国之交往,须事先向大明报备,同时必须以大明之番邦名义与各国之互通。

  关于这一条,虽然有些憋屈,但比起第一条来,也不是不能接受。

  其三,便是大明与日本之间市场全面开放,互通有无,大明商品可无阻碍进入日本,而日本商品亦然。

  这一条,便是日本使臣们最期待的了,这也是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获得和大明的通商资格!

  虽然大明在这一条上,还附加了几个在他们看来,有些无关紧要的条款。

  即只有大明有权决定,何种商品能够出售给日本,而大明也有权决定让何种日本商品进入大明市场。

  在两朝的使臣看来,想和大明做买卖,自然得听大明的安排,这一条加得实在有些莫名其妙。

  他们只要保证能毫无阻碍的买到大明的白酒、霜糖、丝绸和布匹等梦寐以求的货物就行。

  至于最后一条,便是日本无论是和大明贸易,还是和琉球、安南等大明朝贡藩国贸易,均只能使用大明的货币宝钞,同时日本欲想获得宝钞,可用金银等物和大明兑换之。

  对于这一条,两朝均没有什么异议,为了尽快获得和大明的通商权,很快便同意了。

  看著日本的使臣如此痛快就答应了,杨思义心中冷笑连连,这帮家伙,还以为自己占了多大便宜似的。

  小小的货币,在他们心中,恐怕也只是用于买卖而已,但他堂堂尚书大人,可是清楚知道货币是具有何种恐怖威力的。

  届时当大明的商品充斥整个日本市场,宝钞也会进入日本之流通,届时则会将日本套牢,那么大明可随时用宝钞对这个岛国进行无情的收割!

  这一条的重点并不在于日本要用金银或者其他具有价值的物品和大明兑换宝钞,当然这也是日本最关心的点,而是他们根本就不懂,商品和宝钞的绑定。

  他杨思义可是完整的跟陛下学了这一套货币理论的,日本用大明的货币进行贸易,意味著日本自行将宝钞和商品进行了无形的绑定,只要想做买卖,便离不开宝钞。

  这更意味著,日本的铸币权,将完全掌握在大明的手中!

  而大明只需印一些名为宝钞的纸张,不费一兵一卒,便可对全日本列岛的所有资产进行随意控制。

  这便是金融的力量!

  签完了协议,盖上使臣大印,只要待回去后,盖上幕府和天皇的印章,那么便意味著,大明和日本的朝贡通商体系,正式创建了!

  菅原忠次和斯波义将还有些不敢相信,仿佛在做梦一样,只是有一点让他们觉得有些遗憾是,便是大明的皇帝陛下,是将整个日本纳入了大明的朝贡和贸易体系,但并未提及天皇册封一事。

  但又想到皇帝陛下也没有册封对方的天皇,便觉得心中一阵爽利,自己得不到的,对方也别想得到!

  不过南北双方同时又在心中庆幸,这一次正式谈判时,大明并没有提倭寇的事情,他们也很默契的自己没有提出来。

  他们的心思,被崔文渊和杨思义等人看在眼里,不过看破不说破。

  本来陛下是准备将倭寇一事列入议事章程,但却被道衍和尚给阻止了。

  起初陛下还有些不理解,不过当道衍和尚说出他的理由后,所有人都释然了,甚至还感受到了一丝恐惧!

  这个秃驴,还真是天生为混乱而生啊,怪不得陛下当初命锦衣卫大张旗鼓的把他抓入诏狱了,一开始,文武百官还以为这和尚是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颇有些不能理解。

  但现在看来,陛下抓得好啊,把这和尚留在大明,那纯纯就是一祸害!

  还是送到日本去祸害他们比较好。

  道衍的理由很简单,如果没了倭寇,大明又怎么找借口随时出兵日本进行武装干涉呢?

  万事都得讲个师出有名不是?

  这便有了协议的第一条,“在大明之国家利益受到损害时,可要求日本提供必要帮助,必要情况下也可直接出兵”!

