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766节

  终究走让这条路,给予妻儿荣华富贵。

  他知道裴灵溪一直没有与贵妇、士女们交集。

  以前在长安的时候,李身份敏感,裴灵溪不合适与大臣们都妻女友好,后来裴灵溪去西域,更无机会。

  今日非比往日,裴灵溪要有母仪天下的准备。

  像以前的杨玉环,还时不时地召贵妇名媛们踏春游玩,或在宫中相聚。

  特别是朝廷封的命妇,皇帝一般是不会见的。

  这些肯定需要皇后去安抚。

  还有公主、郡主、县主之事,多求于皇后。

  “灵溪谨记!”

  裴灵溪边为李整理衣角,边轻声回道。

  她不太懂政治,她也不知道夫君是怎么操作的。

  一眨眼就从秦王跃升为太子。

  太子和秦王,一君一臣。

  似曾相识的路途。

  裴灵溪终于确定传言非虚,像父亲裴度所言一样,她即将母仪天下。

  几年前,她只是一名小女子,祖父虽是裴耀卿,但家境已败。

  少女时期,她一直仰慕文武双全的大英雄李,会背诵李的每一首诗。

  在嫁给李后,她就认为自己是最幸福的女子,不敢想会有今日,一点准备都没有。

  她确实有对皇宫高墙的忧虑。

  “我与灵溪的前三次相遇,一直记得。宗圣观的灵溪旁,骊山下的梨园内,长安城的东市中。虽有长离、月瑶、霜儿她们,但故剑情深,终不敢忘记!”

  李似乎看到裴灵溪眉宇间的忧虑,他将裴灵溪眼帘下的一缕青丝带过,抚摸她光滑的脸蛋,动情地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我们周公之礼时的誓言,不论何时,我们都一样。哪怕是在皇城之内,也不要有拘束,如前夕,如昨日,如今晨。”

  李之所以是李,是因为他有一套自己的处事风格。

  他不会因为似此星辰非昨夜而感叹。

  “夫君……”

  裴灵溪梨花带雨,情不自禁在李怀中。

  这一刻,她也决心帮助李处理好命妇等事宜。

  纵然很想在夫君怀中,但裴灵溪克制住自己。

  她知道夫君要前往中书省了。

  ……

  短短两三天时间,随著李被立太子之日愈近,长安的谈论越是激烈。

  当然,也不免沽名钓誉的老臣上书痛骂李。

  这是吃定李不会杀他。

  比如苗晋卿就引用汉代盖勋骂董卓的话,向李上书:

  “昔伊尹、霍光权以立功,结局犹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终此,贺者在门,吊者在庐,可不慎哉……”

  此影射李为弑君的董卓,祝贺的人在门前,吊丧的人在坟前,预示李不得好死。

  李也不生气,看完以后还给尚书省的官吏看。

  这样谈笑风生、荣辱不惊的气度,让大臣们动容。

  大臣们问为什么不处置苗晋卿。

  李回答:如果有罪,就会处置他。

  大臣们更佩服李的心胸。

  苗晋卿是半截黄土埋到脖子大臣,没必要和他计较。

  军政要是,皆决于秦王,且民心所向。

  如苗晋卿这样反对的声音虽有,但都被支持李的声音压制。

  在这期间,第一批一千份“大唐月报”到达长安。

  即便一份大唐月报一百文钱,也很快被争购一空。

  虽然大唐月报上记录的大事,对长安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但这种下达民间的报纸,和空前的报纸模式,让文人士子十分新奇。

  在观看报纸的时候,人们不免被上面的英雄事迹所影响。

  有崇拜李的寒素文人,还自发在大街小巷,向平民百姓念报纸上的内容。

  有的事情,百姓们听不懂,但能归结出一句话:秦王天命所归!

