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第111节

  “那行,枪给我!”

  见李晗伸手要将黄金针发枪收回去,许年连连后退,“能干,坚决能干,给我半年时间,我全都给你弄出来!”

  “一个月!”

  “四个月!”

  “三个月!”

  “成交!”

  看著许年抱著黄金针发枪,死死不愿松手的样子,李晗叹了口气,然后给夺了回来。

  这支枪象征着自己和朱元璋的友谊,可不能随便送人,到时候再让老朱帮许年打造一把就是了。

  在答应许年给他打造一支独一无二的署名款后,许年这才喜笑颜开起来。

  “那我呢?”

  见李默默睁著水汪汪的大眼睛看著自己,李晗只好答应道:“你也有你也有。”

  一支也是搓,两只也是搓,大不了,就让老朱再送两把黄金枪过来好了。

第170章 爱劳动的公主殿下

  有大量熟练工人,有简易流水线,能生产M1841针发枪,能造纸包弹。

  这便是要规模化生产56半自动步枪的所有初始条件,许年的大脑袋,又整整大了一圈。

  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电啊!

  哪怕是当年的陕甘宁边区,也没艰苦到这个程度吧,许年又不敢提,生怕李晗再让他设计一套发电设备,那就真的是骑虎难下了。

  他许年学的是武器系统工程与爆炸技术,不是学的电力工程!

  没有电的话,那只能设计全手动的铣削车床了,不过他转念一想,当年在缺电的情况下,陕甘宁革命老区也一样用手动工具机车部件的。

  没有电力,那就都用人力代替呗,话说当年电的出现,不也是代替人力畜力么,现在只不过反过来搞个逆向工程而已。

  膛线的话,只要有工具机,培养熟练的工匠就行,现在欧洲许多独立小枪坊,就像是瑞士阿尔卑斯山脚的那些,专门为老贵族做定制枪,都是手工拉膛线的。

  还有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的黑手党家族,以前和墨索里尼火拼时,一样都是自力更生,不过那都是老黄历了。

  至于子弹而言,李晗要求是尽量用钢代替,这个倒好办,现今国内的子弹多是钢制背铜弹,工艺好解决,难的是炸药。

  按照李晗的思路,他小说里的大明,已经能够制造雷汞和硝化炸药了,不过现代子弹的发射药,都是用硝化面纤维的精制品,对生产工艺的要求极高。

  也不知道为何李晗写个小说还得准备那么细致,有时候他还真有种老李是为穿越在做准备的错觉。

  不过甲方爸爸要求了,他这个乙方牛马只能尽量去实现了。

  谁让甲方爸爸给得多呢?

  有了思路便好办了,为了独一无二的署名版黄金针发枪,许年决定挑战一下自己的软肋。

  不过这可真是个系统化的大工程,只有三个月时间,很紧迫啊。

  将许年和李默默送走后,李晗这才打开朱元璋写的回信,仔细阅读起来。

  老朱看了抗日的历史后的反应,完全在李晗的意料之中,作为教科书里中华祖先级别的人物,在了解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时,朱元璋是有著双重身份的。

  作为中华儿女,无论是谁在了解到日寇的残忍卑劣的行径后,都会勃然大怒,心中悲愤,那是一道永远不可磨灭的屈辱,也是华夏民族心中永远的一道伤疤。

  就像是张纯如女士,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除了那张脸是中国脸外,其余的和白皮美国人没有任何区别。

  然而她在写下《南京大屠杀》后,却是精神几度崩溃,最后在内心极度抑郁和日方胁迫的双重压力下,选择自杀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一个华裔尚且如此,更别说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了,而朱元璋,便是典型的中华儿女的代表。

  十四世纪的大明,一个位于世界之巅的超级大国,其国民从上到下的心态就是唯吾独尊天下第一,在了解到日寇对中国的残忍行径后,没当街杀两个日本人祭天就已经算得上仁慈了。

  而朱元璋的第二重身份,便是大明的皇帝,作为一国之君的重要职责,便是要确保大明的国泰民安,这样皇权的统治,才能持续下去。

  而未来的日寇,却是给他敲响了警钟,他是绝对不会允许有任何威胁到大明的国家存在的。

  当然,关于中华大地上的汉奸为何总是屡见不鲜这一点,朱元璋倒是和李晗想到一块儿去了。

  要和老朱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得从民族的由来、国民认同的角度出发,或许是时候,开始构建大明的国民精神了。

