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90节

  李适之的勋为正二品上柱国,为勋官最高级。

  李的轻车都尉为第七转。

  实际上李立军功不止七转。李隆基对李的册封有自己的考虑。

  最重要的是李开始加爵位,是最低的开国男,为从五品上的等级。

  大唐爵九等:一曰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曰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四曰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五曰开国县公,食邑千五百户,从二品;六曰开国县侯,食邑千户,从三品;七曰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曰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正五品上;九曰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按制,李能食邑清水县三百户。

  李隆基看李年纪轻,只授予最低等的爵位。

  现王忠嗣也只是男爵而已。

  虽然李失去使职,但可衣紫腰金,位列三品。以后左相府门前,可以再立一戟,以示尊荣。

  诸臣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李适之年富力壮,儿子未及冠,就位列三品,父子同朝相近。

  比李年轻且位置高的确实有,但那都是李隆基的子孙,纯粹是养在笼中的金丝雀,不能和李相提并论。

  李林甫面无表情,好似已经知道李隆基对李的封赏。

  “臣谢陛下的恩典。”

  李拜谢。能想到自己会得此封赏。

  他现在不太可能加为大将军,那得是节度使的荣誉。

  他还要立更多功勋。

  “免礼,卿远征雪漠,刚归长安,特批准一个月后率领左千牛卫持节讨伐海贼。临海郡、余姚郡等郡兵任卿调遣,出海船只,皆由诸郡供应。”

  李隆基也不是不近人情,在长安待一个月时间,让李过年。

  “臣遵旨!”

  李领旨后,退回座位。

  李隆基心情好许多,使朝会顺利进行下去。

  退朝后,李隆基不想再待在太极宫,他要回兴庆宫看玉环娘子。

  ……

  “恭喜七郎!不枉我推荐你为将,果然没让我失望!”

  天子退去,大臣们得以出太极殿。

  李跟著李适之、李一起出殿,但李林甫在殿外叫住,笑眯眯地说道。

  “若非右相提携,我也没有今日。”

  李向李林甫一礼,感激不尽。

  如果不知道左相、右相的关系,还以为其乐融融,臣下和睦呢!

  有的老臣更高看李一眼,认为李能屈能伸,是成大事的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都老了,将来大唐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李林甫拍著李的肩膀,一副我看好的样子。

  “我阅历太浅,朝堂上下还要右相主持大局。”

  在文武百官面前,李自然要对李林甫笑脸相迎。

  “七郎有空来府中坐坐,我在府中倒履相迎。”

  此时此刻,李林甫想想自己的儿子,再看看李,心中复杂。

  李适之这匹夫何德何能,有这样的麒麟儿。

  “左相慢行,有时间一定去拜访。”

  李又行一礼。

  “恭喜将军……”

  “英雄出少年……”

  “左相好福气,生子当如此。”

  “有机会一定要宴请将军……”

  李林甫走后,一众大臣纷纷来向李道贺。

  李一一回礼,言语谦逊,没有一丝被皇帝宠信的傲慢。

  成熟稳重之风,给大臣们留下好印象。

  “贺监,许久不见,身体可好啊!”

  李主动问候贺知章。大半年不见,李觉得贺知章苍老憔悴许多。

  之前在曲江柳岸的时候,依稀能看到诗豪的风度。

  “人老了就是这样,我已经三月未上早朝。今日特别才来太极宫。”

  贺知章是真年迈了,他不忘提醒李:“七郎年少成名,可要慎重啊!”

  “贺监放心,我知道要如何去做。”

  李明白贺知章的意思。

  “唉!我家乡就在会稽郡永兴县。我准备向圣人乞骸骨,七郎去我家乡讨贼,届时我要一尽地主之谊。”

  贺知章握住李的手说道。

  “贺监年事已高,何必长途跋涉呢?您的子孙都在长安,一样颐养天年呐!”

  李向贺知章劝道。

  长安距离会稽,三千里路。

  八十多岁的贺知章哪怕是坐在车中,一路颠簸,身体也会吃不住。

  李记得历史上贺知章回家没多久就去世了,不知道是否是这个原因。

第82章 李泌的提醒

  “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古人有成遗憾,我身体每况愈下,不能因此含恨。张季鹰有莼鲈之思,我不能忘了根本啊!”

  贺知章尽管知道路途遥远,还毅然决然地要回家乡。

  落叶归根,他要将他的生命留在那里。

  “贺监。元正再去拜访您!”

  李紧握贺知章的手,知道其决心,无法劝阻。

  他拜访贺知章,绝不是什么客套话。

  “王补阙。”

  李又向王维问好。

  “七郎在战场上争取功名。我终不能如《少年行》一样!”王维感慨。

  他年轻时写边塞诗,诗中幻想的事情,被李做到了。

  “王补阙的风雅,我也很羡慕。”李笑著说道。

  “七郎新归,我就不打扰了,改日再聚,看看七郎的乐器有无长进。”

  王维向李和李适之一礼后告退。

  他随性,且情商很高。

  “走!回家。”

  李适之向李介绍过关系好的大臣,准备回家再聊。

  “将军且慢。此宝马为汗血宝马,乃半年前番邦赠送,不足五岁,陛下将之赐予将军。”

  李要离开的时候,一名宦官将李入城时所骑的汗血宝马牵过来。

  “谢陛下厚爱。”

  李向太极殿的方向一礼,接过汗血宝马的缰绳。

  虽此汗血马不一定有李的火云马好,但宝马谁会嫌多呢。

  怪不得李隆基刚才在殿上没赏金银,原来是有更贵重的奖励。

  “真神俊啊!七郎以后在战场上更安全。”

  李适之开心自己儿子能获得宝马。

  “待出皇城,父亲您骑著回左相府。”

  皇城内来的时候要献俘,可骑。

  离开的时候就不能再骑马了。

  “七郎爱我。”

  李适之期待,自己也能风光一把。

  出皇城后,李将李适之扶上汗血宝马,李则牵著马,李在侧。奴仆护卫在旁。

  左相的马车跟在后面。

  路过坊道的时候,又被许多百姓围观。

  这件事情传到王公贵族耳中,没有不称赞的。

  连李隆基都觉得李孝顺。

  “七兄……”

  李回左相府后,李玉莹欢快地跑出来。

  她以为李一两个月就会回来,没想到再回来时,已经快元正了。

  “玉莹长大了……”

  李摸著李玉莹的秀发,感觉李玉莹长高一点。

  “七兄的甲胄好漂亮,比五兄的好看多了。”

  李玉莹对李的明光甲摸来摸去。

  她的朋友都在求她,希望能见雪满弓刀的李将军一面。

  这使李玉莹引以为豪。

  “四娘别笑话我,五兄我只是个队头。与七郎的官职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李琅不学无术,但他心态很好,不怕嘲弄。

首节上一节90/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