  果不其然,秦王亲自连载的小说《西游记》,即便只有一回,但描述的世界观,使百姓们忍不住期待下一回即将发生的故事。

  这更增添李的呼声。

  舆论一片哗然的时候,李照常出入行省,处理军政事务。

  现如今,李了解最多的就是地方郡县事宜。

  那些外出担任郡县归来的官吏,都被李一一召见,让他们如实回答地方上的情况,李对症下药。

  在封太子大典的前一天,太极宫已经在准备祭典事宜。

  而李则仍旧穿著官袍,在政事堂召见京兆尹卢奂。

  卢奂是一名六十多岁的老臣,在朝堂上威望非常高。

  他的父亲是开元名相卢怀慎。

  时人讥笑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实际上是对其地位的不肯定。

  在搭配姚崇的时候,卢怀慎为团结,不与其争,万事尽心尽力,一丝不苟。

  卢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

  在卢怀慎去世后,家无余蓄,惟一老苍头,请自鬻以办丧事。

  这种清廉为开元官吏带来榜样,也完全符合李隆基在开元初年所提倡的节俭。

  卢奂不是依仗卢怀慎的厚德才有威望,而是继承父亲的事业,清廉为官,为百姓做实事。连李隆基都亲自为卢奂题字: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在卢奂治理过的陕郡,百姓一直流传有歌谣:不须赛神明,不必求巫祝。尔莫犯卢公,立便有大福。

  在佛道巫卜盛行的时代,不去祈求神明,只要堂堂正正,便有福报,可见百姓为卢奂的崇敬。

  所以李在京兆尹空缺的时候,优先提拔卢奂。

  另外李也想让卢奂肃清京兆的风气。

  李和卢奂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只是相比于卢奂,李的方法更加激进。

  此次召见卢奂,是因为他刚从岭南的南海太守(今广州)任上卸任。

  “大尹在南海的时候,惩治贪官污吏,处置豪强,改变风气,使南海大治,实为能臣啊!”

  李最先赞扬卢奂一句。

  南海郡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随著海运的开发,已经成为大唐与中南半岛、海外诸国的贸易之所,地兼水陆都会,非常富庶,并为国家带来丰厚的赋税。

  特别是经过卢奂整顿南海郡以后。

  李隆基一直有派遣宦官到南海为他物色奇珍异宝,以自取乐。

  但宦官往往是贪婪无度的代名词,每个地方只要有宦官出现,准没有好事。

  他们在南海郡的时候连吃带拿,横行无忌。

  但卢奂到来后,宦官们也慑于卢奂清白、不循私情的威名而不敢乱伸触角。

  “这只是下官分内之事!”

  卢奂回复李,能看出他年事已高,又长途跋涉,精气神都不太好。

  他和一些中立的老臣一样,没有去掺和皇权斗争。

  李现在是秋风扫落叶,谁冒头削谁。

  主要是李以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牢牢把持住权柄。

  小宗代大宗已成定局。

  “南海郡的豪强势力、大族势力还有几何?”

  李步入正题,虽卢奂铲除贪官污吏,但豪强一定除之不尽。

  即便一时间全定,不久后也会如雨后春笋般重新冒出。

  或许卢奂前脚刚走,就又有豪贵在兴风作浪。

  “回秦王,南海豪贵滋生,下官杀一儆百后,他们只是关闭门户,收敛行迹。”

  卢奂向李回答道。

  如李所想,卢奂不可能用激烈的手段去应对。

  “南海郡的百姓,相比于关中百姓,生活如何?”

  李又问卢奂。

  “关中大雨时,斗米四百钱。雨停有所回落,安禄山叛乱之时,斗米暴涨八百钱,最高的时候一千二百钱,秦王勤王保驾入长安后,米价逐渐到达如今的斗米五十钱,相比以往,仍居高不下。而南海郡在天宝十四载时,斗米六十钱,比江南地区贵三十钱,比淮南贵四十钱。”

  卢奂用米价向李表示岭南百姓生活并不如意。

  连经过暴雨灾害、战乱威胁到关中都不如。

  “本王从文书上看到南海的粮仓积谷颇封,怎会如此呢?”

  李知道从汉代开始,南海郡就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

  或许岭南是蛮荒之地,但南海绝对不是。

  南海郡是大郡,四万余户,二十二万人口。

  这放在北方郡,也属于重量级。

  “均田已被破坏,官府无田可均。下官虽组织开荒,但开荒速度跟不上人增长速度,土地还授成了一纸空文,百姓逃亡现象也屡禁不止……”

  “常平粮仓、义仓等粮在种种波折下,官商勾结,豪强屯粮,一直无法有效常平粮价。”

  卢奂向李回答道。

  不仅仅是南海郡,这也是全国的普遍现象。

  归根结底还是土地兼并,原本在均田制下,成年男子可授八十亩口分田,二十亩永业田。

  在这一百亩田地上种植水稻、大豆、桑、麻、蔬菜等农作物,勤快的百姓和织布的妻子配合,足以衣食无忧。

  哪怕缴纳租用调、户税、义仓税等,还有众多财富于民间。

首节上一节766/777下一节尾节目录