  李晗的想法是,这是一个多维度的庞大工程,涉及到国民教育、意识的养成和百姓宣传等等方面。

  目前而言,大明的教育已经逐步开始分为文和工两个部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不久的将来,还可以在“工”的部分中,加入理科的相关基础知识,比如基础的物理、化学什么的。

  但在“文”这一方面,想要在通篇的程朱理学中,加入别的东西,难度不要太大,这便等同于要敲开千百年来儒家统治的基石了,得慢慢来。

  至于宣传方面,在电力问题得到解决之前,只能先用投影仪小范围播放宣传片了,当然,报纸这种传统纸媒,也是可以利用起来的。

  看完信后,李晗打开电脑,下载了《小兵张嘎》的电影和《亮剑》电视剧全集。

  不过这是大明皇室内部的特供片,经过剪辑后,才存入了优盘中,写好回信,一起放入了邮箱之中。

  至于大明的第一部国民教育宣传片,那得精心制作一番了,李晗一边思索著,一边在网上开始寻找素材。

  ……

  “殿下,殿下,您放著别动,让奴婢来!”

  这几日,崇宁宫内的宫女太监们,每日过得提心吊胆的,每天都得大清早的就起来,甚至晚上都睡不好,轮流守在崇宁宫里,只为看著朱福宁。

  只要一不留神,她们就会看到朱福宁不是提著笤帚扫地,就是拿著抹布爬窗户。

  这要传出去被外边的人知道了,那还了得?

  让公主殿下干粗活,那可是欺主的大罪啊!

  “殿下,您千金之躯,这些粗活还是让咱们做奴婢的来吧,您这个样子,真是折煞奴婢了!”

  “没事,我干著挺痛快的,你们先歇著去。”

  朱福宁说的倒是大实话,一方面干活能让她减轻心里头的罪恶感,另一方面,她也将视频里的英雄儿女们视为自己的榜样。

  别人家的闺女,在自己这个年纪,不是扛枪上阵打鬼子,就是在敌后组织大生产,自己在宫里干点家务活又算得了什么。

  那视频里都说了,劳动人民才是最光荣的,自己就是要争取光荣!

  可宫女太监们可不这么想,让公主干活自己去歇著,这不倒反天罡了么?

  “怀庆,你怎么爬窗户上去了,快下来!”

  就在此时,朱元璋来到了崇宁宫,一眼便看到朱福宁趴在窗户上,掉著小脚丫擦窗户呢。

  “见过陛下,还请陛下恕罪!”

  宫女太监们纷纷跪了下来,一个个瑟瑟发抖,这下可好,被陛下看到公主爬窗户,就等著待会儿一个个被杖毙吧!

  “你们都在干什么,怎能让怀庆去爬窗户,成何体统?”

  朱元璋正要怒斥,朱福宁却从窗户跳了下来,看得朱元璋是一阵心惊肉跳的。

  “父皇,您别责怪她们,是女儿自己要做的。”

  朱福宁来到朱元璋身旁,轻咬著嘴唇道:“您不用担心女儿,女儿觉得,只有干活劳动,心里才觉得充实,您可千万别生气,别怪罪她们啊!”

  朱元璋叹了口气,自从无意中看到视频后,朱福宁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虽然说也不是啥坏事,但这,这也太不符合皇家礼制了!

  也不知道老李有什么好办法没有。

  谢谢书友们的支持,爱你们呦

第171章 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

  “父皇,您国务繁忙,没事的话您先回去吧,不用担心女儿的。不过,您千万要答应我,不要惩戒崇宁宫的宫女太监好吗?”