  这个必要情况,当然是大明自己说了算了。

  协商谈判的流程很顺利的便完成了,朱元璋也很给面子的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款待使臣,这一次,两朝的使臣们,终于见到了大明的皇帝陛下。

  宴会上,两朝使臣均表达了对大明的忠诚之意,君臣相谈甚欢,不过菅原忠次和小野英世等南朝的使臣,总觉得为何斯波义将等人,显得更为兴奋,似乎有些欣喜若狂了。

  由于他们是在文华殿和大明的官员进行谈判,而北朝的人是在武英殿,因此他们并不清楚北朝的人和大明达成了何种具体的协议。

  斯波义将之所以如此兴奋,是因为大明皇帝陛下听闻后小松天皇喜好研习佛法,将派遣高僧道衍大师,前往北朝所在之大坂,与后小松天皇阁下,一同探讨佛法。

  届时,还会拜访足利义满将军,为将军祈福。

  在斯波义将等人看来,这意味著,大明似乎更倾向于他们北朝室町幕府所尊的后小松天皇,才是日本之正统啊!

  否则,怎会派遣高僧和他们一同返回大坂呢?

第202章 庞大的收益

  日本人欢天喜地的走了,临走时还买走了大量的白糖、白酒等珍贵物资,他们认为这一次自己满载而归。

  当然,所谓的白酒,都是张德旺酿造的高度地瓜烧,虽然论香型并不如李晗送来的白酒那么醇厚多样,但是浓烈的酒香也是让日本人欲罢不能。

  朱元璋也欢天喜地的把日本人送走了,因为他知道,真正收获满满的是大明。

  日本人看中通商关系的创建,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大明更看中通商关系的创建,这是日本人亲手把束缚自己的项圈给套在了自己的脖颈上。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亲手在日本的心脏钉上了一枚钉子,这枚钉子叫做道衍!

  送走日本人后第二天的朝会,主要议事议程,便是关于大明首次海贸的收获。

  当文武百官听著杨思义的奏折时,不由纷纷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此次海贸,大明三艘五千吨级的蒸汽船,一共装载万余吨白糖出海,途经琉球、澎湖列岛、吕宋、淡马锡、安南等地,白糖全部售出,所到之地,无不大受欢迎。

  大明共收获白银数百万两、黄金十万余两,以及丁香、肉桂和胡椒等各种珍稀香料,更有无数的宝石、珍珠和象牙等奢侈品。

  一众大臣听得那是目瞪口呆,仅仅一次海贸的收入,便超过了大明一整年的财政收入,这贸易,也太赚钱了吧!

  朱元璋也是震撼连连,老李诚不欺我也,贸易,果然比抢钱来得快啊!

  事实上不光大臣们震惊,就连杨思义这个户部尚书,在统计收入时,也结结实实的被吓了一跳。

  虽然知道海贸赚钱,但没想到,居然会如此赚钱,而且这些收入刨去成本外,有一部分会收归国库,那到时候,他杨思义就是名副其实的大明财神爷了!

  如今大明哪哪都需要花钱,武备、教育、研发、民生、农桑等等,而工厂的建设工业化的投入,更是吞金的巨兽,别的不说,光李敏在松江建新船厂的第一期投入,就已经超过三十万贯了。

  而且陛下已经命方孝孺开始编撰洪武大典,这又是一笔庞大的开销。

  在船队回来之前,虽然糖厂和钢铁厂等工厂也带来了不菲的财税收入,但开销太大,杨思义也是处处捉襟见肘,如今有了这么一大笔的收入,他也可以开始大撒币了。

  用现在的一句流行话那叫做,“老子从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徐达一张老脸上,早已乐开了花,心中早就盘算开了,刨去成本和朝廷分红以及扩产扩建的,光老徐家的分红就能超过五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利润的三成里边,还有绩效考核呢!

  这一次他家长子徐辉祖,可是亲自带领火枪营负责押运的,怎么著也能获得个一等奖吧,这又是一笔不菲的奖励。

  而且,陛下还要亲自颁奖,他家徐辉祖的光辉形象,还能上皇宫里的光荣榜呢!

  老徐家真是光宗耀祖了。

  不光是徐达,李文忠、汤和等人也是一脸欣喜的计算著自己能获得多少收益。

  至于其他没有入股的勋贵们,此时肠子都悔青了,更可气的是,徐达还不时用得意的眼神挑衅他们,更是让人不能容忍。

首节上一节128/2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