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句话,将目前大明的现状,血淋淋的展现在了眼前。
大明的南方还好说,衣冠南渡之后,南方便是成了汉族经济和文化的主要承载地,一直以来的文明传承从未中断。
但北方就不好说了,自赵构南渡后,北方便成了女真人的天下,一直到金国被蒙古灭亡,又成了蒙古帝国的牧场。
最后直到自己攻入元大都,再次统一南北方,这期间经历了整整二百四十一年!
也就是说,这二百四十余年间,整个南北方是处于割裂的状态,而北方,一直是辽人唱罢金人登场,金人落幕蒙古人上台,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和混乱,汉族的传承,早已被稀释得一干二净了。
如今大明的北方,不少地方的百姓,不就处于“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的状态”么?
此时,朱元璋心中也有些庆幸,幸好老李提醒自己,要尽快彻底灭绝蒙古帝国,消灭元庭,占领大漠!
这样大明才能加强对北方的控制,将北方的民心,重新归拢。
突然间他想到,如果按照原来的历史走向,朱棣那小子在当了皇帝后,执意要迁都北平,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考量?
“因此,相较于个别汉奸而言,我们最需要警惕的,便是百姓对于国家,对于朝政的彻底离心离德,这造成的后果,是所有政权都无法承受的!”
嗯!
朱元璋重重一点头,老李这话讲得太对了,太宗皇帝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便是这个道理。
“这个问题,虽然非常严重,但也不是不能解决,我先问问你,老朱你现在对北方是实行的何种政策?”
自己是怎么做的?
朱元璋抚著胡须,自己做的,无疑就是分配土地,减轻税负,革除胡俗,南民北移,收拢民心这些了。
难道老李还有更好的办法?
不,老李是一定有更好的办法的!
他打起十二分精神,继续看了下去。
“你对北方所实施的政策,无外乎休养生息、收拢民心这些吧,倒是符合一位好皇帝的做法,不过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这些还远远不够!”
朱元璋嘴角一抽,咱就知道老李会这么说,唉,习惯了。
“要解决民心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得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构成,我们的民族性,又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第172章 何为中国人
民族性?
中华民族的构成?
朱元璋再一次陷入迷茫的状态,这些字都认识,为何组合起句子后又不知道是啥意思了。
中华民族的构成,不就是大汉族么?
民族性又是什么玩意儿,大汉族的性格?
每次和李晗通信时,看到这新奇的概念,他就不禁感慨,这老李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为何这些新鲜玩意儿总是层出不穷。
而且他所讲述的东西,都是前人从未思考过的。
“有个问题老朱你思考过没有,就是,到底什么是中国人?”
什么是中国人?
朱元璋仿佛再次回到了孩童时代,私塾里的先生在给他启蒙一样。
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武王攻克商都朝歌后,祭告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便是告诉老天爷,他已经占领了中国,统治了这里的老百姓。
一直到汉朝时,中国逐渐成为中原王朝的统称,而中国人的称呼,便是从那时开始流传开来的,成为中原王朝上至皇族下至百姓的统称。
“虽然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武王之时,但中国更多的只是地理概念,而未形成统一的政治、文化概念。
那时的百姓,只知道自己是鲁国人、楚国人、老秦人等等,在诸侯国之上,还有一个天下共主,即周天子,但由于分封的原因,百姓只知诸侯而不知天子的情况,并不在少数。
为何?虽然周礼为中华日后的礼制定下了基础,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规矩,却是直接割裂了百姓和国家上层之间的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属于常态,就更别提大家都是中国人这一共识了。”
朱元璋开始有点明白李晗的意思了,因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御制,导致百姓对周室的认同感并不是很强。
对,就是认同感,这三个字非常重要!
是不是随著百姓认同感的加强,所以才逐渐形成了中国人这一共识?
他不禁有些沾沾自喜,看来在老李的薰陶下,咱老朱的思维,也进步了嘛。
“然而到春秋战国时,事情出现了转机。
春秋战国,周室旁落,中华第一次乱世出现,各诸侯国互相攻伐,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
事实上,东周各国互相争雄,其实就是周王室下各个亲戚之间的伐斗,和百姓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反而增加了各国百姓之间的仇恨。
比如白起长平之战一举坑杀赵国数十万男丁,导致赵国百姓对秦国恨之入骨,但为何说春秋战国是转机呢?
各国混战,从客观上而言,其实是加深了各国百姓之间交流的,交流的同时,也加深了相互的了解,而以苏秦、张仪、商鞅等为代表的门客,更是让这种交流达到了顶峰。
加深了解的同时,某种程度而言淡化了仇恨,也进一步塑造了认同感。”
朱元璋皱了皱眉头,这不对吧,交流能加深了解没错,但能淡化仇恨?
这话又从何谈起,大明和蒙古之间交流也挺多的,但交流越多仇恨也越深啊,哪能淡化呢?
“看到这里,老朱你一定疑惑,为何交流会淡化仇恨,你一定想到蒙古元庭吧?”
嘿,这个老李,他咋就提前知道了自己会想什么?
“要明白,东周列国,虽然名义为国,但那是诸侯国,天下所有人,无论百姓还是大夫,在名义上都有一个共主周天子。
因此他们本质上还是一家人,家天下就是这么个意思,《诗经》有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便已经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家天下了。
自家人打架,总有和解的时候,但蒙古,平替到那会儿就是匈奴了,和东周列国是一家人吗?