  看著朱福宁睁著大眼睛看著自己,朱元璋心中一软,只好点头称是。

  “行行,咱答应你,不惩戒她们,只要怀庆你好好的。”

  想干活就干活吧,只要别把自己憋坏了就好,他老朱的女儿,还没那么娇嫩。

  此时在朱福宁面前的朱元璋,并不是大明的开国皇帝,而只是一味心疼闺女的老父亲而已。

  都是小日本子惹的祸,瞧把自己闺女给吓得,咱老朱绝对不会放过她们!

  如今朱元璋对日本人的称呼,也学著视频里那样,变成小日本了。

  回到寝宫,他第一时间来到佛堂里,见李晗已经回信了,心中的大石头也落了地。

  除了信件外,还有优盘也在,想来老李又送来新的视频了。

  信件一共有两封,不用看也知道,一封是给自己,另一封便是给怀庆的了。

  他突然灵机一动,要不也让怀庆和老李经常通信,说不定两人互相写信写多了后,就变成书信传情了。

  或许以后还真能喝上老李给自己磕头敬的茶呢,然后再叫上自己一句泰山大人……

  一想到那场面,朱元璋浑身便舒爽得不行。

  拿起信件,回到寝宫内,架上一壶香茗,轻轻品尝了一口,香。

  然后拆开李晗给自己的信,仔细看了起来。

  “老朱,俗话说伟大的头脑总是不谋而合,关于汉奸的问题,咱俩几乎想到一块儿去了。”

  老李也想和自己探讨关于汉奸的问题?

  咱老朱和老李还真是心有灵犀一点就通啊,“伟大的头脑总是不谋而合”,瞧瞧老李说话,就是好听,这是在夸咱老朱伟大呢!

  不过,他好像也在夸耀自己来著,这个老李啊,这说话的幽默风格,咱老朱啥时候才学得会哦。

  “要说中华大地上,为何总会出现汉奸,其实这个问题可以换个问法,即为何在某一群体中,总会出现叛徒。

  就像是三国时期的吕布,著名的三姓家奴,在丁原和董卓间反复横跳,为何会如此呢,除了外在的政治原因外,也和他自身对诱惑的抵抗力太低、意志不坚定有关。

  又比如金国的石抹明安,他本身是契丹人,却背叛了自己的民族投靠女真人,而后在金国和蒙古的战争中,他又背叛了金国,投靠了铁木真,你看,这种两面三刀之徒,并非只在汉人中出现。

  这样说的话,老朱应该能理解一些吧。”

  没错,老李你这么一解释,咱老朱便明了了,也就是说,叛徒并不是汉人独有,各国各民族都有叛徒的存在。

  “通过吕布和石抹明安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出现叛徒的原因,可以归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受不了诱惑的,俗称是‘没办法,敌人给得实在太多了,我完全无法拒绝’的类型,而这一类型的叛徒,也是最多的。”

  虽然说这个话题有些沉重,但朱元璋实在没忍住笑了出来,笑完后,他又马上捂住了嘴巴,心中小小的自责了一下。

  都怪老李,如此严肃的话题尽开些小玩笑,害的咱老朱也变得不正经起来了。

  “第二种类型叛徒,却是我们最需要警惕的,便是对本民族本国家认同感并不深的人,有理念上的不认同,也有身份上的不认同,或者二者皆有之,就像是金国的石抹明安。

  这一类型的,往往对国家造成的影响也是最大的,不用说远了,就说唐朝末年,四分五裂,各节度使分而割据,西域被从中华的版图中分裂出去,一直到老朱你建国大明后,也未回归中华大家庭。

  这也给中华造成了巨大的地缘灾难,丝绸之路的断绝,中原政权的影响力无法向波斯大食等地渗透,更失去了中华抵抗各异族入侵的天然屏障!

  想想宋朝之时,对抗一个小小的西夏都那么吃力,你就会明白了。

  究其原因,更多的恐怕是,西域各民族,对中华的认同感,并不强烈。

  而这一类型的究极表现形式,便是‘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

  此话一出,朱元璋顿时被惊出一身冷汗,“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此乃醒世恒言、警世恒言也!

首节上一节111/2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