那是真正的不死不休!
但到大明这会儿,如今你已控制大漠,其中的蒙古人也是不安定因素,如何处理,暂且按下不表。”
嘶~
朱元璋无奈的直拍大腿,又来了,这个该死的老李,真是不卖关子就不舒服!
“除了交流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便是春秋战国时出现的诸子百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杂家等等,他们的思想争奇斗艳又相互融合,最终,为我们的民族奠定了文化基础和思想根基!
这一思想根基,被始皇帝强化后,又加入了一味药性最猛的药大一统!
说到这里,老朱,我便可以向你解释什么是中国人了,便是在千百年的民族融合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接受了中华文化并为之自豪的人,都可以称之为中国人!
因此中国人这一概念,并非以血统、民族而论之,而是以文明思想来论的,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的原因之一!”
这句话说得好啊!
看到这里,朱元璋又开始激动起来!
没错,没错,中华民族,并非是以单一民族来论,而是以文明思想来论的!
咱老朱终于悟了,以前总是简单的将大明百姓粗暴的区分为汉人、苗人、彝人等等,但自己从未想过,他们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这便是中华民族的构建吧!
“知道了什么是中国人的概念后,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能很好的讨论,什么是我们的民族性了。
民族性,是和我们的文化思想息息相关的。
我们民族第一大特性,刚才已经说了,便是大一统!
大一统的概念,几乎深入每位中国人的骨髓和血液,每一次乱世时,各位豪强,哪怕是再没有上进心的,都会将大一统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不说三国分立被晋朝统一,也不说南北朝被隋朝统一,更别提五代十国被宋朝统一,单单说老朱你,在创建大明后,无论如何也要攻破元大都统一北方,而不是安心偏于一隅做个地方财主。
至于为何要大一统,恐怕是你下意识就这么去做了吧,而从不会考虑这背后的原因。
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在潜意识里告诉我们,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一统,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
朱元璋越看越觉得热血沸腾,这番见解,著实太精妙了,完美解释了为何每一位雄主,都会想著统一全国了!
只是老李说得未免有些小瞧咱老朱了,咱老朱会是安心做个地方财主的人么?
感谢书友们的打赏、票票和订阅支持
第173章 中华民族的特性
“中华民族的第二个特性,用句通俗的俏皮话形容,就是‘我只想种地,但谁打扰了我种地,那我便把他种到地里’!”
朱元璋一下子没忍住,“噗嗤”一下笑出声来,然后越想越觉得有意思,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
这话说的,让他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个老实巴交的老农,其实暗地里是个绝世高手,脸朝黄土背朝天,然后将一个个敌人坏蛋给种到土里的样子。
“这句话,换一种方式说,便是哪里有可以耕种的地,哪里便是中华的疆土,
因此,中华民族的这一特性,便是极度的忍耐和极强的开拓精神的结合,具体表现在,中华民族上至皇帝下至农民,都对土地有著钢铁般的执著。
毕竟中华的疆土,从黄河中原扩张到五湖四海,并不是别人送的,也不是祈求而来的,而是实打实给打出来的!”
没错没错,对对对,朱元璋连连点头,简直不要再同意了。
秦皇汉武秦皇汉武,为何汉武帝能和秦始皇并列,那不就是因为汉武帝征服了匈奴,打通了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么?
不光如此,他还征服了南越百国,将中华土地扩张到了南海之滨。
开疆拓土,那是帝王最大的功绩啊!
“这一特性还表现在,其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感非常的强烈,自古以来,凡是对外打了胜仗的,在史书上就只记下寥寥一笔,比如‘夷三国’、‘伐不臣’等等,毫无炫耀之意,简直谦虚到过分的程度。
殊不知,在我们的史书上被一笔带过的,却是无数的国度和民族,从此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了,连名字都不配留下。”
对啊,这确实是咱中华民族的特性,特别谦虚,而在这儿谦虚的背后,却是多少国度的消亡。
就像是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中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历史上堂堂西域大国,就这么灰飞烟灭掉了,如果不是大诗人写上这么一笔,又有多少人知道楼兰这个地方。
不过朱元璋毫不在意,甚至还非常自豪,咱中华民族,就是这么强盛!
“但中华民族的耻辱感的终极表现形式,却是在打了败仗后,一定要在史书里大写特写,各种总结经验教训,什么天气原因,什么地形原因,又有哪些是人为因素,将领犯了哪些错误,皇帝又犯了哪些错误。
简直就是经验教训的大集合!
就像是告诉子孙后代,‘一定要为我报仇啊!’
又像是在告诉敌人,‘我现在打不过你,但我会记在小本本上,我的子孙,我子孙的子孙,总有一代人会为我报仇雪恨的’!
有句话说得好啊,十世之仇犹可报也,虽百世可也!就是这么个意思。”
“哈哈哈哈!”朱元璋笑得胡子都一颤一颤的,别说,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无论是先秦的《战国策》,还是司马迁的《史记》,亦或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上对于中华打的败仗,几乎都是事无巨细的给记载下来了。
这么一看的话,从某些方面而言,咱们的祖先,还真是有点“小家子气”呢。
朱元璋心想著,但就是这种小家子气,却造就了中华独一无二的民族特性。
此时,他已经明白了,中华的民族性,是什么意思了。
老李的总结,实在太到位了,他更好奇,老李接下来还有什么更高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